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1

当前,很多高校在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档案信息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需要。所以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主要就高中物理档案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更好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 物联网技术 应用 必要性

高校档案管理中的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在高效档案管理中,通过加强信息传感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的协议下,实现档案与互联网的联系,从而在交换信息和通信的过程中达到识别智能化、定位自动化、追踪动态化和监管一体化的现代网络技术,从而达到“物物对话”的目的,因而其在整个智慧校园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应用现状概述

1.1 就实体档案而言

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实体档案所在的位置实时的反馈出来,不仅能促进手工操作的简化,而且还能从传统的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档案信息查找时,主要是利用芯片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得到想要的信息。尤其是在重要档案管理中,利用网络监控应对其所在地点进行查询,且利用服务器对其调阅记录进行记录,对于出现的异常能及时的进行警报。这主要是因为档案信息在芯片中存储,当储存环境变化时,就能准确的感知,从而实现对其的精准控制和实时预警,对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就档案库房而言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整个档案库房实时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无缝的监测,并能结合实际需要,对库房的环境进行调节和优化,从而达到智能化监管档案库房的目的。加上很多档案自身在存放环境上要求较为特殊,通过这一技术对库房环境的监测,就能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时的掌握其情况,利用所采集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监测指标进行对比之后,就能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提示和警报,从而更好地利用远程视频对库房的运行情况进行观察。

1.3 就档案馆舍而言

主要是利用这一技术构建互动式的档案馆厅、展览馆和博物馆等,这样就能实现一馆多能多用。

2 必要性分析

2.1 有助于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实现

要想实现网络化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在利用网络将信息化的档案数字信息存储在数据之中,并利用网络为师生提供查询和使用。所有档案的卷宗上均贴上标签,并将其与数据库内的数字信息之间相互对应,加上智慧校园网络的支持,给高校档案管理利用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档案管理人员只需要点击鼠标就能清点和移交档案,并对其进行在线整理、在线发挥,所有校园用户均能对开放的高校档案信息进行查阅。所以高校档案管理中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有助于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实现

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能实现档案管理平台的智能化,主要是因为在档案查询和归档时均能实现自动化的完成,不仅能加强与档案管理人员的交流,而且还能与档案进行直接对话,并对工作环节规范与否进行判断,有效的确保档案的安全。例如在查阅者进入档案馆之后,利用管理系统就能有效的对其身份进行自动识别,并对其权限进行判断,若非法进入,就会及时的报警。这主要是因为档案馆中安装了诸多传感器,能有效的对馆内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的采集、分析和监控,利用传感器的性能完成不同的工作。例如利用温度传感器能对馆内的温度进行智能化的调节,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能有效的降低能耗。而光控传感器则能在智能照明系统中调节馆舍的亮度,收集每个位置的光照信息,并智能化的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窗帘的开度。而烟雾传感器则能有效的监控和探测烟雾,一旦存在烟雾就会报警,有效的避免出现火灾事故。即便是出现火灾,也能及时的报警,消防人员就能利用视频监控查看现场情况,并利用灭火器控制单元自动化的远程打开灭火装置,为火灾的初期救援和救援方案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有助于档案管理人性化的实现

在日益注重人本理念的今天,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拓展档案管理服务水平人性化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档案查询者在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为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满足需求,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就能能自动识别身份,从而更好地对其需求进行联想和猜测,进而结合用户所查询的信息对查找的内容进行优化,有效的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效率。

3 对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应用的思考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必要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对其的投入,但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否意味着在今后的档案管理中就能实现一劳永逸呢?答案显然是否定,而现实的存在的,一些高校在引入物联网技术之后,过分的依赖物联网技术,错误的任务物联网技术的引进之后就能高枕无忧,而实际是行不通的。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威胁和不足,所以必须引起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反思,尤其是在网络安全威胁、用户访问量剧增和管理人员自身等方面的不足,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维护,及时的做好网络安全的防护,尤其是在档案查询系统中,加强对其的防病毒和防黑客等工作,加强对其的安全投入,强化对系统的维护,对系统的开放时间、开放量进行优化和完善,强化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切实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方面,才能更好地将其余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预防进入先建设后规范、先应用后完善的怪圈,否则将得不偿失。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只有切实注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才能促进其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应用质量方面,在人员、技术和资金加大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刚,苏本跃.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5-137.

