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1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加强领导,把安全检查荼做细做好,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二、抓住重点,分步实施
1、按照上级要求,对我校安全工作和周边玩具进行认真排
查,把问题找准找透,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2、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措施,分步进行治理。
3、认真加强门卫管理,落实门卫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式管理,坚坚决决制止任何外来人员随便进入校园。
4、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管理,实行教师全天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学生打架斗殴、爬高上低做危险玩具,玩危险玩具等不良行为。
5、搞好学生路队管理,加强交通安全玩具,严防交通事故发生。
6、坚持教师值班领导带班制度,认真搞好夜间护校活动。
7、修善学校西边的四间房子,作为教师的住处,暂停使用前排房子。
8、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尽早拆除重建前排9间d级房屋,彻底清除安全隐患。
9、认真排查学校周边安全状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除学校安全隐患。
10、与村委会、派出所搞好联防联控,及时互通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安全。
三、保障措施
1、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
2、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不管其他工作如何,只要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坚决一票否决,不准评先,扣发绩效工资历。
3、对安全工作要经常检查,认真总结,并将此做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2
1校园文化与景观环境
校园是知识和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绿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校园已经不同于封闭式、象牙塔式的常规教学、生活管理形式,而是作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而存在。不论是从校园文化还是环境文化来看,这种以开放性、包容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校园,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缩影,也是当今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学校毕竟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书育人、传业授业为宗旨,即使校园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商业相互融合,同时受信息、网络与科技的冲击,却仍然保持其独特的学术文化氛围与求实创新特质,即富有现代社会特征又保持学术文化的独立性,“修德、博学、求实、创新”就是当今校园文化的最佳体现。
2中外校园景观建设概况
中外校园景观建设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高校发展都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西方校园景观建设经历了“封闭式”、“开敞分散式”再到“开放式”几个阶段,而我国校园景观也由早期封建社会儒家、道家式的封闭传统院落和单一景观布局形式,渐渐走上了开放式校园景观建设的道路。经过多次校园发展变革和格局调整,我国校园景观由简单校园改造逐渐演变成开放式校园景观建设。由小到大、由简到多、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这是中外高校在受到环境影响和推动后的主动性调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景观建设。
3校园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3.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偏离
现在的校园景观大多重景观而轻实用,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与互动性,太过于程式化,将景观设计与校园氛围单个的隔离开,缺少区域连接性和层次感。减少了师生交流、活动的场所,少了关怀和生活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校园老区比新区更受学生的欢迎。
3.2校园文化氛围缺失
通常校园都具有特定的校园历史文化,它述说的是一个学校的发展史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遵从统一或看似比较优秀的设计规律,将同一设计方案反复套用,使得各个校园之间毫无风格性、文化性、独特性,这样也渐渐削弱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特征。
4校园景观创新型研究
校园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园景观的积极推动作用,优秀的校园景观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身心,有利于校园内外的和谐发展。下面就围绕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和原则,探索性研究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4.1交互式景观连接
由于现代校园格局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空间发展,使得校园生活特别注重和需要交流性与开放性。但较为明确的校园功能划分,使区域被划分、分隔为比较明显的板块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学生的交往和学习。交互式的景观连接设计,是在区域之间的中心位置或区域的连接处,设计开放式的校园交流空间,这种空间以景观休闲活动为主,其目的在于提供生活、交流的休闲场所,而在景观设计时考虑加入部分景观娱乐设施,以满足学生娱乐需求。
4.2文化传承式景观节点
校园就像一个缩小的社会,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可能是一种精神、一个代表人物、一栋古老建筑、一段风云历史,甚至可以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缩影。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通过对节点的艺术加工,留下具有特殊校园文化气氛和精神的景观构造,这种经艺术加工后的文化传承式景观节点,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传承校园文化,反映校园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宁静氛围,也绝佳地衬托出校园文化发展的时代性。
4.3地域性景观设计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校园区域特色,不仅是自然气候,还有植物、山石、花鸟以及人文特性等,这些必定会影响校园景观设计内容,包括材质的选配、植被的栽种和景观构建的样式等,都必定具有地域性特色。所以地域性景观设计就是一种与地域相结合的自然景观设计,设计时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并形成一套保护和构建校园生态的系统。
4.4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不论是什么样的校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校园景观设计必须面对每一个校园的历史和发展步伐。景观可持续性就是考虑到校园未来的发展,在设计、规划时就考虑结构的多样性、协调性、可变性等,以这种富有弹性的景观设计来适应校园未来的变化,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际应做到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性、关联性,形成内外空间上的连续性,增强空间使用率。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工读教育;现实困境;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呈高发态势,并表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特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如何更好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非常迫切。其中,工读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持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实中工读教育遭遇的重重困境与瓶颈问题却使工读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工读"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创办的 "高尔基工学团"演化而来的,旨在普通学校与少管、劳教之间建立一种新的防控形式来收容、矫治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我国现阶段的工读教育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措施,具体是指对年龄在12至17周岁,具有九种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包含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①
一、我国工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工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是在工读学生的自身发展、工读学生所在的家庭的和谐、普通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保障方面,还是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数量要多于当年被判生效的未成年犯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所有工读学校接受和进行校外教育引导的学生总和不足1万人。工读教育力量的现状与预防青少年违反犯罪的现实需要极不相称。面对如此严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我国工读教育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依据不完善致使工读教育缺乏支撑
