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1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科技用电器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抑或是学习,电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可以正常满足人们对电的需求安全的对住户供配电,提供及时、畅通的送点服务,这也是时代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而近几年来,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继电保护装置 测试 研究
继电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目前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技术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所以继电保护装置在帮助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同时也制约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继电保护装置技术是适应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正常发展速度。
1 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及类型
继电保护装置是在研究和解决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工作状况下,探讨事故对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继电器对电网进行保护,以解决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异常工作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警报让其自动解决问题,亦或是让维修点力人员接受警报维修电路,恢复电力系统并将损失降到最低。继电保护装置也有分类,常见的分类有四种,分别是被保护对象分类、保护功能分类、保护装置运行比较和演算处理的信号量归类、保护动作归类,这四个大的分类里又有起效的分类,比如保护装置运行比较和运算解决的信号量分类又有模拟保护和数字式保护,模拟保护是说机电型、集成电路型等保护装置,这些装置直接反映输入的模拟信号量;而数字保护是指运用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保护装置,将收集到的模拟信号进行转化后输出,这两种保护方式分别使用不同的方式对电网进行保护,又比如保护动作分类又可分为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距离保护、低电压保护等众多的小的种类。这几种基本的分类基本上确保了本国电网的安全,在我国电网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电力方面的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其途中避免不了会遇到其他的的障碍,我国的继电保护要走怎样的发展路是可以预见的。
2 如何加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装置的要求就一定要满足可靠性、灵敏性等基本要求,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来说,它并不需要处于长期工作中的,只是当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故障的时候,它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该动的时候动,不该动的时候不动,而且要保证不影响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下开展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制作继电保护装置的时候,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选择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产品。其实,继电保护装置的的安装对于整个装置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装置安装的过程中,要重视安装调试工作,科学合理的给工作人们分配安装任务,严格按照安装标准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达到最佳。此外,需要加大配电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缩小故障范围,继电保护装置不仅要能够很快的解决故障,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有另一个解决办法,也就是第二手准备,同样的,也要采取可靠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强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加大对用电用户的安全教育,减少因用电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事故。
3 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测试技术分析
其实继电保护装置在很久以前就出现过,并且在电力工程中得到不小的应用,但是随着市场的要求以及科学的进步,传统老旧的继电保护装置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进步是必然的。
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继电保护装置虽然根据日新月异的科学手段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其质量在整体上确实有了一个提高,但是装置要不断进步,测试技术可以从如今继电保护装置与传统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比较,找出传统装置中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在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进。测试过程中,要注重装置本身结构设备的优劣,而且在制作装备的时候,有材料等一些方面的选择,这些选择都与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在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组成装置设备、材料等的不同,判断那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性能更好,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如今,继电保护装置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走上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道路,但是这也意味着继电保护装置系统发张更加趋向于复杂化,虽然这促进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其发展的难度,面对市场是各种层出不穷的组成设备,要选择最优的设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要买进这些设备进行测试,对于资金方面就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应该要往整体、统一这方面走。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深入发展,造成其对继电保护系统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上,同时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的发展,就需要从继电保护装置这方面进行研究,而且继电保护装置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故障,的确可以为其解决掉,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的研究,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先进的科技,注重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全面的带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相关工作人员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陆秋艳.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研究分析[J].电子制作,2013,(11).
[2]马庆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自动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1).
[3]陈学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相关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6.