[2]尹晶华,王秀娟,崔红.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档案动态管理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130-131.

[3]滕月鹏.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体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传播与版权,2015(06):103-104.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2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工作。“智慧校园”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由于智慧校园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学术界对智慧校园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这些争议背后,我们仍可以找寻学者之间的共识,即“智慧校园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多种应用系统把教学、科研、服务融为一体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较之数字化校园,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第一,网络与智能终端的“无缝隙”覆盖。“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互联网的无缝隙覆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校园环境、师生生活状态等相关信息传输到学校控制系统,这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第二,海量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较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过程与状态数据。”第三,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这一显著特点满足了师生的各种需求,同时也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懈动力。第四,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发挥其信息共享的优势,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科书模式,同时时间上的可支配性(从单一的课上扩展到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可延展性(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都使得学习环境大大的开放。

二、智慧校园建设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由于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构建的不完整性,导致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不仅制约了智慧教育改革路径的创新,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中也遭遇了新的障碍和瓶颈。

(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耦合性低

毋庸置疑,全方位“智能化”是建设智慧校园的技术核心,也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途径。它试图将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与校园资源充分融合、统一协调,以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因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托于数字化校园,仍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单向管理模式为主,学工线的教师仍然未从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真正走出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着重构建独立部门的信息系统(如图书馆管理、公寓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等),这种建设方式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集被“割裂”,各个应用系统所应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被利用和挖掘,也很难对整个学校信息进行查询和决策分析,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再加上学工线上的辅导员教师学科背景各异,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不强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向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服务。如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参加社团活动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或活动负责人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利用智能化信息手段提高学生考勤的效率是多数高校亟待攻关的难题。再如校园一卡通,多数高校现有的一卡通系统在设计时仅仅是将多个系统进行简单的整合,对于整合后的系统如何管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如何共享、如何交互使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控制系统的各部门在对师生进行服务时,并不能全面的了解用户(如未能将学生的学习、科研、心理档案等独立信息源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呈现出来),这使得部门的重复工作大大增加,也造成了部门的服务始终不能达到师生的满意。(三)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思政教学水平有待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视频微课、翻转课堂、MOOC(慕课)成为教育变革的三大热点,要求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必须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如。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些课堂上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当信息技术撬动了课堂,课堂就必须与时俱进。智慧课堂建设,关键还是在教师自身。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既要排除机器的干扰和牵制,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新技术用与不用之间,掌控全在老师。”但对于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老师而言,其所学专业与智慧校园建设中所需知识并不能有效吻合。在未经过较长时间培训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管理更多依靠的还是“言传身教”。但成长在高科技浪潮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真实表达自己的状态和情感。面对教育对象这一庞大群体特征的巨大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是必然趋势。

三、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还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顺应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校园植入智慧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协同性,将信息化技术植入学生管理工作

打造智慧校园是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手段、促使校园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也是为了给师生创建更安全、便捷、智慧的校园环境,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师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信息平台建设人员与信息使用人员必须实现有效地沟通。一线的学工人员必须了解学校网络平台、智能终端设备等的使用方法;幕后的信息平台建设人员需要了解一个学生全部信息的维度。在综合考虑技术和学生工作管理方案之后,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构建稳定、便捷、安全、科学、广泛参与的智慧校园。为了响应教育部“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号召,宁波某院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晨跑制度管理中。学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晨跑锻炼,只要刷一下校园卡,就会被记录晨跑的时间段和次数,进而与体育成绩直接挂钩。这样既督促了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又为老师烦琐的考勤工作减轻了负担。