现行工读教育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78年国务院的《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试行方案》以及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文件《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这些法律依据的立法层次上仅属于行政法规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且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生活形势。虽然2003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工读教育暂行规程》,为工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是这并不能扭转工读教育法律基础薄弱的现状。另一方面, 1991年颁布、2006年修订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9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6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虽然都提到了工读教育,但均未予以重视,且规定的十分笼统。1999年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规定"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经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这实质上取消了强制工读的规定,更是弱化了工读教育的法律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并没有在相关法律中得到体现,法律的滞后性也使得工读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社会公众对工读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1、社会公众对于工读教育的性质存在误区。工读学校成立之初,由公安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主要接受一些危害社会秩序、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及有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在原学校继续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时我国还没有少管所,所以工读学校承担了一部分少管所的职能。后来随着少管所的建立和完善,工读学校与少管所已完全分离,但人们对于工读学校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同时, "工读学生"这一标签也使得学生家长担心孩子以后生活就业受影响,故许多家长总是想着将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去。
2、社会公众对于工读教育的功能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和学者认为工读学校接收的都是在行为或心理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学生在里面一定会产生交叉感染,其结果就是让学生变的更坏。只有让这些学生继续在原学校学习,由专门的老师等专业人士介入帮教才是理想的选择。因此,他们认为增强社区教育矫正才是当务之急。
3、社会对于工读学校的建立存在消极舆论。由于工读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寄宿制或者相对封闭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有公众认为,我国法律并未赋予工读学校限制未成年人自由的权力,工读学校的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
(三)工读学校自身办学模式不规范
1、管理模式封闭化
我国大部分工读学校采取"封闭式"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学校的规定在特定的时间自由活动,这使得工读学校的地理位置普遍比较偏僻。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虽然阻断了他们与社会不良对象的交往,但同时也减少了工读学生与社会的正常接触,使得工读学生被社会所隔离,削弱了他们以后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2、学生培养模式单一化
目前,在学生的教育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仍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刺激学生的神经,转变他们僵硬的态度,难以使他们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不重视使得本来在心理上就存在偏差的学生更难以得到疏导。北京朝阳工读学校曾对5000多名普通学校学生和工读学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工读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有相当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是,目前我国工读学校无论是心理教育的内容还是教师队伍以及设施配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需求。
3、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专业教师人才短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本身对于教师各方面要求较高的工读教育难以顺利开展。首先,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成果甚微,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不高。其次,工读学校的管理模式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无论是平时的课程教育还是工读学校特殊的教师值班安排,都使得工读教师的工作任务明显重于普通学校的教师。最后,由于工读学生本身存在诸多行为或心理的偏差,对于教师的要求水平比较高,但目前工读学校心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缺乏使得许多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是束手无策,导致教师的力不从心。并且较低的工资待遇也使得许多新教师不愿到工读学校来,原来的教师也不断流失,造成学校整体教师结构的不合理。这势必导致工读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严重阻碍工读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工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工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首先,工读学校的性质需要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明确。工读学校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专门学校,半工半读的属性已逐渐弱化,成为以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仍称之为工读学校,这无疑与工读教育的本质不协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工读学校作为义务教育补充的专门学校的性质是工读学校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其次,工读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目前,我国就工读教育的规定仅笼统涉及工读学校的地位与性质,对于招生对象、招生程序、主管机构、学籍管理以及财政支持等具体方面均未提及,使得工读教育的具体实施出现各地区、各学校之间不统一的局面。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具体方面的法律规定,比如通过颁布《工读教育实施细则》、《工读教育实施办法》等,实现全国工读教育管理工作的统一。
(二)构建工读教育的舆论支持系统,加强工读教育性质宣传
社会公众之所以会对工读学校存在偏见,是因为人们对工读学校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为了纠正这种偏见和认识误区,我们必须加强对工读教育性质的宣传,构建工读教育的舆论支持系统,优先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转化功能,从而改变工读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工读教育的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工读教育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工读教育相关信息尤其是教育成功的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主题会议或者特色活动等方式让社会公众在活动中了解工读教育。其次,工读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开放日"的形式,吸引公众来学校参观交流,在接触过程中,纠正他们对工读教育的偏见,并将这种科学认识通过社会活动传达给周围公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读学校应该通过改进教育模式、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转化功能,使得更多的工读学生能够在工读学校的悉心教育下由行为、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转变为正常、优秀的学生。
同时,为了使公众更好的接受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还可以从学校名称上淡化人们对工读学校的偏见,比如在保留工读学校性质的同时,上海的工读学校改名为"育英学校",南京的更名为"建宁中学",这样工读学校就会减少很多灰暗的色彩。
此外,对于有学者认为的工读教育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的言论,笔者不敢苟同。如果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或者采取住宿制就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的话,那么普通住宿制高中的教育也将因此而遭受非议,而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因此,工读学校的半军事化或住宿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是为了加强对工读学生的教育,并没有对学生的自由权利造成侵犯。
(三)创建多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工读教学质量
1、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发展
现今工读学校"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工读学生的管理,阻止他们与不良社会的接触,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也阻碍了工读学生与外界正常社会的接触,削弱了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就工读教育而言,在封闭式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开放式教育,融入教育大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坚持吸收一切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②,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工读教育的功能,而且对于工读教育的有序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教育形式多样化,注重心理教育
