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1

1、语言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多数听力障碍学生不能使用口语与正常人进行交流。在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力障碍儿童能使用手语的很少,而正常人能够掌握手语的人几乎没有,即使是作为听力障碍学生和正常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导致了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沟通上的隔阂,导致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使社会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2、不良的心理因素

多数听障学生因自己的缺陷,害怕与正常人打交道,不与正常人交往,怕被别人笑话而形成自卑、封闭和多疑心理。

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识

由于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听障儿童对于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惯、方法等无从感知。听障儿童与正常人的沟通显得不合拍。导致听障儿童在与正常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鲁莽、无礼、冒失等交往失败行为,使其与正常人的沟通受到很大阻碍。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1、坚守语文课堂阵地,加强日常交往语言的积累

我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舌操、唇操练习,帮助学生能逐渐看懂说话人的口型;然后再进入“读”、“说”和“写“的阶段,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句式,并尝试“说”出、写出相仿的词语或句子。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耐心做好演示、引导、启发工作,通过大量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学会社会交往中常用的语言。

2、在活动中,提高听障儿童社会交往技能

听障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日常交往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教,学生学,听障学生常会觉得枯燥乏味,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时也很容易造成脱节。因此,除了在语文课堂内的语言训练之外,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听障学生学习说话,学会交往。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形成听障学生表达需要和愿望的气氛,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其沟通能力。

听障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但往往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做起来显得机械、呆板。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情境,如打招呼、过马路、问路、买东西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情境下怎么做。社会交往是双向的,我在教学中,让听力障碍学生学会“ 换位思考”。请求别人帮助时,要有礼貌、用商量的口气,如“叔叔,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得到别人帮助时,说声“谢谢”,无意中妨碍他人时, 要说声“对不起”。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是社会交往的剂。我在教学中,还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让听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交往自信心。

特殊学校的老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上关心听障学生,还应该懂得怎样从心理上去引导、关心他们的成长。

(1)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听障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各种活动,让听障学生懂得,除了语言和听力上的小差异外,自己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不同,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我们自己一样可以做,使他们树立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2)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闭心理。我经常鼓励听障学生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并为听障学生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开展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活动交流,让听障学生自己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去沟通交流,安排好活动准备工作。

(3)帮助听障学生消除猜疑心理。

我在教学中,对听障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基本礼仪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教会听障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让听障儿童了解别人的心理,逐渐消除猜疑心理。

4、引导、指导家长,共同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与听障儿童联系最密切,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教育孩子应是父母的天职,既然听障儿童生理上有了缺陷,家长就更应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家长应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活动中教孩子说话,教孩子的基本礼节,教孩子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2

【关键词】歌唱;孩子;音乐;能动性

自古以来,歌唱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无论年长年幼,歌唱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比较直接的带给不同的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孩子对歌唱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试图将从孩子天性的表达,与孩子的无障碍交流,发挥孩子想象力等方面,从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入手,谈谈如何以歌唱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

一、尊重孩子天性的表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后天的培养。笔者在教孩子歌唱时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很积极地投入状态,很自觉地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反复实践,甚至会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传达给老师,老师会在一堂课中很容易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有的学生,就缺乏主动,在陌生环境中很容易与老师产生距离感,丧失了自己天性的表达,在这样一堂课中,表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学生,老师就会在教唱过程中遇到瓶颈。笔者认为,这两种现象的差别在于,除了孩子自身的天性之外,跟家长后天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方案若形成了错误的培养观念,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尊重孩子天性的表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才能做到与孩子无障碍交流

1.发觉孩子身上的特质

笔者在给孩子上课之前,会先跟孩子家长交流,包括孩子有什么特殊的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持续多久,性格方面的特点,在家有什么特殊的表现等等。通过这些谈话交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规划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同时,家长会在与笔者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注意到平时他们没有发现的孩子身上的某些特点,并意识到发觉孩子身上存在特质的重要性,并做一些培养观念的思考。

