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1

在实践中,结构主义课程的理论基础遭遇了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及其提倡的发现学习方法提出了许多批判性的意见。

(一)认知心理学派学者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派学者认为发现学习理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夸大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忽视了教师系统讲授的作用;二是发现学习方法适用范围有限,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是所有学生都适用于发现学习;三是从发现学习的内容来看,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发现”;四是发现学习在学校教育模式下耗时较多,不利于短时间内集中传授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者的观点

随着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发现学习又得到了重新提倡。一些持社会建构主义立场的研究者认为发现学习“失败的原因不是不应该让学生去效仿科学家去发现和探究,而是在于‘模仿得还不到家’,没有抓住科学家知识建构的实质”。在他们看来,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并非某个科学家的个人行为,知识发现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是必须强调的。而且,技术(工具)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实现学习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社会建构主义者乐观地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希望与活力,也为发现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应用发现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从2003年以来,在“面向应用需求,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1]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指导下,文理学院计算机中心就所承担的三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如课堂教学为讲、练结合形式;围绕课程建设多元化教学和学习资源;编写教材和配套的实验指导;开展课程的综合实验设计;建设考试系统题库等,这些措施对提升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8年,计算机中心调整到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成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依托专业学科,与时俱进,开展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提高和突破。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出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简称“CFC2008”)和教指委“白皮书”精神,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理念下,我们应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深化改革,使计算机基础教育紧跟时展的步伐。

1.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定位趋于合理和科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因此,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计算机技术更新、淘汰快

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淘汰快,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产品功能性教学转变为“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学理念。

1.3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校园网的普及,网络化的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环境等进入传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协作学习等。

2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状况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比如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讲练结合等。但教学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通常采用教材、教学课件,在计算机房实践操作强化练习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2.2学生学习特点明显,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延续中学的学习方法,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同时,他们又逐渐有了较强烈的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的方式以独自学习、自学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偏少,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学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部分远郊区县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网上聊天、玩游戏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

2.3专业需求明显不同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第二门课程已做到文理分科、区别对待,但仍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指定不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数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需求较高;档案学专业对数据库的教学需求较高;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信息处理。这些专业希望在基础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程序设计、数据库相关理论等知识,并且要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是统一的,没有按专业需求区别对待。

3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我院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化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新概念的提出和流行是对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实践“网络化学习”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界曾对“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两方意见相持不下。在经历将近十年的网络教育实践以后,美国教育界终于认识到“取代论”是一种过于偏激的观点,从而逐渐取得共识。2000年12月,美国当代一流的教育专家和一流的教育技术专家起草了“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2],并给出如下观点:“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国内最先引入混合式学习新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倡导这一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学习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建立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将从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混合

在教学模式上,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是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要依靠教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靠教师把当前所要学的新知识、新概念和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形成有意义学习,因此在这些阶段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2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我院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又十分明显。我们不应该只满足课堂教学,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比如网络的应用给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包括学生自学需要的素材库、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及扩充性知识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系统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强调重、难点知识。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课程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方式上机实践,强化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根据自身能力,拓展部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混合教学中,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所占课时的比例,及何时混合、如何混合,由教师主导。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系统讲解,案例演示,然后让学生同步练习。在课上或课下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课程应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教学着重介绍计算机重要概要和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技能操作。对于Office的应用,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经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平均每个模块10个教学学时),给予学生更多更高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多设计,使用一些适度、适用,具有真实性的教学案例,以“做中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Word字处理模块,通过制作学生情况登记表,使学生掌握表格的应用;通过编排电子书,掌握长文档排版的技巧等。在完成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示范,把学生引入到通过某个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结合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应用技能。

对于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以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在学期末,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综合项目,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综合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要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需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多设计,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和项目,并将它们有机结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

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前或课后通过教材、笔记等教学资源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检索相关资源或按照网络课程的指导进行的有计划的学习。

协作学习的开展主要是指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小组讨论、交流和基于网络环境中的在线主题交流等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融合各种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混合式教学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我们认为在混合式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课程或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或学习平台中,通过学习指导书,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进行;通过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通过在线测试功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效果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安排某些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近5年来,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课程后都布置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如每个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或用VB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完成课程的综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但我们也意识到目前课程设计整体质量不高,难度和广度不够,在选题上也有所欠缺,即不能较好地将所学计算机应用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课程设计质量不高有多种原因,如个人能力有限、时间紧、任务重等,解决的办法是尝试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和比赛任务在学期初布置,由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完成。在学期中期,以命题或自主选题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各小组在接到任务后,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工协作,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结构设计及界面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输入输出模块设计;代码编写。小组的成功将依靠每个同学的努力,学生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并通过交流、互帮互助,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以小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提升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3.5过程式考核与总结性评价的混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着手改革计算机考核形式,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使用考试系统。考试系统采用“理论+上机”的模式,既可以对基本理论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操作技能进行测试。同时,在每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都布置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并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中,这些措施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