工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并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可否认,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形式过于刻板,相关心理教育以及个性教育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的探索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首先,在方法上,我们应该积极通过举办由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参与的相关主题活动,把单一的说教转移到学生的业余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有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困惑,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完成教育、转化过程。因此,工读学校应该加大对心理教育的重视,逐步通过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创建心理咨询室,完善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的水平。
3、提高工读学校的师资水平
工读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如何改变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待遇,改善就业前景等方式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从教师数量上保证工读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咨询经验和社会工作特殊技能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从而对工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育,丰富学生的教育内容。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还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结语
虽然我国工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整体和个体角度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加强对工读教育的制度保障,一方面积极引导各工读学校改善自身的办学模式,工读教育一定可以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其应用的功能。
注释:
①徐志林:《上海工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4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并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要求。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反映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办学特色和建设品牌学校的核心所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就应该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诸方面入手,逐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环境文化
近年来,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对我校的建设力度,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面貌日益美化。走廊布置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教育示范作用。教室内张贴国旗,班班有绿化角,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每班确立一个主题,文化布置各具特色。
我们同时注意各种文化的熏陶,办好学校墙报、橱窗,能够做到:每月一期,有专人负责,有专题内容。这无声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我校师生的审美能力、办学水平;这无声的一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
规范各种条例,健全制度文化
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一定有严格、精细、科学、规范、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
学校明确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职工岗位聘任方案、教学奖励制度、教师活工资分配方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案等)、生活管理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学校财产管理办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如学生封闭式管理制度、护校队巡视制度、学生上下楼管理办法等)。为了便于教职工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将之装订成册,人手一份。平时加强学习,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的氛围,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我们所倡导的制度文化体现了三个特点:“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把控制、约束转变为引导、鼓舞,让师生把个人成长发展同学校兴衰荣辱紧密地连在一起,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在学习工作中感到有学头、有干头、有奔头,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研文化
学校坚持倡导教师上课需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
近年来,学校广泛开展教师文明用语的活动,提倡教师用“老师喜欢你、老师也有说话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你真行”等九类关爱型、平等型、赞美型的语言,要求教师弃“你真笨、你真没救”等16类辱骂性、打击性、推却性、怨恨性的忌语,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顺应时展,丰富活动文化
我校的校园活动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气息。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合作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特别注重举办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特长,有利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了师生课余生活,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15-05
民办高校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一次次飞跃给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更大的信心与契机,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正在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对文凭的过度依赖在弱化,教育消费越来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校园和低廉的学费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竞争的优势,学士乃至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也不是其赢得竞争的资本,招生与就业的营销策略更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独领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人们对高品质民办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民办高校生存的政策环境也在改善。例如,陕西省从2012年起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浙江、上海等地也都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提供着各种财政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一、比较优势与民办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比较优势原本是贸易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在经济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取最大利益。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通常来说,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并非学校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求学者的盲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负债经营和规模扩张等商业模式运作化“危”为“机”,凸显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凸显办学条件优势
中国民办高校很多是从“三无”起步的,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从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学历文凭试点校到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这种机制促使举办者敢于承担贷款风险,征地建设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1998年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教育资源(资金、校舍、设备、师资)配置出现严重短缺,其中校舍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公办高校存在着很强的“等、靠、要”的心理,“大学强大的惰性在于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完备体系。”民办高校则不同,它们通过实行长期租赁、贷款买地、政府赠用、置换重建等方式快速做出反应,“百亩甚至是千亩校园”和“万人民办大学”横空出世。据调查,西安翻译学院在创建时抵押贷款4000万元,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时贷款3000万元。客观地说,很多民办高校当时的举措在大众眼里无疑是一种冲动的、非理性的选择。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让这些学校超越了危机,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这些学校在筹资扩建过程中满足了众多求学者的需求,促进了学校经营状态的改善与管理效能的提高,推动了学校资本的增值,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利用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
