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品味,满足家庭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培育、提炼、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制定学校特色建设指导方案。

二、特色建设目标

今后的五年,挖掘学校发展潜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在名师队伍、教科研、班级文化建设及课程开发商有新突破,并彰显出学校特色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举措

第一,名师队伍要进一步扩大到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形成精业务、善研究、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群体。

1.加强师德建设。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坚持师德考核和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将以“每人一绝”、“教材解读”为突破口,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对“一绝”训练力求找准优势,加大训练力度,力争每人保证一绝。继续采取“多点联动、研培一体、骨干辐射、全面推进”的校本研修模式,以课堂实践为基本点、专业习练为着眼点、系列培训为积淀点、教科研为提升点、骨干教师为引领点,多渠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3.做好名师培养工作。建立名优骨干教师培养规划,完善名师培养制度,通过定机制、定任务、定目标、给机会、给平台、给空间,充分培训骨干教师,尤其是抓好第二、第三梯队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和引领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

第二,构建有特色的教研文化,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学科论坛、同课异构、案例交流、分层教学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使教师都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在主题教研、集体备课、教研模式上进行有益探讨,形成优势,形成特色。让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与工作的一种习惯。

第三,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为学校的精品工程,使每个班级都形成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给全体班主任一个展示创新能力与个人才华的“舞台”,给全体学生一个“我们的天地我们做主”的广阔空间,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方法,拓宽育人渠道,在全校班级推广、升级班级博客这一新型的网络育人平台,建立师生互动、家校联动新通道,拓宽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辐射面,逐渐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格局。

第四,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在选修活动课和语文素养提高工程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1.发挥学校优势和教师专长,将开设电脑机器人创意、电脑绘画、拼贴艺术、剪纸、版画及各类声乐器乐、语言艺术等选修课,并通过科学设置内容,精心组织活动,实时展示成果,实现创造潜能向现实能力的转换,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在大阅读特色课程基础上,营造书香氛围,启动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通过早读、课前三分钟、写字课、语文素养课等形式,将语文知识积累贯穿于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字写得好,话说得好,文作得好”。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2

班级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是技工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和谐的班级环境成为每位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追求目标。而技工院校学情存在独特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格外突出专业特色,并将企业元素嫁接至班级管理中,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环境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为将来的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1.技工院校班级文化的内容分析

技工院校班级文化的内容体系可分三大层次,形成一组同心圆。处于最表层的为物质形态文化,包括教学设施、教室环境、黑板报等。中间层为制度形态文化,包括学习模式、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等。而处于最深层的为精神形态文化,这是班级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也是集中反映一个班级内质和个性特色的部分,包括班级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班风、班训等。三个层次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班级文化的体系。

2.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班级文化体系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初高中义务教育,也不同于大学高等教育,它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强调技能操作实务,主要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技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工院校的班级文化体系构建要格外突出专业特色,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2.1 技工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突出专业特色

2.1.1 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实训紧密相连。技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水平,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深入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场所――实习教学课堂,又要延伸之理论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突出专业氛围的营造。

2.1.2 班级文化建设要突出一专多能。可通过兴趣小组、学习班等形式,利用晚上和节假日自愿参加等形式,要求学生在主要学习一种专门技术的同时,广泛掌握相关的多种知识和技术,做到毕业时一手拿多证,多种技术集一身,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特点。班级文化建设要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好务,营造良好的专业竞争比拼氛围。

2.2 就业导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2.2.1 班级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相衔接。大多院校重视产训结合,教学管理演变为生产的过程。因此,班级文化构建也要同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相衔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际的企业生产,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2.2.2 有针对性的引入企业制度和行业标准。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入社会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并结合班级专业特色,建立起适合本班班情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还要体现“职业性”,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就业和创业意识。

3.技工院校构建班级文化的创新举措

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构建班级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要具有发展的观念,要创新班级组织形式,开展新颖独特,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契合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凝练班级文化内涵,沉淀班风、班训,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专业特色鲜明的新型班级。

