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1
投资要点:
1、12月煤炭将迎需求高峰。
2、煤层气勘探向纵深扩展,探明储量显著增长。
从11月份开始,我国煤炭需求逐渐进入旺季。12月份是我国煤炭需求高峰,特别是取暖用煤需求,煤炭价格仍有季节性的上涨可能。另外,12月份是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下一年度煤炭价格谈判时间段,煤炭龙头企业有在12月份上调煤炭价格的动力。
在持续行业政策利好下,特别是对进口煤炭征收关税,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开始收紧,煤炭价格开始企稳反弹。12月份是我国煤炭传统需求旺季,如果冬天天气冷冻超预期,煤价有超预期表现的可能性。
个股方面重点推荐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盘江股份、国投新集,估值相对较低的中国神华,以及弹性较大的潞安环能。
另外,我国的煤层气开采技术亦取得突破。一方面,煤层气探明储量显著增长。目前我国探明储量5518亿立方,是2007年的5倍;勘探区块由山西向东北、西北、南方及深部发展。另一方面,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2014年煤层气产能达到78亿方。同时,我国煤层气正逐渐向低阶煤储层扩展,其中霍林河、彬长等低阶煤地区均取得了1000方以上产气量的煤层气井。推荐关注转型煤层开采的中房股份,若转型成功,中房股份将成为A股市场中唯一的纯粹的煤层气开发公司。
食品饮料:有望重获市场青睐
投资要点:
1、白酒板块底部投资价值明确。
年初至今,食品饮料板块表现垫底,但行业风险已经得到释放,且估值相对较低,与此同时,A股涨幅及成交量均创新高,在市场情绪带动下,食品饮料板块有望重获市场青睐,在板块轮动下迎接一波上涨机会。
截至11月底,白酒的价格风险基本释放,特别是名酒的零售价格经过调整已经见底,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渠道利差,这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但是不影响市场需求的见底回升。
当前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95家左右,生产许可资质企业7000家左右,上市公司存在极大的整合空间,底部提升和外延并购的价值共同推动行业的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包括从P/S的角度看待估值,股价提升空间显著。
目前整个上市公司构建大众价位优势将是未来2-3年的核心投入和增长方向。名酒公司大众价位单一品牌10-20亿规模的龙头基本具备比较优势,而大众价位优势企业如洋河股份、古井贡酒以及大量区域非龙头企业将持续获得成长空间。
其他子板块方面,1-9月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长19.2%、利润增长27.4%。截止11月12日,主产区的原奶收购价格环比降0.3%,同比降3%。1-9月啤酒行业收入增长5.0%、利润同比增长7.2%,值得关注。
建材:管材受益水利投资加码
投资要点:
1、水利投资有望加码,利好管材板块。
2、玻璃纤维纱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销售良好。
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考察水利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2014年10月以来,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节奏明显加快,后续水利重点工程项目进展将加速。随着水利投资融资体系进一步放开,PCCP管道在城市调水工程中的市场份额领先,未来有望充分受益。
2013年我国PCCP行业CR5份额约为41%,其中PCCP上市公司青龙管业、龙泉股份、国统股份和巨龙管也占据四席。从调水工程投资加码角度看,上述公司均将受益。从中西部为调水工程重点区域来看,国统股份、青龙管业以及龙泉股份受益更为显著。
同时,近期国内玻璃纤维纱市场行情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受风电市场支撑,企业出货维持较好态势。据了解,11月份整体销量良好,有望超越10月份。目前市场正处于传统淡季,玻纤生产结构多偏向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后期终端关注2015年元月份的提价及企业产能变化。重点推荐中国玻纤、长海股份。
此外,进入降息周期后,需求回升和负债成本下移利好水泥股反弹。目前板块负债率较高、景气仍处底部、未来需求有望超预期的区域将重点受益,重点关注天山股份、冀东水泥、金隅股份。
房地产:行业龙头业绩增长明确
投资要点:
1、一线城市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
2、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同比转正。
11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8%,环比降幅大幅收窄0.02%,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29%,其所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其中北京和深圳将成为最具风向标的城市,对全国具有引导作用,这对后续的销售刺激带来进一步的利好影响,去化率将持续提升,而销售的回升还依赖于新增推盘入市。
同时,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也同比转正。据统计,50个城市10月销售面积环比上升8.6%,同比上升3.3%,同环比改善均明显。12月开始,销售同比数据将助于低基数,进入上升通道,把同比改善做实。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2
在煤炭进口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也在2012年走到了尽头,煤价大幅度下跌,煤炭企业盈利和煤炭业投资全面锐减。进入2013年,煤炭产业的颓势进一步加深。
面对行业性不景气,一部分煤炭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将眼光投向了迅速增长的煤炭进口。从煤炭进口量、净进口量占国内煤炭产量和消费量的比例来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且呈增强之势。
中国进口煤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褐煤,因此褐煤进口高增长尤为引人诟病,批评者普遍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认为这是“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大大加重了国内优质煤炭价格下跌的压力,而且成为国内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张限制进口煤炭的呼声有上涨之势。
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压力,2013年5月初,国家能源局向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发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要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用煤进口和长距离运输,并对相关企业经营水平做出详细要求。
此外,部分煤炭企业不仅要求运用技术标准限制低卡煤进口,还希望政府动用关税手段,对进口煤炭开征关税,提高增值税,以及对低热高硫煤炭征收限制性关税,以限制煤炭进口增长。
然而,通过限制进口以稳定国内煤价的思路出发点是否正确?是否具备可行性?经过分析研究,答案是否定的。
“限进保价”将伤害国民经济
我们必须明白,就整体而言,中国并不是沙特、南非那种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产业的国家,而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是初级产品产业,而是下游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上游能源、原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必然直接提高制造业、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成本。
中国煤炭消费中,工业消费占压倒多数,且自1990年代以来占比稳步上升。根据《煤炭平衡表》数据计算,1990、1995、2000、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77%、85%、91%、93%。
