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

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范文1

有些人试图从网络、书本上搜集那些需要“仰望”的成功人士应该具有的若干特征。如所谓的年薪百万必备的十五种能力: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考虑问题时的换位思考能力,强于他人的总结能力等等。但有时这种看似靠谱的总结反而让人眼花缭乱、心生混乱,甚至是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因为它不仅列举的条目过多,且欠缺内在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这类文章通常只介绍然,不介绍所以然,给不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也有人认为创新思维属于思维层面,并非通过简单培训就能改变。而笔者认为,简单培训确实不能立刻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但决不认同思维层面的东西不能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是父母的遗传基础加上后天训练的结果,即使一个人具备再优秀的基因,一旦脱离社会,他的思维习惯只怕会跟不上时代变化,更谈不上有多强的创新能力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业界精英,都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认为没必要进一步历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这类人心中,如果有人谈及提高思维能力,似乎就是对他智慧的侮辱。通常在某一方面做得不错的资深人士,更会主观地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实际上,这类人忘记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老话,因此他们也做不到不耻下问,这自然阻碍甚至阻止了他们在思维能力上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另外,提起创新,人们往往会想起诸如六西格玛,六顶思考帽创新思维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工具,如组合创新、类比创新、加一加/减一减、TRIZ理论等。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文章遍布杂志与各创新培训机构的讲义说辞中。

凡此种种,创新思维似乎就是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它似乎很复杂,实现的道路很神秘,且思维一旦改变,效果可能也不那么值得期待。

一般来说,能力全面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全面的能力通常包括三点:知识力、沟通力、思考力。

知识力是指所获知识量的多少。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年轻人的知识积累会不断增多。所以,知识力的提高并不是非常困难。

沟通力是指与社会关系网交互信息的能力,涉及较多心理学层面的内容。

思考力则是关于如何改进思考效率,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思考力优秀的人即使在信息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从中发现事物的潜在规律。亦或在杂乱无序的只言片语中,他们也能最先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进而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此外,他们还善于归纳总结,向客户精准表述信息,同时获取客户所求。

而创新思考力重点关注的是与创新有关的思考能力。具备如图1所示20般“武艺”的人,必定具有很强的创新思考能力,且善于拾遗,并以优先他人的速度、深度、广度,想他人所不能想。显然,创新思考力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能使思维活动具有全面性、深入性、有序性和快速性。

掌握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让自己拥有自由驾驭创新“武艺”的能力,那么所谓的灵光乍现就成了浮云。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要求我们能够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快速给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这需要经历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三个步骤,本文重点分析前两步。

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通常也是最欠重视的环节。如果我们真正理解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答案。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好不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同时,自己才刚刚弄明白全部题意。其实,在发明过程中,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可用的创新资源的过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清楚自己的粮草兵马储备怎能打好仗?

笔者简述五种方法,向大家展示如何以创新思维理解问题。

1.五问法。指对问题进行5次发问,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在发问的过程中,要本着怀疑的态度,不唯上、不唯书、不耻下问。

2.弄清问题范围。在明白问题的方方面面后,要以条目的形式,清晰地列出哪些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范畴,哪些是不打算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弄清楚问题是什么的同时,最好也要弄清楚问题不是什么,这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这就是“反系统”、“看反向”的重要性。

3.用一句话描述问题。如果你能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将要解决的问题,就证明你确实明白了想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不过没关系,尝试着用20个左右的词语描述你的问题,逐步提炼问题精髓,缩减所用词汇个数直至再也不能减少为止。

4.将问题“一般化”。所谓触类旁通,其中的“类”就是“一般化”的过程。只有将问题上升到一般化描述后,才能为后续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打开思路。

5.把握可能的派生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物质都是我们的可用资源,也就是派生资源。以打扑克为例:随着牌局的进行,对手及整个牌局的信息资源在逐渐变化,你的出牌思路也必须随之调整,有可能需要拆牌或者打乱原本的出牌顺序方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们必须从头至尾、不间断地审视可用资源,把握于己有利的资源。

上述的5种方法同时也是理解问题的5个步骤。在面对问题时,可按照上述步骤的顺序进行梳理。

其次则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也提出6种办法,介绍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1.全方位思考。如何做到周全地考虑问题,不遗漏任何区域?任何系统都有子系统,有系统亦有反系统,系统又由若干关键参数组成,而任何参数都有两个极限端……如果将这些区域都思考过滤一遍,全面无死角的思维模式也就形成了。TRIZ理论中九屏幕法、STC法,Innovation Cube中的参数去留放缩技术都是实现这种思维习惯的学习方法。

2.借鉴规律。 研究发现,其实90%的工程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在工业界,技术进化的规律实际上不断重复着,TRIZ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使我们可以像解数学题一样解决发明问题。

3.拟人思考。如果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嵌入”被研究的发明对象中,赋予研究对象生命、想象力和智慧,那么,你的发明思路可能会得到惊人的开拓!

