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1
一、活动背景
2020年,我们开展了第一期“宏济”暑期夏令营,为职工子女带来了难忘了暑期体验,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2021年我们的“宏济”暑期夏令营又来啦!为进一步服务好医院职工,关爱职工、关心职工子女健康成长,丰富职工子女暑期生活,这次我们的暑期夏令营将持续1周时间,通过一系列轻松有趣的环节,寓教于乐,带领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父母的工作,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了解红色之路,提高学习能力,增进亲子交流,提升职工归属感、幸福感,创建温馨和谐的医院文化。
二、主办单位
院工会,院团委
三、协办单位
膳食科,儿科、口腔科、眼科、康复中心、金陵图书馆等
四、活动时间
2021年8月2日至8月6日,08:00-17:00。
五、参加人员
我院职工子女均可报名参加,建议年龄5-16周岁学龄儿童。
六、活动地点
报告厅、图书馆、康复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多地结合。
七、活动内容
时间
活动项目
活动内容
负责人
地点
2021年8月2日 主题:破冰时刻
上午
08:30-09:30
开营仪式
主持人开场,小朋友自我介绍。外请专职老师自我介绍。
团委,专职老师
报告厅
09:30-10:30
破冰时刻
通过分组游戏、表演等形式,彼此尽快熟悉,并确定每组的正副组长。
团委
10:30-11:30
思维训练
专注力训练
专职老师
中午
11:30-14:00
午餐及午休
精心准备适合儿童的营养午餐,并集体午休。
膳食科
后勤
职工食堂
下午
14:00-14:30
参观康复中心
了解我院中医康复中心,尤其是其中与孩子们相关的内容
康复科
康复中心
14:30-15:30
小小检测
步态检测及结果分析
康复科
15:30-16:00
点心时间
准备水果、牛奶等小点心为小朋友补充能量
膳食科
16:00-17:00
记忆力训练
专职老师
2021年8月3日 主题:了解我们的身体
上午
08:00-08:30
游戏时间
小朋友玩玩具、做游戏、做早操,等待所有小朋友到齐
专职老师
报告厅
08:30-09:00
小小课堂
儿童生长发育小知识
儿科
09:00-09:30
小小检查
生长发育指标检测
09:30-10:00
小小课堂
如何保护牙齿
口腔科
10:00-10:30
小小检查
牙齿健康检查
10:30-11:00
小小课堂
如何保护眼睛
眼科
11:00-11:30
小小检查
视力检测
中午
11:30-14:00
午餐及午休
精心准备适合儿童的营养午餐,并集体午休。
膳食科
后勤
下午
14:00-15:30
书法学习
学习书法,体会书法修养性情的内涵
工会
图书馆
15:30-16:00
点心时间
准备水果、牛奶等小点心为小朋友补充能量
膳食科
16:00-17:00
心语信箱
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团委
2021年8月4日 主题:探寻奥林匹克精神+我是小小医护
上午
08:00-08:30
阅读时间
老师指导下阅读、优秀,等待所有小朋友到齐。
专职老师
报告厅
08:30-09:20
思维训练
学习习惯培养
专职老师
09:20-11:30
探寻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
集中坐车到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探寻奥林匹克精神
工会,团委
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
中午
11:30-14:00
午餐及午休
参观结束,集中回院就餐,午休
膳食科
后勤
下午
14:00-15:30
小小医护
急救知识讲解(包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医学知识问答
团委
院图书馆
15:30-16:00
点心时间
膳食科
16:00-17:00
医生、护士角色扮演,学习听诊器及、血压计的使用等。
团委
2021年8月5日 主题:探寻历史+爱上中医
上午
08:00-09:00
视频时间
观看建党100周年相关历史视频
工会,团委
报告厅
09:00-11:30
探寻历史
集中坐车参观纪念馆,感受历史的厚重。
纪念馆
中午
11:30-14:00
午餐及午休
参观结束,集中回院就餐,午休
膳食科
后勤
下午
14:00-14:40
爱上中医
中医知识小讲座
团委
院图书馆
14:40-15:30
中医穴位的小奥秘,并教小朋友为父母做简单的穴位按摩,中医功法学习。
研究生党支部
15:30-16:00
点心时间
膳食科
16:00-17:00
中药知识介绍和香囊制作
药学部
2021年8月6日 主题:读“红色之城”
上午
08:00-08:30
阅读时间
带领小朋友读书、做早操,开启一天的学习。
专职老师
报告厅
08:30-11:30
读“红色之城”
集中坐车到金陵图书馆,参观金陵图书馆,开展“跟图书馆员读’红色之城’”系列活动,以及图书捐赠活动。
金陵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
中午
11:30-14:00
午餐及无休
参观结束,集中回院就餐,午休。
膳食科,后勤
下午
14:00-17:00
夏令营闭幕式
分组才艺表演,学习成果展示,家长课堂,亲子互动,院领导为小朋友发放礼品、颁发结营证书和奖状。
工会,团委
报告厅
八、管理模式
1.院工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担任班主任,并承担思维训练、家长课堂等教学内容。采取班主任日常管理为主,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协助管理的方法。
2.成立家长自治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7名,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负责收集家长意见建议,并与工会、班主任老师沟通,协商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困难。负责安排每天1名家长志愿者轮流值班,负责当天全天跟踪日程。
3.采取分组管理,每组5-6名儿童,每组儿童推选组长1人,副组长1人,原则上由年龄较大者担任,协助老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互相帮助、友情提醒,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异常情况。
九、注意事项
1.每日进班前由家长测量孩子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班,若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禁止进班。
2.严格考勤制度,每天进行2次签到(上午送,下午接),职工接送孩子时需出示接送证(团委统一制作),班主任核实信息无误后完成孩子的交接。建立家长微信群,孩子请假、特殊需求等,需在微信群中提前报备。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2
一、集中识字
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后改为实验学校),吸取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并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试验集中归类识字方法,创造了集中归类识字(简称集中识字)的教学经验。根据他们1960年的试验,两年内识字2500个。之后,北京景山学校从196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集中识字,同样达到了两年学会2500字的效果。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就是根据汉字规律,先教学独体字,后教学合体字;采用形声归类法,如,“清、晴、情、请、睛”一组形声字,只要认识了“青”字,其他字就容易认识。它的主要特点是:(1)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最常用汉字,以便学生及早阅读。(2)打好识字的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基本字),以“基本字带字”作为基本识字方法。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和记比说兼用”。(3)吸收先识字后读书、看图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和扩大识字等传统识字教学经验,组织学生掌握汉字规律,自学生字。
