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1
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不健全,正式接受知识的好时候,所以环境和社会风气极易对他们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的思想的教育,从小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小学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了其他的无所谓,由于课堂的紧张和作业的繁重,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补课,不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负担。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文化课只有音体美课,而且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班主任老师大多对德育教育知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导,所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尽管偶尔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课也只是老师枯燥的讲,激发不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不作为主科,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进行评比,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具体学生领悟到何种程度也没关系,上课也只是老师乏味的讲,没有生动的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一点也不能影响,降低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讲解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能填补人的智慧的缺陷。无论你多富有,失了德行就会被众人所不齿,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所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大教育的效果。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教师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把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科课堂上都加上生动的德育知识内容。例如,体育课上通过比赛让学生感觉到团结有爱的重要性;美术课中体会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在语文课上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思想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领悟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重要。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不拘束想什么说什么,从中暴露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动思想机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历史课中生动讲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中体会坚强的意志才是胜利的保证,所以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束语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所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老师为人师表,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自己的人格。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阿吉然木・热合曼.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2014,(22).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学习 学习引导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 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我认为看他的悟性及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事数学教学多年,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
小学生比较好奇、喜欢求知,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开发小学生的悟性
一个人的成绩如何,首先看他有多大的悟性,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锤炼心理
对学生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对其心理的培养。比如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五、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六、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3
所谓的“五步教学法”,就是将一节课分为五个步骤,在每一步根据所授内容对学生学习形式进行分与合本文将以5B《Unit6 A PE lesson》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凭借“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第一步:启动部分(即Warming-up)和呈现部分(即Presentation)。在启动部分和呈现部分的教学中,全班学生都合在一起学习,教师不做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的高低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游戏或口头练习项目,教师不做出任何分层指示,而是全班互动。例如:
1.Warming-up:
a.Greeting
b.全班同学齐唱英语歌曲《Ten little Indians》。
c.复习:全班同学看单词卡快速记忆本单元的五个单词:foot,time,turn,left,right。然后快速把它们默写在练习本上并上交给组长。全班同学看多媒体课件呈现的两幅图画与同座问答“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They are…”从而复习Part A中的主要句型。
2.Presentation
全班同学与教师一起做动作并表达自己的能力,“Put…on…/Touch…with…/Do this…times.”
第二步:练习部分(即“Practice”)。教师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A层次的学生一定要在机械操练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如句型的转换和单词的归类;B和C层次的学生就只要求机械的操练,熟练掌握即学知识就可以了。此时多媒体课件将以其形象生动、直观明了等特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最快速的指导和最便捷的帮助。此步骤是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班中的学习困难生更要有足够的包容心,也许他们在规定时间里还完成不了任务,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余适时补课。例如:
1.教师用身体部位示意教一个新名词“hand”。全班同学边拍手边跟着练习。
2.课件呈现单词“hand”和句子“Put…on…”,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造句。此时可以进行分层,课件显示A层学生造4个句子,B和C层的学生造2个句子。
3.课件播放人物动作画面,A层的学生快速造句描述动作。
4.分层游戏:课件分别播放不同动作,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造句。这里给A层学生的是一些较难的动作描述,包括他们在课外英语中学的一些知识,给C层学生的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机会来尝试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
5.教师运用身体语言引出一系列的新句子:“Lie on your back.”,“Lift up your left leg and touch it with your right hand.”,“Now,stand up,everybody!”等等。
分层操练: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运用所学过的单词进行造句练习。各小组的优等生先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其他组员做好榜样,然后由组中的中等生表达,最后大家一块听取组中的困难生表达,答对大家给他掌声鼓励,答错大家就一起帮助他改正。课件呈现任务指令以便学生明了自己的任务所在。
第三步:巩固部分(即“Consolidation”)。教师启发学生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为了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用所学的感官动词组织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体验。例如
1.竞赛:让准备好了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走上讲台,一个一个地表达自己刚刚练习过的句子。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2.游戏:多媒体课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巩固游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挑选想玩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游戏本身的分值给参加了的学生发奖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胆量来参加游戏,从游戏中得到操练新句型的机会,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第四步:总结部分(即“Summary”)。在总结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又要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要全班同学同时进行课堂总结,充分让学生畅谈收获,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课件呈现出该课的精华所在,让全体学生得到提炼和概括。
第五步:布置作业部分(即“Assignment”)。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如给快速指导层的学生布置拓展性的作业,而给慢速指导层的学生布置操练性的作业。课件一版呈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家庭作业,既快捷省时又直观明了。当然,教师应该在一定时间后对全班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调整,给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恰到好处的指导和帮助。例如: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Abstract: Primary Mathematics does not spontaneously generate in real life cont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actical method. This paper focuses 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 life policy to star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deas, designed to further broade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lif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大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我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的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古老的行为,自从有文字以来人类就开始了阅读活动。国际阅读研究协会维也纳研究机构主任、奥地利博士理查德・巴姆伯尔杰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更复杂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
