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1

一. 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学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并着手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挡案、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多种方式、多条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二级心理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32-02

20世纪初,为满足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自2003年起,广东独立学院大规模涌现,学生人数稳步增加,伴随而来是学生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既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其高考成绩、社会认可度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在2006年12月的《关于开展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助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相继在各系部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全程监控,建立学院、系部学生心理辅导二级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在原有校级心理辅导中心的基础上,在(院)系两级分设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机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面前,独立学院是否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其实施效果如何;有哪些利弊之处;如何解决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阐述。

一 现状透析

1.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优势

第一,时空的便利性。首先,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位置一般远离行政办公区域,而二级心理辅导站一般设立在本系,学生相对更加熟悉其地址位置;其次,院级心理咨询中心需要服务全体学生,工作量较大,需要提前预约,无法满足学生及时咨询的需求。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本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量相对较小,当学生表达出求助意愿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或及时转介到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二,心理距离接近性。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一般为本系辅导员,成员主要是各班级心理委员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相对院级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熟悉,其成员和本系学生之间具有专业、地缘等相似性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熟悉度和相似性是增加人际交往频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交往双方信任关系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询亦然,师生之间较为熟悉,了解更加深入,双方的信任关系更容易建立;成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似性,更容易引起心理的共鸣,心理倾诉更具针对性。

2.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凸显出的问题

广东现有国家承认的独立学院17所,我们随机抽取广州9所独立学院中的1500名学生进行调研,有效调研数据是1077份。随机抽样数据表明,9所高校中有7所独立学院设有二级心理辅导站。

第一,设备配置与功能需求难以协调。首先是办公条件简陋,难以满足心理工作的隐私性需求。为来访者保守秘密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但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实际工作中却无形中违背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办公环境简陋或是没有专门的办公环境。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四所院校配备专门区域作为办公地点。但与行政办公室仅一墙之隔,隔音效果极差。开放的办公环境难以让来访学生敞开心扉,心理教育工作大打折扣;其他三所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办公室即是教师行政办公室。来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会谈经常被其他老师和同学打断,导致来访学生出现抵抗心理,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误解加深。其次是经费有限,无法突出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学院心理教育子系统的特殊作用。目前有二级心理辅导站有专项经费的独立学院逐渐增多,但数额却较少,二级心理辅导站内部建设因为有限的经费而得不到有效提升。为了节省费用,特色心理活动不得不简化,致使其心理教育功能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心理教育的独立功能,无法突出其作为学院心理教育子系统的特殊地位。

第二,专业需求与学生需要难以平衡。首先是缺少专业心理指导教师。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往往都是辅导员兼职,少有心理学科班出身的。90%的受访学生表示当自己有心理上的困惑时,不会去二级心理辅导站寻求帮助。主要理由是觉得教师不够专业,对其专业能力有质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项助人自助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专门的心理知识储备,专业性较强。而当前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教师在专业素养上明显存在不足,心理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其次,二级心理辅导站朋辈咨询质量有待提高。一般来说,朋辈咨询是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要工作方式,是解决心理问题的缓冲区,让轻微的心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倾诉和辅导,通过面谈或电话的形式把一般的情感情绪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发现严重状况时及时上报给专业的教师处理。虽然会有专业教师对成员进行培训,但其知识储备远远没有达到朋辈咨询的需求量。再者,即便是储备足够的心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又有所欠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发展性问题主要解决的方式是解惑、引导。但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人生经历方面来看,二级心理辅导站朋辈咨询成员的素质都是需要提高的。简而言之,二级心理辅导站还需要通过增强自身的专业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第三,活动形式与活动效果难以并存。一般来说,二级心理辅导站主要是通过活动、比赛、培训、讲座这四种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活动、比赛类的心理教育形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50%的受访同学表示如果不是特别询问活动主办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举办的是心理活动,以为是一般的社团活动。很多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凸显活动氛围,设计得热闹非凡,虽然丰富了校园文化,但却没有起到心理宣传的作用。导致其心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突出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活动的特色;对于培训、讲座类心理教育形式,院系的培训一般是针对班级心理委员和二级心理辅导站成员,而很多有培训需求的同学却无法参与其中,因而培训的普及面较窄;此外在讲座方面,70%的受访同学表示,讲座内容陈旧,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加之很多院系还要求讲座的上座率,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增强,无法达成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目的。

第四,现行制度与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矛盾难以改变。虽然独立学院教师的权利有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2003年9月1日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实际情况却是独立学院教职工因薪酬待遇较低、晋升机会较少等事关教师自我实现的因素变动频繁。独立学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更是如此,现行制度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心理教育工作、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进行有效界定,心理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制度上的保障,教师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而人员更换频繁,工作积极性较低,系部心理教育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二 建构和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模式

1.加强设备建设,创建有特色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加强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备建设是构建和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重要举措。首先从硬件设施来说,学院应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提供专门的办公区域,既保护学生隐私又能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下发专门款项购买基本的心理疏导设施,如发泄道具、放松道具等,为学生情绪疏导提供空间和道具。其次从软件设施来说,学院应给予心理健康教师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同时给予朋辈辅导更多的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同时各系可以根据其专业特色,比如中文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情感细腻且文学素养较高的特点,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面对自身问题。

2.强化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其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当前独立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更是如此。心理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各学院应充分重视对二级心理辅导站师资的培训与指导,给予其学习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相关心理知识培训。其次,引导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院心理健康工作,从观念上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及校园和谐的重要性,让维护心理健康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

3.提升心理活动质量,突出系部特色

当前系部心理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但各系活动形式雷同,区分度较小。因此,如何在心理教育活动中融入系部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心理教育和系部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和实际专业学习的关系,是二级心理辅导站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4.完善内部保障制度,满足教师心理需求

开发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终改善和提高办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学院心理工作亦是如此。独立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职心理老师由于缺乏晋升空间,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没有相应的工作津贴,导致二级辅导站师资队伍工作积极性较低,流失率高,人员变动大。若要改变这一不利独立学院心理工作开展的局面,制度建设是根本。独立学院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内部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满足其心理需求,促进心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 结束语

大力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在独立学院开设二级心理辅导站是一项促使师生关注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举措。但由于心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当前独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还有很多障碍因素存在,需要学院从制度、人力、物力等层面支持。总之,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进而达到在校园广泛传播心理知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心理素质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6)

[2]徐艳平.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可行性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综述;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选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4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5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范文6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