二、随课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这是1958年由江苏南京师大附小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特征,注重联系的识字教学流派。随课文分散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因此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意学。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随课文分散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识字教学中,分散识字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字、学词。
三、注音识字
注音识字法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组成部分,由黑龙江语委组织实施,1982年在佳木斯第三小学、拜泉县育英小学和讷河市实验小学开始首轮实验。注音识字旨在发展儿童语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解决识字和学汉语的矛盾。注音识字的基本方法是:(1)一开始用三周时间进行拼音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2)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先阅读拼音课文,进而阅读全部注音的汉字课文,再阅读汉字(难字注音)课文。(3)利用汉语拼音写话和作文,先用纯拼音写话,进而用拼音夹汉字和汉字夹拼音作文。(4)从一年级开始,先打下能识、能写350个汉字的基础,进而通过大量阅读来增识汉字,通过大量作文练习写字。(5)在大量的听、读、说、写的训练中,打好说普通话的基础。注音识字把“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与“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结合起来。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3
一、营造优美环境润化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家校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4
阅读教学中,我们像不像这位友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地方最有趣?什么情节最感人……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对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本内容、领会写作方法起到很大作用,切实提高了阅读效率,然而效率不等于效益。效率字典中释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更侧重于短时间内结果的考察。效益指效果与利益,包括直接的效益和间接的效益。它不仅看重短时间的结果,更看重长远的发展。一次次的打断,都有必要吗?一个个的提问,都有价值吗?这种速成式阅读的最大弊端是:忽略阅读主体的心情,容易打消学生建立起来的阅读兴趣。课堂提问如何从追求效率走向追求效益呢?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前面的探讨中,我们也有共同体验:读书时光不想谁来打扰。那么,就让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心情着想,让学生做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让学生不带任何负担地读书,并安安静静地把书读完,特别是读书之后,让学生细细咀嚼刚才从眼前流过的语句,用自己的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日常教学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教师切不可频频造访,否则,无异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无异践踏孕育新生的心灵沃土。
二、先听后说,平等交流
有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前提,学生自然产生与人交流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出现,让他们一吐为快。当学生看到教师专注的表情,平和的体态,听到教师简短而中肯的应答,心中涌起的是对知音的感激之情,并期待知音的心声。教师此刻的交流既用不着高屋建瓴,更不要尖锐的揭短和修正,只要能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触摸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点拨深层阅读的方向,极大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读后发言,有的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特点鲜明。有的说烟台海的轻盈,也有的谈到了烟台的渔民。但是烟台的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对于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到渔民,为什么说他们是在“播下希望的种苗”不甚了然。这时教师适时点出:“同学们能注意到课文中写到了人,这很好,也有同学说这是照应了结尾的一句话,既然作者要赞美烟台人民,那他要赞美烟台人民的什么品质呢?”学生一片默然。这种建立在平等、认同基础上的交流与点拨融入的是伴随读者的友情,点燃的是继续探究的热情。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文本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在读文章时的语言交流与碰撞,是一种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只有学生花时间去读、去品味、去感悟,才能有“顿悟”和“灵感”。教师此刻的指导才最贴心,最有效。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不是告之结果,而是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巧妙点拨,让学生思考有方向;精心设疑,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加强互动,让学生思考有广度。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启发的例子俯拾皆是。如执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有一处问题设计颇为经典。“听着,听着,阿炳禁不住……”读到这儿,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阿炳只能把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呢?”