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1

基于科学发展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拓展能力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食品分析;职业需求;课程改革;对策

食品分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衡水学院正致力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探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努力探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并应用到企业需求中去,同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带回课堂,师生一起探讨解决[2]。多元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以期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中坚力量。

1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3]。二是教材内容更新慢。检测仪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且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三是学生缺乏科研意识,思维局限性强。四是考试内容僵化,重理论、轻能力;考试形式单一,重记忆,轻应用[4]。因此,丰富教学手段,更新原有课程结构,突出拓展能力培养,优化考核方式是十分有价值的。

2课程改革对策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应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发展。课程设计上,将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内化[5]。如在“蛋白质测定”的教学中,首先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关注点,创设出“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与“奶粉蛋白质含量提高”之间的关联后,教师再适时引出凯氏定氮法的操作过程和适用范围。然后经过师生互动和答疑,学生学习掌握了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步骤,同时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三聚氰胺的检测。为加强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理解,提高授课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仿真教学软件等形式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例如索氏提取的原理、减压蒸馏的过程等。同时,建立食品分析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课件、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址链接。

2.2优化课程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为前提,力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如食品感官检验一章,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食品如米面粮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的选购方法。再如讲到食品成分分析时,以水分含量测定为例,请学生思考:奶粉厂为牟利会提高奶粉中水分含量,但考虑到奶粉品质及易结块又需下调奶粉中水分含量,最终奶粉有一个最适的水分含量范围,从而引出如何测定水分含量。在教学设计中,还可将出厂指标引入教学,如由酱油标签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引出食品中氨基酸总量的测定。随着学生学习意识、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食品检测前沿技术。如最新版国家标准中砷、汞、镉等有害元素的测定,使学生及时了解如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等高端仪器分析方法[5]。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多去食品企业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检测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封闭在校园中向学生传授陈旧的检测方法。这不仅要求教师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同时希望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

2.3培养课程拓展能力

随着热点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实行项目驱动模式,结合企业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领域,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挑战杯等形式为依托,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设定关键词查找文献。通过整理查找的文献,理清思路,设计实验。学生通过拓展学习,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提升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完善考核机制

考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价手段,也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摒弃“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否则只会引导学生向死读书的方向发展。考试模式应遵循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成绩由考勤、作业、阶段小测、课堂讨论、闭卷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组成,合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2]。试卷的答案也要从传统“固定式答案”向“发散性、开放性答案”转变,改善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态度,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6]。食品分析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是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课程设计应从企业调研做起,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带领学生模拟岗位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谢小花,肖陆飞,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9-31.

[2]吴杰.食品分析课程工学结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14-216.

[3]王庆玲,詹萍,刘娅,等.“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28):4.

[4]曾维才,贾利蓉,何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食品分析课程考试的改革[J].广东化工,2016,43(15):256-257.

[5]张淑芬,张娜,闫红,等.《食品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65-166.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高级生物化学教学理论创新实践

在工科院校中,“高级生物化学”是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是连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桥梁。它既是本科“生物化学”课程的提高和深华,又是研究生阶段“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强化和拓宽研究生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角度地认识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物化学的实验理论、技能和分析能力,为研究生研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在工科院校中,“高级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涉及蛋白质结构功能、蛋白质稳定性、蛋白质合成与运输、基因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章节的内容。近年来,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层出不穷,高级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极其活跃的带头学科。对于一些应用型的工科院校,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将蛋白质化学和组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前沿进展传授给学生,培养善于理论学习,长于工程实践,勇于集成创新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1教材中英文结合

目前高级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唯一的高级生物化学教材是李关荣主编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高级生物化学》,①内容涉及蛋白质结构、功能、寻靶、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技术、生物膜与跨膜转运、生物信息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代谢调节策略等,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相对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则很多,包括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于晓虹主编的《生物化学》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面向21世纪精品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育规划教材),刘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④(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内容全面,讲解细致,一直作为本科教学的典范,在本科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广泛采用,但作为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材,该教材一来与本科教学重复,二来内容过于基础,缺乏前沿性。于晓虹主编的《生物化学》,内容着重阐述人体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为远程专升本教材,内容与本科教材有所区别,编写着重符合这专升本学生的需要,不适合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刘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是面向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理科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首先,重点讨论了蛋白质、核酸、酶、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生物化学性质及相关分离、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其次,对糖类、脂质、氨基酸、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及其代谢调节进行了系统、概要介绍;最后,主要以原核生物为例讨论了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流的分子机制。该教材内容上和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有相似之处,适合选作生物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材,也适合生命科学相关学科,如医药、食品、农林等领域本科生使用。除了以上教材,DavidHames编著,王学敏等翻译的《生物化学》⑤(第3版•中译版)全书共13章,分别是:细胞结构与成像、氨基酸与蛋白质、酶、抗体、生物膜与细胞信号、DNA的结构与复制、RNA合成与加工、蛋白质合成、重组DNA技术、糖代谢、脂质代谢、呼吸和能量、氮代谢。该书属于精要速览系列丛书,是国外畅销教材,该书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适合作为工科院校研究生教材。同时,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于英语的阅读能力也具有较高要求,因此还可配合英文版作为课外阅读教材,也便于双语教学和国外客座教授的讲学。

