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专业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专业 出版学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美国新媒体产业迅速发展。新媒体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催生了美国发达的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并体现出起步早、发展层次高的特点。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新闻院校就开设了新媒体专业或课程班。例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最先开设电子编辑和制作专业;1994年南加州大学新闻系开设了一门实验性的新媒体课程,其后陆续有学校跟进。2012年1月,笔者通过全球专业课程搜索引擎Hotcourses发现美国有87家大学开设了111个新媒体相关专业[1]。本文将从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

在美国,众多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新媒体思维

美国新媒体专业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思维。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是技术的革新,它同时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与新媒体工作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成为有远见卓识的高校新媒体专业的目标。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不管新技术如何发展,学生总能在实践中以不变应万变。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媒体艺术硕士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提到:“(比起技能来,)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分辨这些技术创新与否。他们不应当盲目地运用每一种新兴技术,而要将其置于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去看这些技术能否真正让人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然后传达给他人。”[2]除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也被看重。丹佛大学在数字媒体硕士培养目标中提到:“本专业为那些对数字媒体设计和创新性表达方式感兴趣的学生而开设。”[3]

2. 培养新媒体技能

美国新媒体专业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操技能。新媒体是一种融合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交互性技术的新兴媒介形式,其产生与日常运营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运用。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术手段是许多高校开展新媒体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些高校通常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训练能够快速掌握最新媒介技术的学生,使其熟练掌握编辑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甚至编程语言,以便其一毕业便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如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新媒体记者硕士专业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必要技能——如博客、播客技术等,好让他们能够担任杂志、广播、电视或者新媒体的记者”[4]。

3. 增强新媒体理论素养

作为一门新兴应用性学科,新媒体相关理论研究正在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具有新媒体理论素养的人才也是一些高校新媒体专业的目标。如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希望学生“能够从媒介考古学、唯物主义等视角来研究新媒体理论的深刻知识”[5]。而犹他大学则要求学生“能够研究新媒体对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6]。

二、专业设置

美国新媒体专业广泛分布在各类高校和院系中,并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历教育层次。

1. 开设学校和院系

(1)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类型

美国的综合性大学通常以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著称,一般而言专业设置齐全,并且提供从学士到博士的多层次学位教育。它能够为带有很强学科交叉性质的新媒体专业提供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并因此成为新媒体高等教育的重镇。本文所涉及的美国所有提供新媒体教育的87所高校中,62所为综合性大学,占所有开设学校的约72%。

美国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课程教育,入学条件简单、学习时间灵活、修业年限较短,收费低廉,而且针对本地区需要开设课程,便于就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书,或者副学士学位。在开设新媒体教育的美国高校中有14所社区大学,占所有开设学校总数的16%,位居第二。社区大学通常根据社会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社区大学比例相对较高反映了目前美国社会对于技能性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倾向。

美国的文理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通常是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博雅教育。其理念是通才教育和素质培养而非职业训练,专业划分没有综合大学细致。在美国,有8所文理学院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占所有开设院校的9%。文理学院通常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而新媒体专业更注重专门化人才的培养,这应该是开设新媒体专业的文理学院数量偏少的原因。

专业院校仅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教育,如艺术类院校、工程技术类院校、军事院校等。美国一共有3所专业院校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占所有开设院校的3%。专业院校通常是有某一学科专业(如技术、设计)多年教育积淀的院校,而新媒体专业需要多学科背景而且方兴未艾,因此较难开设在专业院校中。

(2)新媒体专业院系分布

美国新媒体专业分布在多种类型的院系中。据统计,全美该专业的直接所属院(系)共有111家,将相近院系归类后,发现共有11类院系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其中,有26所大学设置了新媒体院系,其侧重方向各异:有些侧重数字化艺术与新媒体,有些侧重网页等新媒体设计,有些则侧重新媒体传播方式。此外,还有10类分布于其他院系,见表1。