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31亿吨,其中工业消费29亿吨,占95%。因此,新世纪以来世界性的初级产品牛市固然大大提高了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初级产品行业的利润率,却已经极大地压缩了中国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包括煤炭在内的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近两年步入熊市,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并非灾难,而是解脱的福音;企图强行将中国经济固定在初级产品牛市的不利地位上,这个目标本身从根本上就错了。
考察比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其它代表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其中有3个行业与煤炭产业存在直接的上下游关系,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三大行业消费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比例甚高。
在全部近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这10年间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三大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能够达到或超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相比之下,其它代表性行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行业、基础产业还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抑或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其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4—2011年间均难以企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在这10年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2、2003、2005、2006年四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3、2004两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2004、2005、2007、2010、2011年5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2011年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没有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
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情况较好,凭借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的地位,2008年以来连续4年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最高时也仅相当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一半左右。
正因为如此,在近10年的世界性初级产品牛市期间,中国某些煤炭产区的制造业和其它产业备受“荷兰病”(Dutch Disease)困扰而陷入停滞,或被迫转移。
显然,上述局面有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值得中国动用政府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手段、牺牲“自由贸易”旗号无形资产去维持。
而且,在整个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步入熊市的背景下,企图通过“限进保价”策略,人为在国内维持煤炭等初级产品高价,对中国下游产业的伤害尤其大,制造业等可贸易品产业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中国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广东、福建乃至浙江、江苏等省煤炭市场上,与来自印尼等国的进口煤炭相比,中国北方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的成本劣势难以完全消除,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尼等国煤炭至中国东南沿海港口运输距离短于华北港口运输距离,再加上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至华北港口的陆路运输成本,进口煤的运输成本优势相当坚实。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初级产品牛市期间,国内产业与其海外竞争对手经受着同样的投入成本压力,即使国内产业利润率被压缩,但相对于国外同行的处境并没有恶化。
到了初级产品熊市期间,一旦中国政府对煤炭之类能源、原料上游投入品实施“限进保价”策略,国外同行就会因此而享受优于国内产业的成本竞争力,而且这一优势还是中国政府赋予的。
如此策略,非自残而何?
进口可缓解人民币压力
不仅如此,煤炭大量进口还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的流动性机制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改善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下游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在煤炭贸易从长期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的2009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8310元,而上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9451元;2010—201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分别为1美元兑6.7695元、6.4588元、6.3125元。
进入201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加快。在全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2897元,1元兑7.1769日元;到6月1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兑6.1598元,1元兑6.506日元。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已成为削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驱动下的资本流入又推高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给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相当一部分源于持续的贸易顺差,因此,通过抑制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规模巨大的煤炭净进口及煤炭贸易逆差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9年至2012年,煤炭贸易逆差从81.98亿美元上升至271.21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贸易顺差比例从4.2%提高到11.7%。
2013年前4个月,煤炭贸易逆差相当于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的15.6%。这样的比例表明煤炭贸易逆差对削弱人民币升值势头的作用已非无足轻重。考虑到持续大量进口煤炭必然激励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煤矿,这部分生产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将进一步削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失控的势头。
限制进口煤无助环保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环境保护是我们须臾不可忽视的目标,但在一个技术创新持之以恒的世界上,我们要追求的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结果,而不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具体办法,国家能源局酝酿中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恰恰在这一点上陷入了误区。
