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学生导游职业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视ε┮瞪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1-2],加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蔬菜栽培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以往的教学改革成果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3-6],未见将其教学过程与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报道。为此,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蔬菜栽培技术为例,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以及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探讨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形式

1.1 导游业务素质培训

鉴于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开展导游业务基础知识培训的课程[7],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上查找并播放与导游素质培训相关的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就导游员基本的礼仪、说词、表情、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培训。

1.2 撰写农业导游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度,指导学生针对已开展的实践过程撰写农业导游词。内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单个技术环节,如菜园规划、播种育苗、菜园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种蔬菜的全套栽培技术,如黄瓜栽培技术、南瓜栽培技术、辣椒栽培技术等。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中根据情景需要,适当穿插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菜园有关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营销等内容。

1.3 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服务

在撰写导游词的基础上,根据分组,依次由小组内1名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服务,其余学生,包括小组内学生和其他组学生则扮演游客。在现场模拟讲解服务过程中,扮演游客的学生围绕蔬菜栽培相关知识点进行随机提问,由模拟导游的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对模拟导游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

2 教学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除专业技能外,任何职业都必需的,能适应未来工作发展的跨职业的能力[8]。通过调查得出: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服务能力;撰写农业导游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与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分组教学法、田间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问题导向法等[9-15]。通过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实践运用,又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导游业务知识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和模拟导游讲解可通过分组教学法进行;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

中结合田间化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导游词的内容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现,单个技术的农业导游词或全套栽培技术的农业导游词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更是现场教学法与问题导向法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有导游业务知识基础培训课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中国发展农业旅游条件分析与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论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保护,2015(5):239.

[3] 刘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5-26.

[4] 张万萍,李伟.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绿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张雪艳,田蕾,高艳明,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1-63.

[6]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等.“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7] 教育部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红,张高勋.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现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丽,王辉.提高蔬菜栽培技术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孙涌栋,罗未蓉,王广印.思维导图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74-275.

[11] 谢冰,王晓云,孙秀东,等.蔬菜栽培学专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07-209.

[12] 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28-5629.

[13] 张婷.蔬菜栽培技术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2.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2

职业高中对农学类专业生的教育,要打破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走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道路,在稳定公共文化课的基础上,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的市场标准导向。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性”的实用型、适用型人才或者为高等学府准备一批知识和技能都扎实的后备军。

一、 职业高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职业高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两方面功能:第一,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第二,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为以后提供实用技术性人才准备生员。从这两方面上讲,职业高中教育必须在稳固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强调劳动就业,在学生没有升入高等学府的情况下,能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职高职专教育却基本上是沿用普高的教育模式,虽然“专业性”极强,但“职业技能性”的特点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从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从单纯的学术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对中等职高职专的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学术性教育”与“技能性教育”的双投入。既做到对学生基础文化的教育,又必须坚持“能力本位”、“能力中心”以市场标准为主导。

二、 改善农学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改善农学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必须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目前,中等职高、职专的农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具有“专业性”,但“职业技艺性”特点未能体现出来。总的说来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所占学时比例偏大,结构不合理;

2、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调,过分强调理论教学;

3、学科专业类课程比重大、技能训练课程选择面太小。

根据上述情况,中等职高职专农业类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的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以一定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保证的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确保公共文化基础课的一定比例,不能因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基础课的学习,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这些课程进行必要的删、简、并、融,减少交叉重复,以有利于扩充实践性教学环节。

(2)学科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比例要进行优化,使这类课程体现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合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技能实训课”三类,以有利于产学结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学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要求,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上,以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或为以后大学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二十一世纪农业的主题是发展知识化农业

中等职高、职专学校也应像高职、高专学校那样,抓住知识化的关键领域,培养、造就和储备大批适应这种变化的应用型人才或为高等学校提供一批坚实有力的后备军。知识农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知识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基本特征:

1、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农业可稳定持续发展;

2、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投入农业并起决定性作用;

3、农业高度产业化、市场化;

4、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专家认为世界农业在迈向知识化以后的进程中,将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向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发展,并将展现“基因农业”、“精准农业”、“网上农业”、“太空农业”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

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面对不可抗拒的知识农业时代的到来,变革中的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将是一次世纪性机遇和抗战!对此,作为农业教育的低层的职业高中教育,必须首先探明我国农业知识化的关键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培养、造就新型适用、实用人才或为高等学府输送最好的学生。

四 、职业高中农学类专业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3

关键词:农学;课程;教学;实践;模块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农学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在实践课教学中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参观法”为主,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场地有限、还有人多、经费等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这种“参观法”实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从而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理论应该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影响了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模块化教学法概述

