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1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rban district is the center area of a ci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it as a breach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off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district;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 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 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 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 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 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 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 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 分类保护。

2.2.1.1 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 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 分级保护。

2.2.2.1 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 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 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 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 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 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 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 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 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 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 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2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3

关键词: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到大自然环境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因此,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主要选择。但是在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集观光、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当地长久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旅游资源保护

1.1景观资源保护

景观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等生态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因此,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将景观资源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的活动中,促使森林资源开发更具有实际价值。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其中要重点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现状和资源开况,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以保障森林资源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1]。

1.2生物资源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保护可以从两方面落实,一是对植物资源的保护,二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开发中,首先要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管理和保护,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强化森林火灾预警及防范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分析和排除火灾诱因,从而使火灾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此外,还要加强森林巡查,及时处理火灾易发因素,进一步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性。其次是要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消毒防护等措施,避免病虫害疫情扩大,尽可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另外,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即是要保障珍稀动物能够保持繁衍生息。因此,首先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法》等,在森林公园内禁止一切非法捕杀、诱杀动物行为,从而创造安全、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次要完善相关的保护设施,即可以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根据记录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设立防护网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最后还要控制施工建设范围以及强度,要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正常活动和休息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动物资源的保护[2],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生态环境保护

2.1水体环境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中的水体环境进行保护则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格保护和控制森林公园内的水域,做好污染防范工作。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存在的污染源,相关人员必须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标识或者游园守则等方式引导游客以及公园商户、管理工作人员等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垃圾巡检,对不易发现的垃圾进行清理,防止扩大污染范围,并对森林公园中的各种用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尽可能减少水体环境的污染[3]。

2.2卫生环境保护

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旅游区域,在大批游客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因此,要保护森林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则要做好卫生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在强化宣传教育以及制定惩罚制度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可以在游客数量相对集中的区域放置分类垃圾桶,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垃圾进行清洁和处理,避免发生二次污染。要安排专门的清洁人员划分卫生区域进行定期垃圾清理等。

2.3农业污染治理

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中存在大量的农业生活人口以及耕地等,由此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以及农业种植活动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残留都会对森林资源和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对附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还要引导农户使用清洁无污染化肥及农药,降低有毒性物质或者制品的残留。同时,对已经出现污染现象的区域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公园内的污染程度,保障其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4]。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4

一、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以人为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经破坏,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56/212)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系)。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4.在景区景点设置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在景区景点游览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提醒游客各个景点的具置。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景区景点设置许多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善待花丛树木,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比如,在坦桑尼亚门雅拉湖国家公园有这样一则告示:“我们不想提醒您,那样会使您羞愧;在你来到这里之前,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当然,这些标语告示的设计和在景区的具置需要景区开发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5

关键词:喀斯特文化;贵州旅游业;融合发展

贵州地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喀斯特文化优势,能够凸显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性,促使贵州旅游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新时期在探索贵州旅游业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喀斯特文化和贵州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1贵州喀斯特文化生态环境

贵州是明显的喀斯特地质特征区,在贵州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喀斯特文化生态气息,喀斯特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贵州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贵州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分析贵州喀斯特文化,能够发现其中存在较为典型的“文化千岛”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是在喀斯特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表现出贵州独特的喀斯特文化生态系统。在自然喀斯特地质特征的影响下,贵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风俗习惯等也受到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喀斯特文化特征,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期贵州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喀斯特文化优势,组织开展喀斯特风景旅游、文化旅游和风俗习惯旅游等,促使贵州旅游业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为贵州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支持。

2挖掘喀斯特文化优势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2.1将贵州喀斯特生态文化建设放到首要位置上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原则,所以在挖掘喀斯特文化的过程中,应将喀斯特生态文化建设放置到首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构建特色的喀斯特生态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利用喀斯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所以针对当前贵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喀斯特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破坏的情况,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积极探索喀斯特地貌生态保护措施,促进贵州喀斯特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如贵州地区可以综合利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式,加强喀斯特地貌保护工作,为贵州喀斯特文化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这样,将生态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2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在贵州地区喀斯特文化的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特色喀斯特民族文化的存在也给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保护喀斯特文化、发展贵州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借助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推进喀斯特文化的稳定发展,为贵州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具体操作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树立文化认同观念,支持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开发喀斯特文化资源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基础上促进喀斯特文化的发展;普及调查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合理备案,进而结合不同民族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3强化申报世界遗产的意识

申报世界遗产对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为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良好支持,也有助于旅游业的宣传和发展。所以贵州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喀斯特文化相关的多种民族文化类型进行世界遗产申报,确定遗产名录,进而借助多方力量组织开展文化保护工作,为喀斯特文化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2]。在多方支持下,我国贵州省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对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使贵州旅游业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2.4重视喀斯特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

喀斯特文化是贵州重要的文化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喀斯特文化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还应重点关注喀斯特文化的研究、利用和保护工作,组建专业的研究和保护团队分析贵州喀斯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而制定更为科学的保护措施,为喀斯特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贵州旅游行业的发展。

3结语

综上,贵州地区具有丰富的喀斯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贵州地区的喀斯特文化资源,能够有效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促使贵州旅游业呈现出个性化发展特征,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新时期贵州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喀斯特文化优势,在喀斯特文化优势的支持下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宇,任晓冬.贵州国家级喀斯特景区的旅游解说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范文6

 

1前言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1981年8月,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5月,庐山又被评为“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庐山具有极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近年来,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在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2 相关概念及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其实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开拓、改造的活动。对旅游资源进行改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提高该旅游资源的魅力,也就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为旅游者建设更加优美和宜人的环境,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简单地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人类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建设,使其对旅游者更具备吸引力的技术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手段,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源开发有地域的固定性、开发的复杂性、追求艺术性、创造性、持续性等特点[1]。

