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1

1.1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从目前来看,森林生态旅游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特有的活力和发展潜能,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促进了当地地区的发展,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森林的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实现。只有对森林进行保护,才能够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正常顺利进行,因此旅游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森林的保护,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将森林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任务,采取合理措施,使森林环境得到优化和美化。

1.2森林保护利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对森林进行保护,能够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因保护不当导致森林衰退现象的产生。森林保护,能够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充足的物种资源供人们游览观光。对森林进行保护,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向上发展。

1.3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保障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的管理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只有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2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的发展

2.1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政府支持,抓好森林生态旅游区的道路、通水、通电等设施的建设工作。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单位要做好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的规章制度,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保护。

2.2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范围对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域的开发,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功能区的结构划分规则,根据景观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生态旅游的区域开发。在对区域进行开发时,要对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限制措施,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减少人们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

2.3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真正发挥实效作用还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方式。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乱刻乱画现象严重,随地乱扔拉圾的现象更是普遍。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对森林进行保护。

3结束语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rban district is the center area of a city. and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it as a breach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offer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district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district;tourism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WWW.133229.coM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 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 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 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 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 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 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 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 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 分类保护。

2.2.1.1 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 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 分级保护。

2.2.2.1 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 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 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 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 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 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 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 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 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 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 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3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跨纬度大,这就形成了我国森林植物和森林种类繁多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华北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华南热带季雨林;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天山、祁连山中山地段的云杉林等。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植物种类决定了我国在发展森林旅游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2、森林旅游中的低碳策略

森林,又被称为地球之肺,无数的树木就是无数的制氧机和二氧化碳吸收机。当我们提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净化空气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森林。而在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今天,我们又该在森林旅游中采取哪些低碳措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地方的措施值得借鉴。

2.1打造碳补偿林

打造碳补偿林是由四川郫县首先提出来的,为了贯彻国家的“低碳”方针,2009年10月11日,四川郫县环保局长开锹,建立了全国第一片“碳补偿林”。碳补偿林简单来说就是市民通过计算自己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出行产生的“碳足迹”,再根据自己的“碳足迹”,利用节假日时间,种植相应的树木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增加本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同时也是对广大市民进行了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2.2引入新兴能源

引入新兴能源是浙江省温岭市发展当地森林旅游,推动低碳经济旅游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温岭市利用当地连接江厦潮汐电站和坞根大岩头的农家乐的有利地势,大胆采用新兴能源,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坞根海边小吃、山景、海景等农家乐生态游为背景,新兴能源为特色的旅游区。旅游区中建设期大量以展示新兴能源应用的特设工程项目,大大降低旅游区碳排放量的同时,增强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这样拥有茂密植被和各项新能源展示基地的旅游景点,不失为森林旅游的一个低碳发展方向。

2.3发展非木植被

发展非木植被是云南普洱发展森林旅游的低碳策略,云南普洱本身的森林覆盖面积是很高的,但是长期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档木质家具和木质旅游纪念品,这就造成当地植被保护意识淡薄。为了适应“低碳”的大潮,也为了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云南普洱大力发展非木植被,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深加工松香、松节油,同时大力打造普洱茶品牌。这样的措施不但保护了当地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保护了森林旅游的命脉,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是一种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维护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由于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原始性极大吸引着人们的兴趣。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高等植物333科1628属49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数量为5纲37目114科379属7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4种,此外,区内还有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的五大江河。铜壁关保护区内众多古老生物类群和众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种类,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显得极为重要。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1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良好的资源和环境会充分吸引游客,在精心保护以及处在良好状态下的各种景观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旅游的兴趣,能够有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2 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促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

(1)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上较少,环境成本较低,对资源和环境很少产生直接的硬消耗,可有效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一些资源消耗比较大的传统产业,有效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生态破坏。(3)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生态脆弱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较为贫困的山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往往会破坏自然环境,比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砍伐等。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避免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出现,从而使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4)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些资金支持。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景区收益的增加,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增加了一些资金投入,同时,有些地区发展旅游业还可以获得国家资金政策的扶持。同样增加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资金,使自然保护区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一些保护环境措施的有效实施。

2 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2.1 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涉猎的范围较广,因此,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遵守一些国家的法律,比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基础上,还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法律法规,使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前,明确开发步骤、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权责,使生态旅游的开展立足于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有效保护保护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2.2 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特性。因此,建立健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要在全面了解保护区面积、功能以及保护对象等基础之上。比如,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龙脑香热带雨林极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加强对国家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及对完整的山地垂直带景观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而确保铜壁关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可以保证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2.3 适度建设,避免盲目开发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以服从规划和高效利用为指导思想,使旅游建设的规模适应游人容量,加强改造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管理设施以及野外保护设施等。同时,要保证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环境容许的限度相一致,避免过分盲目地开发。在旅游旺季游客比较多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民所具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进行一些其它旅游项目的开发,比如,可以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开发农家乐体验游、采摘游等。不但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入,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同时,还缓解了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保护的压力。