2.建立充分的信任感

孩子与老师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感是至关重要的。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歌唱的实际意义,歌唱的本质,对待孩子的特殊条件,怎样让孩子在最好的状态下歌唱等,并适当培养孩子从老师的角度,将自身与歌唱这一艺术形式产生关联。

3.将课堂交给老师

家长对孩子过重的期望,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对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产生排斥与抵触。在课堂学习时就会容易分散注意力,效率不高。有的孩子上课时不希望有家长陪同,能够独立配合老师,完成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而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的不好,或不认真学,有时会陪同学生上课,这样,自觉性比较差的同学就会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做权衡,依赖家长的庇护,无法专心学习,产生盲目性。笔者建议,家长应将课堂交给老师,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宽泛的交流空间,

三、发挥孩子歌唱想象力

1.歌唱与故事情节结合

教师在教唱时,不能为了唱而唱,完美的歌唱离不开故事情节的表达。例如《小白船》这首歌,笔者在教孩子学唱之前,会先以朗读的形式将作品读给学生听,通过不同的语调,语速等,制造生动的画面,让孩子能够通过联想,逐渐接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待对歌曲段落有了一定的熟识度之后,再学习旋律,这样,旋律与歌词结合,歌唱与故事情节结合,孩子很容易就能进入歌唱的状态。有的孩子在学唱时定性不强,经常会在课堂上提出与歌唱无关的问题。例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经常会跟老师分享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与主人公,这时候,教师硬是让学生回到歌唱状态是不可取的,笔者经常会顺应孩子的思维,与他讨论,并选取时机,将动画片里的故事情节或主人公与歌唱结合,“你觉得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她会唱歌会是怎样?”,“你觉得她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吗?”等等这些问题,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与想象力,孩子未必不会将思维转弯过来。

2.歌唱与形体结合

有些孩子在学习歌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舞蹈动作投入到歌唱中,这时候笔者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形体优势,并适当调整其动作的协调性。有些未有舞蹈功底的老师在教孩子歌唱时,会反对孩子有形体方面的表现,这样,自然就压制了孩子的音乐能动性,缺乏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使得歌唱状态僵硬,紧张,渐渐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歌唱状态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是调动音乐能动性的基础,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之中,切勿刻意打断孩子的想象意识,而是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教师与孩子调整到最佳的教习轨道上来。

四、尊重孩子创作意识

在孩子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要掌握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音乐方面基本素养的提高,包括视唱练耳能力,即兴演唱能力等。孩子的创作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一个能力,家长与老师应该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对待歌曲的反应,是否有即兴改编的倾向。有的老师会为了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潜力,若家长不及时发现,有可能会直接性地抛弃了孩子潜力。孩子创作的作品必定是有孩子的能动性的。所以,在对孩子的创作意识的培养中,笔者会本着支持与鼓励的原则,辅助学生完善创作思路。

五、结语

21世纪的今天,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多数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对孩子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由此各地的培训机构,早教机构,家教机构已屡见不鲜,各种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面向各地招收学员,聘请专业教师,设置不同的艺术专业。其中歌唱专业是其中比较受孩子们喜欢的一门专业,歌唱能够有效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对其身心健康更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笔者认为,众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来学习歌唱,对孩子做过充分的了解,找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老师共同探讨,如何以歌唱带动孩子的音乐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2]张前.音乐学教程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7

[3]秦德祥著.《吟诵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3

孩子自由飞翔独立思考孩子是父母心里永远的牵挂,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父母,当孩子背起行囊离开我们的那一刻,你准备好了吗?你会拍拍孩子的行囊潇洒的说“孩子出发吧!”不用再交代任何的话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成功了。但是很多的父母则是孩子要出发了,心里满满的放不下,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孩子不能处理好和朋友的关系,担心孩子在外不能照顾好自己,担心担心还是担心……怎样才能叫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自由去飞呢?

