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1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经济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校体育场馆长期对社会基本不予开放,这在一
>>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相关问题的研究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立法现状及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立法障碍及其完善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模式研究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基础 郑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的回顾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必然与问题分析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 制约长治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调查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实施障碍及对策 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难的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SWOT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分析 重庆市万州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 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法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 南昌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3]《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5]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6]《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7]《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
[8]《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
[9]《天津市全民健身条例》,
[10]《全民健身条例》,
[11]《广东省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
[12]《河北省体育设施管理条例》,
[13][14]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编. 外国体育法规选编[M].
[15]王 哲1,梁红霞1,舒盛芳2,上海市试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现状[J].体育科研 2011年 第 32卷 第 6期
[16]曹春宇,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的法律透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0卷第2期
[17]徐宽华,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时的安全保障义务浅析[J].科技信息
[18]唐迅,冉 建. 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 山东体育科技,2008,30(1)
[19]徐鸿鹏. 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立法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
[20]唐 迅,冉 建. 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年3月
[21]倪大明,孔祥健. 学校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J].教学与管理, 2006,(3)
[22]张新宝,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学研究, 2003,(3)
[23]杨立新,朱呈义,蔡颖雯,张国宏.人身损害赔偿――以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为中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策
为规范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以教育部第27号令的形式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是新时期新阶段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深化高校档案工作管理内涵建设,提高档案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在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办法》的精神和要求,2008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目前全省高校中已掀起了一股贯彻实施《办法》的。虽然同为高等学校,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方向、办学性质和学校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贯彻实施《办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将《办法》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初步感到高职院校在贯彻实施《办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档案机构的设置问题
关于高校档案机构的设置、性质及其职责,《办法》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于档案机构的设置规定了两种形式,即档案馆和综合档案室。而且要求只要具备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或者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就应当设立档案馆。未设立档案馆的高校应当设立综合档案室。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理应按照《办法》的规定设立档案馆或综合档案馆。但一般高职院校都如同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均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成为高等学校的,所以在规格上比普通高校要略低一些,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教学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都与普通高校都有所差别。尤其在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上,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限制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创造性的发挥。档案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缘故,在短期内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大局影响不会很大,因此其重要性容易被忽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在贯彻落实《办法》中关于档案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没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二)档案人员的配备问题
关于高校档案机构负责人的配备及应具备的条件、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编制及职数等,《办法》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对档案机构负责人的条件也有具体要求,应当具备热心档案事业,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有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神;年富力强,身体健康等条件。这为高等学校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非常有利于高等学校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者中大多毕业于非档案专业,有些人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档案的基本理论,也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只能起到简单的保管作用,不能真正做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选拔任用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档案机构负责人,可以说丝毫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管理人员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都相对局限,具备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人员本来就有限,所以要求档案机构负责人也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就显得比较苛刻,一般高职院校都难以企求。
(三)归档门类的确定问题
《办法》对高等学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包括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物类、外事类、财会类等若干门类,这是从全国高等学校的整体考虑而确定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广泛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级技能教育,培养能独立处理工艺技术中的“疑难杂症”,能手脑并用有较高心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视野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很少承担科研任务、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外事往来。但目前高职院校还未能从实际出发,更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归档门类。
同时《办法》还指出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归档相关文件材料时,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归档制度。档案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等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档案学术研究缺失问题
《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档案工作的学术性要求,指出要将“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列入了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同时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在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有关档案管理的选修课”。从目前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学术研究来看,对档案工作深入研究的力度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简单的把相关档案材料归档整理,没有很好的对档案资料和管理进行研究,没有进行相应的编研以及出版相应的档案史料。在没有系统的对档案工作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在《办法》中提及的开设有关的档案管理的选修课更是难以实施。
二、解决《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成立综合档案室来为学院保存和利用档案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档案机构作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理所当然在规格上也比一般的普通高校的档案机构要略微简约一些。有鉴于此,笔者所在的学院并没有设置档案馆,而是设置综合档案室,隶属于院长办公室领导。同时明确规定,综合档案室作为学院保存和提供利用档案的专门机构,全面履行《办法》规定的高校档案机构应履行的九个方面管理职责。从运行状况和实际效果来看,采用综合档案室这一机构形式,更加适用于高职院校,完全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
(二)选配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增强档案开发技术力量
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只有选配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增强档案开发的技术力量。
笔者所在学院现共有教学、管理人员56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经历的不足80人,仅占总数的1.4%,而且他们都在教学第一线。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他们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要从教学第一线抽调本来有限的高级人才到档案机构工作,显然有些不太现实。为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选用一名具有馆员任职经历的同志担任综合档案室负责人,由于该同志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本院档案工作,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完全适应工作需要,胜任综合档案室负责人这一职位。同时学院各系部均明确兼职档案员,负责做好各自所在系部文件材料的归档和移交。在选配兼职档案员时既考虑了人员素质,又考虑其业务水平。学院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业务培训。各种培训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稳定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三)准确进行归档分类,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由于高校各项活动的特殊性,其档案具有多样性、客观规律性、周期性等特点。因此应针对其各种特点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有效利用档案。
笔者所在学院在确定归档门类时,对《办法》规定的相关门类作了一些调整,省略了产品生产类,并将外事类归入行政类、科研类归入教学类。同时突出记录学院主要职能活动和历史面貌的党群类和行政类、涉及民生的人事类和学生类、体现学院学生培养水平的教学类,使得学院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四)加强档案工作学术研究,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蓬勃发展
档案管理的工作不仅在于各种文档的归档整理,还要求对档案工作进行一定量的学术研究。只有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对档案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利用。
笔者所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学院积极组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业务水平以及加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学院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档案工作人员申报研究课题,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研究平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的蓬勃发展。
三、小结
在贯彻实施《办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秉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来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发挥档案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由于实践比较有限,笔者将不断摸索,继续深化对贯彻实施《办法》的认识,逐步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规范的精神和要求与学院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学院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为创建全国示范高职院校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2008年9月1日实行.