[4]郑腾.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用户体验 智能化 交互设计 家用空调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32-02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成家居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点。传统家电厂商在核心技术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在产品竞争力上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硬件技术的成熟使得产品特点趋同,初级产品化现象日益严重。激烈的产品竞争使得传统家电行业的利润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各大家电厂商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家电智能化成为了传统家电行业转型的聚焦点,各家电厂商为了抢占智能家电市场的优势地位,都推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智能产品。
家用智能空调是智能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智能化一直在白色家电中处于领先地位,不断的突破创新让人眼花缭乱。一个细小环节的突破,就能马上确立该产品在同类中的主导地位和市场优势。空调作为传统的白色家电,和冰箱,洗衣机一样是典型的功能性产品。白色家电的功能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标准,产品能否根本地满足用户对功能需求及完美操作体验是关键。如果产品的迭代不能满足用户对实用性的要求,它就无法在市场形成竞争力,而现阶段的家用智能家电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 改善家用智能家电人机交互体验的重要性
白色家电是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对于这类产品的功能需求更加单纯直接,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成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前提之一。空调则是其中更为特殊的家用电器,由于空调的主机往往是放置在角落或者悬挂在墙壁上,所以用户需要通过遥控器和控制板等第三方媒介来实现远距离交互,这需要产品界面有合理的功能布局及操作反馈,引导用户完成认知、判断、操作等一系列行为,形成闭环式的人机交互系统。
在空调智能化的过程中,厂商希望通过展示空调强大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但往往忽视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对用户体验重视不足是现阶段智能家电普遍存在的问题,智能化本来是为了使用户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繁杂的功能增加了用户操作的难度,延长了完成任务的时间,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是因为用户对于事物都有其既定的心智模型,在面对新的功能和操作方式时,用户需要认知和学习才能了解并掌握它。优秀的产品可以通过合理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来缩短用户的学习过程,减少用户的任务路径,降低误操作的概率。
二 现有家用空调交互方式的现状分析
2.1 传统遥控器的局限性
遥控器是传统家电普遍使用的人机交互媒介,它使人对于空调的控制更加高效便捷。但是在近十几年空调的功能迭代中,用户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产品的功能更加场景化,而遥控器的设计却没有变化,传统的遥控器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化空调的功能需求,其功能的局限性也影响了空调的交互体验。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市场上的空调遥控器平均有14-16个功能键,有超过8成的用户经常使用到功能键在4-5个,而这些使用频率低的功能按键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增加用户操作的成本。
遥控器界面通过图形、颜色及文字来表现该按键的功能,但是对于一些更加抽象且场景化的功能,这样的方式显得苍白无力,用户很难从按键上的简短文字和抽象的符号来读取其中的含义。Alan Cooper在《About Face 3》中将用户划分成新手用户、普通用户和专家用户,占大比例的普通用户对空调有其既定的心智模型及操作习惯,他们不会像专家用户那样喜欢尝试其他的功能,更不会耐心地翻阅说明书来了解功能。
红外通信技术的局限性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红外信号具有方向性,用户需要对准方向才能使用遥控器,而空调通过主机上的液晶面板来显示状态。如图1所示,用户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准空调并且需要反复确认遥控器面板和主机面板上的信息,这就造成了操作行为与信息反馈的断层,而这种交互方式却被人们默默接受并沿用至今。
2.2 手机APP的局限性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APP已经成为用户与家电交互的重要平台,在智能家电服务系统中扮演着连接人与物的作用。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人机交互方式,给整个家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方向,也延伸了用户的使用场景。
尽管APP是当下最主要的信息及功能的入口,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暴露了很多体验上的缺点。现阶段智能手机APP控制空调主要有两个方向:1)通过手机上的红外信号端口模拟遥控器的信号来遥控空调。2)用WIFI来连接空调和智能硬件,再通过手机和智能硬件的交互来控制空调。两种方式都希望通过APP来实现传统功能的交互,但是现阶段的APP只是照搬了遥控器的功能模式(图2),并没有针对智能手机平台设计对应的交互模式,反而让某些功能的操作体验变得更加繁琐。
当用户通过APP来调节“温度”时,他需要经过唤醒手机、输入密码、找到应用等6个步骤在完成整个任务流程,而使用遥控器只需要正确点击按键即可。相比较而言,APP的交互路径要明显长于传统的遥控器,这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和误操作的可能性。这个例子说明手机APPA机交互体验并不完美,也让人们反思手机APP在智能家电系统中的角色。