从院系分布看,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院系分布广泛。美国111个新媒体专业分布在11种类别的院系中。从传播院系到艺术院系,从技术类院系到历史院系,从经济学院系到教育学院系,许多表面不相干的学科院系都不约而同地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这种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状态反映了新媒体专业的学科交叉性特征。二是以与媒介教育相关的院系为主。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类别的院系占了所有院系差不多半壁江山(52个)。虽然新媒体可以与许多学科发生关系,但是其根本的媒体属性决定了大部分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还是要根植于对媒介研究和教育的积累,关注新媒体作为媒介的运行规律。三是将新媒体作为手段和技能研究与传授的院系为数众多。除了媒介相关院系外,还有艺术、科技、电气、信息、历史、教育等诸多院系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它们分布较为分散,但是具有共同特征,即关注如何把新媒体这一新手段用于促进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

2. 教学层次

美国的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涉及博士、硕士、学士、副学士四个学位层次。有2所大学开展博士层次的新媒体专业教育,一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一所为奥多明尼昂大学。前者开设在计算机学院,是新媒体设计方向;后者则在英语系,名称是英语专业写作与新媒体,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对于英语写作的影响。在硕士学位层次,美国高校共有14个新媒体相关硕士学位点,包括文学硕士、艺术学硕士和理学硕士3种类型。学士学位是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中最主要的学位层次,有78个相关学位点,授予文学学士、艺术学士、理学学士等3种类型的学位。副学士是一种源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学位等级。学位由社区学院、专科院校(又称初级学院)或某些具有学士学位颁授资格的学院和大学颁授给完成了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美国有17个新媒体副学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应用科学副学士、副科学学士、副艺术学士、副文学学士等多种类型。详细情况见图1。

由此可见,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学历层次完备,低层次学位为主。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涵盖了从副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所有层次。不过,尽管涵盖了所有学位层次,比较而言相对低层次的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等学位数量远多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高层次学位,两者之比达95︰16。不同学位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差别。相比高层次学位的研究性,低层次学位更强调应用性与技能性,这与目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要求相一致,即需要对新媒体工作能马上上手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文理学位兼具,文科学位居多。如果把学位粗分为文理两类,则在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学位中两者兼具。这意味着文理两大学科均对新媒体专业有所重视,它们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两者相比,美国目前新媒体相关的文科学位多于理科学位,比例为76︰35,前者是后者的两倍。通常而言,文科着重研究人以及社会问题,理科包含科学技术相关学科,着重研究自然和科技问题。美国当前的新媒体教育较偏重文科,表明其新媒体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将新媒体视为具有社会应用价值和影响的新兴媒介,是原有媒介的延伸和发展,而非纯粹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课程体系

1. 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课程的内容与性质,可将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新闻传播模块、新媒体模块和实践模块四个模块。

基础模块。此模块中的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术研究指导。这些课程既有关于学术方法的理论课程,又有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用课程。

新闻传播模块。由于新媒体本身的媒体属性,所以一般院校也会开设新闻传播类课程,涉及新闻实操与媒介理论的诸多方面。具体而言,新闻实操类课程涵盖传媒写作、采访、复制、编辑这些在媒体从业需要的技能。在媒介理论方面,无论是媒介基本理论还是传媒法律问题抑或传媒经营均有所涉及。此模块课程既为新媒体专业学生打下媒介理论素养基础,其“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扩大就业面。

新媒体模块。最具特色的新媒体模块既包括新媒体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于新媒体议题的讨论。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网页制作乃至计算机语言和程序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用性强。新媒体议题讨论也是丰富多样,既有新媒体传播介绍、新媒体未来等宏大话题,也有具体而微的如新媒体卡通片、新媒体3D这样细致的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模块。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的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对于实践性课程予以相当重视。开设新媒体专业的美国高校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的学习保证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实用技能。为此各专业普遍开设课堂上研习某个技能的工作坊,或制作媒体作品的现场制作和演播室制作课程,以及各种实习课和计学分的实习要求等。在实践方面,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如多媒体实验室、演播室等)。

2. 课程设置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可授予新媒体文学学士、理学学士与硕士学位的高校中抽取3个来对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案例分析,以保证样本文理学科以及学位层次的平衡。抽取的学校分别为俄勒冈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创立于1858年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为学生提供比较完备的新媒体教育课程,其艺术与传播系新媒体传播专业为学生提供主修、辅修与双学位等不同的修习方式。该校要求主修学位完成52~56个学分,辅修学位完成30~31个学分。学校这样描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应当学会利用当今的媒体去分享知识、想象力和信息技能,同时还应当去预测哪些媒体变化将会影响人类生活。其课程教授学生学习如何让抽象的、隐含的内容形象化,如何先于他人主动创新,如何进行专业写作,如何认识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如何使用多种媒体来生产创新性内容[7]。