3.1 参照企业制度制定班规。制定专业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班级公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班级应对各类事件的标准和尺度,是班级正常运转,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3.2 营造“多证在手,争当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氛围。当今社会,多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在是单一的技术操作工,而是懂得多学科知识,并能融汇贯通的复合型人才。班级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尤为重视“比学赶超”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技能提升班、暑假兴趣小组等形式,通过企业实地考察形成学习任务书,讲解专业外的实用知识,引导学生多学多练。

3.3 培养班级集体意识。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本班级的强烈热爱,应在班级内建立班级发展相册,介绍班级从成立到成长的发展史、历年比赛中取得的光辉业绩以及优秀学生的档案,设计制作班徽、班歌,统一班服,要让学生心目中难以忘怀并由此充满自豪感,进而形成班级集体归属感和自豪感。

3.4 创新开展“三自教育”。“三自教育”即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每周安排一个学生值周,在班级内设置若干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负责班级学生的日常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班级内的日常劳动。通过学生自己参与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直视身边的违纪现象,面对形形的学生群体,自身培养一股正气,养成自觉同歪风邪气作斗争,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遵循社会道德风尚的良好品质,实践也证明,“三自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完全可以达到开展此活动的初衷。

4.立足我院实际,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成果展示

笔者所就职的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立足实际,勇于实践,富于创新,发挥系部优势,积极贯彻学院德育建设的整体方针,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效较为显著。现将部分经验总结如下。

4.1 “红场影院”隆重登场;整合资源,有计划,分层次为学生精心打造第一季“红色影院”,利用晚自习时间放映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高尚情操。

4.2 “观文化长廊,悟人生真谛”系列活动顺利进行;教师积极走访××大学千米文化长廊,挖掘周边丰富德育资源,由各班班主任集中组织,统一带领学生参观文化长廊,并将感受及感悟形成文章,进行综合评比。

4.3 “五四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有声有色;每年5月份,举行“五四新团员入团宣誓”活动。活动中老团员代表群情激昂的抒发自己履行团员义务的收获,新团员则发奋要通过自己的切身努力为团旗增光添彩。

4.4 远足拉练,青春在砥砺中闪光;每年组织主题为“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远足拉练活动。在野外拉练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喊着嘹亮的口号,时而唱着动听的歌谣,欢喜雀跃的心情溢于言表,引来路人的驻足与赞叹。此次“远足拉练”,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次梦想的超越,一次精神的洗礼!

4.5 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践行全新育人理念;创新提出“学生自主管理”,以“五常”管理为引领,将五常管理从宿舍、教室、实训室、餐厅拓宽进课堂,进早读和晚自习。

4.6 “行动导向”渗入学生德育培养,业余兴趣小组精彩纷呈; 一年一度的教学节分别安排师生操作技能比武和产品制作展示,以“项目引导,兴趣为媒”为活动主题,“数控加工中心”兴趣学习班应运而生。通过作品展示,在感受技能精湛的同时,体味艺术美。

4.7 职业生涯演讲比赛竞争激烈,科学规划职业梦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班级为单位积极筹划“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系列活动。在比赛现场,选手们放飞理想,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科学态度规划职业生涯,努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4.8 晚自习倡导自主学习,成果展出形式多样;强化晚自习自主学习管理,对晚自习工作进行策略调整,由单一的作业完成,转变为制图训练、手抄报制作、硬笔书法练习等内容,进行综合学习成果评比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78-0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与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表现为全体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包含多个层面,有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等,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因素可谓众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讨论也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认真探析信息技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催生多元文化教育。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必然也需要采纳多元文化观点。学校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内容建设的多元性和形式建设的多样性,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让其构成核心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有效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

(1)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容。

如今网络包罗万象,社会文化内容丰富多变,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特点,有益于学生发展新的文化内容,增加学校文化活力,使学生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对文化的丰富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2)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表现形式。