(二)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

高校的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5后”的年龄层,他们在科技浪潮的洗礼下,更加注重校园智能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与物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对“物”产生生活依赖。全面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整合并共享信息资源,适应并引领学生时代潮流,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创新高效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智慧校园建成的目标之一。“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很多高校在每年迎新方面,尤其网上迎接系统方面得到不断完善,使得报到程序更加清晰化、人性化,体现了学校始终“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再比如,为了能够提升大一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某高校宿管辅导员老师用微信这个智能平台,制作了关于如何清扫宿舍的微电影,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学生的微信群中,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可获取服务资讯。

(三)构建智慧课堂,完善校内外的信息平台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翻转课堂将课堂的教学时空拓宽,搭建起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堂则完全是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协作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翻转课堂和MOOC课堂成为众多高校着力打造的新式教学模式。为此,高校应首先完善并整合校内的资源信息平台,并与相关学科背景强的院校达成“信息共享”的意愿,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无墙的课堂”,教学相长。此外,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部分高校已开设“微学分”“小微课堂”等,通过建设“微”教室、开设“微体验”课程、构建“微”单元自助式学习模式、开展“微”讨论活动等方式,逐步推进“微”教学的改革。“微”课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教学,也将传统枯燥的思政课堂充满活泼的气息。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平台,通过采取“一对一”模式或学生自主进行拼装组合模式,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无疑为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提升做了良好的准备。

四、结语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3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60-04

一、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011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 。我校作为首批立项的52所建设学校之一,目前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建设成果已经显现。2013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基础

1.网络基础设施

目前,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基本到位,初步建成全校各类应用服务器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网络存储系统。

2.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和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学生管理、OA办公、行政管理、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系统,但缺乏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不能以便捷的用户服务界面提供给师生,需要反复登录各个子系统,公共数据得不到全校共享。

3.管理队伍状况

校园信息化管理队伍主要有管理人员6名,其中本科学历占85%,2人拥有网络管理员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人持有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制作员等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基本确保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4.教师信息化水平

学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三、“智慧校园”顶层设计

“智慧校园”信息化总体建设目标: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等四大应用场合,建设一个舒适生活、便捷教学、领先科研、安心校园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和服务模式――“智慧西南”。

我校建设中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基础环境、应用支撑、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四大平台。

“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基于四大平台,提供包含服务中心、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资源中心等应用。

1.服务中心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满足不同角色“一站式”服务要求。

学生服务平台:针对学生个体,以入学服务、学生能力、就业辅导、生活服务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视角进行各类信息和服务的汇聚和展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学习中心、生活中心、实训中心、资源中心、实习就业等。

教师服务平台:针对全校教职工,以教学、科研及办公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教师综合服务平台扩展了面向教职工信息服务的范围,延长了服务周期,从而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相关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教职工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办公系统、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家长服务平台:包含校园信息服务(班主任、校园公告、通知、新闻)、在校缴费信息(一卡通消费、学校收费)、在校学习状况(课表、考试安排、成绩、考证信息)和在校综合评价(奖学金、评优、处分、勤工助学)等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主要设置分类:首页、校园信息服务、在校缴费信息、在校学习状况、在校综合评价等。

2.管理中心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以“学生综合管理”、“教师综合管理”、“教务综合管理”、“学校综合管理”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从学生入学、就读、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形成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家校互动等主要模块,包含招生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资助管理、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保险理赔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评优奖惩管理、学生信用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信息服务。

教师综合管理系统:以教学、科研及学校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划分入职阶段、在职阶段、退休离校阶段,形成业务档案、科研管理、进修培训等模块,包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外聘教职工管理、人事调配管理、合同管理、考勤管理、考核管理、职称管理、进修培训管理、离退休管理、教科研管理、绩效管理、网上评教等子系统。

