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 参与学校管理 对策

一、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小学管理逐渐与国际接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作为小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众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中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学校管理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软件”的现代化指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理念等。一方面,家长参与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情商以及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还有助于提高民主监督质量,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以及提高管理效率。

二、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障碍

(一)小学生家长对参与学校管理存在认识偏差

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应当对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责任、意义和影响等有正确的认识。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管理中,家长虽然认识到自己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普遍认为,自身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还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毫无意义,并且还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更加严重。这些认识的偏差,无不影响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推进。

(二)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完善,学校对家长的权利义务也未有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作为民主管理的一部分,很多学校的家长参与过程并没有采取民主的形式,往往采用班主任指定的做法,并且也没有征求其他家长的意见,往往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

(三)小学生家长未能充分发挥所长

当前家长委员会参与过程中,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会议,对学校的管理也不上心,家长参与管理逐渐被搁置起来。此外,受制于自身知识与素质,家长的管理决策往往不能契合学校要求,依然是学校说了算。即使家长受邀参与学校管理会议,往往也只能充当“聆听者”,并未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及教学决策制订中。

三、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育行政方面

首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形式,目前已经出现在很多学校中,但是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存在,并没有行政的效力。尽管我国在2012年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意见,但是此项工作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其次,相关行政部门并没有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进行相关的指导与培训,家长无法以更加专业的姿态对学校管理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学校方面

我国小学管理一直都是实行校长负责制,从而导致小学管理出现了严重的封闭式管理思想,管理者故步自封,影响小学管理民主化的推进。部分学校受迫于上级教育行政的要求,草草地选择部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成立有名无实的管理委员会,应付上级检查。此外,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因而无法为参与管理的家长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更无法提供活动场地等,家长无法独立地展开工作。

(三)家长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长工作都很忙碌,并且在传统观念中,家长都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之后,学校应该全权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自己没有精力去管理学生;还有人认为就是为了省事,才把学生送到了学校。即使在有些有条件开展家长管理的学校,家长参与的热情也不是很高,大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更谈不上参与学校的管理。

四、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部门要重视小学生家长参与

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统筹落实区域内的家长管理工作。并且还要根据本区教育教学管理情况,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导,制定相应的工作发展规划,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学校要加大宣传参与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应当利用相关渠道,大力宣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益处,让家长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仍然属于新事物,学校的大力宣传才能让家长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学校校长应当亲自参与这项工作,对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定期的活动,降低学生家长的排斥心理,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确保家长发挥相关作用

家长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家长的正确态度关系着此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还关系着管理工作运行的效率。家长应当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学生学习塑造一个更加宽容的氛围。家长要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自我学习,端正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态度,唤起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兴.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中外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2):25-28,32.

[2]梁红梅,李刚.当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困境、归因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0(22):11-15.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2

一、食堂沙龙――教师建议制度

学校管理,首先面对的是老师,他们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执行者,同时也是评价者。随着精致化管理的深入,学校教务、教科、德育、后勤各司其职,老师长期处于被“管”的状态,很多时候,疲于应付,有想法也被逐渐淹没,工作缺乏激情。学校管理如同河道治理,不能强“管”,需重在疏“理”。我们借助沙龙的形式,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受到激励,为实现学校的目标管理提供保证。

1、饭厅开辟午间沙龙。

“沙龙”,源于欧美各国文化界,演变到今天,已是志趣相投者聚会一堂,无拘无束地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的聚会。这种聚会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所以常常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老师工作繁琐,每天徘徊在教室办公室之间,唯有中午在食堂用餐时,不同办公室、不同学科的,才能聚在一起,放松闲聊。相同的工作环境,大家聊的也无非是学生家长,且有一呼百应之效。语文老师谈的这个学生情况,能引起数学英语美术科学老师的共鸣;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大家热议,碰撞出不少火花。因此,不值班的日子,大家都喜欢在食堂里慢慢吃饭,吃完了,也不会马上离开。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特地在食堂一角开辟了茶水间,放上红茶绿茶咖啡报纸,让老师们用完餐后小憩,同时也听听大家的想法。渐渐的,食堂午餐,成了每天的食堂小沙龙。

2、组建爷爷奶奶学校。

争取爷爷奶奶不溺爱了,我们老师也省力点。确实,我们以往家长会一直要求父母来,把爷爷奶奶排除在外,事实上,现在爷爷奶奶管得很多,应该积极引导。德育处根据这个意见组织了爷爷奶奶的家长学校,反响热烈。

