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道路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车、物流量急剧增加。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乡村公路都是弯急、坡陡、路窄,往往一侧傍山、一侧临崖,如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甚至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频发,不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好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是全省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 我省农村道路交通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路路况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道路“村村通”,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如赤水市,全市通车里程1494公里,其中乡村道路1204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81%。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我省大多数乡村道路依山傍河,路窄、坡陡、弯急,而且许多路段属于等外公路或简易公路,有的村级公路只能供二、三轮摩托车通行,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2、农村运力不足,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差。由于我省大多数边远乡村的客运班次较少,有的乡村甚至不通客车,群众要解决自身出行问题,又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群众就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三轮摩托车,甚至购买报废车,有的群众搭乘非客运车辆作为代步工具。这些车辆使用年限较长,缺乏安全运行条件,及其容易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3、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驾驶员法制意识淡薄。目前贵州省大多数农村驾驶员交通法制意识淡薄,各种交通违法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尽管政府部门多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偏远的乡村,宣传效果却很一般,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声势不大,有的地区甚至是交通安全宣传的盲区,群众对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了解,只要出行时有车辆搭乘就可以。所以在农村,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集会时,低速货车、拖拉机、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和无牌无证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比比皆是。

4、警力不足,管理失控,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大幅度增加。目前全省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人数大幅度增加。以桐梓县为例,1997年全县通车里程1300公里(其中国道99公里、省道31公里、县道192公里、乡道148公里、未列入养护范围的村级道路830公里),乡村道路里程占全县通车里程的75%,全县机动车保有量6000多辆,驾驶人8000余人。到2007年,全县通车里程达3293公里,其中村级道路2795公里(217个村全部通公路),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增至16437辆,驾驶人22000人。而该县交警大队警力只有42人,其中大队领导3人,综合科2人(兼政工、纪检、后勤、宣传、信息收集与反馈、接待等工作,同时要应付各类会议和检查),车管科5人(按车管岗位最低人数标准设置),事故中队6人(处理大量交通事故、事故调解、接待交通事故案件上访等),秩序科5人(兼道路秩序维护、外勤警卫、客运源头管理等工作,其中警卫任务特别繁重,仅2007年该县各类交通警卫开道任务达165次之多,使用警力640人次)。除去上述人员,实际真正投入路面的民警只有21人,平均每名民警要管理道路157公里、机动车783辆、驾驶人1048人,工作任务之重显而易见。道路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常年来承担道路交通管理任务的交通民警却没有得到合理增加,现有警力只能顾及到国、省、县和城区主干道,对乡村道路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经费保障体制的变革,乡镇政府和派出所协助管理交通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根本无法顾及,甚至大多数时间处于失管失控状态,违法现象突出,农村事故频发,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省交通死亡事故的重灾区。

二、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

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切实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实事求是,针对当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努力消除违章和隐患,全力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2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和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堵塞新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新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熟悉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和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新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办法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办法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新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办法,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2我国当前交通所面临的新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局面产生的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2.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广州市近10多年来机动车每年增长速度为17%,其中轿车19%,摩托车35%。汕头市近三年增长速度为30%,仅1993年一年,比上年增长39.2%,摩托车增长90%。1994年,全国汽车拥有量达941.95万辆,城市地区约占其一半,而且大城市增长势头还在上升。北京1995年末由于传言要收车辆增容费,仅12月份就卖出轿车2万辆,占全年销售量的13%。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2.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至今,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还全靠公共汽车一种方式,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建有67公里的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容纳量有限,因此,一旦单一的公共汽车受到冲击,被转移出来的乘客便要寻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车。结果,使原本已经超量的自行车更趋于饱和。

2.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由于历史和熟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平安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北京近年来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每年500人左右,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约6人,而日本东京为1.9人,美国和澳大利亚为2.6人,英国为2.7人(均为1985年数)。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非凡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探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2.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究交通需求和供给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新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有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新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大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新问题。另一个新问题是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其实,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