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统领全文,学生要想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读下面的文字,更要联系前文,阿炳那苦难的童年,不幸的遭遇,还要通过这个大问题,抽丝剥茧,从而理解阿炳有什么样的情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老师给予的时间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读出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对悲愤的倾诉,对命运的不屈,对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情感也越来越丰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老师这样启发:你对学生们除草的方法有何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一位同学说:用铲子除草,虽然费时、费力但环保啊,不污染土壤呀,更有同学提出了可以用机器除草等建设性意见;有的同学说:石灰除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有些农村在开展水稻“免耕法”试验,就是用的石灰除草,结果粮食还增产了呢……到这儿,学生思考已经很充分了,他们不局限于语文本身的学习,把科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激发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经常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四、设情境,等待精彩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学 兴趣 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高系统化、高结构化的教学,即使是近年来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没有一些系统的,比较完美能够代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而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广大教育者掀起了一阵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以《新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策略,是战斗在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所势在必行的。
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就在于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上,课堂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美术教学更是培养及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艺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的思维状况密切相关,思维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转变美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艺术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性,艺术教育在教学中主张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人的各种思维中,发散思维与学生的创造能力联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能使人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从多种可能去设想,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能使我们的头脑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它是开放式的,有标新立异的特点。发散思维带有更多创造性的特征。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关于发散思维的有效指导和训练,会使学生逐渐培养起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寻找丰富的原型,包括民间图形元素、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图形、不同特性的材料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摸索出一些有趣味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一、适合的原型是发散思维的灵感来源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合的原型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前提。在创造的开始和准备阶段,人总会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即原型启发),绝大多数的创造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学中使用的原型应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低年级的实验课《泥泥狗》中,我选用河南省淮阳县的民间泥玩具作为启发学生联想和创造的原型,这些巴掌大小的泥块捏成的各种动物和人形,通体黑色,上面用鲜艳的红、黄、白、绿等颜色装饰成花纹,让人想起儿童画中的用笔,使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简洁的外形,给学生的联想带来灵感。适合的原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有意的观察。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原型,在《毛线粘贴画中》,毛线的柔软,可以拉直、弯曲的特点,便于使用和造型。在教学中,我用毛线拉直形成的笔直的线,弯曲形成的自由的曲线,为学生的联想提供了多变的素材,使学生作起来也易于操作,得心应手。其他各类纸材,像易于吸水的宣纸,深色柔韧的牛皮纸,另外果壳、曲别针等小物品如果抓住它们的特点,恰当的运用,都会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原型。
二、自由联想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具有变化多端,不可重复,无法预测的特点。比如,当一条毛线被拉直成竖线时,学生会想到数字“1”、电线杆、筷子,还有的会想门缝、车轮留下的印迹,当毛线被拉成横线时,学生又会想到跳绳、晾衣绳、水平线、电线、尺子等等。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许多学生都会把自己想到的事物告诉大家,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会由一个图形想到各种不同的东西,一个学生的想法会直接或间接给别人的学生带来启发和灵感,即使个别学生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别人的描述也会给他带来思维的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规则的图形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在《剪纸贴画》一课中,我将几张彩纸同时剪成不规则的图形,问学生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一只靴子,有的想到了人的胃,还有人觉的像水池,我请学生继续剪一些点线,把刚才各自想到的东西剪得更形象些,可以加上情节,学生的作品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我看到靴上摞着的小脚,胃里的长线,池中的水果……“这是爸爸让孩子踩在自己的脚上,正在逗他玩;一个人吃错了东西,医生把镜子伸到胃里给他检查;水池里放满了洗好的新鲜水果。”学生们解释给我听。
一形多义,没有任何限定,根据原型,你可以尽力把自己曾经见到的形象与之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具有趣味性的有效训练。
三、有意创造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体现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原型的自由联想,由少到多,由简单到丰富,通过思考给固定的形象赋予生动的解释,思考的过程即学生得到有效思维训练的过程,这种生动的解释就是学生创造过程的体现。创造体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个人喜好自然的表现出来。