学费收入几乎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唯一支撑。中国民办高校学费与国外私立大学学费相比十分低廉。但是,就人们的接受程度来说,学费提升的空间有限。从1989年到2006年,公办大学学费从200元上涨到5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民办高校学费始终仅仅略高于同层次公办学校。据统计,目前公办大学学费在2000-12000元,民办高校在3500-20000元。在学费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扩张规模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重视规模扩张。截止到2000年就有10多所万人以上民办本科院校,目前有78所民办本科院校平均学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其次,充分利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尽可能地降低开支。从经济学上讲,兼职人员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专任教师的边际成本。民办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依靠部分退休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利用公办高校教师工作的闲暇。第三,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投入。100-200人集中授课的场面随处可见,也有的学校依靠网络远程教育或多媒体手段降低劳动力成本。
3、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
市场是瞬息万变、极不稳定的,而人才培养的周期与市场波动的周期相比是漫长的。民办高校利用自身决策与用人机制的灵活,抢占着招生与就业市场。民办高校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需求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例如通过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创办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另一方面,利用随时聘请的兼职教师应对专业的快速调整。
4、凭借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保障教学秩序
相对公办高校开放甚至有些松散的学生管理而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是极其严格的。就成本而言,与教学改革相比,举办者与办学者更加重视学生日常管理的投入。应该说,民办本科院校在规模急剧扩张和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学生管理体系。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院校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往往有很多不良习惯。民办学校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得不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甚至限制学生的一些活动,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根据调查,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民办高校占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甚至更高。有的民办本科院校以“准军事化”或是“军事化”的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优势吸引家长和学生。较为庞大的专职辅导员团队牢牢地监控着学生的行为,维护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应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的追求应该是不同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上述选择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民办本科院校一度以现代化的校园、可承受的学费、封闭式的管理、节俭的办学和多样化的服务抢占了市场,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院校原有的优势在逐渐削弱,面对的挑战更为艰巨。
二、民办本科院校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机制的相对优势。民办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则需要通过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强调追求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价值创造战略时形成的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
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1、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
自负盈亏的机制让民办高校选择了负债经营,经营带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却不是无止境的。随着原有公办高校的置换后重建和新建高职院校的涌现,民办高校校舍和设施的优势变得不明显,相反,维护庞大校园的沉重经济负担和运营成本接踵而来。同样,规模扩张带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并非是持续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总是与学校规模呈正比,在同等质量投入水平下,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规模对生均成本的影响就会变小。也就是说,办学效益不会永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同步提高。依靠规模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是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选择。根据调查,78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其本科生数不足生源总数的50%。民办院校利用本科办学层次的优势,通过招收各类生源以及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等方式稳定收入。然而,盲目扩张所导致的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缺失和教学管理的粗放,一定程度上正在束缚着学校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Messiah学院已有90年历史。作为一所排名靠前、录取分数较高、生源充足的私立本科院校,多年来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以下。该校校长强调,“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是本校一贯的经营策略和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虽然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是快速敏捷的,但是课程内容的建构远远没有与之同步,更不用说职业的规划与专业的引领。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求学者和越来越实际的招聘方,一纸文凭、一个专业符号很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封闭式的管理虽然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但是并不等于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现代社会,比“管理学生”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心灵的呵护和人生的导航。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对他们充分的信任,需要用正面的、肯定的、激励的方式代替压制的手段,让学生自我管理。一个同学动情地说:“我们不需要同情,更需要尊重;不需要怜悯,更需要信任;不需要教训,更渴望交流;不需要管制,更希望拥有自理。”㈣可以说,民办高校在原有竞争中呈现的优势虽然带来了学校的跨越,但它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民办本科高校原有的优势不再是其新一轮竞争的强势。
2、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自负盈亏的民营机制与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始终是不能摈弃的优势,但不能局限于在一定阶段相对公办高校的优势,而需要积极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不再处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地位,而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的环境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竞争的方式自然需要转变。通过教育市场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民办高校的佼佼者,既要应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追赶,也想撼动老牌公办大学的地位,同时还要时时迎接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公办高职院校的挑战。此外,国外大学已经抢滩登陆,中外合作院校更是来势汹汹。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源的争夺,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面对新建公办本科院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211”、“985”工程大学的雄厚实力,民办院校既不能趋同于原有的公办院校,更不能固守原有的优势,而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大学内生增长的新动力。