3解决办法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3

第一件反映了法律如何看待公民的自由、安全和尊严。发生在广东的孙志刚事件,促成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待城市流浪人员制度的大变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是这一变迁的标志。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由把流浪乞讨人员视为城市社会稳定的威胁到把他们视为处于困境和弱势的“人”,由把救助困难和弱势群体视为沉重负担到自觉作为政府应尽义务等,无不体现了法律真正把人作为人、把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一视同仁地加以佑护的人性化关怀,是行政法治实践的重大进步。此其一也。

另外一桩反映了法律如何看待生命价值和秩序价值的冲突,即何者为先,何者为次。从这层意义上讲,《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制定颁布,是“生命高于一切”这一价值追求的宣言书。首先表现在法律名称的变化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前,调整交通法律关系主要依赖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很显然,前者彰显法律对交通“安全”的关注,而后者则倾向于法律对交通“管理”的重视。前者所关心的“安全”正是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突出强调法律是执法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互动参与,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后者所致力于达到的乃是一种“管理秩序”,突出强调对各种车辆和公民的“管理”,其居高临下和木然无生气的特点跃然眼前,冷冰冰且没有人情味。其次表现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像行人在斑马线上行走,享有绝对的优先权,机动车负有充分注意的义务;像对一度出现在20多个大中城市法规、规章中的“撞了白撞”主张的彻底否弃,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呵护和对法律上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理想的追求。

除了行政立法实践外,政府的行政执法理念的变化,也反映了行政法治人性化关怀实践的进步。据报载,武汉市为了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决定取缔人力三轮车。一改往日独断和蛮横的家长作风,武汉市花重金采取“赎买”的方式收回三轮车,并对因此而面临失业的车主安置就业。此举不但让车主信服,也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的高度赞誉,一开人性化治理城市交通的先河。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行政法治人性化关怀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和谐的杂音。我们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行政法治人性化关怀的实践之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乃至中国的文明昌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4

一、管好自家人和车是多元服务交通秩序管理的必要环节

在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实践多元参与部门联动管理交通,履行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法定义务。建立长效机制,管好本单位的人和车,从源头上遏制本单位人和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也体现了单位对员工的关爱。例如:尤溪县电力企业将交通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交通违法行为与企业绩效考评挂钩,积极配合整治“酒驾”和“驾、乘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显见通违法行为的做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上下班期间,该企业老总主动带领部门领导,利用企业视频监控,在本单位门口查处职工显见通违法行为,并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源上杜绝本单位干部、职工显见通违法行为。多年来,该公司职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为此,尤溪县政府在全县范围推广该经验和做法,由政府机关效能、新闻媒体、公安交警、文明办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在上下班高峰期深入单位门口进行交通违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与单位及个人考评挂钩,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约谈问题单位的负责人,该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抓实交通安全宣传,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一)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一是交通安全警示“5分钟”。如,尤溪县农村电影“2131”放映平台年放映约3000场次,公安机关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协调在每场电影放映前播放5分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警示片,提高农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交通事故“听证会”进农村。选择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让群众参与事故讨论,宣传交通法规。此举还可在宣传的同时阐明事理,提高办案透明度,消化农村社会矛盾,减少误解与案件,促进事故和谐处置。三是事故典型案例展板巡回展。统一制作17套事故典型案例展板,由大队、乡镇派出所在深入农村“圩日”、中小学校、各村(居)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起到很好的效果。四是开播交通安全宣传栏目。在尤溪县电视台设置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专栏,集中播放文明交通宣传专题片、警示片、公益广告,致力提升广大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五是平安“红包”进万家。结合尤溪县农村年末酒席多的特点以及群众过春节、办喜事送“红包”习俗,印制40万个印有交通安全警示语的红包袋,春节前后免费派送至车站、工业园区、村镇群众活动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并通过村(居)兼职交通安全员送到千家万户。