在执教的《单色剪纸》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一张单色彩纸剪出自由弯曲的线,在剪以前不去刻意的设计和安排,可以从彩纸边缘的任何一处开始,弯弯曲曲的剪到彩纸的中间或再深入一些,最好不要把纸剪断,然后再沿着剪进的线倒着剪出来。当随意剪出的线呈现在眼前时,仔细观察它像什么,专注的多看一会儿,可以自己旋转彩纸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时学生会同时想到好几个事物,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最有趣的想法,进一步剪成联想到的图案,形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做做想想、想想做做,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多次思考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6
创新型人才是可以培养的吗?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先天的,有人认为是后天习得的,大家众说纷纭,争执不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尝试,也有很多著作,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实施上少有可信服的案例。虽然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创新力本质的认识上仍没有达成一致。
当今的教育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学起源于西方,其基础是心理学和哲学[1]。所谓科学教育只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然而,心理学不是万能的,有些现象是心理学无法解释的,对于那些心理学还没有搞清楚的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呢?另外,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为之物,这些解释一旦发生偏差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很多教育现象,如创新能力、意志品质等, 都是个体拥有的,每个个体都各不相同,心理学难以给出充分的解释,教育又该如何处理呢?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应该遵循何种途径?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有意识的活动,是特殊的传递经验的形式和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相比,二者的施予对象和活动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别。而教育活动与一般的社会活动相比,有着不同的活动目的: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施予对象(被教育者)的发展,而后者的目的在于满足施予者本人的利益。
因此, 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教育的目的性,更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按照预期的目标培养被教育者。然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从中国的发展历史看,自黄帝以来,史书上所记载和颂扬的多是那些德和才兼备的人物。从中国的教育历史看,夏朝已经建立了面向官方的教育制度,西周以“六艺”为教育目标,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近代先生提出了“五育并举”的健全人格教育方针,以及当前奉行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从大的方面看,自古以来的教育目标都可以分成两方面:做事和做人。
从西方的教育历史看,其教育目标仍然是“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要“学会做人”,另外还要教人智慧,明辨是非,正确做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具有理性,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成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而理性灵魂则表现为思维和认识。虽然中世纪大学开始形成时较为偏重知识教学,然而到近代,西方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们也逐渐将教育融入教学。关于教育目标所涉及的内容,康德也认为教育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技能性的、明智性的和道德性的,其中技能相当于通常的知识和技能,明智性的内容是指运用技能解决问题,即思维能力[2]。
因此, 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历史看,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目的性,而教育的目的是使被教育者获得为人之德和做事之道。
现代教育系统
1.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然而这种目的如何才能达成呢?教育是改变人的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系统,然而教育却又常常被赋予太多的责任,有的来自国家层面,有的来自家庭层面。而且,教育往往会被赋予重大而又确定性的责任。例如,限定时间内培养出某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如何使教育变成一个可控的、确定的过程便成为人们的梦想,一些人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可控的手段和途径达成特定的教育目标,这就是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个学科,成为教育科学。
通过多年的发展,现代的教育系统已经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教育研究和教育实施,虽然看起来二者有关系,但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如图1所示。
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分开的优点是,教育研究人员可以专门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而不需要真正去上课;而一线教师可以专门上课,通过不定期的接受教师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然这样的分工可以使得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学实施人员分别专注于各自的工作,使得各自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然而,这种成效是依赖于各自的评价系统的,研究人员可能取得高校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教育实施未必有效;而中小学教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然而他们未必是按照研究人员的成果实施的,甚至未必和研究成果一致。虽然目前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如国培计划等,然而这种培训中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言语传递的,教师通过言语报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讲给一线教师。这样的培训存在两点疑问:一是,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未必是有效的,传递的未必是有效真理;二是,即使是有效真理,经言语传输的又能得到什么呢?