2.4 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根据保护促进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要求,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旅游发展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全面化的协调统一发展。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生态旅游a业的发展。

2.5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建设以及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储备,加强人才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生态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得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得到共同提升。

2.6 加强内部和外部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因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内部部门相协调,共同合作,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和外界各部门的联系,加强各个机构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从而提高旅游开发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使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本身内部各个部门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发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积极和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大西柏坡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旅游

1.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伴随着旅游景点数量与规模的失控发展,旅游区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旅游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生态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旅游发展中的落实。低碳生态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运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和行为方式,形成低碳生态化的旅游体系,达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低碳生态旅游强调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态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旅游者的低碳消费方式为依托,构建低碳生态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1.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都以可持续旅游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低碳生态旅游更强调“低碳”,它是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具体实践,是现阶段适应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最恰当的旅游发展方式,要求政府、旅游者、旅游管理部门将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产品贯穿于旅游体系中,构筑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旅游区,从而实现旅游发展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目标。

2大西柏坡旅游区生态旅游布局

2.1大西柏坡旅游区概况

2.1.1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工吸引物。平山旅游资源丰富,有价值的资源点多达300处。

(1) 自然旅游资源。平山县地貌类型多样,东西高差悬殊,气候差别明显,植被面貌各异。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较高,据统计,全县主要自然旅游景观(点)73处,其中山景类17处;奇峰类5处;奇石类11处;洞景11处;水景17处(包括大中型水库4座);瀑景6处,泉景7处(尚有39座小型水库未统计在内);植物景观8处(其中古树名木5株,丛林、桦林各1处、草甸1处);动物奇观1处;气景2处;冰景1处。

(2) 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庙宇、碑刻、摩崖石刻、古墓等分布广泛;平山也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墓、碑刻等革命文物十分普遍。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据初步统计,全县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点)78处,其中古寺庙(观)古建筑类21处之多;古文化遗址10处;古墓葬类17处;古石刻、摩崖造像类13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墓、碑17处。

(3) 人工吸引物。平山的人工吸引物有西柏坡纪念馆、巨龟苑(含海洋世界、历史碑林等)、将军岭和在建中的冶河公园、天桂山道教武术文化院及华北野生资源生态观光园、太行风情谷等。

2.1.2 旅游资源的功能

在华北地区,平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1) 在全面范围看,文化教育旅游功能特强。西柏坡与井岗山、延安不相上下,远胜于遵义、嘉兴南湖和上海一大纪念馆。

(2) 游览观光功能较强。山岳、峡谷、瀑布、洞穴、高山草甸、森林和河川水库较多。

(3) 度假休闲功能。温泉适合于享受生命乐趣,驼梁适宜于避暑休养,山岳型旅游区可使旅游者在一段较长的逗留时间内修心养性、康复疗养。

(4) 会议培训功能。在景观丰富、交通便捷、相对僻静安逸的地方安排会议、教育和培训,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也是旅游功能升级和客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5) 生态体验功能。感受天造地就的造化神韵及生态自然系统的神秘。

(6) 农业参与功能。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实地参与、体会、品尝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及其硕果。

(7) 健身运动功能。可通过登山、滑草、滑雪、攀岩及人工湖形成的非专业性水上运动等活动体现。

(8) 修身养。通过游历平山古迹和名山大川,汲取华夏文化精华,达到修身养性功效。

2.2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战略布局

2.2.1总体格局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总体格局为一轴、两翼、三个增长极、四大主题、五块服务区、六大产品、七个旅游村镇、景区。

一轴:以石阎公路和与其平行的朔黄铁道为轴,向两侧扩散、辐射。

两冀:以轴为界,北翼以西柏坡、驼梁、滹沱河生态区为重心,南翼以天桂山、温塘和县城为重心。

三个增长极:旅游资源开发增长极、旅游商品产销增长极和旅游服务(食、宿、行、游、娱、购)配套增长极。

四大主题:红色圣地、绿色天地、休闲家园、王母祖居。

五个旅游服务区:以平山县城和温塘为中心服务区,以驼梁(木厂)、天桂山、西柏坡为次中心服务区。

六大产品系列包括(1) 教育培训旅游产品。(2) 宗教旅游产品。(3) 游览观光旅游产品。(4) 度假休闲娱乐旅游产品。(5)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6) 康体运动旅游产品。