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形成培养方案、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模块,包含学籍管理、专业管理、课务管理、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评教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试题库及考试系统、考证管理、实验实训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专业体系资源库等综合业务子系统。

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个人办公、协同业务、行政管理等模块,包含行政管理、流程办公、校园OA、校企合作、合作交流、校产管理、报修管理等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化数据挖掘,开发校情分析决策系统;整合现有的图书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其它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综合管理系统。

3.学习中心

以“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构建面向学生、教师、社会,以“精品课程”、“校本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移动学习”、“虚拟实训”等构成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互动教学三大系统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基础之上,方便教师按照专业建设随时重构课程资源,形成师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虚拟实训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与实训过程服务,将知识点学习、虚拟设备认识、虚拟系统实训、学习评价记录等项目有机融合,结合实体设备实训,达到“教学服务”、“评量服务”、“诊断服务”、“补救教学服务”等目的。

4.资源中心

建设资源丰富的有学校特色的,以“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通用资源库”、“专业资源库”构成的综合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的更为便捷、快速的随身图书馆,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资源服务。建设“学生作品集”等特色资源库,展示学校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建设专业资源库,按资源的力度和范围,建设专业级、课程级、素材级等三级资源。

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

四、智慧校园建设实践项目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依据核心特征,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实践应用。

1.一站式信息服务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涵盖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不同角色的视角内涵,享受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主动推送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及时的获取信息。可通过多种访问方式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包括PC、手机、智能终端等,适应WP、IOS和安卓等平台,利用云桌面和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的目标。

2.智慧物联感知平台

采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实训室、教室、图书馆等实体设备并连接它们,建成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通过云计算服务和虚拟服务,将“物联网”和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整合,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远程集中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能效管理和校园监控,实现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围绕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要求,建立全方位监控评估指标体系,引入多方评价模式,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管理“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帮助学校领导及时全面的掌握全校教师教学业务状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全方位评估:学校在抓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建设课程授课计划、学习过程管理、课程试卷管理、课程题库管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常规检查、多方(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管理等模块。力图解决现有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所存在的单一问题,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

全过程监控:学习过程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含考勤、纪律、作业、测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课程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课后进行及时的信息录入,及时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

多元化评价:通过各模块的多维度管理,特别是引入企业和社会的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展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平台。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四大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实现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方便调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五、智慧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

1.理顺思路,明确规划,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研究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分析应用中的不足之处;研究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设计方案;走访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方案。从以上各方面反复入手,把学校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理清学校的建设思路,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框架和发展规划。通过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及时发现和优化方案,在建设中优化,在优化中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实际上软件占的地位更为重要。

2.知己知彼,前期介入,建设学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学校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再在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中发现需要定制开发的功能模块,做到知己知彼。在前期明细项目设计时,要走进企业,采取学校、企业协作建设的模式,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从技术可实现的角度明确功能目标,力求前期深度介入。

3.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建设服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同步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通过企业研讨、专家指导、方案研究等途径,提高信息化建设认知情况。通过岗位能力培训、系统管理培训、应用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

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培训、教学辅助动漫作品制作、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培训等多个师资培训项目,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应用素养。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学校的特色项目,服务于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建成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4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对知识的管理也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部分。高职是人才、知识和科技的密集的场所,承担着教学、科研等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的职能。所谓高职档案就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高职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记录,这些记录是高职几代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不仅在传承高职文化、反映学校各个学期师生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服务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社会等方面作用显著。然而,由于传统思想和现实条件的制约,高职档案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高职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高职档案服务方式单一、信息化手段落后等等,这些问题成为高职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桎梏,导致高职档案的功能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的思想和手段,切实提高高职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二、新时期高职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1、加强宣传、提高档案意识