4.缺点列举。列出当前问题系统中存在的缺点,根据当前科技的水平及未来几年内有可能出现的进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5.逆向思维。 在碰到“如何走出迷宫”这类题目时,最好的方法不是从起点一条路一条路地慢慢尝试,而是从终点逆向行走。此外,换位思考、假设思考、分析法解题等本质上都是逆向思考。

6.类比联想。随便拿来一件东西,想想它的某些特征,再想想如果把这些特征用在将要改进的系统上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一项发明就此诞生了!

可见,要运用创新思维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无章可循、高深莫测。确切地讲,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习惯体系,而这种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倘若你真正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力,或许在外人看来,“灵光乍现”或“恍然大悟”这样的词语就会对你眷顾有加。

六西格玛(6σ)和六顶思考帽都是典型的创新思维训练工具。学习掌握这两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六西格玛是一种品质管理概念,最早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于1986年提出,其目的是设计一个目标,即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及流程的缺陷次数,防止产品变异及提升品质。随后,它由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逐渐演变为一种高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后来,它又逐步发展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成为一种追求持续进步的管理哲学。

从某种程度上讲,六西格玛就是全新的工具集组织形式。如其中的五步循环改进法(即DMAIC模式),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sis)、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每一步都有相关的工具集。这一组织过程将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逻辑化,并梳理出了科学的解题思路,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循序渐进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六顶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白色是中立客观的,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只关注事实和数据;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持否定、怀疑或质疑的态度,对事物进行合理批判,尽情发表负面意见,找出逻辑错误;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直觉、感受和预感;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因此戴上绿色思考帽也寓意创造和想象,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即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规划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当然,六顶思考帽并不只是简单将思维分成六种不同的颜色,关键是使用者用何种方式去排列帽子的顺序,也就是组织思考的流程。

例如在企业讨论会上,参会众人往往各抒己见,各种思维和观点频繁碰撞、对接,这样一来,讨论充分了,意见却很难统一,迟迟不能做出最终决策。这其实就是参会人对他人观点的不认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六顶思考帽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沟通框架。而在会议中应用六顶思考帽的典型步骤是:首先由白帽陈述问题,接着是绿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由黄帽评估该方案的优点,同时黑帽要列举该方案的缺点,在此基础上,红帽对该方案进行直觉判断,最后由蓝帽进行总结陈述,做出决策。

可以发现,六顶思考帽的各环节其实并无新意,关键创新点在于如何组织思维的顺序。在上述会议中,如所有人要在蓝帽的指引下按照框架的体系进行思考和发言,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冲突,就一个话题讨论得更加充分和透彻,还可以压缩会议时间。可见,六顶思考帽在组织会议等社会科学领域展示了巨大魅力。

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 审辨性思维;中学美术教学;应用

审辩性思维的想法已提出了多年,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普遍认同审辩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相对缺乏对审辩性思维的培养与推广,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适应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随着国内外广大研究人员对此方法持续地深入研究,已经有很多教育界专家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作为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参与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一、审辩性思维的源起与发展简述

1.“审辩性思维”一词的取法解读

审辩式思维,英语原名为“critical thinking”,实意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作为一个新型词汇,关于它的中文用法,汉语版《维基百科》使用的是“审辩性思维”的翻译方法。但在国内,今天大多专家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也有人主张译为“明辨性思维”、“严谨的思考”等。从词汇的内涵上来看,如果翻译成“批判性思维”,它更有点倾向于否定性、质疑地思考,若把这种汉语翻译词汇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很容易造成误解,也会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导致师生之间独立、对抗的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对立矛盾,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认为,还是以“审辩性思维”的叫法为好。

2.审辩式思维的源起与发展

根据英语版“维基百科”介绍,审辩式思维的最早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和《论藏》等佛教经典。但对于审辩性思维出现在教育领域内,是美国在1940年作为一个教育改革主题而提出的,然而并未获得通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critical thinking”一词又出现在美国教育业内,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并引起激昂的美国学生运动,至80年代,由于科学研究的推动,“critical thinking”一词才得以被全球关注。

1987年,在“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英国人Michael Scriven与美国人Richard Paul联合发出声明: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综合体,而非单一的思想方法,包含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没有一种审辩式思维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能出现非理性的想法。因此,教育者很有必要通过教育教学引导过程,终生努力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技巧和习惯。

二、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推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科技化与信息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教育教学中对知识资源的索求已是易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已不能再是向学生大量灌输美术知识与专业技法,或者一味的无休止的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需要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引导,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做到:勤学好问,胸怀开阔,谨慎判断,直面个人偏见,三思而行,能够理解问题所在,面对复杂事物头脑清醒,不懈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索,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学体现首先是基于技术技巧之上的、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并将其展现成作品的过程。因此鉴于美术教学的特性,教师的教学就不应该是单方技巧讲解和训练,而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单一的技术技巧,又能获得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此而言,将审辩性思维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合理分析、应用能力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把审辩性思维综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美术教育。

三、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小组合作、互相探讨

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常规的课堂座位形式,将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的分组,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目标问题的探讨,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在课堂上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员们分成合适的小组,并尽量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这样的考虑除了便于大家的对不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外,还有助于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出现太多的共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营造氛围、激发欲望

氛围的创设除了依靠常规的教学法手段外,更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和创作精髓,引领美术学科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探究机会,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的精神。