(二)把握宣传重点

一是突出宣传阵地建设。在每个乡镇重要路口设立一块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牌;在每个行政村刷一条固定交通安全标语;在移动、电信广告牌进农村时,协调加入交通安全温馨提示标语,如“头盔是个宝,戴上安全跑”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运用好县城交通安全信息台,不定期向各类驾驶人发送交通安全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告知服务。利用尤溪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开设的官方微博有6万多听众的资源优势,不定期公安交通管理公告和交通安全温馨提示信息。二是突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组织民警在中小学校开展文明交通巡回宣讲、小交警培训、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等文明交通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发挥尤溪县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突出重点路段流动宣传。针对尤溪县省道304线高速路口至西城红土地工业园区路段车流量大、事故多发的实际,装配两辆LED巡逻宣传车,安排6名交通协管员,每天分三个班次,由民警带队在该路段开展流动巡逻宣传。同时,协调城区、乡镇50多家有LED屏的单位,插播交通安全宣传标语,营造宣传氛围。

三、夯实交通基础条件,消除安全隐患

(一)抓好专业道路养护,提升道路通行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实行“乡道乡管、县道委托乡养、村道提升乡管”管理办法,每年由县政府下达农村公路管护责任书进行考核,县交通局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管护的日常工作,对全县15个乡镇的公路管理站和325名养路工人进行考核,要定期对公路养护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考评。落实路段责任人,采取季度、半年、年终检查评比方式落实管护责任。同时,确保养护资金投入,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划拨配套养护资金208万元,每年每公里县道补助4800元、乡道补助1600元、村道补助810元,均超出市规定的标准,目的是确保农村公路建好一条、养好一条、造福一方,保障农村群众出行安全。同时,明确全省公路养护部门的养护职责,强调及时清除各路口、便道口和弯道影响行车视距的杂草植物、违法搭建物,设置便道口与干线公路的排水明沟,以有效形成支、干让行交通行为。

(二)抓好基层组织参与整治,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针对农村道路弯道多、便道口多,且普遍受植物、杂草、违章建筑物等影响易引发事故的特点,县政府在全县各行政村设立兼职交通安全主干,对全县262个行政村及居委会交通安全主干按100元/人/月进行补助,由县、乡道路安全管理办公室(简称“道安办”)抓落实和考评,分解责任到县、乡包村干部。根据此类“劈两刀”可简易处理的隐患点,由村交通安全主干发动群众自排、自查、自治,要求每个行政村每月治理易清理的隐患点不少于一处(即负责清除影响行车视距的杂草或违章搭盖物、堆放物),拓展弯道、路口行车视距,并收集整改前、整改中、整改后对比照上报乡“道安办”备案,考评与绩效挂钩,有力推动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此项工作以来,县农村基层组织、广大群众年可治理隐患点3500~4000处,事故明显得到遏制。

四、部门联动服务事故处理,提高办事效率

(一)部门联动认定前作用

尤溪县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在尤溪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办公地点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多元调处中心,该中心设立道路交通事故预付款押金专户,主要是用于应当事人申请或办案机关的协调,对当事人的预付款给予保管、依法支付和调解支付。中心下设人民调解工作室、行政调解工作室、交通法庭或巡回审判点、法律援助点、交通事故理赔服务等部门,作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接待等方便群众的“联动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多元调处工作介入事故认定前阶段,人民调解工作室分组与交警办案组对接作为接待群众的窗口、法律咨询的窗口、抢救费预付的窗口(加强事故认定前抢救费当事人预付比例的调解)、事故处理回访的窗口。此举有效为当事人维权,有利于调和警民关系、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案件的跟踪调解,为事后民事调解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部门联动事故调解

多元化调解领导小组设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多元调处中心,集中办公,简化程序,方便群众。中心下设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行政调解工作室、交通法庭或巡回审判点、法律援助、保险服务点等,作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一站式”服务的工作平台,调处中心负责行政调解,人民法庭或巡回办案点、人民调解以及分流交通事故案件由各乡镇人民调解处理,并协调道路交通事故医疗救助、救助基金、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保险等部门的工作联动。在事故认定阶段,在人民调解跟踪、接待的基础上,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事故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主动预约当事人直接进入调解。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生效后,公安机关或人民调解主动召集当事人就民事损害赔偿在调处中心自主选择调解部门,既可以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行政调解,也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调解,或申请司法调解。调解过程中,多部门共同参与调解工作,最后由一个调解部门出具调解文书。中心设立道路交通事故预付款押金专户,主要用于应当事人申请或办案机关的协调,对当事人的预付款给予保管、依法支付和调解支付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探索工作新机制,有效化解群众矛盾