麻省理工学院的比较媒体研究专业开设于1999年,为学生提供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麻省理工学院一直走在媒体技术变革浪潮的前端,这为新媒体研究和专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其在专业简介中所介绍的那样:“我们的学生能够观察到下一场媒体变革的一手实验与研究。”[8]在本科教育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可提供主修学位、第二学位、双学位与辅修学位等多种选择。在主修学位中,学生必须完成10门专业科目的学习。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新媒体专业设在艺术与设计院。该院成立于1877年,是美国公立大学中艺术设计教学的佼佼者。该专业希望既培养学生在“演播室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分析能力”[9]。学生要获得该专业授予的艺术硕士学位,需要在3年内至少修满64个学分。

以上三所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2。

四、师资力量

优良师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5个开设新媒体相关专业的美国高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瓦尔帕莱索大学、斯腾山大学、南方基督复临大学以及缅因大学。这些大学的新媒体相关教职人员共33名,通过逐一提取他们的职称、学历、经历等资料分析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的师资特征。

美国新媒体专业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业界经历。在33名教师中,有17名在接受教职前有相关从业经历,如网站高级动画制作人员、电视台节目制作总监等。丰富的从业经历有助于授课内容紧贴现实需要,培养上手快的新媒体实践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一直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也并非只做理论钻研的“学院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业界兼职经历。比如缅因大学的副教授Joline Blais就是专业博客的联合创办人。该网站致力于新媒体网站的繁荣,成立至今发起了不少促进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交流的项目。

与对从业经历的高要求相比,美国新媒体专业对教师学历的要求相对放松。在33名教师中,14名拥有博士学位,而其他19名仅拥有硕士学位。教师学历相对偏低的原因可能有3点:一是美国很大一部分新媒体相关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二是在选择上,更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业界浸润多年的他们通常没有过多精力去获取更高学历;三是作为新兴专业,新媒体专业还来不及储备大量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

美国新媒体专业师资学科背景多样。我们抽样所得的33名教师获取最高学历的学科主要分布在艺术、新闻、文学等领域,也涉及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教育学等领域。教师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体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交叉性特征(见表3)。

综上所述,美国新媒体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已经能够提供完备的学历教育,并且形成了自身特点。在教育理念上,美国新媒体专业除了培养新媒体技术人才外,也希望培养真正有新媒体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开展新媒体相关教育的院系类型多样,体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新媒体高等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研究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师资建设上,美国新媒体专业重视教师业界背景的倾向十分明显。

注释:

[1] http://uniguru.co.in/ Uniguru是印度最大的留学课程搜索引擎。

[2] 详见http://art.illinois.edu/content/undergraduate/programs/new-media/。

[3] 详见http://dms.du.edu/。

[4] 详见http://saic.edu/degrees_resources/departments/fvnm/#overview。

[5] 详见http://danm.ucsc.edu/。

[6] 详见http://hum.utah.edu/communication/ ?&pageId= 1459。

[7] 详见http://oregonstate.edu/cla/nmc/。

[8] 详见http://cms.mit.edu/academics/。

[9] 详见http://art.illinois.edu/content/graduate/programs/new-media/。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71-03

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烹饪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学术性与职业性是我国烹饪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烹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的差异,在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设计单一、教学与实际脱节、对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够、师资力量不强等,这很难满足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加以初探,以期推进烹饪教育教学的进步。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重视“主体―平台―教法―监控”四位一体模式的打造。主体即厘清教(教师)与学(学生)双主体的地位;平台即建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教法即研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监控即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保障。