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六字小说”为引导,创设出一个绘画主题,请同学梦们以此主题为依据,用六字或者简洁的语言描述所要创作的内容,并将内容写在小纸条上。要求六字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时间是两分钟。完成后,每位同学将自己纸条团成球状,集中在自己的小组内,由同学自己随机拿出一个,根据纸条上所呈示的内容和对彼此的印象判定该小说所写的内容所对应的人是谁,以此检测自己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通过短暂的交流把握对方对教师所规定的创作主体的所属学生的判定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首次接受这样的训练时,最初学生会有点迷茫。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遇到W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时,总是直接或者间接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去思考。而本次课程的初始设计,唯一的教学提示就是英文版的六字小说的实例。学生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师所给出的绘画主题,找出最适合自己进行创作的六个字,并以此为创作依据,将文字转化成绘画。这样隐性启发式引导开始的教学方式,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并能从中开发和发掘教学素材,使学生在不同于常规的思维中去认识世界的美好,从而在常规思维之外,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

该教学方式即是在审辩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不用担心“对”与“错”,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看似无教学提示的教学形式下,却是初步打开学员固有思维的前提,这样的课堂,是教师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综合体现。我们的课堂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思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如此的思维模式下的教学是以 “引”和“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它是将日常课堂上的单一的美术技能训练转化为思维和技能同时进行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论是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发展还是专业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应该是教师教学中所应该遵守的。

3.游戏教学,鼓励创作

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总是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学中,游戏教学需要在审辩性思维的引领下,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绘画主题: “画出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要求:每组同学中的每位同学只能在前一位同学所画图画的后面添上一笔,共同完成绘画主题的创作。这一笔的添画看似简单,实际却是在自己内心所构建的教师形象的基础上,考虑前者的思维来逐渐完成整个小组对教师形象的认可。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美术课堂中的技能性要求在整体感的要求下,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无形中提升了对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学生,需要在各自内心建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同学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手法共同完成。这一绘画主题中的教师形象的最终完成不是个人的最初构建,但自己所添上的一笔却是个人在综合考虑整体绘画要求的前提下,所认为的最重要的形象的绘制。在这样思维的构建下,“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从外形到内在;从工作到生活…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并最终完成了教师所规定的绘画主题的。

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美术绘画技能的练习和掌握不是教师的单一讲授,更不是学生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观察其他同学的思维之上,并将之与自己的所想结合起来,同时必须考虑绘画手法的运用,将小组内部思维合作最终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游戏教学是基于审辩性思维为主导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它呈现出的是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由此,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就改变了单一技巧手法训练会出现的枯燥现象,并最大限度地鼓励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同时,小组合作式的绘画方式,也会在无形中让学生们更加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美术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中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没有“对”、“错”之分。这一点跟审辩性思维的主张是一样的。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发现、挖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差异,鼓励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亮点,从总体评价入手,鼓励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尽量使学生从作品中寻找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洞察其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而且,随着各种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和学生思维的拓展,逐渐引领学生从“审辩性思维”的外在理解,逐渐深入到思维的深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引领下,学生会逐渐明白,课堂之后的思考更重要。正是通过这些游戏,释放了学生的本真天性,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技巧,同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可能。

4.丰富教学装备,培养动手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创作。因此,教学中就要为学生精心准备大量的游戏道具和教学装备:毛线、彩笔、胶棒、剪刀、喷胶、卡片、白纸……以及挂满教室的供学生展示的大幕布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构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了无尽的欢乐和不确定性。而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创作的作品的过程,也会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全程关注周围的事物并进行全新的审视。

如对于线条的掌握,就可以在常规用“笔”来学习的前提下,用毛线、纸条、墨水等工具进行新的尝试。用毛线和纸条,在纸上借助胶棒的粘合绘制出线条;用墨水在纸上。按照事先内心的勾画,吹出不同的线条等。这样不用于常规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出很多的不同于事先构思的线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让创作产生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审辩性思维能力。

5.轻视创作结果、重视创作过程

常规教学中,给出答案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对于审辩性思维来说,“答案”这个词却是“奢侈”的。而对于美术学习者来说,不给答案,或者说,轻视创作的结果,而是鼓励学生重视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关于作品的构思、绘画过程中材料和色彩的选择等问题,都可以交由同学们自由讨论,并在展板上写出。但在最后,往往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鼓励学生对已有结果或者美术创作过程中固有思维的一个质疑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问题、有预设答案,然后通过一定教学方式的呈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常规思维下有“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在审辩性思维教学中,这一方式运用的更多,更细微。教师给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要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试图用实际生活和教学案例来解决。如:

在讲授《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蓬勃”有无绘画标准?

(2)那种色彩可以展示春日?

这样的教学是探索答案的过程,虽然比得到答案更难,但是这样的过程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又是对学生进行审辩性思维培养的最好方式。在积极寻找中发现,而不是在被动等待中得到。在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记忆,在审辩性思维的指引下,逐步增强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同时,通过对世界各流派名画的观摩,引导学生对锁观察的作品,尽可能多的提出质疑,并探讨问题的所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庆.审辩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J]中国考试,20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