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任务,提前做好准备,介绍内容要讲究艺术性,评估时尊重学生成果。但教师本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工作量的大小是决定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农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专业工种为模块,把农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模块化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模块的设计,模块化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设置模块。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农学专业,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是一个模块,播种是一个模块,田间管理是一个模块,作物收获又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操作,知识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感悟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在实行模块化教学时,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在教学内容上指导学生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在实践环节上与行业需要,行业标准紧密结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程序是:①划分小组。划分原则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实现所谓“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相互借鉴。②确定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③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去完成任务。④学生实施。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⑤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模块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模块教学法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相关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工作中的任务和困难。模块化教学法凸显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模块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学习动机,主动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模块教学法的特点是:学习是为了就业,为了岗位需求,为了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引入就业岗位,满足未来职业技术要求。模块教学法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化基础,熟练掌握了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另外,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正确理解中央对农业的方针政策,稳定其专业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2]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DD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本科人才培养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4

一、盐城市农民工就业现状

盐城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大市,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301.98万人,已转移就业的195.71万人,转移比重达64.81%。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就业的现状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现阶段农民工就业的现状,才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当前盐城市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1)工种较差。一是从就业类型看,由于受到自身能力与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从事的工作以普通员工为主,就业层次较低。二是从工资水平看,抽样调查显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一线行业中,从业人员月收入基本维持在2000至4000元。三是从就业素质看,在本市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只有6.28万人经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8.9 %。

(2)待遇不公。一是同工不能同酬同待遇。农民工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希望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分配不公、待遇不平、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个人收入不确定陛等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同城不能同权同保障。在我国,由于受原有户籍制度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形成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身份的不同,国家提供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

(3)权益侵害。一是拖薪欠薪问题严重。农民工普遍最关心的是工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群体的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尽管如此,由于农民工与雇用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仍然较低,雇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还屡屡发生。二是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农民工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三是在维权意识薄弱。在遇到拖欠工资等权利侵害时,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而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多的农民工选择被迫的被拖薪欠薪。

二、解决盐城市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建议

(1)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一是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在发挥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小微企业及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引导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多渠道充分就业。二是大力鼓励创业就业。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引导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按需培训、适岗提升。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引导农民工在现代农业内部就业、就地就业。

(2)扎实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一是积极拓展涉农学历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生力军。按照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要求,以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为原则,在农业中职教育发展整体趋弱的大环境下,积极拓展涉农学历教育。二是扎实推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力军。以提升农业职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三是认真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核心力量。将农村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力量开展创业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以及有志从事农业创业其他人员。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5

一、坚持面向“三农”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科技兴农人才

在学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必须坚持做到三项任务并驾齐驱:一是向上级学校输送高层人才;二是立足当地,培养科技人才;三是为城乡青年就业培训人才。这三项任务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尤其是靠“农”字特色品牌起家的吉林省双辽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不但没有丢掉为“三农”服务这个宗旨,而且继续扎稳、扎实、扎深这个“农”字本根。另外,从本地受益的实际价值上讲,培养一个本地技能型人才,拉动就业,使其直接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不比向上输送一名大学生差,甚至更有意义。全校师生统一认识后,我们认为必须要把学校办成一个有利于提高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为此与学校名称并列,正式挂上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牌子。确立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后,学校继续坚持“农”字特色不动摇,同时还把立足点放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上,放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上,既坚持了农职教学校的办学特色,又扩大了农职教学校的办学领域。

二、加强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园(区)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实训活动

多年来,学校针对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村人才、科技的需求,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市关工委、教育局、科协、农业局等几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学校本着实训与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建起了一个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园(区)。园(区)下设四个区,即珍禽饲养区、油料杂粮作物区、大田作物区、温室蔬菜和果树苗木区。为提高大田作物区的科技示范水平,2011年,我们抓住省里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好时机,通过市关工委帮助做工作,为我们的10公顷大田作物区免费上了配套的滴灌设备,总金额为12万元左右。同时,2015年还通过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我们争取了2个国家级的试验项目,3个省级的示范项目。

为发挥种、养园(区)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我们编写了温室蔬菜、大棚食用菌、露地果树苗木栽培以及农业实用技术、农机具使用维修、珍禽饲养、畜禽防疫等数万字的校本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农学的比重。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上,达到了3:1。

为强化实践教学,在职业中专部成立了23个实践小组,在初中部成立了16个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实验项目。学校还根据办学要求和自身特点,把农业科研项目作为攻关的主要项目。如学校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先后把花生栽培、大棚油桃的种植、生态鸡、多元杂交猪和肉鹅的饲养等技术,也都陆续开展了起来。

三、拓宽多类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学校特有的职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功能

(一)校内教学

1. 适应市场,整合专业。一是巩固发展传统专业。如,在建校初期开设的仅有的种植、养殖、畜禽防疫等6个专业的基础上,现已发展成有生物技术应用、植物保护、农艺园艺、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农机使用维修保养等12个涉农专业。还增加了生物制药、食品深加工两个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二是大力发展非涉农专业。如,近年来陆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建筑施工、餐旅服务等6个非涉农专业。