七个旅游村镇包括西柏坡镇、温塘镇、燕尾沟、木厂村、东王坡村、王母村、岗南镇。它们将分别形成旅游服务街、旅游商贸街、旅游商贸小区或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其中,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以建在王母村为宜。

旅游区包括西柏坡旅游区、天桂山旅游区(含银河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驼梁旅游区、中山国旅游区(含林山)、天台山旅游区、滹沱河生态农业观光区、滚龙沟旅游区。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保护

3.1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兼有中山国遗址、宗教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要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1)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是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对革命旧址,要加大保护级别与力度,完善保护措施,明确责任,整理相关资料,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列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革命遗址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状,坚决制止村民自发拆建改造行为。对于地处深山区暂时不具备红色旅游开发条件的革命文物,要加快研究和鉴定,采取抢救性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责任。

二是加强对其他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加强对中山国故都的保护,建设中山国故都文化旅游区,恢复王陵地宫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并按照一定比例恢复中山国都城宫殿、古街市、作坊区,呈现古都城原貌。

在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划方案实施,在不同区域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维修和养护,保持原有的材料、工艺和历史风貌,保证其原真性。

控制文物古迹周边的建筑体量、风格、高度、色彩等,与环境风貌相协调,保持文物古迹良好的景观视线、景观天际线及建筑风水环境。

防止周边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区(点)的污染物对文物古迹的污染和破坏。在文物古迹旅游区(点)建设绿化带与隔离栏,与周围环境相互隔离,从而创造相应的历史文化意境。

对一些珍贵文物古迹,要采取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增加防护栏,建造防水设施,在表面粉刷化学涂料,提高门票价格等;对木质古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防火灾、防虫蛀。

(2)地方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的保护

对于民俗风情,应保持其质朴淳厚的风格,继承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的进步思想和生活观念,并通过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逐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保护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歌舞剧种、节庆、习俗、传统工艺品等要大力挖掘,发扬精华,去其糟粕,加工提炼,永久相传。

注意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体现地方特色的诗文歌词、戏剧曲艺、风味饮食、土特产品、传统工艺、风俗民情等,进行普查、登记,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并通过讲学、艺术创作、研究等活动使其保存下来。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使其代代相传。

3.2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

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进行旅游开发前,要组织环境、生态及旅游等学科的专家对项目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和可行性论证。自然保护区内严格界定、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在自然风景区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要尽可能减少人造设施,保持自然风貌,所建设施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

(1)山体景观旅游资源保护

大西柏坡旅游区具有丰富的山体景观,如天桂山、驼梁山、天台山、藤龙山等都是重要的山地景区,在旅游区严禁破坏山体环境的任何开发和建设,各种设施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科学施工,力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在旅游景区和待开发景区禁止开山采石、毁林垦荒等破坏植被和景观的活动,保护山体林木的风貌和整体观赏性。合理搭配山体景区内的植被种类,突破种类的单一性,做到四季常绿、四季皆有景。

山上的各类接待设施,应配备污水、粪便、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和器具,防止对环境特别是对山下环境的破坏。

(2)水体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自然风景区内的水体旅游资源应加强保护,保证常年有水,严防水污染,使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的标准。

首先,保护景观区内娱乐用水的水源,划定保护区,防止过度采水引起干涸或断流。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景观娱乐用水周围的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并疏浚河道,清淤河底,清除河道垃圾。第三,控制旅游活动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游览船应采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燃气船或电瓶船,船上应设垃圾箱或垃圾袋,靠岸后集中处理。最后,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封山育林、农田改造,做好水土保持。

(3)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有温泉特色资源,应加强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温泉可持续利用。

对于温塘的温泉资源应加强技术监测,加强热矿水开采、热储水位、水温等动态监测,在代表不同热储的水质动态监测点每年进行2次取样,进行热水水质全面分析;对全部开采井、回灌井的开采、回灌量进行严格计量,系统掌握开采、回灌量变化所引起的水位、水温、水质变化,为预测可采资源量和完善开发管理模式提供可靠依据;实行统一供水,限定用水指标,实行阶梯水价;在温塘镇外打冷水井,引冷水入镇替代生产用和生活用热水。

(4)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凡在动植物资源密集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场、水库等地)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在区内设置动植物保护宣传栏,在导游词中增加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内容,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使游客自觉把生态意识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自觉保护动植物资源。

对各旅游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滥杀乱捕、防火、防病虫害。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砍伐作为旅游资源的林木。同时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建立健全防火责任制,提高防火意识,配备必要的防火消防器材,设置专兼职相结合的防火消防队伍。