2. 教育的层次系统
前面的分析表明,目前的教育学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系统中的子模块之间形成了图2的层次关系,即始于理想的人这一教育目的,到教育结果产生,即产生被教育的人之间形成了多级的层次关系。
一个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实施。这五个模块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模块面向的对象是人,即教育目的是“培养……的人”,而教育实施也是教师和被教育的对象之间直接发生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即教育目的的达成,也就是产生被教育的人。
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儿童三岁开始进入幼儿园,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学校教育生涯。按照目前中国的大学入学比率估计[3],连同民办的大学算在内,中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比率已经大大提高,2014年为74.33%。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的在校教育时间是19年。
作为中国的高中毕业生,要经历15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要经过19年的学校教育。中小学学校期间,每天都在练习,每周都要测验,每个月都要考试,每学期都要进行期末考试,每学年都要进行年级考试。在目前的主要依赖考试成绩的教育机制下,对学校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升学率,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靠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也是所教授学生的成绩。
虽然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采用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在一切以成绩作为默认衡量指标的前提下, 其实教师教学只有一个目标, 就是知识与技能, 其他都成为摆设。因此, 每位教师都会只关注所教的学生每学期的成绩,因为只有这一学期的成绩属于“我的成果”,难以指望教师为学生做更长远的考虑,更不用说一生的考虑了。小学只考虑小学的阶段,初中只考虑初中阶段,高中只考虑高中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学段内取得好成绩,因此,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将本学段的知识不断讲解,将本学段所要学的技能不断练习,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里预习完下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虽然教师也不能保证这样能得到好成绩,但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放心,这是教师们能确认已经学会的最好方式。也许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更好的提分方式,但是那样可能来得慢, 日后学生可能取得好成绩,但那时的成绩不属于“我”。
在这种一切以成绩论的机制下,教师将学生视为自己“挣分”的对象,再好的学生不能拿到高分对于教师也没有吸引力,因此不能要求教师都要以培养人为目的;因为,即使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这种成就也只能属于最后一个学段。其结果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随着学龄的增加而提高,大学抱怨高中,高中抱怨初中,初中抱怨小学,小学抱怨幼儿园。
从目前的教育情况看,学校注重成绩而忽视能力与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理念,这些理念听起来都是以培养高尚的人格为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至少难以落实。
以上所描述的情况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注重成绩却忽视能力素质,难道考试成绩与能力以及人格培养存在本质的冲突吗?
思维能力教学的实践
1. 两种类型的教学
学校已经成为教育的默认场所,学科知识已经成为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因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本身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有限,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因为不同的知识获得途径,会带来不同的附加效果,这种效果往往比知识本身还重要。
认识论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直接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创造或者发现的知识,而间接经验就是通过阅读书本或者别人告诉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师通过言语传递的,二是学生在直接完成活动中发现的。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解释型教学,二是创造型教学。在解释型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解释给学生,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含义,从而获得知识;然而,在创造型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设计好活动,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活动来创造知识。
在以双基为目标的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解释型教学,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快速高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除了获得理解能力和知识之外,难以得到其他的能力。而在创造型教学中,学生除了获得知识与技能外,或可得到创造能力。
一般来说, 只以获得技能为目标的教学称为训练,例如,各种体育技能训练以获得某种特殊技能为目标,思维训练以获得某些特殊的思维技巧为目标。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生还没有到专业发展的阶段,应该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为目标,因此不宜采用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2. 思维能力的教学
思维能力是成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稳定的主观条件[4]。思维能力又分为分析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前者是成功解决相似问题所需要的主观条件,也称为迁移能力;后者是指解决新异问题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尤其是解决复杂的高难度问题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所需要的,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必备条件,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条件。因此,我国教育的新课标也将思维能力列为各个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
我们课题组经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对思维能力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以下成果。
(1)思维能力的本质