这份文件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进口,实际上是隐含地认定劣质煤利用技术停滞不变,必须通过限制使用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方能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实际上,劣质煤利用恰恰是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近10年来,煤炭价格持续猛涨和政府控制污染排放力度加大双重压力已经有效地激励了燃煤火力发电厂等煤炭消费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在利用劣质煤方面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通过探索出一整套混烧、配烧高硫、高灰、低灰熔点等廉价“劣质煤炭”的技术诀窍,中国燃煤火力发电企业大大提高了燃煤效率,环保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发电成本也大大降低。在使用廉价劣质煤炭生产高质量焦炭方面,中国钢铁行业也取得了相当的技术进步,由此减少了优质主焦煤、肥煤、瘦煤等稀缺优质强粘结煤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原料供给的波动性,夯实了国际竞争力的根基。
与此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用脱硫设备生产出来的石膏,可以大量替代水泥建材工业生产中消费的天然石膏;回收的粉煤灰(包括锅炉烟气经除尘器收集后获得的飞灰和燃烧副产物炉底渣)可以替代部分水泥熟料生产中需要添加的黏土,相应减少破坏宝贵的耕地土壤;以至于高硫高灰煤炭燃烧后回收的硫、灰渣、飞灰等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抢手的资源。
特别是在消费了绝大部分进口煤炭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地方粉煤灰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高新技术也已研发成功并投入实际生产。
正是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于2013年2月以联合令形式了新修订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粉煤灰综合利用,特别是鼓励对粉煤灰进行高附加值和大掺量利用,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筑路等工程中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粉煤灰及其制品。
由于国内火电企业此前数年已经普遍投资改造了设备,以适应掺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和进口低热值煤种,部分新机组本身就是根据燃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或进口低热值煤种的需求而设计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旦强制性提高商品煤品质,对提高中国环保指标的效力已经不大,相反,火电企业还要额外增加投资改造锅炉以适应高品位煤炭。国外燃煤发电厂经验表明,在除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浓度的硫离子,以便静电除尘器高效运转。
这样,本来使用高硫燃煤的企业如果转而使用低含硫量煤炭,原来安装的脱硫、除尘等设备就必须加大除尘设备功率。这样,对于业已完成环保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如果改用低含硫量的优质煤炭,不仅直接增加燃煤原料成本,而且还会额外增加环保设备改造成本;这样做的效果是鼓励还是打击环保技术创新,可想而知。
同时,在实践中,廉价煤炭进口增长、煤价下跌和由此推高的火电企业利润,已经为火电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以更大力度开展环保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经济不甚景气的2013年上半年,主营发电脱硫脱硝环保设备的上市公司国电清新业绩预增幅度高达60%—80%。
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优质煤炭资源数量有限且不断减少,经济压力必然驱动各个国家和企业探索利用廉价劣质煤,以扩大资源来源,并进而赢得成本竞争优势,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韩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概莫能外。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赢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我们该做的应当是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而不是相反。我们只需要规定并监督落实电力企业的排放总量,无需具体规定它们必须采用什么样的原料和方法。
同时,基于褐煤进口高增长而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国产褐煤确实基本上都属于低热高硫的劣质煤,但我国进口的褐煤主要是印尼煤,其特点是低灰、低硫,热值低主要原因是水分高,也有相当一部分高热值煤炭,煤质指标普遍优于国内东蒙地区褐煤及部分烟煤,更远远超过吉林、云南地区的劣质褐煤,不宜简单将进口褐煤归入“低热髙硫”的劣质煤行列。
而且,环境保护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大气污染排放,水资源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国内名列前茅的煤炭工业重镇均位于北方缺水地区,而现行开发模式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还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受当地煤炭业繁荣吸引聚集而来的人口与其它产业也要增加水资源需求,抑制这些缺水地区煤炭产量增长势头,增加煤炭进口,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
煤炭等初级产品大量进口有助于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缓解贸易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有助于中国国际竞争战略。在当前初级产品市场由牛转熊的大环境下,限制进口除了激励规避措施和替代能源消费之外,无助于稳定国内煤价,对环保的益处也殊堪质疑。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3
(一)煤、电、油、运行业增势趋缓,“瓶颈”状况有所缓解
煤、电、油、运等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受需求增速放慢等因素影响,生产增速趋缓,供应紧张局面有所减弱。据统计,1—4月全国煤炭表观消费量达6.35亿吨,同比增长约8.3%,较2004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规模企业煤炭产量5.26亿吨,同比增长达12.8%,煤炭供需缺口有所减小,个别港口如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增加,煤炭出厂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电力行业1—4月份总发电量同比增长为12.9%,比2004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用电增速明显下降是造成用电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石油工业1—4月原油累计加工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78%,其中,汽煤柴油总产量累计增长7.85%,增幅均比前几个月明显放缓。
主要耗能行业增速减慢是能源行业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水平持续高位波动甚至攀升,主要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传导,并未真实反映国内供求格局的实际变化,国内需求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对外部价格冲击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建材、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增长指数高位持续回落