(一)加强队伍力量和民警自身的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多元参与交通管理工作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队伍力量,规范工作制度,积极主动融入、扎实运作多元参与交通管理工作机制,推进多元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在办案民警中开展换位教育,促进民警学会理解、包容,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扎实做好矛盾焦点工作,克服简单执法,提高办案质量,建立沟通桥梁,有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矛盾以及警民之间的矛盾。

(二)做好事故息访工作

苗头前的息访是解决问题的工作重点,应认真搜集矛盾焦点问题、综合研判,发挥部门联动作用,积极探索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交警部门在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门、乡镇、村干部以及当事人信任的人沟通。积极探索实践四川邻水县的“五法息访”工作机制[1]:

(1)听证息访。对疑难复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根据个案具体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察、相关学者专家、新闻记者、法律工作者、镇村干部等公开听证,公开认定或下乡听证。

(2)联动息访。对人反映的涉及面宽、涉及人员众多、情况复杂的问题由县局牵头,相关乡镇和部门共同参与化解矛盾。

(3)借力息访。对认识偏激、失去信任的当事人,邀请其信赖的亲人、朋友、当地干部参与处访工作。

(4)救助息访。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实施困难救助。

(5)包案息访。对上级交、督办或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明确领导牵头跟踪办结的“部门联动息访”工作制,有利于提高警队服务形象,有效促进疑难案件问题的化解,切实有效地让息访工作“走”在前,带动和群众工作整体推进,有效化解群众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强化组织保障与案件回访,体现以人为本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urban road traffic fac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xining city based on the road traffic, and probes into the urban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measures, make the city traffic to safe, quick, clear.

Key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order, traff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035.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西宁道路交通的基本情况

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具有青藏高原东方门户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道路通,百业兴。”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西宁交通的发展对整个西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3年来,西宁市城市道路设施总投资高达20亿元,西宁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422,道路面积1116.5万,路网密度4.94/ k,道路用地率为14.9%,人均道路面积14.4/人;现状干道网密度为2.63/ k,平均干道间距761m。截至2010年12月23日,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19436辆,新增机动车43825辆,同比增长18.8%,其中私家车占有量达90%,按照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到2015年,西宁的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35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后,道路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增多、市民出行不便等交通综合问题,这将给西宁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前着手,应对机动车激增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尤其在治堵方面,更需要提前规划。如何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加强科学管理研究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它关系到未来城市几十年的交通发展战略。

二、城市交通秩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路网和车辆增长比不合理。随着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交通流量快速增长,受城市东西川和南北川“十”字形带状布局的限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和外埠车辆进入市区的增多,城市交通压力日趋严峻。截止2008年底,全市道路面积为910万,机动车保有量为17万辆,2009年上半年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1.5万辆,增长10.7%,而城市道路面积只是通过街景整治增加约1万平方米,增长1.1%,机动车增长率是道路增长速度的10倍。