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和耳目一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活跃学校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和气氛,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改变学生对以往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形式的单调感。如师生参与各种竞赛的获奖信息应及时通过校园网、学校门厅的液晶显示屏公布,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行为,形成争创先进的学校文化氛围。

二、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建设的广泛参与性可以通过校园信息网络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学校通过局域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开展活动,交流思想,宣传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1)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校园论坛、资源库等,让学校文化建设网络化。

学校网络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站主页,通过学校简介、办学特色、德育时空、教师风貌、学生风采、专题活动等栏目,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学校文化、班级特色、个人风采;通过网络资源库建设,整合学校网络文化资源;通过校园论坛、班级主页加强家校的交流,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班级的文化建设情况,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家长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与要求。这样便捷快速的网络交互调动了师生、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能轻松参与,积极交流,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学校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传统的校园广播中,可以想办法录制一些诸如“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交互性的节目,让学生在听广播的过程中,随时可以通过便捷的信息技术评论时事,参与其中。

第二,学校可以开展校内的网上文化活动。如开展网上主题征文活动,学校提供征文的主题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完成征文并上传校园网,让全校师生可以方便浏览,发表意见,参与投票评价,选出最佳的征文。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行美术、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等网络主题的交流活动。

第三,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网络专题学习活动、网络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自由、宽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交流讨论更容易激发思维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辐射性

学校文化融合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方面,良好的文化建设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文化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学校网络是学校文化建设、传播与弘扬的新阵地,加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性。

学校的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网站建设中主页版面的文化宣传、网站栏目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应用功能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等,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学校文化。一个成功的校园网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4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Class Culture

――Data Analysis based on a University in Hu'nan 2013 Freshman Class

LI Yijun[1], HU Yang[2]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2]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Class culture is an invisible magnetic field,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where the class, it is the most direct education of stud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influence, to a large extent influence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lass cultur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edu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becom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ampus culture, clas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havioral level, system level, spirit lev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norms,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provid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and guidance freshman class culture has far-reach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 construc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丰富学校内涵、凸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形象。我们“文化引擎”班级建设指导团队本着摸清学校新生班级现有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了解新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看法,掌握新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期待,以期为接下来实行班级文化建设项目提供民意参考。

1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解新生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为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有效促进新生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笔者在湖南某高校18个院(系)的2013级新生班级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有效回收332份,问卷回收率为97.64%。本次调研调查对象为湖南某高校2013级大一新生班级的班长、团支书,共有18个学院的332位新生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参与,男生174人占52.41%,女生158人占47.59%,文科类占49.1%,理工类占47.29%,艺术类占3.61%。对收集的资料运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的统计与分析。从数据上,本次调研充分考虑了因专业、性别等原因带来的影响,力求全面、客观、准确。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以下两个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将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出发,从不同的维度对新生班级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探讨。

1.1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班级文化建设现状,我们主要从新生班级班长和团支书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同感来进行探讨分析。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原因主要出于锻炼自己、提升自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竞选班团干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62.95%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能力,而只有15.96%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班级作出贡献。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部分同学竞选班团干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多是出于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而把班级放在首位的占少数。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动机对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把班级放在首位的班团干部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客观上更强。(2)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班长、团支书作为班级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对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班级文化建设”时,48.8%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班级文化建设比较了解,44.5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而非常不了解的只占1.81%;当问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否重要”时,82.53%和16.87%的被调查者表示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而分别仅有0.3%和0.3%的被调查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班团干部了解并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这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积极作用。(3)是否有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目标犹如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同样一个明确的班级目标,有利于班级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问“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案”时,只有31.0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班级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而有68.98%的被调查者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可见,大部分班团干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准备还不够充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如何建设班级文化还比较模糊。