2005年一季度,受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原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多数钢铁品种、电解铝和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但受需求增速放慢影响,这些行业增长指数仍呈持续回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慢是主要原因。
(三)消费性制造业增长指数持续回落
这些行业多数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持续回落态势。其中,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作为新一代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快速增长,从2004年开始出现需求增长“间歇”。到2005年2月,汽车工业增长景气较2004年12月份下降了11点,是自2003年7月汽车工业快速增长以来的最大降幅,汽车累计产销也分别增长0.96%和—7%,创近年来新低。预计目前态势将延续到下半年,并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后出现回升。
(四)部分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反弹
这类行业数量不多,经济总量也不大,但对“瓶颈”环节投资增长意义重大。例如,专用设备制造业近期的反弹,则与国家加大煤炭安全管理和新建煤炭能力快速增长直接相关。一定程度上,新近明显反弹的制造业领域大多属于有保有压中应该“保”的领域,说明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开始显现成效。
(五)消费品行业增长景气普遍回落
食品等主要消费品价格近期的上涨态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购买力。纺织服装等行业也受到出口增速放慢的影响。但从历史经验看,作为基本的生活消费品,这类行业增长态势一般不会形成大的波动,目前的下降态势幅度不大,也不会延续太长时间。
上半年及全年产业增长趋势分析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表明,在部分宏观指标和部分行业增速出现反弹,瓶颈环节压力未根本缓解的同时,国民经济总体仍处于2004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由于需求总体增速回落,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正逐步减弱。这种态势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以延续。预计2005年gdp增长速度将从2004年9.5%的水平下降到8.6%左右。
预测结果显示,2005年下半年,煤炭、电力、钢铁需求的增速还将不同程度的继续放缓,石油需求增速有一定的反弹,但总体仍低于2004年。预测结果如下:其中,煤、电、油的需求增速均比2004年下降3—4个百分点,成品油消费量甚至下降了10个百分点。能源需求增速下降的部分原因(约60%左右)是真实的需求回落,也有部分原因(约占40%)是2004年增速快,比较基数较大所致。
受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能源原材料行业的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减弱。其中:电力供给的最大缺口将从2004年的3500万千瓦缩减至2000万千瓦左右。由于发电能力建设加速,全国平均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预计为5000小时,明显低于2003年和2004年,但仍高于2002年。我国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望在2005年底扭转。煤炭供需表面看有约4000万吨的(一季度)缺口,但由于有大量库存准备,并未出现严重短缺。二季度起煤炭生产将加速,全年煤炭供需可基本实现平衡。困扰煤炭供需的运输能力不足也将有所缓解,预计2005年铁路运煤能力将比2004年增加1亿吨以上。
在总体供求缺口出现减缩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动力将逐步减弱。目前煤炭和石油制品的价格已处高位。但电价仍滞后于去年一路上涨的煤价,导致目前电力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滑,电价上调的呼声很高,需要注意电价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钢材价格在铁矿石价格猛涨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下涨幅较快,下半年这些影响将减弱,钢价将因此逐步走稳甚至小幅回调,不同品种钢材的价格会有不同表现。目前,影响国内能源价格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大幅波动,但由于国内能源需求增速总体回落态势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
值得重视的问题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4
面对近年来企业纵向联盟组建掀起的一轮新,不禁引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企业组建纵向联盟。是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使得上下游行业艳羡而趋之若鹜吗?以汽车行业为例,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涉及的上下游关联行业较多,同样是上游行业,如橡胶、玻璃制造企业,为何与汽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鲜有所闻。这其中是否暗示不同的行业因为不同的产业结构、竞争格局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使得纵向联盟组建机制各有不同。又如,原料涨价是否是纵向联盟组建的动因之一,以铁矿石涨价为例,价格供求矛盾集中爆发在2005年初,但钢铁企业在此之前就开始有联盟组建的运作,成本压力与联盟组建是否有本质联系。再有,由煤、电、冶、汽车等行业观察得出的一些规律在其它行业是否适用,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探究。
一、 文献回顾
(一)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研究
较早进行纵向协调问题研究的是Mighell与Jones(1963)。Mighell与Jones认为没有一种单一理论能解释企业间为什么需要采用契约或其它非价格机制来进行纵向协调,他们将降低风险、获得议价能力、发展新技术或取得新的融资归结为企业实行非价格机制协调的原因 。[1]迈克尔・波特(1985)从价值链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实施纵向联盟的原因,波特认为在企业的纵向联系中,供应商和渠道的各种活动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和效益。供应商生产企业所用的产品或服务,它的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接触点影响着企业。每一个这样的接触点都是企业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差异化的一个潜在来源,因此,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影响供应商价值活动的结构,或通过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企业与供应商都彼此受益。[2]交易费用理论是分析纵向联盟形成的一个重要视角。Sporleder(1992)从专有性资产的角度阐述了纵向联盟,一方面联盟中的企业因过高的专有性资产投资不愿进行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另一方面,企业如果离开联盟,由于专有性资产又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因而只有坚守对联盟目标的承诺。[3](1226-1231)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对纵向联盟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陈宏军, 江若尘对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交易费用理论论述了纵向联盟的原因。[4]陈洁、吕巍、崔鸿对营销联盟组建进行了分析,认为供应链上的关联性、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利用社会资本等原因促使了营销联盟的形成。[5]
(二)聚焦于行业的企业纵向联盟研究
