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局限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局限性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1

一、充分认识继续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对农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强化保障支撑作用。

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原则

(一)政府引导。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协同农业、水利、气象、宣传等部门,引导和鼓励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保险,积极推动农业保险试点业务的开展,调动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二)市场运作。财政投入要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保险业务以经办机构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经办机构要重视业务经营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自主自愿。农户、龙头企业、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各级政府等有关各方的参与要坚持自主自愿。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可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四)协同推进。保费补贴政策要同农业信贷、其它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以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农业、水利、气象、宣传等有关方面要对经办机构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三、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一)保险品种。种植业为水稻、玉米;养殖业为育肥生猪、能繁母猪、奶牛。其中,育肥生猪保费补贴政策待省政策下发后另行下发。

(二)保险金额和费率。水稻一般灾害险和旱灾的保险金额分别为300元/亩和100元/亩,保险费率分别为5%和10%;玉米一般灾害险和旱灾的保险金额分别为292元/亩和100元/亩,保险费率分别为5%和10%;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1000元/头,保险费率为6%;奶牛保险金额为5000元/头,保险费率为5%。

(三)保险责任。种植业和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执行2007年政策。

(四)承保规模。保费测算时,各县(市、区)财政分别按种植业40%、能繁母猪100%、奶牛100%的承保面计算保费,并据此安排预算资金。

(五)保费补贴政策。各扩权试点县按川财办〔2008〕22号文件规定的补贴标准执行。非扩权试点县种植业保费分担比例为中央35%,地方财政4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0%),农民25%;能繁母猪为中央50%,地方财政3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0%),农民20%;奶牛为中央30%,地方财政30%(其中县级财政承担15%),农民40%。

(六)保费补贴资金管理。继续执行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所有品种的县(市、区)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从财政部门开设的中央特设资金专户划入市级开设的中央特设资金专户,由市统一拨入保险经营机构开设的“农险资金专户”。

(七)风险控制和管理。2008年风险管理和理赔支付办法按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达市府发〔2008〕35号)规定执行。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2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011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达61739.78亿元,同比增长27.9%,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房地产市场中,市场机制本身只能保证资源配置的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私人成本相等,无法保证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相等。因此,有必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房价相对稳定、供求基本平衡和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分析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房地产价格。

第一,税收途径。税收手段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房地产税收不仅是保证房地产业成为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经济活动的杠杆。但从国统局的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来看,税收政策在现实中对于遏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如下:房地产税收占开发成本比例相对较小,对于房地产的高利润空间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产生短期化思想,背离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初衷;税收不论在调节总量还是在调节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时滞,造成调节效果不显着。

第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的高低会对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提供保障性住房,对于改善住房结构、有效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保障性住房政策对房地产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房地产供求关系、拉低房地产价格和影响房价上涨预期等方面。

(二)货币政策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供给和利率政策,两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大途径。

第一,利率途径。利率变化影响住房贷款利息,进而改变消费者的购房成本。由于房地产价格富有弹性,购房成本变化会使消费者敏感进入或退出市场,从而达到调节房地产的需求,直接影响房价。第二,信贷途径。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信贷机构的贷款供给能力。银行信贷能力的变化会对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增加或减少房地产需求,引致其价格的相应变化。第三,资产组合效应途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主要包括货币、债券、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下降,投资者会减少资产组合中货币资产的比例,而增加非货币资产的比例,以形成新的均衡。从而导致非货币资产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房地产商品作为非货币资产就会受到影响。

二、调控效果及局限性分析

总体来看,2003年以后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房价涨速过快及市场秩序的调控和治理与调控预期一直有较大差距。2007年以后,建立在前期一系列调控积累基础上,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改善住房结构的调控思路,目前已经显现出一些效果,部分地区部分城市的房价有所回落,但仍不明显。总体上房价过高、部分城市的房价不断出现涨速过快以及市场有序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调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由于土地出让收入由地方政府所有,房地产价格上涨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所以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能够增加收益的措施。第二,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政府需要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虽然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23号文件确定了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但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18号文件,将原来23号文件中有关“经济适用房是住房供应的主体”改为“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弱化了经济适用房在住房供应体系的地位。同时又没有及时建立其他有效地住房保障措施,这也是调控“失灵”的重要原因。第三,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很好落实。地方贯彻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积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时滞,使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减弱。

三、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

首先,要重视住房保障。许多国家都将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认为这样做既有助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也能有效改善住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从而建立较好的市场基础。例如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主要是直接向低收入者提供公共住房,60年代至70年代,重点转为补贴私人机构兴建出租给低收入家庭的住房,70年代以来,住房短缺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政府主要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补贴。