2、道路性质和功能不明确。西宁市的干道系统过境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层次模糊、功能不清,使中心城区成为过境交通的中转站,城市主次干道客货运输流和人流交织混行,各类专业市场和长途客运站集聚市区,车流和人流的密集混行加剧了市区交通拥堵。3、外来车辆禁行政策缺乏。自1990年以来西宁市客车年均增长率为12.94%,货车年均增长率4.41%,客货比例已由1990年的0.46:1调整为目前的1.51:1,虽提高了城市的机动化水平,刺激了客货运输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外来机动车辆的流量和流向,使各种外来客货车辆大量涌入市区,加剧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4、公共停车场滞后。西宁市拥有公共停车场294家、停车泊位1.4万个(其中:地面停车场110 家、停车泊位5300 个;地下停车场22 家、停车泊位 1030个;利用人行道停车的 52 处、停车泊位 4930 个;利用行车道停车的 110 家、停车泊位3240 个),路外停车场占44,占道停车占56。一方面是机动车辆逐年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是停车场、汽车库规划与建设滞后,或者分布不合理,甚至改变功能,有的是闲置未启用,浪费了资源,致使停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相对于现有汽车保有量以及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趋势,静态交通设施缺乏,尤其在宾馆、商场、医院、购物中心等繁华地带,很多车辆停靠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边,降低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5、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西宁市的人行横道的平均利用率32.9%,部分道路利用率很低,交叉口行人违章率较高,部分交叉口的行人违章率超过了40%,主要是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缺少,尤其在城市车辆运行的高峰时段,比如职工上下班时段,学生出行时段,区域居民出行时段,外来人口出行时段等都会造成行车速度缓慢,影响了社会效率并加重了大气污染。6、交通管理手段落后。西宁市市区平面交叉口164处,有信号控制交叉口78处,行人过街信号控制交叉口17处,手触式人行信号灯2处,主要道路交叉口基本上采用了信号灯进行交通管理,部分交叉口设置了电子警察装置,灯控设施目前还停留在单点控制的状态,缺乏线控、面控等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与设施。城市交通流的组织与管理仍比较粗放,像单行、限行、禁左等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与组织手段应用较少,加之交通安全设施不到位、路面管理力度不大、交通违法行为处罚不到位等原因使部分路段交通拥堵成为顽症。

7、交通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城市道路建设对城市公交、行人及自行车重视不够,相应的交通设施如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停靠站、天桥、下穿式地下过街通道、自行车停放等在建设前期缺乏考虑。再加上地下管线建设无序,道路重复开挖现象普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三、改善交通秩序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平衡路网和车辆的增长比。西宁市路网布局受“三川一水”水系的分割、带状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宁大铁路支线的影响,路网密度已达到规范,干道分布较密集,路网成网率低,节点通行能力弱,“干路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道路通达性不高,制约了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由于受西宁地域地形的限制,大量修建平面道路是不实际的,所以今后除修建断头路、小街小巷道路外,主干路和次干路要考虑立体交通,逐步修建城市高架路。

(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合理规划和设置公交路线、场站,确实实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大公交“。首先要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和补偿机制,对场站建设、车辆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尽量为群众提供快捷、清洁、舒适的服务;对一些规费尽量减免,对一些承担社会义务及接受政府指令开通的亏损线路进行财政补贴,使群众选择公交出行的费用下降,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其次,扩大公交服务区域,将原来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公交线路按照环泉州湾的需要进行整合,构建大泉州公交体系,方便群众的出行。再次,提高公交科技含量。如实行公交“一卡通”;配置公交车电子显示屏、语音报站服务器和安全监控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建立现代化车辆调度体系;提供高质量的电子站牌和路况等城市交通信息服务。(三)在充分利用现有停车场所资源的基础上,修建停车场。

一方面规范管理,挖掘潜力,统筹现有各类停车场(库)资源。对现有各类停车场(库)实行全面对外开放,让被挤占或挪作他用的停车场及因其他因素关闭的停车场尽快恢复停车功能。部分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满足本单位及外来办事车辆停放的基础上,本着自愿的原则,可参与对外开放行列,办理相关手续后,对停放车辆实行收费管理。同时要完善各类停车场(库)基础设施。按照停车场(库)建设标准,设置各类交通标线、标志,并合理确立进、出口,理顺连接道路的通道,尽可能减小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同时,通过电子诱导屏,告知驾驶人停车场(库)方位、总泊位数、余泊位数等信息,引导驾驶人规范行车、有序停放车辆。全面清理并严格控制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对市区现有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优化调整,严格控制审批新的路段,并定期进行动态评估,确保设置符合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均衡布局和合理控制城市存量土地,充分挖掘闲置土地潜力,增加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量,计划在老城区东大街、大十字、西门口、小桥大街、城西区主要街道开发建设停车场57个,停车泊位2951个;自建停车场20个,停车泊位2000个;对外开放停车场59个、停车泊位3731个;重点建设新宁广场、胜利路、南关街、园树、青藏花园等停车场。在解决停车场总量需求与供给深层次问题上,应加大停车场(库)配建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对企事业单位已建成的停车场给予一定的刺激政策,全面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对外服务,同时,尽早出台《西宁市停车场管理办法》,明晰停车场整体规划布局、经营与建设、管理主体等,为停车场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最后,本着“路内高于路外,室外高于室内,中心区域高于其他路段,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完善停车收费价格体系。对占道机动车临时停车场采取设立咪表、IC卡等方式,实行计时收费,减少停车压力,加快周转。(四)解决行人横穿道路设施缺少问题。一是建设绿化带隔离设施,将现有的行道树坑变为绿化带,将路幅较宽的路段中央设置绿化隔离设施,即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又起到隔离作用。二是建设行人过街天桥,位置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并设置中间隔栏加强行人过街管理。