[2]张明香.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09,(8).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3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
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4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体育档案管理 重要性 信息化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30-01
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体育档案是指在过去和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教改和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声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记录,是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理论参考。体育档案是学校各阶段体育教学、教研的历程和体育科研的成果的的真实记录和珍贵资料,是学校教学、教改的重要科学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同时,作为学校的宝贵文化财富,体育档案是研究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学校体育档案的良好管理和充分利用,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
体育档案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依据,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理论支撑。而体育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则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体育档案完好保存着国家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相关法规、政策和要求,可以为学校体育事业工作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思想指导和政策依据。另一方面,体育档案完善的记录和储存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体育素质的丰富历史,可以提供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参考资料和相关咨询材料,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对自身体育工作优势与不足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各类学校体育工作规划能够科学制定、切合实际,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进行体育科研的必要条件
学校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举措,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学校过去积累各类相关档案资料,可以从中提取出体育科研课题的信息资料,可以为体育科研者的观点和见解提供有力的史料依据,尤其是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全面记录。研究出的新成果又可以充当新的科研依据,循环利用,有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评价体育教学和工作的信息依据
任何教学活动的评价,必然需要可信的信息依据。随着学校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为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客观准确的评价,体育档案可以提供真实具体的历史记录和原始材料,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体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针对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体育档案的管理趋势逐步向信息化管理发展。
(一)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论
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又称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也就是结合相关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通过计算机扫描、信息录入储存到计算机数据库里,利用计算机存储体育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变革,能够促使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的最大化效果得以实现。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通用性强、安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可视性强,方便体育信息的快捷检索,可以进行实时同步备份,所需的存储空间小,数据信息维护方便又安全。
(二)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是满足信息化时展的必然手段和必然结果。
现代科技的爆炸式发展,给学校体育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档案管理也必须跟随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进行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改革创新,从体育档案的管理内容和评价体系出发,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体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现,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与时展的同步接轨,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结束语
作为学校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档案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可信历史见证,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为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是促进体育档案利用性提高的必要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丽.优化体育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6).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6
1.1管理目标模糊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都对短期生理效应比较重视,而对学生认识、理解体育的深层次教育不够重视。由于中专卫生学校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因而必须结合学生的运动素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但我国很多中专卫生学校教学管理方面不注重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缺少灵活性,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要求等细化,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授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中专卫生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
1.2管理制度过滥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保障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一些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论,而是对目的和效果过于重视,因而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由于管理制度过多过滥,往往导致这些管理制度无法发挥真正作用。特别是很多管理制度往往都从教学评估的角度出发,而且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存在着明显的“想当然”倾向,因而也就无法更好的达到教学管理的目的。
1.3管理缺少落实
管理最终要体现在落实上,如果不能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管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从我国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落实情况看,还存在体育教研室、教学督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不注重落实的情况,在教学检查过程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往往碍于情面或者出现自身考虑,经常走走形式做一些表面文章,使得一些本来很好的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反馈和研究解决,使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的制约性和严肃性大大削减。
2、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优化路径
2.1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优化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首先必须在创新管理理念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要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树立全新的“以师生为本”的全新管理理念,将“管理综合性、过程连续性、反馈及时性”作为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和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注重保护和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专卫生学校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特点出发研究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2.2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完善管理制度对于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解决当前一些中专卫生体育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过多过滥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相关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将人本管理、模糊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管理当中,既要体现制度的“硬性”规定,又体现管理的“自由”理念。因而学校和管理者在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教学行为做出“硬性”规范,确保体育教学管理目标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来鼓励、支持和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激励体育教师创新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创新奖励制度来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热情。
2.3健全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把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作为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将学校领导、体育教研室、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主体范围,真正通过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对体育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将“质化”与“量化”、“平时”与“年末”、“自评”与“考评”紧密结合起来,真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增强评价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过程与效果、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2.4提升管理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优化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管理者的素质,通过管理者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体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提升管理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中专卫生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提升管理素质,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加强奖惩机制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狠抓落实的意识,对于那些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原则、改革创新、取得成效的管理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不负责任、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清除出管理者队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