长期以来,高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认为档案管理可有可无,在资金、办公场所、人员配备上投入较少,影响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科研人员不愿意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能及时将科研成果进行归档,一些职能部门也不愿意将材料送交档案部门,造成很多珍贵的档案材料积压或者丢失,导致高职档案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部门师生也认识不到档案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档案室的具置。鉴于此,高职要加大对档案重要性的宣传,提高高职领导、师生的档案利用意识,一方面高职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广大师生中间普及档案知识,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另一方面,档案室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讲座和培训,让广大的师生学会如何利用档案、如何查询档案资料,充分发挥高职档案的价值。

2、推进高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化时代,高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和工具,在部分高职,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的设备严重不足或者老化,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服务器等都十分短缺,高职档案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为此,高职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从档案资源的产生到归档都进行计算机操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一体化,实现一次输入、反复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让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深度的档案产品开发,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同时,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可以将馆藏一些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以机读目录、卡片。通过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另外,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公布在网上,提高档案服务的广泛性,同时也是带动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的有效方法。

3、培养合格的高职档案人才队伍

高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适应知识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高职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开发和培训力度。一是通过继续教育来解决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职档案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专业性不强、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培训可以让档案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前沿知识,了解高职档案管理的最新理念,掌握档案管理的先进操作技能,这样才能胜任当前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请一些专家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也可以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一些档案工作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可以选拔优秀的档案工作人员到高职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更新老化的知识,回来后可以起到帮传带的作用,让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从中受益。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职可以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进行挂钩,鼓励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档案服务意识和能力。

4、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高职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最大化的提高高职档案利用的效率,实现高职工作的应有价值。广大的高职师生是高职档案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了提高档案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调研用户对档案的需求,加强与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从而确定档案资源的开发的主题和内容。在档案资源开发的前期,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加强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断丰富档案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档案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高职师生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单个高职档案室的信息资源产品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应该加强对其他高职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联合其他高职进行档案资源产品的开发,不仅弥补了高职档案管理部门人力不足的难题,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编研质量。另外,高职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采取与校内外科研部门、经济部门等跨系统的横向联合方式,来共同进行档案信息编研开发,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5、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主动性

高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发挥档案的价值,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因此,高职档案馆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将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整理转向档案信息的重组和创新,将档案中大量固化、凝结状态的信息,据用户和市场需求,按专题重组和创新,为用户提供综述、报告、发展展望等知识重组类服务,变被动的、低档次的、知识备查服务,为积极主动的、高层次的、超前的知识配送服务,使档案馆现藏档案信息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档案馆适应时代要求,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当然,在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时,要注意运用前瞻性思维方式,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为社会开发档案信息,使开发出来的产品具有超前性、针对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5

摘 要: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数据呈现出大数据的基本特征。迎接大数据为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校档案队伍 问题 对策

2010年,“大数据”理念由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柏格教授提出。同时,他对“大数据”阐述了全新见解。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大数据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随着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大数据技术会引领更多信息技术融合高校档案管理中。在大数据引领高校档案界从狭义档案资源观转变为大档案观的过程中,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价值。

一、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迈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一切归档”的档案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高校档案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推动高校档案法制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大人财物的投入、采用新的管理技术等手段,使高校档案跟紧时代步伐,持续、创新发展[1]。

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面对大数据时展的客观需要,面对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高校培养新型档案人才的工作刻不容缓。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促进人才建设与档案工作协调发展,档案事业才能适应时代需求,蓬勃发展[2]。

二、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人员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养、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素质问题

由于高校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属于非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对档案管理知识的掌握仅来源于日常档案工作经验积累,缺乏专业、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档案管理难以有效开展。同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忽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以自我为中心,计较个人得失;服务意识不强,没有从传统服务理念中转变过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二)知识素养问题

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知识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多为非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或临时用工,部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老化,业务知识更新能力较差,接受其他学科新知识时间较长;计算机、外语水平不高,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新技术工具应用能力;档案管理意识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制约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化管理进程,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和发展。