一、确立双主体的核心地位

1.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数据显示,高达11.2%的高等烹饪专业毕业生在离校5年内改行。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学改革活动(包括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认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深入化,并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对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烹饪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技能、经营有招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选派教师到餐饮企业进行锻炼,鼓励教师为企业经营发展进行咨询诊断和人员培训,为其生产经营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业务视野,丰富实践内容,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3)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的进修、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实现。(4)加强横向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与餐饮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产生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另外,还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同行或专家来学校讲座、授课。按照上述措施来做,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烹饪高等教育教师队伍。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理论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行为。而烹饪实践教学中逼真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强实操性,与自主性学习的条件不谋而合。在烹饪实践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法,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想象创新性、实践创作性,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技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烹饪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烹饪基本功、烹调基本技法等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就某技能单纯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而在自主性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以后,按照基本技艺(如刀工、抛锅、芡、原料掌控等)的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法(如典型菜式、各种烹饪技法等)的演练理论知识(营养学、烹饪美学以及烹饪经验性常识等)的运用自主性学习(分组选择食材、命名、构思、组合、分工协作、教师指导与帮助、作品展示、师生点评)的开展知识与技能获得提高,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设计所要制作的作品(包括命名、主辅料的搭配、料头的配置、烹调技法的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用心加工,原有的知识不断的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最后达到深化的目的。此类教学过程设计最主要的是学生始终为主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环境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创造条件,提供合理的烹饪实践训练场所,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除为学生提供烹饪实训室外,还得构建基本功训练实训室、热菜制作实训室、菜品评判展销室、面点制作实训室和雕刻拼盘实训室等,既要设施齐全,又要功能合理,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虚拟酒店,从事菜品的生产与销售;基础条件较差的院校更应创造条件,即使是用铁锅翻砂来练习锅勺运用技能、把报纸切碎来练习刀工切配技能,也要比纸上谈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烹饪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及时了解烹饪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相关行业的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真实环境”是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烹饪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以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可探索产学结合之路,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常年安排实习学生;可聘请行业名师充当技术顾问或者聘用对口单位的主厨作为实习辅导老师;可选聘专职实训辅导员往来于各实习单位,跟踪辅导实习学生;可定期召开行业师傅座谈会,加强技艺研讨与情感沟通;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大型餐饮和酒店企业的厨房生产部门,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烹饪知识与技能。

三、探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1.现代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教学的两大平台。要想达到既有利于课程开发和拓宽教学信息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就要在烹饪教学中合理设计、开发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烹饪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课程实践化,如设计烹饪教学软件,建立烹饪多媒体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感强的方式阐述烹饪技艺理论,增强可视性,提高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课,如刀功训练、食品雕刻、菜肴制作、艺术拼盘等,烹饪教师可利用图片、动画或录像机录制烹饪技能演示过程,对操作要领和技巧的关键过程可利用多媒体的局部放大、重复播放、慢放等功能进行直观地展示,对烹饪技能操作规范、重点难点进行剖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片,国内、国际烹饪大赛的影视资料,来介绍课程的成就,影像资料的内容都是实况录制的,它可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此外,模拟厨房的应用也加深了学生对厨房加工的过程的认识。

2.研究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性教学以创造新知为特点,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与学生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拓展教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制作菜点时常用的挂糊手法,可以组织学生备齐挂糊所用的原料,让学生通过逐次实验的方式对比教师给出的几种配比来验证教材中所写的挂糊是不是最佳配比。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思考,钻研问题。此时教师不是主导者,而应该是引导者。以导促学,强化实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一是将理论讲授与示范相结合。例如:“裱花蛋糕制作”一课,通过边讲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的印象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品种的理论要点。二是将示范与操作相结合。例如:面包制作,由于需要较大的投料量,可以将第一次品种教学安排为既是示范课,又是操作课。对于面团的调制采取集体示范,而对于面团的分割、成形、饧发、烘烤等工序则采取边示范边操作,或者先示范后操作的方式。三将操作课与实习课相结合,将学生在操作课上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本校学生作为课间加餐食品,这样可收到资金循环使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双重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

烹饪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教学的重心已由过去的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除了监控课堂教学环节外,还要监控课外的各教学环节,建立“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内实训应配齐相应的辅导老师,严格规定其工作程序,把辅导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也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学生的技能水平甄别上,要制订出合理的测评标准,可将平时测试成绩、实践实训成绩、正规的烹饪比赛(如烹饪技能大赛)或资格考试(如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统一进行量化,并直接与就业推荐挂钩。

参考文献:

[1]章海风.研究性教学法在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12).

[2]贺习耀.烹饪技能教学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6):218-219.

[3]崔桂友.烹饪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3):4l-43.

[4]吴晓伟.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烹饪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7).