3、就餐秩序再协调。

日常管理无小事,但也时时都有“小”事。一次,老师们在食堂里争论学生的就餐问题。因为学生多,学生是分批到食堂就餐的。按照惯例,低年级第一批就餐,高年级第二批。但是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无论领饭还是用餐、清洁,动作都非常慢,经常会影响第二批,多次交流无效,老师们说低年级孩子就是动作慢的,没办法。高年级老师很有意见,觉得应该让高年级先就餐。没想到一年级的老师反对意见很大,都认为一年级孩子容易饿,第二批就餐起码晚半个小时,对刚从幼儿园上来的孩子来说是不行的。大家各抒己见,一起讨论如何加强一年级就餐管理,老师们自己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要求试试。结果,皆大欢喜。老师自己参与了整个决策讨论过程,理解也了解了一些细节问题,自己执行起来就非常自觉。教师参与管理,是自主与自律的双重奏。

二、儿童立场――珍视童年价值

学校管理,面向老师,更面向儿童。学校管理的目标,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时光不可逆,童年如此短暂而珍贵,学校教育应该给人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应该是由一个个温暖的细节、美丽的瞬间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所组成。能否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实践教育,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坚持儿童立场,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自主管理自己的校园,享受童年的美好。

1、因需设岗。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往往站在成人的立场,以成人惯有的思维,把成人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成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以成人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实现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教育立场应该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需要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本质有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儿童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有多少潜力?有多少想法?学校首先从管理岗位出发,设立了人人岗位制,让每个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份子。

2、过自己的节日。

玩是孩子们最喜欢、最开心的事,他们喜欢过节。很多学校也因此设立了诸如体育节、艺术节、阅读节、科技节等。但这些节日,多半都是从成人立场出发的,其中的教育意味实在太浓了。不快乐的节日,就是虚伪的节日。过快乐的节日,从而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多方评教――改进学校评价

教育,历来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各方关注是件好事,大家关心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督和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这种关注,被动的“亡羊补牢”,不如主动的请进门来。

1.家长评价――监督与评价的转向。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按学校的考评体系考评,并不突出,但在家长学生中,口碑却很好。其实对老师的考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区分高低优劣,而是帮助老师分析改进问题,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家长。这部分老师,已经达到了这一点,怎么不能被认定为好老师呢?所以,我们邀请家长评价老师,将此作为对老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2.教育行风监督――开启监督型模式。

近年来,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也日渐完善。我校自觉接受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监督,提升学校形象,提升公众满意度,从纪检监察、教育督导、学校安全、食堂餐饮、招生收费等方方面面, 接收监督。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 学校管理 教育服务 教师评价

“教育服务”的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思想。实践教育服务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以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引领教师发展也就成为了实践教育服务理念,提高教育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的关键环节。

一、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教师的能力构成

评价的内容就是与教育服务要求相适应的教师素养。谈教师素养离不开传统的学科素养、教学监控能力、德育说教能力等,但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师能力的修炼。

1.班级管理能力

这里所指的班级管理能力不是仅指班主任的德育管理,而是指所有教师的学生管理、学科管理等。

(1)班级管理能力太重要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下,管不好班级,一切都是空谈。

(2)教育服务理念给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班级管理认为:管理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变化活动。

2.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就是以教育理念为先导的,以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为基础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体现在如何上出“好课”上。

(1)“好课”应该是高效的课。反对过分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提倡单位时间效益最大化既是高效课堂的要求,更是教育服务的具体体现。

(2)“好课”应该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育服务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和教学资源“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不断依据学生状况调整教学行为的动态备课过程,从而摒弃“我讲完了,不知学生会不会”的盲目性。

(3)“好课”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课。一节课就是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常规规范、学识吸引、情绪感染、赏识激励,不但追求让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

3.家校沟通能力

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靠社会来评价,社会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家长的评价。教育服务强调为家长的良好愿望服务,就必须要重视家校沟通。

(1)要畅通沟通的渠道。我们学校老师的做法是天天在组织放学时接触家长,经常通过“校讯通”平台反映孩子的情况,每学年印刷”联系卡片给家长,让家长知道学校的网址、办公的电话、所有任课教师姓名和他们的联系方式。家长要了解学生、要投诉反映问题,就方便了。

(2)培养与家长沟通的语言技巧。教师要努力培养这样一种能力:无论家长多么冲动,自己说几句话,就能让家长的情绪逐渐趋向平静,等家长离开办公室时,能心平气和地走。

(3)要善于向家长宣传和解释学校和个人的教学培养策略。教师要善于向家长解释学校和班级、学科的教学行为,打消家长的疑虑,以求得家长的最大认同。

(4)要把家长视为一种教学资源。缺少家长的参与,教学效果必然是差强人意的。教师不但要经询听取家长对自己教学和管理的意见,还要要尽量引领家长参与教学活动。

二、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教师评价的特征

在教育服务意识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关注重点较过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评价。