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活动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建议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因为学习内容是教师确定的,教师按照教材、考试的需要,选择教授内容,一味地灌输,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更是很少考虑学生的生活特点、学习习惯;还因为课堂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时准备好的,学习结论更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不断提问一些琐碎、是或非的问题把学生引到自己需要的答案上来,不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成人还有很大差异,不应该强求学生学会教师所想要教授的内容。
二、 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课外阅读
以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突出表现为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或者教师把教材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承担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然后通过不断地阅读资料或者著作来弥补课堂教学留下的空白。可有些教师偏偏紧抓教材不放,每天喋喋不休地讲解课文。试想,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什么时候才能提高。尤其小学高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刨根问底,这一阶段正是他们阅读的黄金时期,此时教师如不着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铺下垫脚石,更待何时。
三、 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文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可现在仍有部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大脑,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不考虑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是否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不考虑学生是否通过阅读真正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这种教师在教学中过多传授知识的做法,必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偏低。
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翻译与介绍美国有效教学概念的著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探究如何让国外的有效教学本土化,提高我国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发展,宋秋前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小学阅读作为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和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有效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义务教育语文2011版课标为背景,笔者提出了以下小学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多向互动
传统教学主要是讲授式,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通过提问“你明白了吗”“你会了吗”这样的问题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效果。要打破这种教学常规,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他们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能力,要通过课堂锻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与同学、教师探讨问题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只有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课堂作为引导者,主要是通过一些精练而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点拨,达到教学目标。比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赶海》一课,教师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概括课文大意。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2.感受赶海的乐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说出赶海的乐趣。
3.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学生亲身讲述童年趣事,不仅回忆美好瞬间,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环节二的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组讨论中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全班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环节三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去说童年趣事,不论学生说得怎样,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他们再次举手的信心。
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差异性,达到学习上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组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认真推敲,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发言同学的优缺点,还要评价未发言同学在小组中的表现情况,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是否恰当。
(二)培养兴趣,注重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文短小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要求学生背诵;中高年级的课文稍长一些,但有些优美的写景或抒情课文仍要背诵,诵读作为积累的好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但从课本中积累的词语、段落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美词佳句、增长知识、扩宽视野。
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首先要做的应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其次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读物,教会学生对哪些内容要精读、哪些内容略读,怎样在书上做标记、怎样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再次是重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如果经常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故事,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三)以读为主,加强整合
有效的阅读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外,还承担着多方面的任务。教师应加强整合,把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蕴含在课堂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不仅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通过与文本的这种有声交流,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例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给献花》一课时,反复读过几遍,有些学生还是没弄明白“兴高采烈、秩序井然”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请班上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同学和我一起表演香港同胞在机场等待的过程,这两个词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口语交际、习作的有效训练。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表达阅读结果,交流阅读感受。同样,读为写提供了话题和材料,写反过来提升读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人与人之间交流主要靠的是语言文字,我们的阅读又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经过艺术地处理,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所以,阅读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训练他们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是在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基础。
生活犹如一个包楼万象的大讲堂,人人都能从这里汲取营养。每个学生都处在生活当中,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冀,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日常化,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荷花》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写生作文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对荷花的描写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和勤于积累才能写出好作文。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丰厚,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开展启蒙教育,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为主,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高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西湖》《九寨沟》和《黄果树瀑布》等课文,通过对秀丽自然景色的描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保护环境的意识;《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课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恩难忘》《花瓣飘香》等课文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巨大挑战,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阅读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准则。
在新课标积极倡导阅读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不仅让学生爱读会读能思考,还要让学生爱说会写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5-7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6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