Purcell与Hudson以美国肉牛产业为例,对纵向联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这个纵向联盟中需要联盟各方的异质性投资。通过缔结纵向联盟,可以降低肉牛的屠宰和加工成本,同时,牛肉的品质控制和品牌都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使联盟各方都可以从联盟增加的总效益中分得超过各自单干所得的回报。Purcell与Hudson分析认为,纵向联盟建立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租金:独具特色和高品质的牛肉产出李嘉图租金,而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所产生的效益产出熊彼特租金。[6](44-65)Boehlje与Schrader(1988)讨论了食品链中的纵向协调问题。[7]Boehlje与Schrader强调了食品链中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建立完整的协调体系,并指出了其中的两个关键控制点:(1)与顾客密切接触的零售商;(2)原材料供应商,因其高度的资产专有性决定了他们的位置不易被替代。Sporleder(1994)从交易费用、企业资源理论对农业纵向联盟进行了探讨,指出联盟的缔结可以减少农业风险,提高收益。[8](535-540)
我国学者也对一些行业的纵向联盟进行了研究 ,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煤电行业。黄侃提出电力和煤炭一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煤电产业联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延伸产业链,以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合作,实现产业链互利协调发展。[9]孟枫平运用联盟博弈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农业产业链中公司倾向于与大农户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非常的稳固。[10]陶长琪、刘劲松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煤、电企业战略联盟纵向联结的效应,分析表明上游煤炭企业与下游电力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使其利润增加,并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11]
从以往文献可以看出,多数研究将关注重点放在单个行业,如国外文献主要集中于农业和食品行业,国内主要集中在煤电业或农业等。本文尝试以多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行业层面对纵向联盟的动因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一) 数据来源
1. 企业纵向联盟数据。
为从多个年度、多行业取得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客观、公正的信息,本文选取了2003―2005年深沪两市中22个行业的公司作为企业数据来源,从上市公司在年报和公告中披露的内容获取纵向联盟信息。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统计口径统一,选择了2003年以前上市的公司,考虑到消除企业的非持续经营对企业组建纵向战略联盟行为的影响,从中剔除了ST公司和2003―2005年间主业有重大改变的公司,最终共得到407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22个行业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企业信息来自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巨潮网站。
2. 行业数据。
所有行业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2005年所载“按行业分组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应22个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行业数据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在行业分类,企业规模等方面相吻合。
(二)变量选择
1. 因变量。
行业纵向联盟率(ZXLM)。企业战略联盟有两种组建形式:股权式和契约式。据此,本文将以下的企业行为界定为企业实施了纵向战略联盟:(1)在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与伙伴企业建立合资公司;(2)与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3)与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的企业签署战略联盟合作协议;(4)在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与伙伴企业联合研发或联合营销。企业是否实施上述四项行为以该公司在年报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为准。ZXLM =该行业实施了纵向战略联盟行为的企业个数/该行业样本企业总数。
2. 解释变量。
(1) 行业成长性(HYCZ)。考察行业的高速成长是否推动了纵向联盟的缔结。一般以行业收入增长或资产增长表达行业的成长性,本文以行业总资产为计量指标,行业资产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内原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反映了新增企业的投入情况,能较好地表达行业的成长性。HYCZ=(当年资产合计-上年资产合计)/上年资产合计×100%。
(2) 行业成本压力 (CBYL)。从最近企业纵向联盟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的组建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考察。考虑到收入的增长同样会引起成本的相应增加,为消除该影响,以成本增长对收入增长的相对值作为计量指标。以costi代表第i期产品销
(3) 行业盈利水平(YLSP)。考察行业的盈利程度对纵向联盟缔结的影响,一般而言,盈利水平高的行业资金实力较强,更有能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YLSP=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100%。
(4) 行业资本密集度(ZBMD)。观察到近年纵向联盟比较活跃的汽车、钢铁等多属于资本密集行业,这种现象是否有普通意义,本文对此进行考察。ZBMD =行业资产总计/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00%。
(5) 行业进入壁垒(JRBL)。考察不同行业进入壁垒对各行业缔结纵向联盟的影响。本文借鉴了王剑的计量方法,[12]以规模指数表达行业规模经济壁垒。以TK代表行业总资产,N为行业企业单位数,j代表第j个行业,则JRBL =(TKj / Nj)/∑[(TK
三、 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
本文以线性回归方程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不同行业纵向战略联盟影响因素与联盟组建的关系。
本文采用的是截面较宽而期限较短的面板数据,艾春荣(2003)指出,短期序列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一个普遍采用的条件是将所有的斜率系数限定为对所有的个体都是相同的,[13]可以认为模型参数主要取决于截面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变化,即主要体现在截距项的不同上。因此,在模型设定中主要考察回归方程是采用混合模型(常截距模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或是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为比较三种模型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如下检验: 对于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比较,构造F统计量检验;对于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采用B-P的LM(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检验;对于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与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比较,采用Hausman检验进行判定。