2. 深化改革,引进多种办学模式。一是攀高结贵,广泛开展联合办学;二是校企联手,共建用人关系。近年来,我们已与吉林农大、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7所院校,建立了“3+2”联合办学模式,经常开展有关科技、重点项目的相互合作;与中国天然气管道公司、山东潍坊国际船舶有限公司、大连尼特制衣公司以及双辽电厂、福耀玻璃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用人才输送关系,根据企业需要,以办岗前短期强化班的形式,开展定向用工培训。

(二)校外培训

1. 对村屯干部进行文化业务培训。前些年,双辽市村屯干部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比较低。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规定,村屯干部必须具备中等专业以上学历水平,不够学历的,必须到职业中专进修学习。因此,每年到暑期的农闲季节,都有100多村屯干部到学校进行为期三周的学历教育。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先后有500多名村屯干部如期毕业,获得了中专学历。

农学专业职业技能范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刘铁军(1979-),男,山东德州人,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农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52-02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大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即中外双方围绕某一专业或学历层次进行合作,中外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共同推进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2003年,北京农学院与农科特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开展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采取全面引进和借鉴其教学体系的方式进行。经过十年的发展和总结,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习收获”

50多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区别于杜威对传统教育所提出的“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的“三中心”论。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他认为,学习应当是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论”为学生的学习收获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收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收获上。强调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达到教师教学目标后在获取什么知识的同时能做些什么,能具备哪些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获取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突出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过程,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坚持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目标,在全面借鉴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构筑了立足学生“学习收获”的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落脚点的质量保障和考核监控体系,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特点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足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专业前沿,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本科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在设计培养方案中重点强化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实行专业课英文讲授和考核。与此同时,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该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即大一学生必须通过雅思5.5分才能升入二年级,其学习目标是雅思成绩达到5.5分;大二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实行全英文授课,其学习目标是全面适应全英语专业教学,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大三学生的成绩纳入英国学位等级的计算内,其学习目标是努力争取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为获得较高的英国学位等级奠定基础;大四学生去英国学习,其学习目标是顺利拿到英国学位,申请较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尤其是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明确,使学生一入学就非常清楚自己每年的学习目标。他们在面临全英文授课与交流的学业挑战,在必须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压力下只有选择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才能达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的培养目标,才能完全融入英语教学环境,从而顺利实现升级和最终毕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挖掘了他们的自身潜力。

2.实用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并重

该体系教学从实用出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突出“四少四多”,不断强化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学生上课时间少,自习时间多。该体系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每年学习8门课程,摒弃了国内教学体系追求课程数、课时数的弊端。每一门课程的总学习时间为150小时,其中课堂教学为50小时,学生自学为100小时。课下,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有利于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学习收获;二是进教室时间少,进图书馆时间多。课堂教学后,教师推荐有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相关报告,这逼迫学生必须走进图书馆阅览读书;三是读教材时间少,读原版英文著作时间多。教师依据合作双方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没有指定教材,上课只发讲义。讲义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大纲,在讲义上留有记笔记的地方,这要求学生课下必须阅读教师推荐的相关英文专业著作来充实讲义内容;四是被动接受时间少,主动思考时间多。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充分准备课堂内容,积极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课下采取课程报告、小组科研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

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本体系专门设置了旨在提高学生基础语言运用能力、学术和职业语言能力、职业思维能力的系列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比如,学术与职业技能训练课(APD)。旨在通过大量练习、实践和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学术写作、演讲等交流与沟通技能、数理知识和IT知识应用能力、人生与职业规划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开展研究的能力等。这对培养学生完成学业、就业与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所需的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全过程质量监控与全方位考核并重

该体系执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过程监控,即以管理层、专业主管、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教学和管理团队定期收集整理阶段质量报告提交给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在审阅阶段质量报告的同时征集学生意见,汇总后召开合作双方专业委员会会议,研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加以改进。同时,每年召开专业监控会,评估教学质量和运行管理。全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全方位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日常作业和课程考试的考核,还包括规范严格的考核程序。这一考核体系由合作双方教师、学科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共同参与执行。即考题的设计和成绩评定坚持双教师制(即由中英双方教师共同出题,双方教师分别评判),双方教师判定后启动抄袭筛查,然后由双方教师共同商定学生成绩。如果对某一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成绩评分有明显差异,将由指定的第三位教师参加评判。同时,学生有权对教师评判的成绩提出异议。经双方教师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学科委员会评审各课程成绩,最后由考核委员会认定考试成绩。一旦认定,任何人都无权更改。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对于学生实现“学习收获”目标起到了督促和保障作用。

4.学生广泛参与和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并重

学生在大学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是参与。学习参与越多,成功几率就越大。该体系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尤其参与到整个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每个专业班级都设有学生代表。学生代表是专业委员会成员之一,参加专业委员会会议,反映学生意见,尽最大可能争取学生权益。学生代表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积极性,为运行良好教学体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