在继续深化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过程式考核,这可以避免学生为追求高分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在完成某个模块或单元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布置一次考核,采取课堂在线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

学期的总结性评价应包括过程式考核、课程设计、期末考试,同时,开展竞赛促进学生学习,以竞赛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完善考核机制。如举办一年一度的计算机技能竞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等技能比赛,以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4结语

在深化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推动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8[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8-19.

[2] 美国教育部.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M]. 上海:上海科教院智力开发研究所,2001.

[3] 何克抗. 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中国电化教育,2004(3):5.

Based on the Blended-learning Computer Cor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Model

YU N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3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考试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创新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因各种因素对此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如何引导学生对此课程的重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殛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谈一点体会。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相识是缘,相逢是福”。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学时参差不齐,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共同完成课程,教师必须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对待,使学生觉得你可亲、可敬、可信赖,具有安全感、亲近感和信赖感。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日后的相处中与学生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把你当朋友,并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苦恼、生活中的挫折、成功后的喜悦与你分享。这样,学生就在首先接受你这个教师的前提下,接受你所讲授的课,并把它学好学会。

2改变教学观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正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传统的教学观点必须改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方式应变灌注式为启发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点,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3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3.1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要备内容、备方法、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就是“教什么,怎么教”。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该在教室内讲课的就在教室内讲;该在机房上的,一定要不断地结合新的技术发展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备课,有的还必须做成课件。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困惑疑点、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只有做到教材熟悉、领会深刻,课件精致、美观大方,因人施教,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关爱之中,学生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搞好学习。

3.2配置自主性学习的多种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主要指教材以外的各种参考书、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等。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感染力和视听效果,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过程和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学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图片,看到我国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图片,以及机器各部分的照片(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声卡、打印机、显示器、扫描仪等),比单纯抽象讲授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得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变“枯燥”教学变为“趣味”性教学

计算机课程中出现的许多概念相当抽象,在接触实物之前,学生很难有直观的理解。例如讲解“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作,此例可以用找人的过程进行类比。“绝对路径”就是“中国―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浙江万里学院―信计本071班―李四”,“相对路径”就是站在校园里找人的路径“信计

本071班―李四”。通过类比,学生都能轻松地接受这一

概念。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利用PowerPoint和FrontPage制作包含声音、图像、音乐、图片和动画效果的漫画幻灯片,学生爱看又爱学,既集中了注意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4游戏适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适当地时机,给予适量的时间,通过计算机游戏进行辅助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刚接触Windows时,需要操作鼠标,但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鼠标,动作笨拙,极不灵活。教师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用“扫雷”、“空当接龙”、“斗地主”、“拖拉机”等游戏练习鼠标操作,边玩边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

3.5发挥学生作用,做教师的好帮手

有的学生从小学就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在初高中开有计算机课,有的高考后参加过电脑培训班或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基础较好,但普遍系统理论知识不够。例如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强,理论课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充当“先生”进行示范讲课和辅导初学者。为了做好示范,这些“先生”会认真地学习,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先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有效缩短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6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考试与成绩是学生最关心和最敏感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于考查课的考试,我的原则是以掌握和会操作为主,并在考前明确严禁考试作弊。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分男生女生,不分地域,一视同仁。

传统的考试方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学生精神负担过重,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如何变“怕考”为“乐考”,培养学习兴趣,是当前考试制度必须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具体做法是:每教完一单元内容,就结合实际应用出题考试。在考试内容上是这样安排的:在考Word这一章时,要求学生自己编辑排版一个“个人简历”文件;在考Excel时,要求学生建立一个班级学习成绩数据库,并按总分排好名次;在考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自然景观等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合在一体,制作成能连续播放的精致美观的幻灯片;在考FrontPage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网页。

与此同时,改变一般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变有限考试为无限挖潜。每次考完后郑重宣布,凡是没有考好的学生,什么时候掌握了,什么时候找教师考,在原来的分数上加分。经过这一改革,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极大信心,从而创造了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的新局面。

4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等编著.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5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景春. 计算机文化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谭浩强. 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 计算机教育,2004,(9).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4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和措施,以利于提高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为适应新世纪的科技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但要学到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新一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即通过计算机教育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具,为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走向工作岗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奠定基础。

如今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成为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一个突出标志,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尺度,这给当前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方面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