1.兼顾各方利益的多元评价主体。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基于学校对上级负责,教师对学校负责的出发点,教师评价是以管理为中心,以管理人员为先导,把教师视为管理的对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评价的主体只要是学校领导。教育服务时代的学校,学校和家长是特殊的“客户关系”,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接受家长和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学校和教师的地位不是由上级领导所确定的,而是由学校和教师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决定的,因此教师评价的主体必然是兼顾各方利益的多元主体。

2.“五维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一般用“德能勤绩”五个标准来评价教师,这套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于偏重对教师的显性工作的评价,容易陷入“分数硬指标”的误区。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对教师的“五维评价”,即学生是否喜欢、家长是否满意、领导是否称心、同行是否佩服、自我是否认同。用“满意”、“喜欢”、“信任”等间接性评价,代替“师德高尚”、“能力强”等直接指标,并给不同的等级指标赋分,将评价结果进行量化汇总,实行“定性评价,等量统计”。

3.促进教师发展。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评价不仅只有学校管理人员或上级部门一个声音,而且还有教师自身、同行同事、学生、家长的意见,评价的功用肯定不仅是为了奖惩,更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让同事同行参与评价也有助于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借鉴,让教师自己评价有助于促进自我教学反思,增强职业的荣誉感。

三、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教师评价的实施

基于教育服务背景下的教师评价主张尽量不把评价结果与奖金挂钩,严格评价结果公开的范围,重在促进教师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就是教师自身围绕“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家校沟通”三个方面的能力和效果进行总结,陈述亮点,自我评议。

2.同行评价。同行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同行同事最有发言权。学校的“人人一节公开课”和相邻级组的“人人听我一节课,我听人人一节课”、校本教研活动、相互检查督导教学常规等是教师相互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

3.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随机抽取学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反映,主要是评价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基本的专业人格、基本的职业操守三个方面。

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主要通过发放意见征询表或家长会的形式进行,侧重于教师是否较好地履行服务承诺,对待家长的态度等问题。对家长的评价意见要正确分析,家长的评价意见统计一般只应该反馈给教师本人,因为数据横向比较缺乏依据。

5.领导评价。领导对教师的评价重在于对其他评价结果的综合和审核,重点评价教师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教育就是服务”理念是教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思想基础,体现教育服务内涵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必将促进教师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性创新 革新理念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阶段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孩子的有心人,处处关怀、爱护幼儿,使他们健康成长,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注重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遵守法律法规两项原则。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要摆正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方式,学会善于表达意见的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帮助和下级同事的支持。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三、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幼儿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三、教学管理必须注重家园配合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5

在社会资源参与中,家长的参与对于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大。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否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决定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家长委员会在促进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褚宏启和贾继娥在《教育治理与教育善治》一文中指出:教育治理的实质是对教育事务的合作管理、共同治理。通过向学校和社会组织放权、授权、分权,解决政府教育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解决多元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问题;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尤其是通过社会专业组织的参与,解决民智集中和决策智力支持的问题;通过强化学校自治,解决政校关系和学校办学自的问题。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必然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导致管理的无序与低效。因此,各主体间需要建立边界清晰、分工协作与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

可见,教育共治既意义重大,又关系复杂,要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 13 章内容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该章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专门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所谓的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询机构或协助单位。

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家长委员会在促进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和整合教育力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在现代学校管理过程中,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家长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是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社会化的体现。

首先,家长委员会可以使家长成为课程改革的合作者。

家长委员会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社会联系面广、社会行业涉及点多、社会关系深远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的安排,向学校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网点,并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学校与家庭,走向社区,走向工厂,走向农场,走向大自然,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增加孩子们的阅历,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各种教育渠道的畅通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合作者。

其次,家长委员会可以使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家校密切配合、互相协助,这样才可以避免出现“5+2=0”的现象出现。可以说,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家长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要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家长的素质,这就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的指导者,这支队伍的组成光靠学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在相当部分学校里面,有一大批热心于家庭教育的家长,他们学识丰富、精力旺盛,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自身优势,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家长代表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教育更多的家长学会科学育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让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生力军。

再次,家长委员会可以使家长成为学校教师师德的监督者。

师风师德建设是教育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和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长委员会可以通过在网上组织家长评教、调查问卷、网上投票等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对教师进行评价等活动中来,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家长委员会参与到学校内部管理中来,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多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可以根据家长委员会提供的满意程度的反馈情况,虚心听取家长意见,积极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家长也因此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够给学校管理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若学校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权利被正式纳入教育法规,他们就能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等,甚者能影响校长和教师的去留。而多数国内的家长委员会事实上成为了学校的附属机构,仅处于辅助和支持学校工作的位置,大多数时候仅仅停留在给学校提意见的层面,这离家校合作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这又特别集中体现在相关法律文本的缺失,政策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