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水平上,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F检验的结果表明F值小于5%水平上的临界值,应采用混合模型。同样,LM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零假设,应采用混合模型。此外,Hausman检验表明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中应选用随机效应。综合上述检验结果,选用混合模型进行估计更为可靠。
(二)回归分析
混合回归可直接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本文以方差膨胀因子(VIF)检测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在调整前自变量ZBMD、JRBL分别为9.921和9.112,接近10,说明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将ZBMD、JRBL分别调整到两个模型中(模型Ⅰ、模型Ⅱ)进行考察,调整后各变量VIF降到1.5以下,无明显的多重共线性。以普通最小二乘法分别对模型Ⅰ、Ⅱ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以Breusch-Pagan检验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Ⅰ、模型Ⅱ的检验P值分别为0.1657和0.2614,在5%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同时,由表2可知,WLS回归的DW值分别为1.878和1.831。当n=66,k=4时,在5%显著性水平上,D-W统计量上下临界值dL=1.47,dU=1.73,DW值处于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区间 [1.73,2.27]中。因此,模型Ⅰ、Ⅱ无一阶自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行业的成长性、资本密度和进入壁垒均在1%水平上与纵向联盟组建有显著性关系,其中资本密度和进入壁垒对纵向战略联盟的组建呈负显著相关。而行业的成本压力、盈利水平对联盟组建没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在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时,企业更倾向于缔结纵向联盟,以打通上下游关系,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回归结果显示,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的组建有一定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四、主要结论及相关的讨论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实施纵向战略联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纵向联盟组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好机会,当企业过快地发展时可能会面临原材料供应跟不上、如何有效地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以完全克服以上问题,通过纵向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同成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2. 资本密度对纵向联盟组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密度对纵向联盟缔结有负向的显著性作用。可能的解释是资本密度较低的行业由于其相对投资较少,企业更容易进行上下游拓展,因而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实施扩张的行为更多一些。而资本密度较高的行业组建联盟,特别是合资企业等股权式联盟,投资巨大,因而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3. 行业的进入壁垒对纵向联盟组建有一定阻碍作用。行业进入壁垒抬高了企业在相关行业拓展的门槛,对纵向联盟的缔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缔结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纵向战略联盟基本功能之一是打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保障企业原料和销售的稳定。当上游成本压力来袭时,企业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以应对不利局面。但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缓和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涨价、实行纵向一体化等,并不总是实施纵向联盟。另一个解释是市场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有持续性的、力度较大的成本压力才可能推动纵向联盟的缔结。行业的盈利水平对联盟组建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无论获利程度高还是获利程度低的企业都对纵向联盟有一定需求。从自变量符号来看,盈利水平低的企业对纵向联盟组建相对更急迫。
纵向战略联盟动因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受资料所限,未能从更广的角度,如行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行业结构对企业行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企业纵向联盟的组建。纵向联盟是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的有力工具之一,对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经济向纵深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纵向战略联盟正方兴未艾,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Mighell, R. L, and L, A. Jones.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e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R], ERS AGEC Report 19, 1963
[2] 迈克尔・波特. 陈小悦译. 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T. L
Sporleder. Managerial Economics of Vertical Coordinated Agriculture Firms [J] . 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s . 1992. 74.
[4] 江若尘.论纵身一体战略联盟[J].财贸研究,2001(2).
[5]陈 洁,吕 巍,崔 鸿. 营销渠道战略联盟形成动因研究[J ],上海管理研究,2005 (1).
[6]Wayne D. Purcell and William T. Hudson. Risk sharing and compensation guides for managers and members of vertical reef alliances [J], Review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 2003.25 (1).
[7]Boehlje, M., and L. F. Schrad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question of coordination [M]. Great Britain: The Ipswich Book Company, 1988.
[8] Thomas L. Sporleder. Assessing 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s by Agribusiness [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ume 42 .4.
[9]黄 侃.对煤电产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3(9).
[10]孟枫平.联盟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4 (5).
[11]陶长琪,刘劲松. 企业纵向联结的效应分析――基于煤电行业的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2).
[12]王 剑,徐康宁.行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截面数据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2).