 

所谓旅游环境,就范围而言,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而最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就内容而言,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复合环境系统,而最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旅游环境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必然受大环境的制约[2]。旅游环境保护是在指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要做到对环境的伤害最小化的同时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旅游环境保护包含以下三种: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二是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三是对地球生物的保护。旅游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每个利益相关者的配合,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组织出台对应的政策法律来应对。

 

3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相关,而又相互冲突, 相互矛盾。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发展都需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一个整体自然风光美好、 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区,会给带来游客种种美好感受。这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只有环境得到精心的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处在良性循环状态,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可,激发旅游者旅游的愿望,所以说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造条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可以改善人们物质生活,同时也将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3]。

 

二者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主要体现在:现在的旅游资源不会以原生态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一般都是经过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将众多的旅游资源城市化、现代化,从而使得旅游资源变成商品,或者是将已经商品化的旅游资源更便于交易。这种建设与开发,不可避免的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索道,酒店以及其他的娱乐设施。

 

4庐山旅游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庐山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做了许多的工作,例如曾经为了加强环境管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含磷洗涤剂的,还建立了专门监管小组,这对防止白色污染是很好的一项举措。同时对游客和周围民众进行宣传教育。2008年庐山管理局在环境保护上投入了4000万,对排入如琴湖等地的污水进行处理,使得庐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质得到保护。庐山自然保护区分别在威家、通远、归宗三个资源管理站建立了有害生物检测中心,配备了显微镜等监测设备。在2013年庐山制定了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规定。颁布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庐山环境所遭受的压力下降了许多,虽然多部门都在对这些问题努力着,但是依旧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庐山的自然景观的破坏

 

庐山风景区的人工痕迹极为明显,给庐山的自然景观带来极大的损害,现如今,庐山上的稀有物种已经在逐渐的减少,庐山山体上覆盖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也面临富营养化的问题,如琴湖现在的富营养化很严重。沿线一些著名的地质地貌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地质遗迹冰川石,近些年有大量的偷盗者前往庐山疯狂偷盗,然后高价卖出,赚取高额的金钱收益,这种行为对地质遗迹冰川石有着严重的破坏。

 

(2)城市热岛和湿岛现象明显

 

庐山所在的九江市区中心的气温高于四周地区,相对湿度低于其他的地区,研究表明,身为四大避暑胜地的庐山近几年夏季气温不断升高,这严重影响着庐山的气候资源优势。庐山上拥有大面积的植物,按科学依据温度应该不会有太大波动才对,但是近几年庐山夏季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庐山许多的植被遭到破坏,而游客数量和常驻人员增长过快,从而导致庐山的夏天气温升高。

 

(3)庐山上违规建筑多,人工痕迹明显

 

近年来庐山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对庐山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有极大的破坏,而庐山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山多治”的缺点突出,导致违章建筑多,今年成立了庐山市,希望这一现象能得到遏制。有关部门曾经还计划要打通一条隧道,如果实施,这将对庐山自然景观造成巨大破坏。

 

(4)河流污染,遗迹破坏严重,保护力度不足

 

庐山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污水废水的排出使得庐山水资源富营养化严重。工厂排出废气废水,使庐山河流的负荷超标,现在庐山上是河流污染愈加严重。

 

(5)星子采石场

 

星子采石场缺乏水土保持的措施,缺少污水处理装置,这使得水土保持得不到保障。没有污水处理厂对庐山上的河流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而采石场所留下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恶劣的。采石场同时还对周围的旅游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如山头上现今有许多的基岩裸露的坑口,这些坑口使得山体看起来千疮百孔的样子,对庐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有影响。同时,山体上采石留下的一些物品含有重金属元素,被雨水带入河中,将对河水造成重大的污染。

 

5庐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近些年我国一直提倡的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旅游业方面,可持续发展可以使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大批的旅游者的关注和期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就庐山现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一些应对策略。

 

(1)完善生态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庐山自然保护区,它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自然历史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孤岛,保存有众多的珍稀、特有物种。庐山山地景观的脆弱性决定了不正当的旅游资源开发会造成区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庐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非常复杂,一方面包括水源、空气等地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另一方面还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包括动植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地质监测、动植物的种群变动监测等。只有不断加强庐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才能够为庐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庐山水资源及其丰富,让许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但是有些人却失望而归,就是因为对水资源管理不善,如如琴湖的水藻过于“茂盛”,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山上过多的居住人口,生活用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

 

(3)地质遗迹保护。庐山是世界地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保贵的地质遗迹。据调查了解,冰川石的破坏主要是偷盗者不科学、不合理不计后果的盗窃手段造成的,故而有关部门应该就此做出对策,采取法律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打击,同时,也可以针对市场进行法律严查,当冰川石没有了买家之后,偷盗者也就会随之减少,可以减轻冰川石因盗窃而被破坏的压力。另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冰川遗迹剖面,如大校场冰川遗迹剖面,受洪水的冲刷作用,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该经典剖面将不得存在。

 

(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开发商和营业商以及当地居民的约束。开发商和营业商在此生活以及开发项目,对庐山环境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所以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方能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5)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方式和宣传手段,加大对庐山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庐山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积极转变相关领导的思想观念,在庐山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转变工作重点,促进庐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工作人员与游客一起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做起来才会更加的轻松有效。可以使用标语宣传呼吁,也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进行宣传,使用惩罚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教育和管理。

 

总之,庐山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应该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生态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切实做好地质遗迹的保护,对当地开发商与营运商进行约束,对居民和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