三 家用智能空调交互方式的展望
3.1 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移动互联网将人们的生活细分成了无数个生活场景,并通过网络将其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场景中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设计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用户,真实的模拟用户使用产品的操作习惯和行为路径,从而设计更加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产品。同时,用户场景可以作为重要的设计参考标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帮助设计师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家用智能空调由于其自身功能属性使其使用场景更加多样化,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对于空调的不同需求,而在分析和归纳用户场景时,要理性地考量每个场景中需求的重要性。在设计信息架构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高频、重要的功能可以设置在一级页面,通过界面设计着重强调;而对于一些低频、次要的功能可以设置在二级或更低的层级,通过折叠、隐藏等方式弱化该功能,进一步强化界面的核心功能。
3.2 通过多感官设计来丰富交互体验
优秀的产品不仅仅只有单一的感官体验,通过多感官的传递可以让信息的交换更加高效和生动,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缩短了人和产品之间的距离。视觉是现在产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交互方式,用户通过视觉可以快速地了解到物体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等物理属性。空调可以利用自身状态的改变来和用户进行互动,通过自身灯光的颜色冷暖来反应空调的运行状态。触觉是人类最敏感的感官,手机在点击屏幕时的轻微震动、游戏时手柄的剧烈抖动都将信息快速传递给了用户。在用户使用空调的过程中增加触觉变化,可以加强用户对操作的感官体验,这对老年人和盲人尤为重要。强化用户的听觉体验可以增加用户操作的准确性,用户在不看面板进行操作时听觉上的提示可以节省反复确认的时间,iPhone关闭屏幕时发出的“咔嗒”一声就是对于听觉交互的完美体现。
3.3 构建跨平台、跨设备的智能交互系统
现在正处在智能家电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容接入网络,爆炸的信息量、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以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让整个系统变得复杂,这已经不是一个APP所能驾驭的内容。只有充分利用每个平台和设备的优势来寻求共享和协作,通过任务协作、内容分享、内容扩展及远程控制等手段让用户和系统保持高效的沟通。举个例子,屏幕大的电脑可以弥补手机、手表和智能硬件在信息呈现上的不足,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更加直观地查看系统的变化及趋势;而手机、手表和智能硬件相较于电脑则更加便携快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系统交互。
3.4 构建完整的智能生态圈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单纯地将空调作为家庭环境中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家中的加湿器、温度计、空气净化器等家用电器都存在功能、数据及使用场景上的联系。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整合自己的产品线,构建自己的智能产品生态圈,从底层的交互系统到上层的硬件设备,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同时,智能产品生态圈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和品牌凝聚力,这也为平台后续的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开辟一条捷径。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信息 管理 监测 维护
Abstract: China railway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very large 、complicated system the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use to achieve electricity information outdo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rovides a good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foundation。
Key word: information managemonitorpreserve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系统概述及主要特点
众所周知造成铁路事故的各种因素,归根结底是没有好的管理方法对设备、人员、测试手段、环境进行监测,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方法是让人管人,这样就对管理者的要求很高,并且工作量很大,对于细节程序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为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工作压力,并且改变人管人的方式,采用制度或者规范采用软件方式管理,将会使整个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极大的改善。而电务信息化室外设备维护智能管理系统能够改善上述书面。该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1 实时监测