[5]李想,周世中.烹饪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烹饪系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7).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电子信息产业;对比分析

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推助作用,以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主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展望未来,产业面临难得的两大驱动力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而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人才来源于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才,这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分析模式。

1 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主要包括本科相关专业和高职(专)相关专业。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电子信息本科相关专业属于工学学科,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类17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水声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工程及管理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自动化类2个专业,分别是自动化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类8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类19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智能监控技术应用、汽车智能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电子产品营销与服务、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工艺与管理、声像工程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光电技术应用、光伏工程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类14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软件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动漫制作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数字展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电子商务技术;通讯类7个专业,分别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电信服务与管理、光通信技术和物联网工程技术。

2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分析

以2015年招生数据分析,通过网络爬虫搜集招生数据,全国共有31个省市1972所学校招收相关专业,总共招生计划是680488人,其中本科学校984所,招生计划428834人,占63%,高职(专)学校988所,招生计划251654,占37%。招生计划学校数量前10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江西和浙江。招生计划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湖北、河南、四川、河北、安徽、湖南和陕西。招生计划本科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辽宁和江西。招生计划高职(专)招收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广东、江苏、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四川和浙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和中西部一些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把全国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珠江三角洲(广东),长江三角洲(上海、浙江、江苏),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中西部地区(重庆、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和其它区域。其招生人数比例如下,珠江三角洲占8%,长江三角洲占23%,环渤海地区占21%,中西部地区23%,其它35%。

3 结语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社会信息化将深入发展,这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可以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将迈向更大的舞台,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及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而电子信息大类人才成为了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掌握人才分布和结构分布将推进产业合理化发展,同时也为广大高考学生提供该专业大类报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4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的缺乏,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却被认为缺乏思想,头脑空洞的一代。因此,如何改革英语专业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指出通识教育是英语专业教育解决当前问题的必然选择。

1.引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为目标的教学阶段和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英语专业教育的设计都着眼于培养具有英语实践能力的专才(胡文仲,2008)。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大趋势已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现如今,人们普遍抱怨外语院校的学生缺乏思想,头脑空洞,专业狭窄。可见现今的英语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语专业教育何去何从?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人文教育缺失,创新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王生洪,2007)等社会挑战,英语专业教育又该如何突破专业瓶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个性发展?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进而讨论英语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以上研究,作者指出大力推广通识教育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英语专业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唯一出路。

2.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通识教育,又称人文教育或自由教育,是以文史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当前,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对通识教育的界定为“一种能够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它既强调了解更宽范围的知识,又强调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专业的成就。这一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同样帮助他们获得宽广知识和相关知识领域所需的智能和技能、以及知识、智能等的运用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应是“以人文本”的教育,其应具有以下特点:(1)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大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2)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研究领域;通过经典作品阅读,思考,发展学生的文化对比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4)具备广博的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敏感性,能在欣赏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广母语文化;并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避免民族优越感及种族偏见与歧视。

3.英语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3.1通识教育可以解决英语专业专业设置的潜在问题。

“专业”是我国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然而,专业化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张汝伦指出:“现代学术分裂制度将各种知识加以专业化和细化,同时也使学术和知识四分五裂。”(2005)而在这种分裂、狭隘的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将是学术视野狭窄、学术思路狭隘、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例如,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专业被细分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国家研究概况等分支。诚然,学科分类有助于学生对某特定专业知识的研究,但是,过细的学科分类很难确保学生能触类旁通,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我认为,语言学、文学、与翻译是联系最为紧密的三门学科,它们涉及了人类所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诸如哲学、历史、艺术、政治与宗教等。同时也是在此基础上,其他相关的英语学科才会建立。因此,过早或过细地划分英语学科,并且只强调学生对某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只会对学生专业学习起到阻碍作用。相反,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然而,可喜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学科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诸如: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对比以及英语传播学。这些学科的出现,无疑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及跨学科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教育也可以充分发挥其跨文化、跨学科的作用,着重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以及分析、批判等逻辑思维能力。  3.2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的相互影响。

通识教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识教育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丰富着英语教学的内容。传统英语专业教育,在本科层次阶段,高度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培训。虽然,这些技能的训练无疑会为初学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然而,过分强调语言使用的流畅性、准确性,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丰富内容。尤其,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成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有效工具。因此,英语的交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专业学习的重点已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变为跨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学习,等等。那么,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应该跳出学科的限制,广泛吸收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多元化的知识,去探索、欣赏和借鉴其他灿烂的文化。