思维能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广泛研究的概念,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还没有形成共识。然而,思维能力又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教学人员无法回避的概念。由于对思维能力本质的认识缺乏共识,人们在研究思维能力教学时所指的目标也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指思维的过程,如杜威的思维过程[5],有时是指思维的具体操作,如德博诺的思维技巧训练[6],有时是指思维的效果,如林崇德的思维的品质等。但是,究竟思维能力与其他的性能有何不同,本质上有何区别,从目前的解释上来看无法找到答案。例如,思维能力与方法、知识、思维技巧有什么区别?目前的文献很难解释清楚。
我们经过研究认为[4]:思维能力与知识、方法的区别在于使用方式的不同,知识方法的使用是有意识的,而思维能力的使用是无意识的,而从记忆的角度看,知识和方法是以陈述性记忆或者程序性记忆存储的,而思维能力是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存储的,而内隐记忆的具置也是无法说清楚的,思维能力的存储特点和使用方式是一致的。
研究表明, 内隐记忆主要是靠隐式方式获得的,即不能直接作为行为的目标。例如,我们说话时是靠语法发挥作用的,然而我们单独学习的语法规则反而不利于言语对话。同样,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但是这种作用是隐式的,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只是问题本身,至于何时解决是不确定的。思维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解决问题实现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得到的,离开了解决问题,而单独地讲授问题解决过程是无法得到思维能力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
解决高难度的问题需要反复思考,不但需要知识技能和方法,还需要激活这些成分的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开放的人格。因此,我们将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五维: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素质和人格。研究和实践表明,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解释和练习获得,因此可以通过解释型教学得以实现。然而, 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亲自解决问题的体验,是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因此只能通过创造型教学获得。而且,思维能力属于隐性知识,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属于“道”,因此只能通过隐式教学方式获得。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提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分类,教师可以更有效地描述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3)思维能力教学的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即创造型教学的一般模式:即目标设计;新异问题设计;问题探究;启发点拨;结果展示;质询反思;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4)新异问题的主要特征
我们的实践和研究表明, 一个有效的新异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问题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使用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内容对问题的解决是必要的;解决该问题的难点和关键是应用教学目标;问题对于学生应具有新异性;问题对于学生应具有挑战性。
利用以上的问题特征,我们设计了小学数学1-6年级的720道新异问题,并以此设计了相应的720个教案,形成了《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程》1-6册。实践表明,这些教案可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思维能力培养的启发策略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亲自解决问题中获得的,强大的意志力是在学生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时获得的。因此,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思维能力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据此,我们提出了提示最小化原则,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应尽量给予最小的提示。同时,我们还给小学创新思维能力教程的每个探究问题提供了参考的启发问题。
(6)专家示范引领的随堂实训教师培训模式
思维能力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问题设计能力和启发点拨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通过几次报告就能够获得的,只能通过教师在创造型教学中获得。以往的教师培训主要以演讲为主,教育专家做报告,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授课,专家对授课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思维能力教学的教师培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和研究团队探索出了一种专家示范引领的实训教师培训模式,即项目组专家先进行课堂示范和评课,然后与教师一起设计,进行同课异构,最后让教师独立设计和授课。这种方式结合了学徒式教学和常规的培训方式,不会给教师添乱,不但可以让教师有抓手,可模仿,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升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专家演讲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有效,但对专家的要求特别高。
五年来,这些思维教程和教学方法在门头沟区、朝阳区、海淀区、河北三河、河北高阳县等地的四十多所小学试用。统计数据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半年后就显著提升,成绩明显提高。
思维能力和意志力是人的稳定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不仅能提高数学成绩,对其他课程也会有正面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事能力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教育未来的展望
历史永远前进,时代不断变迁。追求成就却是古往今来不变的人生诉求,人才培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沿袭几千年的以人为本的中华教育突然转向双基训练,几十年的教育培训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演讲式教师,然而目前,教育的车轮又回归中华古老的传统教育。
知识和方法是客观的,是可以写在纸上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然而思维能力和意志力是主观的,只能存在于个体中,是无法观察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可以通过解释加以理解和记住的,然而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却不能通过理解得到。关于创新力,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是由创新思维和人格组成,人格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就是“道”[7]。那么,人才培养本质上就是“修道”,而教育的问题就是如何修道,正如道德经所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