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1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2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加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国际新闻是人们了解万象变迁的世界的一个直接便捷的渠道。国际新闻是用不同国家的语言书写的,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因此新闻翻译必然涉及文化翻译。但各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产生不同的理解。新闻注重传播效果,新闻翻译者必须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否则就不可能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虽然直接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但是它所处理的却是博大精深的、相似与相异并存的两种文化,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又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方面。造成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四面环海,水产和渔业发达,与海水有关的词语很多。而生活在广阔肥沃的陆地上的中国人长期保持着小农家庭生活和生产方式,对土地产生了感情。比如,形容人花钱奢侈浪费,西方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中国人则说“挥金如土”。鼓励人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专注于一件事而不知变通,英语是Heisnotonlyfishinthesea,而汉语则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有些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汉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常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如“东风报春”“东风压倒西风”。中国人认为西风与寒冷和萧条连在一起。黄巢《题》中有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而英国人喜欢温暖的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著名长诗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中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二)宗教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还有很多佛经名句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圣经》中的很多语句也约定俗成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例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一贫如洗)Godhelp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许多与传统生活习惯有关的语言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文化中对“马”多有偏爱,因为“马”在农耕中是农民的好帮手,并且在战争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英国人虽然热衷于赛马,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马被当作中下级动物来对待。例如:worklikea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adeadhorse徒劳无功betonthewronghorse支持错了对象。中国民间虽然习惯养狗来看护自己的家园,但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英国人对Dog非常有好感,英国人养狗不仅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当作人的伴侣和宠物,常用它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四)历史典故的差异语言文化差异典故是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历史典故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更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如汉语的“名落孙山”字面意思是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常用来比喻某人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英语典故习语如Achilles’heel,直译是Achil-les的脚后跟,实际指的是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直译是“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翻译工作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国际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更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因此,要做好国际新闻翻译,新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上述差异,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吴越民、吴洁,2008)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所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因此,翻译者不仅要精通进行转换翻译的两种语言,还要掌握语言所渗透的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广泛阅读各种材料广泛阅读各种材料是学习西方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英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剧作品以及网络,这些都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文化知识,比如包含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知识的文学作品,还有出现在文章中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习语。报刊杂志给读者提供当今文化最新的信息,他们也发表关于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经济、科学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文章。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很方便地观看英美原版电影和电视节目,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外国文化日常的情景。
(二)加强学习西方文化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模式。学生由于缺乏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常常将母语的文化经验迁移到英语中,造成文化干扰,导致误译。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和阅读文学作品之余,新闻翻译者还应阅读《圣经》、《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习俗、宗教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我们在翻译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无知常常导致翻译中的“文化休克”;另一方面,很多翻译者多年的外语学习而形成的西式思维影响了对本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常常出现由于对本国文化的误解而导致的误译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多研读著名的国学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和异国文化进行有意识地比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四、结束语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3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anoarineveryman'sboat(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keepsb’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misstheboat(失去机会)”,“rocktheboat(捣乱)”,“allatsea(不知所措)”,“tofeelatsea(迷茫)”,“inthesame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raincatsanddogs(下倾盆大雨)”、“thedogdaysofsummer(三伏天)”、“worklikeadog(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的差异性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4