其次,英语教学应承载着通识教育。这点从英语学习中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相互关系就很容易得到理解。杨晓峰认为:“深厚的语言功底是人们获取精神博大的人文知识的必要前提。”(2008)。只有通过广泛的人文社科等知识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独特的文化传统,行为与思维模式;并且逐步去除交际中的民族优越感,消除种族偏见与歧视;才能学会公正比较,欣赏与评价各国文化。相反,广博知识的学习也更能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最后,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应囊括中西方人文社科知识的精华。近几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中华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学者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与外国人交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如何在交流中表述自己的文化。尤其,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本应是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推广、传播民族文化?因此,我认为,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使学习者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自身健全的发展。

3.3通识教育的实施是英语专业学生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目前,随着各国人民频繁的接触以及相互依懒程度的加深,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正在悄然形成。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与职业的影响,更容易强烈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通识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一个能从容面对变化、具有全面素质的人。Zeleza注意到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理解文化现象,能够察觉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能够不断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我认为通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是它能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作为合格的全球化公民应有的能力。

4.结语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识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很多外语类院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教学管理松散,教师开课随意,以及学生选课的趣味取向,等等,通识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各外语类院校应积极进行改革,承认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培养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加强课程师资建设,将通识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序言.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7-10-30.

[3]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聋人 服装设计 高等教育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我国约有聋人2000多万,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来。我国从第10个五年计划到第11个五年计划,政府的工作重点已从提高聋生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转移到更加重视聋人高等教育,这为聋人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入世后,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聋人只是在听力上存在障碍,但智商、视觉、行动等都不存在问题,可以采用手语和书面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加之他们长期进行手语交流,手非常灵活,动手能力强,视觉感应非常敏感,对视觉信息捕捉快而准确,所以通过高等教育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素质,使之从事服装设计相关行业非常符合聋人的特点。大力发展聋人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将会成为我国所要建立的与文化社会相协调的聋人教育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现有的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努力,为更多爱好服装设计的聋人青年继续深造和学习提供了人生的舞台,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针对聋人的服装设计教育体系,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同时,由于我国特殊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开展聋人服装设计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些不足。

1.1 教学定位应加强针对性。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是近20多年前才兴起的,而针对聋人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更是不到十年时间,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由于聋生与健听生的差别,同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但教学定位的侧重点应有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捕捉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聋生,以更适合聋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1.2 课程结构设置尚需完善。

现在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一般是参照同学历层次健听学生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常常忽略聋人接受知识的特点,以要求聋生和健听学生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为目标,四年的学习时间开设几十门课程,门门学、门门学不精,不利于聋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锻炼。[2]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协调好艺类和技类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内容重点。

1.3 与同专业的健听生相比,缺乏就业优势。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相比健听生要受到很多限制,接受的范围也相应较窄。而且单独招生的政策又使聋、健两类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就存在着差距,加之聋人接受知识和与社会交流有其特殊的困难,所以和同专业、同学历层次的健听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竞争力。

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沿袭到聋人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中来,如学生重艺轻技的思想严重。有的聋生可能有较好的艺术构思和创意,可以设计出颇有新意的效果图,但却对如何转变为裁剪图,又如何通过缝纫组合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尤其是强化贴近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与必要。再如,授课内容时代性不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一方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得学生不能做到见多识广,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综上所诉,对聋人高等服装设计专业及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2 聋人服装设计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教改措施

针对聋人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怎么定,如何才能让聋生在服装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从聋生和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出发,紧密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2.1 合理制定符合聋人特点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服装业的发展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聋生的特点,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熟悉国内服装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运作方式,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将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实用性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2.2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关系。

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从课程安排上看,基础美术课程、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较多,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所占学时比例较小,离实际应用较远。[3]这样的教学设置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就是设计,从而产生“重艺轻技”的思想,从而影响了聋生的就业问题。因此,要提高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技能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应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应该将服装结构设计课与服装缝制工艺课密切配合,以保证学生在掌握服装纸样设计的本质的同时熟悉裁剪、缝纫、整烫工艺技术的要领,从而具备独立从事服装设计制作和生产经营的能力。