对室外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使用电子锁来控制设备的监测和维护,采用无线通信将设备状态,电子锁的状态(是否有非法打开或者人为破坏或者正常打开等),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库管理,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状况,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防止设备丢失或者被破坏或者维护操作没有记录等情况出现。所有室外设备的任何情况的出现都能够被完整的纪录下来。
1.2 报警功能
系统对室外设备监控,不仅能够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而且当设备出现工作异常或者设备的箱盒发生异常,管理软件将出现报警提示,并且将报警内容和报警出现时间记录下来。如果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由于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派(也是打开箱盒的电子钥匙),工作人员到现场的具置和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将被自动记录。由于每次室外维护、检修等各种作业都须使用工作卡,按常规各种作业应预先采用软件进行开票,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使用工作卡打开设备的电子锁,开始作业,全部作业过程通过监控器上传回管理软件,工作人员结束工作后,锁上电子锁。这样可以杜绝巡检不到位或非天窗时间作业等现象。
2.系统的组成
2.1监测控制机
一台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安装由我们研制开发的专用的室外设备监控管理软件,该机有指纹识别、可控制使用者身份。读取设备数据,并进行数据管理,发现异常数据报警提示。记录室外工作人员的位置和工作内容,分析其工作是否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并将不规范的作业进行登记,要求其写明原因,判断该工作人员是否有违规行为,所有存储的数据都可由固定身份的人进行查询输出等操作。
2.2工作牌
采用无线数据模块,可识别电务工作人员的身份,定位工作人员室外工作的位置,当使用该工作牌进行开锁操作,监控机会自动记录其操作过程,判断作业是否按规范进行。
2.3通讯模块
采用新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网络,接收设备发来的数据,并将数据保存的监测控制机中。该模块具有自动组网功能,可自动识别节点的增加和减少,选择合适的路由,完成数据的传输。由于该模块具有低功耗、高可靠、高扩充性、高稳定性、高带宽、维护方便、自我构建等特点,所以比较适合在室外设备中安装。
3.系统的硬件组成
3.1轨道电路采集通讯模块
现场监控设备对轨道电路全面采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将数据时实地传到车站监测控制机,并对信号分析,能实现轨道电路故障的精确定位,在频谱信号质量降低的情况下,做出劣化的预测,对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
3.2 信号机采集通讯模块
可检测LED信号机和色灯信号机,并能对色灯信号机副丝冷丝状态进行检测, 在信号机显示出现故障时,能准确定位故障点方便维修人员。
3.3转辙机采集通讯模块
可电动转辙机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相位检查、密贴状态等,对液压转辙机增加了油压检测,同时配合拉力传感模块(由电务人员现场测试)可测转辙机拉力,通过无线传输到车站监测控制机进行记录分析。
3.4 智能电子锁
采用创新设计,将无线通信技术、电磁锁、节电技术、单片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智能电子锁,实现了集被盗报警;身份识别;无线数据传输;设备、人员定位等功能。
3.5工作牌
利用新的无线通讯,实现了电务人员身份识别、上、下班考勤、密钥等功能。
4.智能电子锁的构成
4.1电子锁硬件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中央控制机:用于完成锁的设置,钥匙的人员分配,锁的监测记录,工作人员的定位跟踪,工作人员的操作记录以及操作是否符合规范的判定。(2)电子锁:除了箱盒普通锁的功能外,还可以定位工作人员的位置,并将锁的开启、关闭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送到中央控制机。内置无线模块,可完成自动组网。锁的增加和减少可自动识别。(3)钥匙(工作牌):可实现身份识别、考勤、定位,并且可以现场打开电子锁。同样内置无线模块,可自动加入组网,通过组网进行跟踪定位。
4.2电子锁软件主要构成
(1)管理软件:包括对控制机操作人员的身份识别和操作权限的管理;所有工作人员的考勤管理;工作人员室外定位跟踪管理;室外设备监视管理;工作人员的身份管理;台帐管理等。(2)操作规范分析软件:对所有操作人员,包括室外维护人员所有工作是否符合操作规范进行分析,将违规行为标识出来,可对人员日常维护工作进行考核。(3)电子锁监测开锁软件:该软件写入到锁中的单片机中,可通过无线网络对程序进行升级操作。对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过无线模块传送出去,并且对室外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进行定位跟踪,使中央控制机可标识处工作人员的具置。(4)工作牌软件:该软件写入到工作牌中,可通过无线进行程序升级,也可进行身份变更。并且配合其他软件进行考勤和定位。最主要的功能是它可以用来打开电子锁。
5.电子锁实现的技术优势
电子锁的外形与传统锁类似,采用电池供电。他的节能型好,由于各个锁的距离比较近,多跳技术大大延长了每个锁的电池寿命。电池使用时间很长,并且有电池盒,更换方便。其主要功能如下:(1)电子锁采用小巧的电机,体积小,重量轻,工作时,只需接收数据指令,开启自如,没有锁芯锈死的担忧,电机具有自保护电路。一旦出现问题,可通过电动钥匙打开。(2)电子锁具有自动组网的功能,这样将简化网络的维护和升级。每个锁有多条可选路由,其中某一链路由被切断,并不影响业务的正常执行,因而局部的升级和扩容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方便网络维护与操作。同时,该网络可以在任何地点,不依靠任何其他移动或固定通信网络设备,迅速的被建立。(3)电子锁具有自我监测功能,如果某个电子锁出现故障,会自动上报,或者更换电池,或者采用备件锁,现场更换即可。
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在铁路电务系统广泛地应用形势下,电务信息化室外设备维护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保障铁路信号设备都工作在健康状态,不允许任何事故隐患的存在,为铁路运营的安全正点做好保证。
参考文献:
1.《行车设备施工(检查)登记薄填写办法》.京铁师.2006.