2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正是针对这一特点,其主要目标是针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实践与设想。

具体总结如下措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适当予以借鉴。

(1)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门致力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队伍,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使教师专心从事该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可采取的措施有: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完成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的制作,习题系统的设计,使之更符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充分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设计;积极进行教师的梯队建设,实现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间的传帮带,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这支队伍不断总结经验、接收新知识,研究更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级教学”,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生源层次的不同而造成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建议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级的教学方式。如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之前,先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采取免修的方式。这些学生可自由去选修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加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考核一些基本技能,比如打字技能,规定在某一时间段完成打字练习,规定每分钟打字多少,在这个时间段随时都可以接受考核。其他方面的基本技能也是如此。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基础较差学生的歧视,而恰恰是对基础较差学生的重视,通过加强知识的传授量等方面的强化,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这门课程结业时能够赶上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甚至有相当部分超过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的均值。

(3) 注重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按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那些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开发一些动画课件来形象比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采用实例教学法,即在课前将教学内容相关知识设计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上课时先将成果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上机实践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这一环节,就必须改变学生对上机实验的观念及习惯,要让学生明确上机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实验课要目标明确,重视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应注意以下环节:

①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实验目标与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既克服了上机时的盲目性、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② 实验课上讲清楚实验要求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快捷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实验难度适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上机任务的完成效率。

③ 实行任课教师指导负责制。尽量做到理论课教师指导上机实验,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避免实验教学与理论脱节。

④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和检查记录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进一步约束学生遵守实验教学纪律,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内容。

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因此必须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最终应用的目的。

(4)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知识的获取,一是靠学校的培养,二是靠自己对知识的获取程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自学能力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然而,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有差异性,也要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一样,没有最优的、固定的模式。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个体学习和掌握知识方式的差异性,在研究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学习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 突出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适合学生本专业特点的相关教学内容。

当前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学生就业的需求,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提供给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类等其他不同的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更丰富的选择。使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在择业时在计算机教育上能够更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

因此,高等学校可以适当考虑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在高年级尝试开设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面向全校范围的计算机选修课程。个别专业还可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如全校性的选修课“课件制作”、“平面设计”和“动画设计”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的实用课程;个别专业开设如“电子政务”、“Internet与电子商务”等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很大的课程。

(6) 改革测试手段,实现考试方法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真实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抑制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在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有时候出现冲突。因此,适当考虑学校的自身特点,灵活科学地改革本门课程的考试方法,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会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如高等学校尝试将笔试改革成上机考试的方式,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完成由应试教学到素质培养的根本转变。

(7) 结合网络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实现课堂外的网络课堂。

当今,各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做成课件,到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方式预习课程或课堂没有消化好的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学生既可以进行寻求答案的探索式学习,又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群体协作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虚拟实验、模拟测试等,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从而增强自学能力,促进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来解决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非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它将和计算机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钟代军,高峰. 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0-72.

[2] 杨秀平,许劲,陈翔.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03,(2):89-91.

[3] 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 福建电脑,2006,(4):205.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面向90%以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乃至今后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教学目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问题的提出与改革的思路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围绕上述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一天都没有停止过,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身在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科的变化与发展;二是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大学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主要指标,特别是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颁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协调问题;第四,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专业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为了适应上述种种变化与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但当前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

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技能与能力,我们将其称为基本IT技能,因为这是日常学习与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软件,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等)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IE浏览器、Outlook等)。上述内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已有涉及,但由于各地区的教学情况并不一致,这使得目前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参差不齐。我们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7级的162名新生进行了调查,75%的学生学习过“信息技术”课,但对计算机基本IT技能操作非常熟练的仅占1.2%,完全不了解计算机的占9.64%。对于基本IT技能中不同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各部分内容完全不会的学生还占有相当比例,如图1所示。

由于学生对基本IT技能的掌握并不处于同一起点,而IT技能训练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上机实践,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教师不堪重负,机房压力也很大,因此,必须从教育技术的应用寻找解决途径。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创设一种支持“做中学”的交互学习环境,从技术上解决对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的诊断与评价,自动提供反馈指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第二,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实现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有关。一项调查表明,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最重要措施。事实上,如果学生能更多地学习基本概念与原理性知识,就能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能从原理上做出解释,做到“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很有好处。

就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信息技术既是学习对象,又可成为学习的工具与环境,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即交互学习环境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