(五)、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建立交通安全宣传的广泛阵地和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一是公安交管部门要通过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在有条件的路口、广场设立宣传栏、广告电视,利用宣传车在主要街道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安全出行常识,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二是新闻宣传部门要对城区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疏通保障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报道,加强舆论引导;同时曝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三是各单位要将交通安全教育列入夜学会内容,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四是各中小学校要将交通安全列入学生安全教育内容,通过组建少年警校、参与交通岗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道路交通在发展,交通管理也必须不断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西宁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道路交通现状也必将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1]朱文科 《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2] 黄盛冬 邹仕俭《浅谈如何改善道路交通的环境》《法制与经济》-2006年10X期, 123页

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私家车,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的普及,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但也带了巨大的交通压力,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严重影响到了交通规划,加强对整个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私人小汽车发展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挑战

1、私家车驾驶人新手多,交通事故频率高买车必然要开车,私家车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是驾驶人数量的剧增,由此大量驾校火暴。私家车驾驶人都是非职业驾驶人,只求学会不求学精,而驾驶人素质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驾校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新手已逐渐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全国由于非职业驾驶人肇事所占事故总数的比例已分别占到37.6%和39.4%。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表明,驾驶人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60%以上。

2、私家车驾驶人分散性大,统一组织管理难

交警部门对驾驶人管理的原有模式,是依托各个车队联组车属单位的管理,零散的个体驾驶人都按辖区归属于各个联组,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身体检查和及时传达新的交通法规等,都是利用驾驶证的年度审验之机组织进行,但是近年来,这种模式的管理日渐捉襟见肘,一方面,自2004年5月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驾驶人年度审验规定取消。另一方面,随着私家车数量剧增,家庭式非职业的无法再依靠车队、联组的形式去形成有约束力的组织。导致目前驾驶人组织松散,管理难到位,无法形成制度管理。而交警部门只能在纠正驾驶人交通违法时对其实施一定的处罚和临时性的安全教育,不能及时组织对所有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影响驾驶资格的身体检查。如此种情况下去,管理脱节是必然现象。

3、私家车剧增,道路资源难以承受,城市交通压力大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速,道路交通资源难以承受,车路矛盾日益激化,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厉害。上下班高峰时段,交警部门所有的警力上路,才勉强保证不堵车,在繁华地段的交叉路口,高峰期每次等红灯的车排队在10辆以上,多时达30辆,排近300米长。城市交通堵塞,排队等行,这种无可奈何,叫苦不迭的滋味我想每个驾驶人和乘车人是领教透了。再者满城市都是汽车,汽车废气巨增,恶化城市环境,这是必然的,无需赘述。

三、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的策略分析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公共交通的认识由纯公有到完全市场化,再到目前的公益性定位,公共交通改革道路异常曲折,如图 5 所示。同期在自行车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率大幅度下滑,造成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下降到不足10%。进入 21 世纪以来,交通拥堵和城市空间扩张使公共交通又重新回到城市交通舞台的中心,国家和城市政府给予公共交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公共交通发展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民生工程的重点。