1.2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为创建三种文化:精文化、微文化、梦文化。通过创建三种文化,夯实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引领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丰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和凝练班级文化特色,能够打造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示范品牌。此次调研也主要从新生班级的“精文化、微文化、梦文化”三种文化建设情况入手,了解新生班级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并为其后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1)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一般性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并要求按重要性进行排序”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班级凝聚力、班级精神、团队意识、班级目标、学习氛围、班级制度、班级形象、班级文化活动。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的是班级的凝聚力,而排在最后的是班级文化活动,由此可见,被调查者更加看重班级的凝聚力。(2)精文化方面。“精文化”即指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针对班级“精文化”,我们主要从班团干部认为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来进行分析探讨。(3)微文化方面。“微文化”即指班级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微活动、微公益、微服务、微论坛、微宣传等方面。针对班级“微文化”建设,我们主要从班级宣传平台来分析。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班级宣传的方式也有了更加便捷有效且多样的方式方法,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43.67%的被调查者更希望通过积极参加校和院里的活动来加强自己班级的对外宣传,而期望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班级宣传的仅占23.49%,利用班级宣传视频和与其他班级的联谊等方式进行班级宣传的分别占15.06%和10.24%。由此看来,新媒体在班级宣传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级宣传还是倾向于选择比较传统的参加活动的方式。

2 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5

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是抓好、抓实常规教学。因为常规教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基础夯实了,班级管理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顺利前行。常规教学通常包括社会生活常规、家庭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这几方面内容。对低年级班主任来说,首先得抓好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习惯。为了使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并掌握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整理餐盘、准备上课用品等五项学校生活技能而尽快适应小学学校生活,还特意开展了“自理五项大比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个人自理五项练习、小组自理五项评比、自理五项班级层面评比。让学生向家长、老师、学长等请教,学习最基本的五项学校生活技能;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让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检查班级学生学习自理情况,记录并及时反馈。又如:班级里开展“我爱我的小书包”活动,活动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书包有多重”,再现场测一测。并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第二步,让学生展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第三步,“给我的书包减减肥!”,让学生们出出主意,谈谈怎样爱护自己的书包。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地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等,那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满童趣的活动为主,让活动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开展,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也能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及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树立积极向上、展现活力热情的精神风貌。因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文化土壤,而这恰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完全相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现,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设计和制作,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美化教室,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有一个班级经过学生民主讨论决策都形成了共识:以“爱生活、爱阅读”为班级文化特色口号,除了学校统一的队角外,在教室里另行开辟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策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参与“图书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系列活动,具体包括:1.图书角名称、图案征集;2.图书角板块设计;3.书架的设计;4.图书的来源与流转;5.图书的借阅与管理;6读书心得征集与展示等。在全员参与、人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最后每一块内容由一个小组(组长领衔,组员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活动有声有色。利用“百草园”来开展了以“植物保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报名,分组研究“植物管理中浇水的学问”、“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学问”、“植物管理中光照、温度的学问”,通过小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学生们采访了学校开心农场的负责教师和花工爷爷,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义工讲课,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管理植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还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点滴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三、结合班级事务管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布置的各项活动,最终都得落实到班级。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师单枪匹马,累且不说,效果还不尽人意。要想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点、创和谐,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在班级里选择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负责,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定期实行考核和轮换。例如,在高年级以“让学生学会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为目标,进行了“班级卫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工作目标分解—分组承包班级卫生—实践任务分解—制订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实施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监督、调整实施方案,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常态化。班主任老师把任务下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全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再到后续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还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时间。

(二)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教师指导评价三位一体

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范文6

【关键词】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学习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3-02