一、尝尝自己劳动成果被别人破坏的滋味

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选好了积木在各自玩着,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总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到桌子下面,伸出手拿别人的积木,再不就是把别人搭建的积木弄乱,我说过好多次了不管用,这次我决定改变方法,我悄悄地告诉他周围的小朋友,小长秀再抢别人的积木就帮我把他的积木收起来,他又开始搞破坏了,我给他周围的小朋友使了个眼色,小朋友快速地把他搭建的积木拆开放进收纳盒里,他回来会看到积木没有了,跑着到我这儿来告状:“老师,他们把我的积木给拆了!”“是哪个捣蛋的家伙拆的啊,那怎么办啊?再重新搭吧!”“可是那是我搭了很久才弄好的啊,坏蛋!”说着就哭了起来。“怎么了?是不是心里很难受?那你有没有给别人捣过乱?你给别人捣乱,把别人的积木弄乱的时候,小朋友的心里也很难受啊!”他不停地点着头,“哼,都给我弄坏了,我还要重新摆。”“是啊,这个小朋友做得不对,那你说你把别人搭好的积木弄坏做得对么?”“做得不对,我以后不弄坏别人的了,老师!”“我就知道陈长秀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来老师和你一起把刚才的积木搭好!”我拉着他的手来到他的桌子前和他一起搭起了积木。经过这次之后,他好了很多,有时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别人跟前想搞破坏,我用暗示的眼神看看他,他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不给人家弄坏,我看看他怎么的!”我点点头,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笑着跑回自己的位置。

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学会选择,学会玩

俗话说,会玩的孩子不用愁,会玩的孩子聪明。活动时,我通常不会指派孩子固定去玩什么,活动前给孩子一到三分钟时间,让孩子想想自己要选择什么玩具,这样做是让孩子有目的的选择,避免一窝蜂去选择同样的玩具,因为是自己选择的,玩的时间也会长久一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会建议孩子们一种玩具玩出很多新花样,比如积木是搭建的,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排序,来组成图案;呼啦圈不仅可以放在腰上转,还可以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转,还可以在地上滚动,玩飞去来,还可以几个小朋友玩抛接,也可以放在地上玩跳圈。甚至每周有一天就给孩子发5片积木,鼓励孩子们想办法怎么玩的有趣,开始时孩子会抱怨,“这么少怎么玩啊?没意思!”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合作,几个小朋友在积木少的时候在一起玩搭高高,玩排列,还有的甚至把某个积木当成某样东西。比如,几个孩子用积木玩过家家,开始我真佩服孩子们的“匪夷所思”,把圆扁的积木当成碗、盘子,把方的积木当成当成桌子、凳子、电磁炉,玩的不亦乐乎,孩子们在我的“逼迫”下玩出了新花样,我很开心,不停地夸赞他们真有办法,他们也很有成就感,向我介绍他们的新玩法。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游戏中如果有孩子向我求救,我也不会直接帮着他去解决,而是引导他怎么去解决。在玩中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主选择,学会了分工合作,具备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孩子有独立的见解,学会思考

阅读课、故事课我通常都不会先给孩子讲,我会安排他们自己先看,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周围的朋友听,或者讲给我听,我会穿梭孩子中间当个“看客”。

有时也会驻足听他们讲给我听,我的讲述通常是在孩子们讲述的基础上稍稍加工,最后书本上的故事是让孩子来欣赏的,这种方式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组织语言,而不是被动接受,欣赏部分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拔高。

提问时为防止孩子人云亦云,答案重复别人的,养成不思考懒惰的思维习惯,我要求孩子自己要想出一种答案,在心里先说一遍给自己听,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回答自己的想法,孩子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的习惯,成为有独特见解的独立儿童。

四、教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出现状况时,我不会立刻出现,而是远远地观察。户外活动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状况,比如,昨天户外活动小耀琪不知怎么把小睿凝弄哭了,小耀琪紧张地看着我,我装着没看见,她一边给小瑞凝擦着眼泪,一边躬下身子看着她的脸安慰她,期间有孩子来告状,说小耀琪把小瑞凝打哭了,我说老师知道了,我去看看,答应着孩子,我稍微挪动了下脚步,走到离他们比较近的地方,听着小耀琪还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把你碰疼了,我给你揉揉好不好,我明天给你带巧克力吃!”看来真是碰疼了,小耀琪安慰了好一会,小瑞凝才不哭,两个人手拉手去玩了,我大声地对全体小朋友说“小朋友玩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不要受伤!”孩子们大声答应着“知道了!”这样的事情是经常的,只要不出现“险情”,我一般会“抽手旁观”,任由孩子自己去处理。