[13]艾春荣.综列数据回归,载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问题与方法探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Corporation 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 Motivation:
An Analysis on an Industrial Level
Li XinAbstract:By using the data from 407 companies in 22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corporation 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 motiv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 growth positively aff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poration 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 while capital intensity and entry barrier inversely affect it.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industrial profitability and cost pressure have litter effe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
Key words:vertical strategic alliance;motivation;industrial level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5
综观强势行业排行榜,本期铁路运输行业“夺魁”,持续1个多月时间排名前三,表明其个股在二级市场表现持续处于相对强势。此外,建筑原材料、石油加工和分销、钢铁、银行、多种公用事业、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电力、煤炭、建筑与农用机械行业排名分列居前十名。
铁路运输行业近半年排名急速腾飞,从6个月前的排名第87位上升至本期首位。2011年一季度末铁道部负债率达到58%,“十二五”期间铁路基建投资规模预计将同比增长40%达到2.8万亿元,如果维持负债为资金来源的格局将推升负债率至“十二五”末的70%以上。2009年税后净利润和建设基金两项覆盖本息尚具有难度,未来还本付息高峰到来带来的债务压力可能提速铁路改革。中信证券认为,需要加速改革建立市场化运价形成机制,才能维持铁道部的盈亏相对平衡。根据客货周转量的增长情况,预计前5个月铁路运输收入约增长12%左右。铁道部若实现盈亏平衡大约需要2011年铁路收入增长15%上下,因此如果不改革运价形成机制难以完成增收和盈利平衡目标,考虑到客运价格提升难度较大,预计可能最先提高货运的运价灵活性。预计市场化改革将会加快推进,对铁路板块的估值驱动将会持续提升。资产可能注入到现有上市平台、货运运价的提升、自行调整开行列车等预期会对铁路上市公司形成利好。目前大秦铁路、广深铁路和铁龙物流2011年的动态PE分别为10倍、18倍和22倍,且广深PB仅为1.2倍,估值较低。维持对大秦铁路和广深铁路的“买入”评级,以及铁龙物流的“增持”评级。
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本期排名第7名,创今年排名新高。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商品房销售量价增速均出现下滑,调控成效逐步显现。2011年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08%,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4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去年基本持平,同比增速在10%左右。今年前五月,主要城市房屋售价同比增速出现回落,15个重点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5月份销售价格同比增速出现下降。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去库存压力,但由于新开工快速回落,销售逐步企稳,库存压力将逐步减轻。民族证券表示,在政府和住建部的督促及资金支持下,下半年保障房开发建设将会明显提速。保障房建成规模的快速扩大将减轻商品房市场调控压力。从本轮调控进程看,行政调控最严厉的时期已经过去,政策面压力趋缓,行业政策面逐步回归正常。从商品房市场运行和保障房建设两方面情况看,房地产调控成果已逐步显现。保障房建成规模的快速扩大将减轻商品房市场调控压力。从长期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包括经济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依然处于加快发展阶段、消费升级等因素)依然存在,行业稳健增长的前景依然可以期待。房地产板块的估值水平目前处于估值底部,在行业比较中也仅高于金融行业估值水平。在政策面和市场面逐步回归的背景下,房地产板块估值水平将会逐步回归。维持对行业的“看好”评级。
纸制品行业本期排名第23名,较上周排名下降7名。今年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明显增加,产能集中释放,预计下半年短期会出现供给过大的压力;745万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行力度,将对行业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低档文化纸与纸板将更多受益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太平洋证券表示,维持“看好”造纸行业。在趋势上看好造纸行业,主要原因是:造纸行业目前面临的两大最主要任务就是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前者将不断的淘汰掉落后产能,而后者将使得大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完善产业链、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不断扩大的出口也将逐步改善国内造纸业供需环境。此外,纸包装行业维持快速发展。纸包装由于其易加工、易保存、易运输、易印刷及可回收等特点愈来愈受到青睐,作为“绿色包装”正在逐步替代塑料、金属、玻璃等包装材料。纸包装行业的下游包括主要有通信IT及电子行业、家电、办公设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烟酒、医药、轻工及机械产品等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纸包装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尤其以手机、计算机等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产品正在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扩大对纸包装材料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一个月来排名持续上涨的行业还包括:港口、服装和饰物、制铝业、葡萄酒、航天与国防等;下跌行业包括:建筑材料、纺织品、一般化工品、家庭日用品等。