对树龄长、造型独特的树木要设立护栏或堆石护根,建立古树名木档案,请有关专家制订具体保护方案。

在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要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禁止或控制野炊、吸烟,防止采折花木枝叶,严禁违法狩猎、捕捞。在环境敏感脆弱地段,对旅游活动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控制办法。

4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环境保护

4.1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优化,旅游地城区大气质量指数应达到二级以上,旅游区内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对采矿、水泥、石灰、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的建设,应该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控制小型企业的数量,配备高效排烟除尘设备,从而控制烟尘排放量。

县区、旅游镇(村)和旅游区(点),要调整燃料结构,推广使用(管道)液化气、民用型煤或低硫无烟煤,实行集中供热及联片采暖,淘汰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和燃烧器具,推广节能除尘锅炉,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绿色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旅游接持服务设施使用的燃料应为液化气、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确有困难的也必须使用低硫的优质煤炭,严格控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4.2水体环境保护

区内河流主要有滹沱河、冶河,有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

对滹沱河等河流主要采取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水体污染等措施,保障各类水体水量充裕、水质清洁。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河流上游和周边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杜绝一切水体污染。严控各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工业和生活污水须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严格控制水体旅游环境容量,防止水体旅游区游客超载进入。

对岗南水库(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地)只能做为旅游背景环境加以利用,不得从事旅游开发建设。严禁水库沿岸的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点直接向水中排放污水,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或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废弃物要进行集中处理。

要特别注意对河流、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在湖库周边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如鼓励施用农家肥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定期对水库进行清淤等;对网箱养蟹、养鱼集中的水域,要特别注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4.3噪声污染控制

旅游宣传、商品促销、娱乐活动、交通、施工等都会给旅游区带来噪声污染,有些噪声(如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可超过100dB, 严重干扰人们的游览、生活和休息。

旅游区内的宣传、促销用广播音响设置应合理,区内任何音响设施的使用都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不宜过多过密,而且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主要交通干线尽可能避开游人稠密区。

禁止一切部门在旅游区内使用高音喇叭,音响的音量也要适中。交通噪声是旅游区内最主要的噪声,对此要加强管理,规定进入旅游区的车辆禁止鸣笛。

在机动车道路两侧,以及歌舞厅、商店、宾馆、饭店周围,应通过植树、隔音墙等方式营造噪声绿色屏障,降低噪声。

采取多种措施,使旅游区的噪声昼间控制在50dB以内,夜间控制45dB以内。旅游通道上的噪声控制在60dB以内。

4.4旅游废弃物处理

城区、规模较大的旅游区应建立污水、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做到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旅游区(点)内的环卫工作。不具备条件的旅游区(点),须将废弃物集中送到附近城区或游览区集中处理。严禁将废弃物直接排放。

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采用运走、填埋、焚烧、制造沼气或综合利用等处理方式。在旅游车船上,配备必要的废弃物收集器具,防止直接向外倾倒。对一次性餐盒,采取定点回收的办法。严格控制塑料袋的使用,并定期拣拾回收。

在游览线路上,合理布置景观垃圾筒和环保式水冲厕所,

4.5视觉环境保护

对游客视力所及范围内的林木、山体、民居、工厂、农田、道路等加以保护并适当进行旅游包装,必要时可适当点景,形成美观协调的环境。

4.6人文社会环境创建

提高工作服务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做到热情好客、服务周到,树立“游客第一”的服务意识。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提高当地人民的旅游意识,从管理者、经营者到一般居民,树立起“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东道主意识。二是游客遵守各个旅游景区(点)的规章制度。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各旅游区的正常运行,杜绝各种不法行为。

5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

大西柏坡旅游开发模式是以保护为前提,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即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生态为基,适度开发,加强监管,综合生效”的开发原则,寻求生态旅游资源(产品)的最优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综合开发模式,要更适合中国的国情,遵循生态学原则,合理运用低碳技术,协调和平衡“生态——旅游”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转,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开发低碳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者之间的低碳行为链,建设低碳的、经济可行的、社会包容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低碳生态旅游综合社区。应遵循生态优先、资源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本身就要求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低碳生态旅游更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改进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本目标,保护环境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是低碳旅游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发展形式,在本质上是节约资源,即是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赢得更多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产出,加之旅游产业本身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资源消耗与浪费相对较少,关联带动性非常强,因此低碳旅游必然能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产出更多的效益,可以发挥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要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要在保证景区的旅游资源免受“超负荷”的人为破坏,保持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和良好的游览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景区内的人文资源、水资源和各种植物资源。不仅当前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使良好的旅游资源长期被子孙后代持续有效地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J],2010,25(1).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北京社会科学,2010,(1).

[3]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黄震方,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7,22(5).

[5]杨继瑞,等.打造低碳旅游业态新亮点[N ]. 四川日报, 2010-0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