【作者简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南京,211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物型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深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物型课程是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土壤和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具有教育意蕴的物化课程资源的功效,创设新型课堂和学习环境,真正让学习浸润于其中。校内以“老街文化”为元素,以“寻根”“立根”为主题,着力建设能对学校精神进行智慧表达的一馆、一室、四廊、五道、十一园、五十五柱、六十八梁;校外,在特色课程文化基地――高淳老街,建立“老街文化少儿体验馆”“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这些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载体,完成了从环境文化到教育课程的深度推进。如在学校“寻根廊”,学生对高淳老街布鞋很感兴趣,于是学校便以“一双布鞋走出来的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寻根与探究。非遗文化小组对老街布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经济文化小组从老街布鞋带给家乡人民经济效益入手,制作宣传名片和营销策划书;手工艺文化小组通过走访老街布鞋传承人,了解制鞋工艺,动手学习纳鞋底,做鞋帮;名人文化小组则通过走访和网络,了解布鞋与名人之间的趣闻逸事,在班级开展老街布鞋名人文化故事会。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校园内外的“场所精神”变得更有深度,更富有文化韵味。

二、特色课程建设让学习有融合度

开发基于实践、基于体验、基于研究的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课程选择,探索特色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同时突破学科课程藩篱,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融合,架构出更丰盈、更完善的学习方式。

1.整合国家课程,构建“1+X”的学科“寻根”微课程。

以“老街文化”特色课程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国家课程整合,建设适合学生需求、彰显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1+X”“寻根”学科微课程。如语文学科说老街文化典故、趣闻轶事、方言童谣,写老街文化游记、调查报告、书法作品。

2.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寻根“老街文化”校本特色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融合、共生的特点,积极倡导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校本特色课程,使学生习得知识逐渐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如在校本特色课程“寻根:老街璀璨名胜文化”主题学习中,有学生走进高淳老街杨厅,用文字描绘建筑艺术的雅致,用画笔勾勒建筑线条优美,实现语文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有学生用导游图的形式记录下老街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并配以简短文字介绍,实现数学、美术、语文学科相融合。还有学生在游览时,给外国游客做导游,跟老街艺人学唱方言童谣,跟同伴玩弄堂游戏,实现英语、音乐、体育学科相融合。

三、活动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温度

1.老街文化少儿社团。“自助式”社团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主体性等因素,从社团的组建,学生自主申报,活动运转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伙伴、选择空间……我们挖掘、整合师资资源,开设体现老街文化元素的老街少儿文学社、导游社、映像社、民间工艺团、民艺团、书画院、娃娃科学院等七大学生社团,下设三十个小型学生社团。同时结合社团性质,建立老街少儿采菊东篱坊、兰亭坊、手工坊、丝竹坊、天籁坊、踏歌起舞坊、运筹帷幄坊七大学生社团工作坊。学生在工作坊里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主题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和谐氛围中发展自我,愉悦身心。

2.老街少儿文化周。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老街少儿文化周”。本着全员参与,善于积淀,乐于绽放的活动原则,在文化周期间,举办寻根“老街文化”主题班会、“老街文化”学生才艺大赛、班级“老街文化”布置评比、“老街文化”学生社团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专题展示活动。

3.老街文化娃娃小课题研究。成立少儿老街文化研究所,依托课程在高淳老街建立的“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课程基地,围绕老街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文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的娃娃小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申报、自我管理,有效开展研究。

4.老街文化小导游(汉、英)。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聘请校内特长教师和老街专业导游为导师,开展校内培训、模拟导游、老街实地见习、上岗导游等系列培训。

5.寻根“老街文化”亲子游学。以亲子游学的方式,以“玩”为触点,通过实践体验、德育渗透、贴近生活、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途径开展寻根“老街文化”系列子课题研究性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映晒展示,分享游学成果,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6.老街传统节日特色德育。挖掘传统节日课程内涵,凸显地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采用“寻根由来――知晓风俗――诵读诗文――实践传承――展示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模块整体架构,突出主题式、体验性、探究性,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实践、创新老街文化。

四、多元评价让学习有效度

我们提出“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为指导,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微行动方案。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十项。研制微行动“寻根课程学习卡”,提出每一微行动相应的评价细则。微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以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让学生收集体现成长的过程性材料,记录自我的成长轨迹。评价阶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综合评价等方式,评选出寻根“老街文化”优秀档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