三、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
1、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价值的重构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盲目扩张期、规范调整期,现在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构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民办学校办学初期的粗放是时代的选择。在民办高等教育的激烈变革与振荡中,民办大学的办学者无法也无暇顾及长远的战略规划,为了扩建校舍、争夺生源、提升办学层次、增设新专业放弃了对学校自身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思考与审视。民办本科院校今天已经跻身于“大学”行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应该说,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该注重内涵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最终应该来自于其作为大学的品质。民办本科院校不仅仅需要在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之间做出选择,还需要在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追逐研究型大学还是局限于教学型大学等两难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亨利・莱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学的资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不是2%或3%的差异,有时是400%或500%的差异。能否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取决于大学发展战略。美国既有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有袖珍型的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设计了一个清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以此来改造哈佛。此项改造计划具体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改革本科生课程体系,让学生自由选课;力主开展研究生教育,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探索高深知识领域的机会;在哈佛建立更高标准的专门学院,包括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等,专门招收研究生。艾略特不照搬德国大学模式,而是强调美国大学的独创性,适应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同样,地区性州立学院通过优等班课程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私立的凤凰城大学从未把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追逐的目标,而是定位于服务低端高等教育市场,培养社会领域最实用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一种选择,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最为重要的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来办,而不是当作企业来办。办学校需要企业家精神,这不等同于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民办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须回归教育本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然而,现代的民办高校太注重所谓技能的养成,导致教育“目中无人”。有一个媒体采访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问“您觉得中国民办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说:“了教育工作快30年了,教育最缺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不缺的是急功近利。这就是我对现今教育的一种看法。所以我理解的民办学校实力首先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民办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而不是“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能胜任某一个岗位的技师”。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完善。这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品质的一部分。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
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民办本科院校不是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不能让教育的内涵局限在实用的技术教育。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义,也有文明、文化、历史的意义。能否找回民办本科院校应有的价值定位、重塑大学之魂是当下民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课堂的转型与学习的增值
关注学生很容易成为办学中的一句空话。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关注也并非意味着从学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其竞争优势的形成要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突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的教学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法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记忆而忽视他们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过分强调一致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公办大学的鼓励教授上讲台、设立各种优秀教学奖项等举措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因为教授们已经习惯于讲授制,突破这样的瓶颈很难。即使在行政权力泛化的公办大学,想让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或是“以问题为中心”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民办本科院校则不同。民营机制让民办院校不仅在教师选聘上更加灵活,在教学管理上也更加富有弹性。民办本科院校只要从学校决策者到教师都高度重视教学,就可以选聘更能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养成的行业精英,同时创建教学改革支持平台,审查培养方案,支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创建有效教学评估系统。西安欧亚学院已经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创建了卓越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课外学习。这与其说是教学方式的转换,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来,学习才真正有了价值。
3、制度的创新与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
学校封闭式管理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防范管理,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逐步使全镇各学校安全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努力构建安全、和谐校园,确保我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全镇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学校及周边地区安全责任,健全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夯实学校安全管理基础,使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隐患明显减少,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学校安全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杜绝发生校园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恶性事件。
三、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镇校园及周边地区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经研究决定,成立扬眉镇学校及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由黄敢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排查,认真整治
按照“全面排查、重点治理、落实措施、责任明确”的要求,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隐患滚动排查,时间为月日到月日,排查内容包括校内校舍情况,危险物品及化学药品的管理请,门卫等安保人员及制度建设情况,精神病人、流浪人员和赌博吸毒人员的排查等。
(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
实行镇村、学校领导分工包干的原则,把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领导和责任个人,实行领导包干责任制,包干领导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检查安全工作,协调解决学校安全隐患。
(三)增加投入,夯实基础
为落实学校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各学校要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对未安装监控设施的学校、幼儿园,在近期内要安装好。
五、强化督查
由领导小组牵头,相关成员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结合世博会期间安保工作,每季度对各责任单位、各学校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通报。
六、几点要求
1、各责任单位、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当成当前一个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抓,确保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