五、教给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起飞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4

关键词:智慧 智慧教育 智慧教师 爱

所谓的智慧是指人们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今天笔者只分析自身所理解到的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智慧。假设你带着孩子们去上公开课,你问“孩子们,今天在新的大活动室玩游戏开不开心啊?有的孩子说好开心,可就有那么个倒霉孩子说“不开心”,你会怎么做呢?我想大部分的教师是尴尬的一笑而过。可有个老师回应了一句这样的话“那你就来对了,瞧,这就是能让你开心起来的地方",当时我就佩服的五体投地了,瞧,多么智慧的老师。

都说一流教师用眼神,二流教师用语言,三流教师用惩罚.一流的教师是需要经验的沉淀,青年教师的我在这个革命尚未成功的职业生涯中将继续大步迈进向前的脚步。

一、 爱自己,不抱怨,做心灵豁然的幸福教师

坦白的说,工作的这两年里,我多次妄想用“抱怨”解决工作中的所有难题。抱怨自己好似满腹经纶还事无巨细的管着孩子哭哭啼啼;抱怨自己为何没像同窗好友一样放弃幼教选择小教、中教赢得社会的尊重.....抱怨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他并不像倾诉那样来的畅快淋漓,就如同遇到困难只会哭泣的孩子一样,事情一件件堆在那,什么都没有解决。终于我从某一刹那的“抱怨”压抑中顿悟出解救自己的“豁然”。豁然去对待工资待遇,学会知足理财 ;淡然对待各种评价 ,学会自我尊重自我认可;井然做好各项工作,用事实说话,学会保护幼儿,保护自我;泰然对待工失误,学会自我接纳和反思改进等等,虽然这种种的豁然还是肤浅的,可我已经在这条自由的路上。

二、爱他人,只有用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

(一)爱孩子:简单爱能让孩子快乐,教育爱却能让孩子快乐并成长

在做老师的第一天,我就树立了一个信念――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谁,不管这个孩子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想如此简单的爱是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列宁夫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在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简单的爱往往是承担不了教师这个神圣而专业化的职业。只有教育爱才能让孩子们快乐着并成长着。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爱就体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新《纲要》指出,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即课程,教学内容要渗透于一日生活中,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并要生活化.如奖励小贴纸不由得让人想起驯兽师,表演好了喂一条小鱼.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记载了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的运动会是用了很蔬菜作为奖品,第一名的孩子可以优先选择你喜欢吃的蔬菜并拿回家放到餐桌上和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欢。我想这种奖励的艺术并不是一张奖状就可以媲美的。

(二)爱家长,家园合作的智慧 是"真心真爱"

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最感兴趣、永远都不会厌烦的话题也是孩子,与家长交流,要从孩子教育方面着手。

1.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用心的教师能够在工作经验中积累出哪些工作是我们自身需要加强的,哪些工作是需要家长理解和支持的。比如,每学期初的家长会,家长们都会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我们多教孩子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的内容,或者适当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而另外一些家长,则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顺应孩子的天性,只要求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在向家长详细介绍自己一学期工作安排的同时,不忘向家长宣传先进的育儿理念,把我们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教改实验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等,向家长做出详尽的解释,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各项工作内容都是依据先进的幼教理念制定的。

2.换位思考,理解家长

幼儿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同样是觉得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家长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有些家长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训斥所谓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会对其它幼儿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常常是猝不及防的发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通过典型事例,向家长提出要求,并对那些能够支持、理解幼儿园工作的家长提出表扬和感谢,为家长树立学习的楷模,一次家长会,可以消除家长的许多困惑,也能够把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中。