2交互学习环境的构建

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设计原则:一是IT技能训练与考核应基于真实情境;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课程采用上机实践方式完成IT技能训练,面对大规模学生,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技能考核尽管也采用机考方式,但考核系统主要为仿真环境,只能解决某些固定方式的操作,无法应对真实环境下的各种操作。例如,对Word文档的复制操作,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果学生采用快捷菜单以及快捷键操作,仿真环境下则难以判断,因为在仿真环境中,只有执行了正确操作后,界面上才会有反应,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进行操作时的动态反应能力。并且,开发高质量的仿真环境通常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不亚于重新开发一套Office系统。实际上,这充分体现了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训练与考核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基本IT技能训练和考核的第一步。技能训练的最好方式是提供案例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类似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最有效,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太大而难以实现,需要从技术上寻找出路,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交互学习环境,其特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演示和真实的IT技能训练问题情境,当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进行练习的过程中,系统能够进行即时的诊断反馈,指出错误原因,提出学习建议和提供操作示范等,系统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我们依托“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与技术”项目的研究成果,设计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支持系统iTutor与技能测评系统iTAS。iTutor实现了上述功能流程,能够有效支持“例中学”与“做中学”,创设有利于主动学习的交互环境,支持真实情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对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跟踪、诊断和评价,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和操作示范,实现了“一对一”教学。iTAS将评价活动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评价方式从纸笔测验转向真实任务考核,从重视静态的总结性评价向重视形成性评价反馈调节的动态过程转移,基于技能获取过程评价建构学生模型,通过对学生技能操作的评价,判断学生当前的技能状态与水平,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导向。iTAS解决了长期困扰信息技术教育的技能考核问题,被誉为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难点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建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交互学习环境,较好地解决了IT技能训练与考核问题,并且节省了学时,减轻了教师工作量,这使我们有条件在增加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就事论事的介绍软件和工具的简单操作,而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很多学生都已经具有利用浏览器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但经常碰到网页打不开的情况,学生通常就会有很多的“为什么”,会有一种欲望从原理上去了解或解释这些现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内容的学习。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结合Internet应用,增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内容,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物理地址、IP地址和域名地址的概念以及映射关系,WWW原理等;二是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增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等,如中断、用户界面、进程以及资源管理等;三是增加计算机组成的内容,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所了解,如计算机组装、硬件性能指标等;四是结合Office软件应用,增加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五是增加关于新技术及其应用的专题讲座,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如网格计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

教学内容改革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支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小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开展学习与掌握课程内容。但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让其理解比较抽象的计算机基本概念与原理是有一些困难的,如“进程”、“中断”、“图灵模型”、“TCP/IP协议”等,我们采用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来说明复杂的技术原理,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与说明,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此外还精心设计实验,增加了技术原理性实验和专业实践。

4效果评估

2007年秋季学期,我们选取162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课程教改实验,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实践效果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上述改革思路可以作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条途径,98%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对交互学习环境,97.6%的同学认为iTutor提供的真实情境,能够支撑我们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技能,增加实践机会,在交互环境下的有针对性指导能促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如图3所示。

对教学内容改革,50.6%的学生认为适当增加对原理性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必要,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对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尝试进行解决,如图4所示。6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较好地理解了网络基本原理、WWW原理以及TCP/IP协议的基础知识等。92.8%学生认为比较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与任务的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不增加课时和教师负担的条件下,上述改革方案能够较好的达成课程目标,这一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我们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项目,在总结教改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图书、光盘和网络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非常愿意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范文6

与模块化课程调研思考

文/赖菁菁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调研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搞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建设课题的建设,课题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了调研,同时就此课程与其他学校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明确了课题建设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调研?建设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研目的

第一,通过调研了解笔者学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题的资源库的研究内容,并讨论下一步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和建设方案。

第二,通过到其他学校进行调研,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一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要求。

二是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

三是了解其他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

四是与其他学校专家、教师一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方向、框架、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学校内调研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20日进行,调研范围为笔者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中职学生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校内调研的目标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要求,以及在备课授课中遇到的问题。2012年4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到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调研。

四、调研过程

1.对学生的调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有不同。在校内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WindowsXP入门与操作、网络知识与Interner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上的能力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Word2003文字处理、Excel2003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能力需求上相差较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有:课后与老师缺乏交流、上机过程中教师指导时间少、上课时缺乏案例讲解、课后如何复习计算机知识等。

2.对教师的调查

在与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计算机基础课,通常要花十多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现在网络上各类教学资源多,教师在查找资源的过程中网上的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解决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教学时间分配的冲突等问题。

3.与其他学校的探讨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资源库内容和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及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五、调研建议

在课程建设上,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核心,分模块教学,并在模块下细化、系统化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和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充分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把学生优秀作品收入到资源库中。在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了在线师生交流平台、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教学资源下载等功能,通过网络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同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