2.《天津电务段安全管理文件汇编》.2006.
3.《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道部运输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张时浩
出生年月:1984年2月17日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北京
工作单位:天津南环铁路电务有限责任公司
职称:助理工程师
毕业院校:2007年1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目前从事铁路信号维护与管理工作。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微课;中职学校;临床护理教学
微课因其独特快捷的教学形式、短小精致的教学内容和绘声绘色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微课教学法应用到临床护理专业,在解决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动力不足、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等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微课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但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临床护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插入一段5~8分钟包含微型临床病例情景教学视频的微课,就可以有效聚焦学生关注点,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智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微课经营采用敏感的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出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景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1]
2.借助微课视频可增强立体感官,突破重点难点
临床护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病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老师的讲解不够充分,而微课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需求,符合知识获取的四个特性,[2]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环节。例如,“颅底骨骨折病人的护理”这节中,脑脊液的生成和循环及对口引流的原理,这样一个较难理解、较难记忆的知识点,若在课堂中直接通过教师讲解和课本的简单呈现,显然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微课视频制作成三维立体的脑脊液的生成和循环及对口引流的原理动画,则可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颅底骨骨折、脑脊液漏的病人为何禁忌腰椎穿刺。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达到了教学 “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和师生关系的灵活互动的效果。
3.微课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延伸中职课堂
目前的中职临床护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追求的是大而全、小而精的教学模式,教学知识不分主次,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而微课以临床疾病的某一具体问题为核心,在制作中设计相应的师生互动交流、探讨研究的环节,使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和护理方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从认知层面到领悟理解层面的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的应用效果,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适当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的微课,客观直接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关技能,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课后知识拓展。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3]从而延伸课堂的教学效果。
4.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微课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但是它不能取代传统课堂。微课缺乏师生直接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学中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需要师生互相交流沟通,才能推进课程的进展。因此,教师在临床护理的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改革中“变”与“不变”的辩证要素,以和谐师生关系为“体”,以先进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用”,让两者相得益彰、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微课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为中职学校临床护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天地。灵活应用微课教学,让知识高效转化为能力、素养和智慧,让学生的潜能可以尽可能地显现出来。这必将推动中职学校临床护理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勇,詹 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6):56―61.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护理研究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教育 护理 学士 中西医结合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以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水平为原则;选修课课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识模块和知识背景设计,可采用学分制。第五,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第六,优化有限教育资源。
2、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新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由4个模块组成: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中医护理学模块。
3、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改革思路
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应拓宽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培养的护理人才适应于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4、专业基础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使培养的护理人才具备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掌握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浓缩西医基础内容,使其贴近护理临床工作;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2学期;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3,4学期,实训内容从开课到实习前保持连续性;临床营养学安排在第6学期。
5、专业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课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护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工作方法;满足不同护理对象的需求,做好专科护理;培养护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2;教学方法可选择PBL、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考核办法采用试卷、作业、实训及见习等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6、中医护理学模块改革思路
护理本科生就业考试凸显出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教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实现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心智健康成长,激发潜能,贮备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改革紧扣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学时间后,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紧贴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单元的讲授要点。确保课程讲授要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识点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层次地轻松掌握各个知识点。教材编写应采用“订单式生产”,即首先明确本专业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备资质的知识单元的主讲人提出“订单”,有针对性地编写符合本专业要求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时,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既要衔接好讲授内容,又要摒弃重叠内容。
以上为针对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讨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丽沙,郝玉芳.商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商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