2.3 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及时更新。

为了提高聋生的技能水平和提升他们在社会中与健听生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优化教学内容,增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教学内容与经典传统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学与社会接轨,并将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作为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之一。例如“服装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是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只是讲授基本款式大类的服装结构设计。现在随着服装发展的变化,应该在课程的内容中加入与市场和时尚贴近的款式类型的结构设计,并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优秀设计师时装动态和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将款式、结构、面料、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制作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女装。

2.4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益于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教学艺术的一个方式,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经验及知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尤其适合聋生。因为从视觉接受的内容会给他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所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掌握相关知识且不易忘记。另外,由于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健听生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如在“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中,先在人台上用立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一块平布在包裹人体时出现的种种结构形式和可变性,以及从立体展开到平面转化过程中各种结构线的变化特征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聋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为其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服装专业教学的情境教学,不单指课堂上的小环境,还应包括让学生到课堂外的大环境中去学习。通过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学生的鉴别力与应用能力都会有阶段性的提高,为后阶段服装设计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4]

2.5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重理论和纯艺术教育而轻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种艺术与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聋生的服装教育实践中也是亟待解决的。聋生由于经常打手语的缘故,手非常巧,动手能力很强,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长,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服装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作品的完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从服装设计、选材到选择工艺手段、具体制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实际锻炼。[5]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来解决。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优秀的、适合企业设计风格的学生,降低社会中服装企业对聋生能力产生的偏见;同时学生的设计水平、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总之,服装设计的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艺术设计与生产技术制作过程紧紧相关,缺一不可。

结论

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很多问题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的同时,聋人服装设计高等教育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实践针对性,并且符合聋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设计教育路子。

参考文献:

[1]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问题,作用,职责和建议(呈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报告)[R].PEN-international 国际高等聋教育联盟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附属国家聋人技术学院,2006-3-1.

[2] 孟繁玲.浅论聋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第21卷,2004,3:60.

[3] 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7卷,2001,3:33.

[4] 吴永红,李玉婷,吴晓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技能优化与教育改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112.

高等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特色专业 探索

随着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在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网络学院招生的冲击以及中等师范学校部分转向五年制连读专科层次的办学等因素的影响下,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已经开始萎缩,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较严峻的挑战。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自身办学实力,拓宽办学领域,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承办高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能够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事业发展,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含义及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发地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成教学生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高等教育特色化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学校创造化的发展趋势。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高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提高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根本性工作。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谓特色,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统一特色是一事物区别特色专业是特殊性和个性于他事物的特殊性在专业建设中的体现它既有本专业一般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特色专业可定义为:培养目标明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质量较高、具有明显办学优势和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够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专业重复设置,导致“特色不特”。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艺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仍需要有全局的眼光,不能搞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要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此外,一些专业内涵不清,表述不规范,也是造成专业重复设置的一大原因。因而造成成教招生中一些院系抢生源、截流生源,甚至在招生中相互诋毁的不良现象。

2.不重视成教教学质量。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方向不明,职责模糊,往往只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没有把成人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有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或随意缩短学制、或随意减少基础文化课、或专业课形同虚设,使得这些学校的成教毕业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各类人才需要的规格和质量。

3.成教师资队伍堪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素,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普遍地只是兼职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面授、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都是聘任有关的全日制教师来担任,在有的函授站和教学点,聘请的兼职教师的资质还有缺陷,特别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后,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上课,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指导高校特色专业。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准则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高校办学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职业性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创新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且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前瞻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色的形成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还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显然频繁变动是不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这就要求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以人为本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要为了人,即:各项工作重心要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有一定特长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依靠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特色人才或特色人才结构来支撑教学和管理,人才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作为特色专业建条件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1.注重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我校的一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一些优势,初步形成了特色,这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根据自身条件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实现。

2.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我校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注重从社会的生产、科研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以便能更好的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学内容必须和特色相适应。我校注意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毕业设计等方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坚持函授站、教学点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面上的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4.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科研带动是工作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必由之路。”我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科研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验收标准中,明确规定:特色专业在建设期中需取得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吸收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去,以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这样教师能够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总结出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来服务于教学,使成教学生更好地贴近社会,适应社会。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有益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要自觉主动地研究自身特点,增强创新意识,促进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凤英:《特色专业:成人高教品牌专业建设的视点》,《继续教育研究》,2007.1。

[2]汤 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3]陆为群:《以特色求生存 以品牌求发展――论地方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