正如陈如平教授所f,“在实行中央管理地方的教育体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少有关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因此对于家庭是否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双方合作关系如何、应采取哪些合作措施等,尚十分模糊。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也尚未被列为考评教师业绩的指标,因此,常常不得不让位于其他更易于检验的事项,家校合作尚缺少制度上的保障”。

在我国近几年的各种政策性文件中,尽管有一些提到了家长参与的理念和方式,但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程序和配套组织机构的相关细则。如 1995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尽管明确提出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但这种泛泛的政策只是落在字面上,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无法获得具体的实施办法。

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范文6

一、传统学校管理的特点和缺陷

传统的学校管理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反映了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是以“科学主义”和“经济人”、“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理论和方法是科学主义分解、精确、逻辑和实验法则的具体运用。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注重规范。传统管理模式以规章制度为基础,学校管理者认为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凡事都要按照既定的制度来进行处理,通过制度管人达到规范师生行为的目的。特别是对教师的管理,一般学校都对上下班制度、作业批改、科研活动、日常管理、家长反馈、学生成绩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以期实现整齐划一的效果。

注重效率。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以提高教学科研效率为出发点,把学生成绩、升学率、数量、科研成果档次等重要指标作为核定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度引导和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例如,部分高中学校,还将毕业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人数纳入到奖惩范围,甚至每升入一名清华、北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更是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学校管理原则。

注重权威。传统的学校管理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类型,制度的制定围绕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管理思路来进行,以此保证管理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落实管理制度方面,其奖罚措施的轻重也多与学校管理者的主观态度有关,明确带有“人治”的色彩,更需要通过建立管理者的权威才能实现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目的。

传统的学校管理对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传统的学校管理还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其自身也有很多不足:

缺少“人本性”。“刚性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事不对人”,尽管不可能完全做到,但这是“刚性管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就带来了“重制度、轻情感”的问题。无论是绩效工资的评定也好,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处理也好,都明显具有“机械”色彩,没有把教师面临的具体情况考虑进去吗,例如所带班级学生的入学基础、教学设施之间的差异等。一概而论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并不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劳动量和劳动成果,很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缺少“灵活性”。“刚性管理”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服务学校安排、遵守制度要求,不允许有“例外”情况,一旦违反了制度要求,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性后果。按照的观点,任何事情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教师有其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科研思路、工作习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而论,必然引起教师的“反感”或者“软抵触”,从而导致“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出现。

缺少“民主性”。“刚性管理”重视学校管理者的权威,必然导致忽视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施重大决策的时候重集中、轻民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难以体现到学校管理过程之中,不利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最终也必将削弱管理效果。

二、实施现代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是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其精神、能力的发展变化,使其学会做人、做事。教育性,是学校的根本属性,也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目的是保持良好教学秩序、实现良好教育效益和维护等级鲜明的层级关系,很显然并没有把如何实现学校的教育性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更不用说作为惟一的教育管理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等新的形势变化,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出来,迫切需要将现代管理方式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概括起来说,实施学校现代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升学率和科研成果,这就要求学校现代管理必须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否则就会导致新课程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尽管推行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进行了普遍的培训,教学方法也进行了调整,但教育的终极目标并没有调整到位,仍然有意或无意地把升学率,尤其是重点大学、名校的升学人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成果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制度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成为新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实施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有助于纠正这种偏差,使学校真正回归到教书育人的社会属性上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仅仅为名牌大学培养精英人才。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学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每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能够体现以人为本、鼓励创新、保证教学质量等具体要求,才能确保纲要的顺利实施。如果仅凭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方面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达到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想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首要的是要保证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从目前的教育管理模式来看,过分看重教师的付出,而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则重视不够,不仅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也难以调动教师群体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三、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代学校管理很难界定为“刚性管理”或者“柔性管理”,而是这两种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以现代管理目标为核心,通过刚柔相济的管理手段,来保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现代学校管理的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功能是育人,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学校管理,旨在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要以教师为本,关心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到实施,都必须体现关注学生、关注教师的原则,只有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当然,以人为本不仅仅指为教师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也不仅仅指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还需要为教师创造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管理意见和建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平的发展机会等。

发展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制度体系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支柱。学校管理要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基本要求,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全校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发自内心地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把学校管理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以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思维制定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不是就制度论制度,生硬地加以落实,而是通过让大家认识到制度的文化内涵,激发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坚持依法治校。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必须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教育活动。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必须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专业法规和《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中有关学校教育之内容,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实施学校管理,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搞“独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