2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线

高级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加入形象生动的flas,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蛋白质、核酸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子作用机理等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通过大量生物化学相关小电影的优美画面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教学的模式,在此环节,提问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学生的各种答案教师引出需要讲授的内容,该方法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把学放在首位,对特定原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在老师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课堂讨论环节,议题与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充分结合,与本学科的发展与应用紧密联系,通过对前沿问题的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讨论环节,老师可安排讨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然后公开宣讲,老师和同学既是听众,也是讨论的参与者,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老师应及时对讨论过程进行点评,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显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方面对思维中的不足进行纠正。课堂讨论环节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老师自我知识不断丰富和补充。与此同时,将学术报告引进课堂,每个班级的生物化学课程均邀请1~2位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这些多样的学术报告,既让研究生了解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又让学生有了学术交流的机会,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高级生物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累积了海量的生物信息资源,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级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网络应用的亲身体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常用数据库进行介绍,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辨别的技巧和能力。例如,目前大多数的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从网络公共数据库中得到,其中最常用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包括GenBank、EMBL、DDBJ等,这些数据库中还同时包括了大量与序列直接相关的注释信息,方便学生从中获得需要的知识。另外,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ertProteinAnalysisSystem可为用户提供大量蛋白质信息资源。因此,在高级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首先详细介绍一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再通过具体举例使同学掌握基本的查询方法和结果分析方法,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的运用方法。

4开放式实践教学贯穿始终

高级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涉该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较难理解,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大量实例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师亲身经历的实验事例,例如根据工科院校背景重点讲解酶制剂的分子改造实例,使学生通过实例学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精髓,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在本科阶段生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中已按排了生物化学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如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凝胶过滤层析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含氮量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含量、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及、酶作用的专一性、酶的激活和抑制、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蔗糖酶米氏常数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酵母蔗糖酶的纯化及其酶性质的研究等。因此在高级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中,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单元操作,而采取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选定相关学院生物化学方面相关老师所在的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均开放的培训,通过一些小实验的自我设计和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开放性实验,使研究生对于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更为理解,可为研究生进一步的课题选择奠定基础。

5结语

高级生物化学是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和综合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涉及生物化学的抽象理论,同时和实践常识相关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开拓精神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对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可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信息、方法向学生展示,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内容将理论知识变为感性知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李关荣.高级生物化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②王镜岩.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③于晓虹.生物化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④刘国琴.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范文3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数量成指数增长。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传统教学以书本教材为知识的载体,而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网络平台辅导进行课程管理和学习管理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联通主义是适应开放网络学习时代的核心学习理论,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联通主义理论

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置身于海量的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达到完善与改变知识、获得新信息,应用新技术及区分信息重要与否的目的对于教师和学习者至关重要。2005年,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联通主义理论把学习情境置于网络社会的变迁当中,适应目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是自身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学习者必须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联通主义日趋完善,形成了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全面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理论。

二、联通主义教师观和学生观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指导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联通主义理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从课程设计、学习、学生、教师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需求与转变,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1.联通主义教师观及其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指导。基于联通主义,学习是学习者作为重要节点与知识信息互联的过程,最终构建学习交流网络。教学过程则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与传统学习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定位不同的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是课程的促进者、影响者和网络塑造者。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要控制课堂及课程的讲授进度,而是转变为影响和塑造学习网络。

教师作为学习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首先是课程的促进者。教师通过对某一知识和观点的特别关注将影响整个学习网络关注的主题,对某一特定问题起到放大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安排,对学习定要素进行分析、讨论、聚类,可以影响学习者学习网络的构建。此外,作为学习网络的塑造者,教师还负有过滤信息,引导学习反思的重任。在网络中,知识是来源多种多样,渠道各不相同,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一步甄选、加工的组织。因此,筛选有用信息、构建高质量的网络及其联通是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的关键。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对信息进行有效地过滤,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生物化学实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设计时,首先依照教学目的将实验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熟悉常规实验操作的实验项目,如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这类实验项目相对比较经典,原理简单,操作流程固定,网络上关于此类实验的课件、视屏相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筛选网络资源,给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实验的原理、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而后在课上,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重点讲授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简要复习重点、难点,示范关键步骤操作即可。第二类是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项目。这类项目往往只给学生设定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及所需达到的实验目的,具体实验对象和实验流程将因人而异。例如,在抗体的制备与检测试验中,由于学生感兴趣的点不同,抗原的种类和获得方式不同(可以从组织细胞中纯化抗原,可以经分子克隆纯化抗原,亦可直接合成小分子抗原),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不同(大分子可具有免疫反应性,而小分子则没有免疫反应性),抗原的免疫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针对此类实验项目,教师首先要依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分工,然后分别进行任务分配和网络信息搜集的指导,然后汇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小组的个别问题,分别进行课堂讲授和小组内讲授与讨论。

2.联通主义学习观及其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指导。联通主义学习强调每个学习者在复杂信息环境中通过寻径和意会建立个人独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网络。学习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部分组成。学生和教师作为网络中重要的两个节点,其信息的交互是必须的,但非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如此简单。从学生角度看,其网络学习模式经历了被动接受、互动参与到主动网络协同模式的转变。联通主义强调个人在学习网络中的作用。学习者通过知识联通?c获取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将自己的知识网络放入各种组织与机构中进行验证,经各组织与机构验证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供个人继续学习。因为课程是开放的,所以联通主义学习的开展有赖于自我导向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并在不断地获取知识、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重构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总结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分成教师课堂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示范操作、课堂指导操作三部分。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方法和技术为主,对于新技术只能稍加介绍,往往不能把最新的进展在课堂上讲述得十分透彻。而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为主,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对于新技术和新进展往往是一知半解,因为没有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也就忽略了对新进展的进一步了解。将联通主义引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后,教师在总结经典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按照教学安排进行实验项目分组,同时关注新进展,按照一定的调理对新进展相关信息进行梳理,然后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提示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总结,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有新的想法提出。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学生学习网络的构建才会顺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