(三)科研意识淡薄问题

由于高校档案管理体制、观念、人员主观认识不足等原因,对档案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不愿将精力投入在档案管理工作研究上;部分高校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管理视为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对新问题、新情况探索与研究的热情;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琐碎且任务繁重,经常处于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当中,缺少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受学历层次的影响,科研水平和能力不足,科研方向不明确[3]。

(四)创新意识淡薄问题

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束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和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奖惩制度;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经费不足,导致档案管理部门无法更换现有的陈旧设备、仪器等硬件,影响高校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档案馆进程,降低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档案管理创新动力和能力。

三、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对档案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档案人员的知识素养,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等,满足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要求。

(一)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大数据背景下,为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工作化的客观要求,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必须认真审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新型档案人员要坚持“四真”的宗旨,即真学、真懂、真干、真用[4],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高校师生服务;随着信息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用信息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保障全校师生存档信息安全;要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

(二)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

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业务知识,运用档案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知识,强化大数据思维。档案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档案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有助于用理论指导档案业务实践,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针对业务方面的知识,在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档案人员相互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的机制,并遴选有前途的档案人员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一般技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信息管理能力,拓展学习领域,更新知识结构,不仅掌握档案专业技能,而且不断充实现代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管理知识,更好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胜任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随着档案工作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工作应紧跟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研究档案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档案管理人员应有问题意识,从理论高度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高校应选拔综合素质高的新型档案人才组成档案课题组,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科学研究,用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

(四)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为了迎合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接轨,不断发展、完善、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要以充分考虑大数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为前提,根据高校师生对存档信息的使用要求,在传统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思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服务经验等方式方法创新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创新意识贯穿工作始终,通过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和硬件设施、增强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增加在线服务等手段,有预见性地加强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开发。

档案记载着高校各种活动,是学校发展的真实反映,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队伍的优化建设是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核心。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档案管理队伍,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时展需求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彦.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优化的路径探析[J].云南档案,2016(11):54,56.

[2]沈伟光.档案有话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智慧校园档案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业务档案 管理

高校教师是高校工作的主体,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业务资料。这些资料是教师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如何管理这些资料,建立科学的业务档案管理机制是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期推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建设,促其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特点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不同于其他一般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1.业务档案来源的丰富多样性。这是由于教师业务活动领域的广泛性所决定的。高校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搞科研,有的教师还走上领导岗位担任行政工作,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师业务档案。2.业务档案搜集的全程动态性。业务档案资料是围绕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如教学日历、教案、教学任务书、听课记录、学生对教师的反映、科研论文等,这些都是教师在业务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真实记录。建立业务档案就必须全程跟踪,动向搜集。3.业务档案资料整理的全面系统性。不仅包括教师自身形成的材料,如教学日历、教案、教学任务书、奖状等,而且包括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资料,如学生的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研究结果等。要将这些教学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归档、标示和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二、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各地高校人员流动频繁,使得教师业务档案的动态性进一步加大,同时需要反映教师工作的相关信息增多,手工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要求,给人事、业务档案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带来了许多问题。

1.管理体制不规范

高校的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学校统一管理。但有的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却是按照教师的业务归属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来管理,即人事档案归人事部门管理,教学档案归教务部门管理,科研档案归科研部门管理,而且教师所在(院)系还散存着部分教师的业务档案。这不仅容易造成教师业务档案资料零散、不完整、不系统,甚至丢失,而且当提取、利用教师的全部业务档案资料时,必须分别到不同的主管部门查阅、提取,给教师业务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带来很大麻烦,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给使用造成麻烦,同时,这种分散管理的状况,造成教师业务档案载体、排列、编目等规格不规范、不统一,影响归档质量,成为管理上的“短板”。

2.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尺。目前,由于高校教师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广大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漠,少数人甚至把档案材料看成是自己的独有成果,不愿向学校移交,给业务档案资料的搜集、管理带来困难,有的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管理手段较落后

教师业务档案信息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科研和学术含量高,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手段尚处在人工操作或半人工操作状态,使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技术严重滞后,从而影响到教师业务档案的利用、编研和开发。