2004 年,建设部(建城[2004]38 号)文件明确了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即5年内,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提高到30%,大中城市达到20%的目标。2005 年[2005]46 号文件中,更明确提出了合理规划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基础设施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公共汽(电)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适度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营结构发展政策;车道优先和信号优先为主的路权优先政策;改革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行特许经营、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的行业改革方向;规范补贴制度、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使用向公交倾斜,设施用地实行划拨,合理确定公交票价,加大科研投入的扶持政策等。提出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

与此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活动,加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理念的宣传。首届“公共交通周”就吸引了全国110 个城市参与。

2、重视道路先天设计。交通管理设施是依据道路的基本条件来设计的,道路建设存在的先天缺陷给交通管理带来的困难将是后期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所无法弥补的。因为道路标线、路口的渠化、信号灯的安装都必须依据道路和路口的基本条件来施划和设计,道路、路口的宽度、隔离带或绿化带距路口的距离等对车道划分、路口渠化、信号灯的安装都至关重要。

3、合理规划与建设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的提供是一把“双刃剑”,设施规模过大、过小都将引起不合理的道路交通流量和流向,特别是在用地紧张的中心区范围内,合理规划停车设施的点位和规模尤为显得重要。通过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广州城区停车以配建停车为主、以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边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在城市中心区实行停车泊位适度从紧的供应政策,中心区实施停车泊位按需充分供应的政策。根据路网容量的限制,中心区在 2005 年前以扩大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2006 年-2010 年停车场建设和需求管理并重,2010 年后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2006 年-2010 年停车场建设和需求管理并重,2010 年后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城市区停车场建设与停车需求管理并重;城市边缘区,停车泊位按需供应。小汽车进入家庭将加速住宅的停车泊位需求增长,就居住用地而言,其停车需求为基本停车需求(夜间停放为主),建筑物对停车泊位需求的刚性较大,应考虑各种不同性质住宅的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加强配建停车泊位指标研究,调整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

4、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

推进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有效的车辆路径诱导;积极推进停车设施供应实时动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为道路使用者及时提供动态的停车设施状况,使得必须接受停车服务的道路使用者,及时找到能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库),减少或避免因找不到停车设施而在路边乱停车或在道路上兜圈,出现滥用有限的道路资源现象。

5、坚持“允许其拥有、引导其出行”的原则,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

在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中,有车一族利用小汽车出行,特别是在高峰期间出行,需要付出较高的社会成本。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根据区域道路容量、道路功能分级等,采用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实行小汽车道路使用者进入中心区级差收费。倡导和鼓励私人小汽车在非高峰期进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和休闲时使用。

6、强化停车——换乘枢纽的规划与建设

在中心区高速路出入口附近、轨道交通起讫点等合适地点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停车一—换乘枢纽,便于小汽车使用者换乘公交进入中心区,对进入交通高密度中心区的小汽车实行有效截流。

四、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1、将私家车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也是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面对私家车迅速增长带来的一连串社会治安问题,也只有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才能管理好。

2、改进对私家车驾驶人的管理办法

对私家车的交通管理,关键是对私家车主(驾驶人)的管理,在新的形式下,交通管理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加强和规范对私家车驾驶人的管理呢,笔者认为:

一要建立社区私家车驾驶人台帐,形成城市片区驾驶人组织。结合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等基础单位和组织对各自私家车的管理的同时,统一对私家车主驾驶人的管理。交警部门引导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为单位,对居住地集中的驾驶人成立驾驶人安全协会、驾驶人之家、有车族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各个组织详细建立各私家车主的台帐,项目包括车号、车型、入户时间、保险情况、驾驶人年龄、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并附照片,开展系列爱车、护车、安全行车、安全教育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私家车主驾驶人之家。

二要形成规范的驾驶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对社会驾驶人组织,交警部门依法进行指导,以法规制度的形式,规定各个驾驶人组织的内部制度,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包括每年每个季度对所属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必须内容。并适当核定教育、培训的收费标准,促进驾驶人协会等社会性组织的良性发展。同时,交警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是及时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安全行车警示教育,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二是定时进行身体检查和资格审验,对有问题的车主,要尽量把工作做在前头;

五、结束语

私人小汽车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加强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创新要结合私家车汽车状况,多方考虑,减少压力,促进城市的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