其次,强化税收工具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运用。税收工具对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看,税收政策的运用力度明显不够。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3

论文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经济

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衰退,许多潜在风险可能尚未显现。2009年末爆发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和希腊的主权信用危机引发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担忧。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借此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1 财政政策的内涵以及近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2004年至2008年考虑到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主要的改革措施是继续在东北进行增值税转型政策试验。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

2008年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性金融风暴由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和国内投资信心。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 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美国的次贷“飓风”,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损害到美国的经济发展,更严重的是逐步蔓延到世界各国。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采取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以拯救本国经济。

(1)从国际看来,当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各国经济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

对美国来说,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影响。第一,房地产投资的萎缩严重拖累美国经济。第二,消费的下滑加快美国经济回落的速度。第三,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衰退,美国政府继续采取大量发行美元的政策来刺激经济,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对欧盟来说,也遭受到了本次危机的影响。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股市纷纷大幅下跌。美国房市的不断跌深引起市场对欧洲房价的担忧,欧洲房贷市场抽紧。

对新兴国家来说,受美国次贷以及华尔街大公司破产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国家金融市场遭受重创,股市普遍下跌。越南、南非等国家的信用风险加大,已经难以应对由于对外账户失衡和经济减速带来的不利影响。

(2)从国内看来,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规模巨大但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中国出口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进出口出现下滑、部分出口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不少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目前,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也早已采取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限制“两高一资”企业的投资和出口,适度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商品出口退税率等。

再次,威胁到我国外汇资产的安全。我国目前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7000多亿美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在危机因素的作用之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节节下降,目前已趋近于零。

最后,影响我国国内投资信心。危机发生后,国内相关的投资受到牵连,国内的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目前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转贴于

3 选择财政政策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政策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我国制定财政政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适度性。

2010年3月初召开的两会要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份,2.7%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价格调控目标,也使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有所增强。

此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这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效果,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其内在滞后较长,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适当调整财政投入的重点取向。

去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大规模举办政府投资的六大基础设施建设,即农田水利、江河治理、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电信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国家储备粮仓,农村电网,经济适用房。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必要的,对促进经济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3)地方性的“隐形财政风险”。

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主要依靠综合效益来还款,这里蕴含着城市政府以及财政性的风险。

4 财政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由前文的分析看来,世界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波动与回升中,我国的国际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国内经济尚未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上,还有必要保持扩张形态必要的连续性,并注意适当按实际经济走势进行宏观微调。

(1)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

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期为“保增长”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及时有效,但外需仍显疲弱,总需求仍然不足,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在财政政策实施中,把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2)运用财政政策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避免对于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以下个方面出发:一,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虽然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均超过GDP增速,但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却指出,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二,建立社会保障扩大内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

(3)大力支持“三农”,促进农村发展和劳动力转移。

理论界普遍认为,推动农村消费和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比积极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新农村运动的倡导者也主张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农村的有效消费需求。

首先,建立健全政府农业投入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性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长。

其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抓紧研究建立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并总结经验改造能繁母猪补贴机制。

(4)规范地方政府融资。

政策扩张期带来了我国公债规模的明显上升,除规范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009年“登堂入室”的2000亿元地方债之外,地方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的规模也已迅速扩大。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模式下,对其做出简单禁止是行不通的。所以,大思路上应回归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古老智慧,疏堵结合,重堵更重疏,关键是应当因势利导引导其规范发展。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4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经济活动;货币乘数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

(一)存款准备金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后,会控制货币供给,调控国民收入,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行有效监督。具体作用有:第一,保证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资本的流动性;第二,中央银行可以专注于信贷资金的一部分履行职能,银行间结算处理,向金融机构贷款,以适应短期资金在不同的银行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调整;第三,通过作用于货币乘数,调整货币供应总量。

(二)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作用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表示中央银行增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减的数值。当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升(降低),货币乘数值就下降(增大),这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系统减少(增加)的创造能力,也使得信贷规模减少(增加),导致社会信用压力增大(减小),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利率上升(降低),社会的投资及其他支出相应缩减(增加),这就是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作用过程。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局限性

(一)对经济调控的震动太大

由于存款准备金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对经济产生影响,在经济出现过度增长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通过货币创造过程,使社会中的信贷资金多倍收缩,给经济降温。中央银行每次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要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当调节过于频繁时,就会导致银行的经营产生不确定性,对银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带来经济的强烈震荡。

(二)频繁调整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我国银行缴存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额数额比较大,这使得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明显,需频繁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会造成经济稳定性的降低。都知道,只有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中,才有助于经济活动高效的进行,而频繁的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波动的宏观经济境况,增加人们预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微观主体承担更大的风险,减少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经济活动减少。