4.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的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并且是非档案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不仅工作变动频繁,而且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无论在精力上,还是业务熟练程度、责任心、档案意识等方面都很难胜任档案基层管理工作。这种状况,导致教师业务档案资料不能及时收集、归档,甚至流失,从而影响了入馆档案的数质量。

三、加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了改变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现状,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够合理、科学地发展,提升教学建设改革的速度及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规范科学的教师业务档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其对策:

1.明确档案负责机构

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应协调与衔接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各个环节,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统一的标准,如各类表格形式的规格、整理、装订、收集、归档、时间等,都要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做好教师档案的立档、整理、保存工作,是教务处的一项基本工作。教师业务档案应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分管,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根据学校规模和管理制度,应按网络辐射状分工,形成层级负责、循环管理体制。可在教务处设立l―2名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全校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在各分院设置一名兼职档案协管员,具体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填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资料移交给专职档案员汇总分析、加工整理、审查鉴定、立卷归档、提供使用。

2.规范档案归档内容

建立高校教师业务档案应该是有选择性的,高校教师考核办法规定,聘请、任命教师必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核。因此,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也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确定,并结合教学实际来确定。德,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对有违反法律法规、组织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等情况的,也要实事求是地记载。能,主要指文化知识、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等,包括个人简历、学历学位复印件,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职务、与教学任务下达表及完成的工作量等。勤,主要是指教师的国内外进修、考查、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刻苦钻研精神、尽责尽职情况和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以及出勤考核记录等情况。绩,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著、译著、教材、论文、资料汇编及参加各级课题的任务书,考评结果、奖惩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情况。

3.完善档案管理程序方法

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分为初级搜集和后期整理两个阶段,搜集是基础,整理是加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兼职档案员要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和工作内容,及时、全面地搜集教学的有关资料、数据,并进行初步整理,按时移交专职档案员;专职档案员根据兼职档案员提供和自行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审查和补正,采取按人和按年度分类立卷的方法,做到既有定量的记载,又有定性的结果。可较多地采用数据加表格的形式,并及时输入教师突出的表现信息,使教师档案有足够的量的储存。对于定性方面的材料,专职档案员应在学年结束或某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相关人员审理有关材料,写出真实的考核评语,填入案卷中。对教师的考核评语应让教师本人过目、提出意见并签字后,才能装订入库。在建立好教师个人档案基础上,专职档案员还应建立全校性的教师情况统计,即在对全校教师每学年的教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建立全校性教师综合评价档案,这也是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综合评价。

4.提高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技术

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客观上提出了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要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网是快速、准确地开发利用教师业务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要改变传统人工操作、手工管理的落后局面,必须实行网络化管理,要建立统一、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师业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相对纸质档案来说具有储存容量大、节省空间等优点,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中,实现教师业务档案检索信息反馈、统计、汇编等管理程序的自动化。教师可以依据权限在校园网上登录系统、校对资料、补齐信息、网上提报;各院(系)把平时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业务资料通过校园局域网络上传至教师业务主管部门。档案管理员在收集纸质材料的同时,收集、拷贝与纸质文件相对应的电子文件一并归档,可以在网上对上传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详细地筛选、整理、下载、录入、编辑、立卷、归档,以保证教师业务档案的齐全、完整,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速度,而且能减少调阅档案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还能实现档案之间的内容互补,发挥业务档案资料的效用。

5.重视业务档案人员培养

专业化的业务档案人才队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业务档案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现代技术学习,不仅要有较高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掌握计算机信息应用的能力,特别是现代化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建立全面系统、标准规范、技术程度高的业务档案管理要求。

总之,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是学校的一笔财富,建立健全的教师业务档案,是我们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需要,我们应积极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制定教学、科研计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真正做到为教学科研服务,发挥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萍.高校应发挥教师业务档案的作用.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潘素华.浅谈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