关键词:中英翻译 差异 中西文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16
语言源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种人们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符号。语言的传递和人类社会文明相互促进,为人类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捷与好处。早期,我们的祖先分居世界各个大陆。因为海洋的阻隔与通信的不便,地球各大板块地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天差地别,因而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中各种语系的总支架。
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则必须要对它的历史发展和现今文化有所了解。英语起源于印欧语系,属于日耳曼语族,又属族下的西日耳曼语系。早期的日耳曼人移民到英格兰,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语言在不断演化中传承了下来。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自成一族。对于自己熟悉的母语,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
因为东西方发展史中差异的巨大性,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这些方面中。所以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陷入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而曲解其原本的意味。
一、中英口语翻译中表意的个性化差异
(一)问候与称呼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问候与称呼的方式。在中国,有时我们的问候语对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会显得比较直白。比如我们在机场接机时会说:“欢迎来到中国,您旅途辛苦了。”然而若是直接翻译成:“Welcome to China. You must be tired from the trip.”这并不符合西方思维模式中典型的问候方式。为了避免使西方客人陷入感觉被强加于人的不愉快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按照西方的习惯来翻译成:“Welcome to China. It’s a long trip.”又比如在中国,过年时我们喜欢互相寒暄:“新年好啊,又长福气了不少!”而在西方,评价对方的体型是比较不礼貌的。尤其是“Fat”一词,无论说得多直白或是多隐晦,对方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冒犯。所以为了日后能与对方和睦相处,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另外,各种关于年龄、收入、家庭情况之类的私人问题,虽然在中国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寻常普遍,但是在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忌讳。
在中国,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感情的表达上相对西方人会显得较为含蓄内敛。我们不习惯把“爱”挂在嘴边,对家中亲戚,我们也不习惯说出“爱”。而在西方,“Love”是可以说给任何人听的。在这一点上,西方人要比中国人直白得多。另外,在称呼上,我们中国人习惯对陌生人的称呼为姓氏后加职业。在西方,一般不以职业作为称呼,而用先生/女士(Mr./Ms.)后加姓氏。
(二)修辞格
英语口语中常见的修辞格有夸张、反语、对比等,和汉语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而由于语系上的差别,有一些修辞方法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翻译。
以夸张的手法为例。夸张是英文表述时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表达过程中,人们从主观出发,有意识地夸大事物,表达自己的切身情感。一般的平铺直叙很难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电影《电视台风云》中,主播比尔得知自己将被电视台解雇,在直播中发泄道:“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make this anymore!”没想到这样强烈的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于是电台又让他重新开始主持节目。其中的“Mad as hell”若直译为“像地狱一般疯狂”,则对于汉语的使用习惯显得有些不合理;但若是译为“恼怒透顶”,则失去了英文原汁原味的感觉。不如采取如今的网络流行词汇,译为“气炸了”,既符合当今时代文化,又不失其原有的夸张意味。对于这种修辞格的翻译,应当尽量保留其原始的风格,以减少情感的损失为主要目的来进行翻译。
(三)谚语/俗语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差距使得我们对谚语的运用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在西方的谚语中,“It rains cats and dogs”是“大雨倾盆”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天上落下了猫和狗”,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又例如,“Make my day”是“让我开心”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做好我的一天”,不免感觉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谚语是基于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形成的。认知的差异又造成了对一些事物固态的思维模式。比如“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高贵、庄严的象征,深受国民喜爱。而在西方,“龙”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另一种可怕邪恶的生物,是人们恐惧的源头。所以在翻译时要灵活转变,做适当的调整。
二、诗词曲翻译时表意的独到性差异
汉字中的语境是英文翻译中的难点。比如说“荷花”和“菡萏”,在英文中都翻译为“Lotus”,却无法将其代入,翻译出李Z《山花子》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悲凉意境。相对的,一些英文的经典诗歌,由于押韵的特殊性和语意的多重性,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翻译。例如Tagore的When day is gone,诗歌中多次运用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及以“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作为排比句,如果将它们翻译成汉语就很可能流失这些排比句原本独特的意味。
三、结论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语言虽然总体上来说拥有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是若要细究,它们的种类则千差万别。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人们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不得不以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句子的构架与细节。因此,熟悉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通往精准翻译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甘丽红.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N].鄂州大学学报,2015-03-2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5-37.
[3]刘建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58-60.