(三)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由于银行的规模和经营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一刀切”式变更对银行的作用不同步,一些银行就容易落到流动性的困境。存款准备金轻微的变化,会有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因此,对经济的短期调整是不合适的,由此存款准备金也是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常用的工具。

三、强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提议

(一)密切配合其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调整时存在对经济震动太大的局限性,并达不到及时有效调控经济的政策效果,而若与政府其他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和合作,则助于达到最大的政策效应。当经济形势过热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应配合紧缩的财政政策,相关部门降低财政款项,更多的往央行上交存款,使得社会上的货币量削减。在税收方面,通过提高税率,加强税收征收和管理的力度,减少企业的融资途径,降低企业的投资欲望。

(二)实行多种货币政策组合调控

我国历年来经济调控时所使用的货币政策,虽然存款准备金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配合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具备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结合存款准备金制度,再加以央行审时度势的卖出有价证券,通过票据交换与结算,减少银行的流动性,使得银行体系贷款规模的缩小,从而有效的抑制我国国民经济中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过量,投资欲望过强和消费过热的现象。

(三)加强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创新型产品严重缺乏,导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过度的依赖。因而,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研制出新颖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促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得到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得到强化,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抵抗能力,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在中国外汇储备系统。

四、结论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会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控制经济。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也是使用十分频繁的货币政策。通过分析暴露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缺乏弹性、地区间影响不一致等。针对存款准备金的局限性本文也做出而相应的加强其作用的提议,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密切配合,实现了多种货币政策的调整,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楚尔鸣.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18221

[2]潘淑娟.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61262

[3]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5963

[4]陈艳冰.探析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

[5]魏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个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博士论坛,2009(2):4749

[6]孙政.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优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5051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发展;支持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和调整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实现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政策性支持,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快速反应性和直接利益相关性,所以研究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财政政策支持必要性

1.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从中小企业的界定来看,根据不同的界定标准,每个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制定相关标准,其目的是更好的实现管理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定性界定可以总结为:企业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但是企业受到资金和融资的限制,相比大企业来说,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定量界定来看,主要看的是一定时期内,从事企业生产性和服务性雇员的人数,资产总额以及营业额。无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中小企业是相对概念,其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企业的规模实力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我国注册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500万户,这其中还并未包含个体工商户,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将不断增加,它是解决劳动力就业,提高经济市场活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对象,财政政策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

2. 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但是实力较弱,更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政策,提供优惠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其次,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必要内容,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利用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当关键。

二、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财政统筹协调不到位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较为分散,资金规模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同步,特别是财政资金控制在多个部门手上,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财政政策的整体效果不好,许多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大企业的招商引资上,导致小企业发展空间受阻,较高的政策门槛,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对中小企业的参与度,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 财政资金引导不明显

财政政策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情况,在国家一些地方表现的较为突出,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都是无偿资助的形式实现,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不明显,由于过多的依靠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内生动力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贷款门槛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升高。

3. 财政政策导向不突出

国家推行财政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加强的行业倾向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对于人才的引进和科技人才的扶持上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备上,国家的财政政策倾向明显不足。

4. 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财政支持管理不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协调能力差,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配合能力较差,对于项目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上,不能形成良性管理机制,导致在项目申报时,脱离了实际情况,增加了成本,甚至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其次,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性不足,许多项目资金还控制在较少企业手里,容易滋生腐败。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 突出中小企业财政政策设计

中小企业主要是以自主创新型企业为主,是各级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支持对象,但是受到单一政策的影响,其推动作用较为式微,所以在财政政策进行时需要统筹规划,提升财政政策的设计效果;要把系统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突出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特别在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管理环节,要保证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统筹专项资金,提高政策的引导性和适应性,减少企业使用优惠政策的成本,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机制,加强宣传。

2. 强化财政政策的统一化管理

在财政政策的实施时,最主要的是执行能力,所以要坚持管理和执行,达成财政政策的预期目标,首先要加强管理,强化政策落实,通过统一领导,统一的规划能够形成政策合力,保证专款专用,政策的执行到位;其次,强化监督管理,保证资金使用,在实施财政政策之后,需要对项目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监督,保证资金的使用,防止资金的挪用和占用;最后,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财政政策局限性范文6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结语: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是为了客服单一宏观调控手段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建立的,其职责是为不同宏观调控部门之间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使之协调的程序和措施,避免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影响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宏观调控各部门之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防止出现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参考书目:

【1】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本著:《宏观调控》,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3】邢会强著:《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吕忠梅、陈虹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綦赞超:《浅谈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清华学术期刊,200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