煤炭及制品行业范文6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精明的投资者往往会建仓投资即将复苏的周期性行业。
只要投资方法得当,周期股的收益完全可以超越长期持有的非周期性行业。在不好的价格上投资非周期性行业,还不如在一片恐慌时以低价格布局周期性行业。
2012年三季度应是周期性行业较好的建仓时期。虽然短期市场还有下行压力,但已进入逐渐增加周期性行业配置比例、降低稳定增长性行业比例的时段。加配周期可考虑地产、券商、保险、汽车煤炭、工程机械和水泥等。
周期股既是最好的投资增值方式,也是最差的。而且它绝对不是“买入持有”(buy-and-hold)或者“傻持”(buy-and-forget)的对象,因为瞄准强周期股票做长期价值投资,你不大可能获得利润的丰厚积累—因为利润随时会被清零为负。
顾名思义,周期性行业股票主要受宏观经济冷暖、商业周期衰荣的影响,在较长时间里呈现规律性变动,并且通常会领先于经济或商业周期提前表现。可以想象,这类公司的业绩无法表现出长期经营的稳定性,既可能在景气时飞速扩张快速赚钱,也可能在经济衰退时急转直下亏得一塌糊涂。
经济繁荣时,周期股最容易成倍上涨成为大牛股,在衰退阶段股价一蹶不振。就算能预测到危机,但是危机的长度和深度却往往超出想象。比如中国铝业2007年赚102亿元,2009年亏46亿元,2010年和2011年的净利润又徘徊在个位数,分别是9.7亿元与6.9亿元。中国远洋2007年赚190亿元,2011年亏105亿元。二者股价低迷了三年还未好转。
因此无论何种经济环境之下,成长股看起来都更美妙,但发掘出一只真正优秀的成长类股票的难度确实不小。这需要投资者的超强洞察力以及企业护城河坚强不衰的保障。或者你就一直抱怨那些优秀的非周期性的股票—非常难有好价格而且品种越来越稀少。
实际上,当经济开始衰退时,精明的资本经营者就开始投资即将复苏的周期性行业了。
道理很简单—已经到了最坏的时候,接下来就只能变好了。巴菲特近几年也开始投资周期性行业,如石油、银行。他在金融危机前卖出周期性股票中国石油,五年投资回报率为700%。
以滚雪球的理论来看,周期股的跑道是模糊又正确的估值以及踏准的投资周期,非周期股的跑道是明星企业本身。一般前者长度要短很多,但却是可以通过几次跑道的正确累积达到或者远超后者的长度。例如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三十几年的复合收益率低于16%,而他的中石油H股,五年复合收益50%以上。现在他还拿着比亚迪—汽车业也是周期性行业。
只要方法得当,周期性行业的收益完全可以高于长期持有非周期性行业。也就是说,在不好的价格上投资非周期性行业,还不如在一片恐慌时以低价格布局周期性行业。
哪些是周期性行业?
那什么是周期性行业呢?我们尝试从根源上解释。产生周期性规律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产能投入周期较长,如铁路基建、飞机制造;可能是上游端受周期性行业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步化程度较高,如造纸、电力;也可能是需求端受经济景气度影响较大,如水泥、有色等。更确切的情况是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行业的周期性。
按周期恢复时间看,可以分为早周期与后周期。
早周期:复苏通常始于金融、汽车、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制造等下游行业。
后周期:化纤、非金属矿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等中游的加工制造业,最后是上游的有色、石油、煤炭、石化等行业。
衰退也是从下游行业开始,依次传导至中游、上游行业。简单来说,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大多是非周期性行业,而提供生活生产必需品的行业就是周期性行业。
周期股的特点,一是很难存在护城河,很少有企业能够抵御同行业风险而独善其身,“投资它其实是投资这个行业”。二是估值对周期股是失效的,因为它们的业绩变化太快且不可预期,比如某周期股价值20元,折价一半时价值投资者就买入了,但如果它的行业周期没有改变,它可能继续跌到5元,甚至变成1元。三是低市盈率恰恰是周期股接近尾声的标志,因为正值其业绩高峰,每股收益也居高,而繁荣意味着衰退的开始,继续持股或者“价值买入”就会体验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降速。可见,周期股最大风险是周期时间长短的严重超预期。
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看来,“在增长性行业中,公司业务一直在不断扩张,而在周期性行业的公司总是以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方式前进,循环往复。”如此,你就可能撞到低点或者幸运的高点。而预测周期顶峰和谷底如同预测下一次台风的登陆与退离时间一样有难度。
方向1:能不能买汽车股?
消费型周期行业经常被误认为属于非周期行业。其实,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以及航空、酒店等旅游相关的行业,随着人们收入增长放缓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都会有一个周期性的表现。
周期股通用时点:
先弄明白合适的买卖点。要在行业低谷时投资,行业繁荣时退出,而不是像一般的价值投资一样,在业绩爆发期才追入。与之对应的一个周期股投资技术技巧就是反利用“市盈率骗局”—高市盈率买进,低市盈率卖出。正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所言,“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高市盈率是坏事儿,但对于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反而再好不过。”这是因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公司在它的繁荣周期来临之前,收益数据还比较低,但其股价却由于受市场繁荣周期预期下的买入行为的刺激而开始上涨了。在这种情况下市盈率会比较高,但这恰恰是买入周期性行业公司的机会;而在衰退周期到来之前,周期性行业公司的每股收益达到顶峰,而市场预测它的繁荣周期将过,价格可能不会再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股票的市盈率反而很低,其时正是卖出股票的好时机。
行业拐点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