[4]田晓丽.简论英语国际化成因[J]英语广场,2012(1):114-115.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5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如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界争论的热点。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外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语言能力。前者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后者是取得该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强调语言知识的同时,外语教学也应教给学生其他相关知识,尤其注意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这无疑对传统的语言教学提出了挑战。
1 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区域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总体长期记忆,具有其特殊性。而语言作为一定范围内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行为准则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时时刻刻影响着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因此,有些专家说:“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不了解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就谈不上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2 中国英语教学现状
完整的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效结合,英语教学中不能将文化因素排斥在外。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纵观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学生上课侧重于语音、语法、单词的模仿、操练及背诵,却忽略了向学习者输入文化方面的信息。结果是学生可以在试卷中取得好成绩,可是口语考试却不尽人意。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弊端日益暴露。“高分低能”(交际能力)的学生,说着“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越来越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悉,即对其文化的了解。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误解对方的意思,语用失误现象层出不穷。那种认为只要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沃尔夫森(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得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
中西风俗习惯差异范文6
【关键词】文化因素 翻译策略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有着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广义上指的是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下属所有学科的英语,涉及面较广;狭义的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在商务领域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这种英语具有行业特征并且是属于庄重文体性质。在理解和研究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文化的概念,根据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表述,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的体现
(一)句法方面
中英文在句法方面的文化因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中文重意合而英文却强调行合。由于哲学观的不同引发了中西方在思维的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西方的哲学强调和重视科学的形式论证,倾向于个体思维。有别于西方的哲学,中国在哲学上却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突出艺术性。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上得以表现。西方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句子有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一般不能省略,并且人称和数上还要保持一致,句子中往往大量使用连接词和介词等来连接前后句子以保持形式上的一致。西方语言这种重视形合的方式和中文强调意合有较大差异。而我们在使用中文进行表达的时候,通常会强调悟性和意会,句子结构里面的主语有时还可以省略掉,中文的句子中没有人称和数上的区别,另外句子中的连接词和介词的使用数量也较少。
(二)语用方面
语用学是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语用方面的文化因素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加以仔细的考虑就会出现语用方面的错误。例如在翻译“请提宝贵意见”这个比较常用的用语方面我们就要翻译成 “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比较合适。“chain debt”如果我们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链条债”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而翻译成“三角债”就比较恰当。
(三)商务文体
商务信函。在国际的商务活动中,人们之间往来的函件就称为商务信函。由于是在国际上进行的商务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进行商务合作产生的信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因素。但是商务信函中更多体现的是商务礼仪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写作商务信函的时候,通常会用第二人称中的你作为主语,很少几乎不用第一人称中的我。但是在一些必须要展现我的时候,也会用“我们”进行代替。这种换位思考的做法的能够更加的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从而做出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对他的重视和尊重的行为。
商务广告。商务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同一则广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当广告的创作者若能够将本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比较受欢迎。但是对于广告的翻译者来说,他就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二次创作,这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特大甩卖,全场八五折到五折”这样一则广告,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因素。我们可以翻译成“Father of All Sales - 15 % to 50 % off”。在西方社会中,father不仅仅指父亲,还可以用来代指大河、大江。如在美国“Father of the Waters”或“the Great Father”就是指的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 在英国“Father Thames”指的是 “泰晤士河”,然而汉语中的“父亲”就完全没有这层意思。
二、翻译商务英语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由于不同国家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不同,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的敏感性。有些时候,部分内容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有创意、有美感价值的,但是放到其它的民族中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感觉,甚至可能会触犯他国或者是地区的文化,造成一种负面甚至恶劣的影响。因此译者不仅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这对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一种干电池品牌中文叫“白象”,若直译为英文则为“white elephant”,但white elephant在英语当中是“无用的累赘的东西”的意思,若直译则肯定会使这个产品在打开西方市场上受阻。中国服装“七匹狼”这个商标最初在翻译的时候也缺乏跨文化意识的思考,被翻译成了“Septwolves”。这一英语单词前面有“Septwo”这个前缀,容易让英语读者联想到“腐败、脓毒”方面。如果翻译成“72wolves”就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含义还迎合了西方人对数字“7”的偏好心态。
(二)寻求中西文化契合点
翻译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将国内外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还要在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契合点,避免出现简单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商务英语的翻译也是如此,需要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寻找到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不仅可以使翻译的过程中保持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同时也不至于让国外的文化不能有效的表达。尽管这个契合点不容易找到,但是翻译者应灵活地掌握翻译技巧,让两种文化尽量的靠近,或者是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处理,让中西方的文化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它借助于谐音上的相同点翻译为“Go Believe”,这样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个名字,同时还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受。另外还有将商标“zephyr (西风) ”翻译成“和风”等。这些案例都是找准了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翻译出来的效果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