(二)爱同事,乐观和幽默使自己更加可爱

大家对工作的看法不一致,这会导致分歧的产生。有的教师把幼儿园工作看做是一个纯粹的谋生职业。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幼儿教育的工作不仅是一个职业还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可以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和幸福。由于不同的看法,使得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工作情绪存在差异,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很容易就会产生分歧、矛盾。

1.首先尊重他人。谨记: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工作中谦虚谨慎,不恃才傲物,不苛求别人,你会发现在同事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你去学习与借鉴。

2.以和为贵。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以和为贵”被奉为经典之道。同事作为你工作中的伙伴,双方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和解。细细想来幼儿园同事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当矛盾或分歧已经存在,要学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与相关的同事开诚布公地沟通,并相信大家都是通情达理的,通过解释与沟通大家会互相理解与接受对方的想法、观念、方式或行为。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5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运用

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不是语言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听、说、唱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些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石,要想让启蒙阶段的孩子掌握单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会词根、词缀等构词法,也没有语音学知识,但如果英语教师把赏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词汇课堂教学中,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则能把学习变成玩,使学生在玩中轻松掌握单词。

为什么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赏识教育理念呢?因为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再差,我们也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抱怨和责备,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说话和走路,所以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学习英语词汇学得再差,老师也不能抱怨,而应该不断地鼓励、赞赏他们,其效果一样令人欣喜。我就是这样在小学英语词汇课堂上开展赏识教育的。

一、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赏识教育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它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例如,在2010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学时,一位学生的父母在我第一天上课时就告诉我,因为他儿子身体残疾,导致其性格内向、孤僻,很少和人说话。于是我从一开始上课就一直关注他,不论我如何引导和鼓励,他都不愿意开口,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一天,我带着一大堆水果进入教室,学生们一下子兴奋了,这时我看到他脸上也露出一丝喜悦,于是我改变了本已决定的开头,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复习水果单词。我这么做是为了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做一个好的准备。我走到他的面前,将上一节课所学的单词一一和他一起复习,重点帮他复习apple,他复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拿着准备好的水果让学生品尝并用英语说出水果的单词来,学生个个把手举得很高,并喊着:“Me.”我看到他脸上不一样的表情,特地走到他面前,给他拿了一个大苹果,让他品尝,然后问道:“What’s this?”大家都注视着他,他顿了一下回答道:“Apple.”“Good!”我激动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高兴地鼓起了掌,他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以后的英语课堂上他再也不沉默地坐在那,而是积极回答问题。

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天赋不同,外部条件也不同,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做到“人人能进步,人人能发展,人人能成功”,使人尽其学,学尽其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

2.学会宽容,换位思考。

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紧张的局面,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消除,防止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单单领读单词和听录音磁带会使英语词汇课堂枯燥无味。例如:在教单词peach,pear,orange时,可以设计一个去水果店买水果的课件,在鼠标的点击下,如果谁能正确说出该鼠标所点击的单词,就让他“买”走,最后比一比谁“买”的水果最多。又如在教run,swim,fly,jump四个单词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一边大声说,一边做动作,这样既记住了单词,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当学生记不住单词时,就不能这样批评:“算了,我看你是不行了。”应耐心地鼓励他:“你已经记住了两个单词,我相信你也能记住其他单词的,试一试吧!”在此过程中,我们允许学生说错单词,只有这样激励,每个学生才能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耐心教导,持之以恒。

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些教师付出一定劳动而见不到学生成绩提高时,就开始失望或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即使学生在一百次还出错,他也可能会在一百零一次说出正确的单词。具体在词汇教学时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就是在词汇教学中要坚持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相结合,坚持以句为单位,由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旧单词引出新句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My Home”中Part B部分词汇,我由bedroom引出新单词bed。首先把bedroom分解成bed和room两个单词,引出新单词bed,同时也复习了旧单词;然后把bed放在短语“make the bed”和句型“Is this a bed?Yes,it is/No,it isn’t”中,让学生在学习单词的同时也会运用单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每一位英语老师都要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学生的眼睛,通过老师的赏识,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激发潜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会宽容,换位思考;耐心教导,持之以恒。我们呼吁英语词汇课堂百花齐放,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赏能力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尽力找出学生的优点,并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增强自信心。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培养自信、享受成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性格进行分组,如:

A组:有组织才能的学生,可以负责活动的安排及开展;

B组:性格内向、善于记忆单词的学生,可以负责书面作业;

C组:性格活泼、大胆的学生,可以负责口头背诵及表演作业;

D组:擅长美术的学生,可以进行美术设计。

当然,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组织这类合作小组。如教完“food”这个单词后,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并在图旁边作简洁的语言描述。在作品完成后,交换作品,每组选派两个代表以对话的形式互相询问,并评出“最佳绘画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构思奖”、“最佳口才奖”等。

这种分组方法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符合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学生在“我能行!”,“我真棒!”“我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话语中走向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赏识。”他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提供机会、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在同学当中提高知名度,树立威望,形成优越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这样既符合英语课堂教学原则,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设计任务,使学生在任务中探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他们不时产生一种成功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做到人人参与。最后,通过积极评价,学生体验参与的成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三、赏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做好赏识教育,教师自身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素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自身修养,做到慧心仁爱。

加强师德修养,炼就一颗仁爱之心。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品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学生成绩好坏、门第差异、长相乖丑而有不同,加强知识修养,炼就一颗聪慧之心。赏识教育不仅要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要教师善于热爱学生。因此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掌握好教育教学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所教对象的不同需要,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从而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成功地开展赏识教育。

2.善于发现问题,做到赏识有术。

教师是进行赏识教育的主要行为主体,而赏识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对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抓住其优点并将之放大。在赏识时还要注意艺术性,即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给予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进行赏识;而学生犯错误时,态度要宽容,批评的语言要婉转。如在学生英语书写很潦草时,老师应该说:“如果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相信你能写得更好!”又如在有的学生怕出错不敢张口说英语或声音太小时,老师可以说:“说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记忆英语单词是英语课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对于有记忆单词很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说:“很好,十个词你已经背出了两个,就这样背,相信你能背好的,试一试看!”说话时的语气要温柔,态度要诚恳,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又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教学模式是时代的需求、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辩证思维。

参考文献:

[1]郝建平,李静纯.小学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M].河北:教育文学出版社,2005.

[4]罗森塔尔著.唐晓杰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范文6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独立自主

[作者简介]陈兆丰,攸县教育局干部,湖南攸县41230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87-03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许多家长发现原来性格温顺、乖巧可爱的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异常了。一位家长对我说,自从儿子进入初二以来,变得不愿搭理父母了,一周也跟他说不了几句话。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说那是不对的,他却偏偏那样做。你多说他几句,他要么就不理不睬横眉冷对,要么就冲你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仿佛突然之间你成了他的敌人,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这时做家长的需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交流,做到及时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以便帮助孩子平稳顺利地度过青春叛逆期,到达灿烂光辉富有成就的成人期。

一、什么是青春期叛逆

在心理学上叛逆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3~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心存对抗,他们内心有时也明白父母的要求和道理都是合理和正确的,但行为上却有意违抗父母,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有时又觉得父母的思想僵化保守,不可理喻,从而不屑一顾不予理睬。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二、产生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1、思维发育趋于成熟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对事物和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从前他们崇敬父母,相信父母和老师教的总是正确的,而现在他们通过自己在社会上与别人的实际交往,以及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得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发现父母的观点不对,在现实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只是一些冠冕堂皇不切实际的大道理,与自己的认识恰恰相反,从而对父母的说教产生了不信任。同时,随着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发现从前一味相信父母总是正确的看法也很不对。进而产生了对父母管教的质疑、否定,甚至全盘否定,于是逐渐出现语言上的顶撞和行为上的逆反。

2、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

由于初中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顾及不到他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家长的正常教育往往会从对立面去思考,把父母的劝说批评以及指点提醒都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制,是对自己自由的干预和限制,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只有通过反抗和对立才能达到追求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目的,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向别人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个大人了。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厉害的时期通常是在13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孩子,企图反抗所有的管束以及所有的权威,都想实现自己早日独立自主梦想。如果他们一旦发现这些反抗受到了阻挠,反抗失去作用时,就变得十分沮丧,甚至充满愤恨,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自己,都与自己过不去。初中生大部分的不良行为都起因于此。但孩子们并不承认自己有反对父母的倾向,相反却认为问题是出在父母那里,是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体谅自己。

3、性别意识强化

初中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增强,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情绪体验,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也会激发逆反情绪。所以在逆反期往往会出现儿子更容易与父亲作对,女儿更容易与妈妈唱反调。

4、父母自身的缺陷和教育的失当

根据笔者的观察,父母自身的性格不好,父母自己行为习惯上的缺陷越多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表现得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有些家长对孩子总是居高临下,管教孩子的态度是粗暴的、不容质疑的命令式,家长作风严重,民主气氛不浓,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心里反感走向行为上的反抗。有的父母以前对孩子溺爱而疏于正当的管教,现在孩子出现了问题,就好像突然醒悟过来,马上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制订了详细的家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么做。让孩子一下子觉得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父母教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而背后自己的言行却是另一套。让孩子觉得大人道貌岸然,非常虚伪而不可信,从而从心里反感父母的说教,甚至从心底里瞧不起父母。特别是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以及经历了父母从冷战到公开反目到最后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和一些重新组合家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产生对家人和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一切家人和老师的说教和管束都会予以坚决的抵制和反抗,不管对与错。那怕明明自己已经觉得父母说得对,也会条件反射地作出反抗的决定。

三、家长应如何应对

1、完善自我,做孩子成长的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画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给孩子自由,实行自我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

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只有自我教育才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有必要提醒的是,“无形驾驭”绝不等于放任自流,事实上,无形驾驭的过程,正是家长时刻关注并通过自身努力来引领孩子成长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善用“表扬”工具,表扬是孩子做对事情、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家长善于发现优点,并不断强化优点,甚至在“缺点”中发现优点,给予肯定,用强化优点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战胜缺点,这样的表扬会使孩子将优良行为固定下来,直至成为一种为人处事的习惯。事实上,不论孩子缺点有多少,每一天、每一周总会有些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比如清理了自己的书包,家长都应及时表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就意味着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至于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讲明道理,找出避免重犯错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不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而作出过分的举动。家长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做父母的要求孩子怎么做,先应该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孩子反感自己时想想我是怎么做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样可以帮助家长从改变孩子的角度转到自我改变的角度上来,只有当家长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他就自然地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成长榜样,孩子就会仿效父母,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最好的教育,胜过一切语言说教。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家庭,就是为了每个成员而存在,是为了支撑和帮助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单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相应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身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成长,孩子长大了,如果家长没有“长大”,以自己的“不变”应孩子的“万变”,必然遭到孩子“自卫反击”。反之,家长及时地、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随时学着做父母,不断提升自己做父母的本领,同时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善待他人,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就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构建一个生机蓬勃的成长型家庭。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在教育理论中,“平等尊重”常被作为首要原则提出来,很多家长似乎也懂这个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不由自主端起家长架子,耍起家长权威,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如果家长过多干涉和保护,甚至表现出不信任,比如偷窥孩子日记、盘查甚至跟踪孩子行踪等等,就会让孩子感到独立自主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必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家长一定要放下身段,真正将孩子视为平等独立个体,换位思考。没有平等和尊重,就不会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努力接纳孩子的感受。少指责,多鼓励;少责骂,多微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孩子,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逆反行为严重的孩子,其背后大多是恶化的亲子关系。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要正确认识两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冷静对待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运用倾听、交谈等适当的沟通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要太郑重其事一本正经,最好选择在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时进行,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散步、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彼此心情都很放松,也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对孩子的不良言行,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指手划脚严厉批判,要努力使孩子与家长之间达到无话不谈的境界。

3、及时发现问题。做孩子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