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施流程,以期能够为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小群体”教学模式 篮球公体课 高校体育
“小群体”教学模式起源于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简单而言,其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群体,让小群体成员之间和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帮互助、互相竞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近些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开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与应用,并体现出了其对特的优势。
一、“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在教授篮球知识和篮球技术动作时,普遍采用的都是讲解示范的方法,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任课教师讲解的内容,并机械的跟着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即可,这个过程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无法深层次的理解任课教师所教授的技术动作的概念和细节,而且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任课教师也很难在学生出现错误的第一时间就给予指导,因此,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在利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时,学生需要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再加上在群体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同伴的提示和群体内部成员的集体评议,及时的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从而在小群体成员内部的指导与被指导之中逐步的加深对于篮球技术动作的理解,提高对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所以说,“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其次,“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利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活动时,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以“学生群体”为主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每个小群体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是由小群体内部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完成的,不同的学生角色不同,分工也不同,个人的学习情况与小组学习目标的完成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所以在小群体内部的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相互依赖性,任何一个人的学习情况都有可能对群体学习目标的完成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就会促使每个小群体内部的成员更加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利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时,不仅需要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同时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还存在着竞争的关系。这种协作与竞争并存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二、“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一)课程导入。课程导入环节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课程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所展示内容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可接受性。这一环节通常采用统一授课的形式,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控制在8-10分钟左右为宜。
(二)课前热身。在课前热身的环节,就要以之前分好的学生群体为单位,每个群体的学生都由本组的小组长带领开展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自由选择,在开展准备活动时任课教师则在旁巡回指导,如果发现有不合理或者是不恰当的地方及时的给出指导。
(三)展示学习目标。课前热身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就需要向学生展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环节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统一演示规范的技术动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具体的学习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高,要注意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以免因为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切实际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组织分组练习。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任课教师就可以让各学生群体开展自由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仍然要在旁巡回指导,以便观察监督各小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的给出指导和建议。
(五)组织小组竞赛。在分组练习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就可以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比赛规则,组织学生开展组间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灵活的选择。
(六)课堂小结。在小组竞赛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课堂小结环节,课堂小结是对本次课堂教学的一次整体总结,也是任课教师对本次教学的积极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但要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各个学生群体,同时还要针对后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给出解决的建议或者是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2
一、让生活走进体育课堂
1.课题导入“生活化”。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和体育知识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
①模拟生活片段。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使新知识的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先提示学生回忆儿时扔沙包等投掷类游戏,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专业运动员投掷时的动作视频,并分析、分解技术动作,分析影响投掷远度的因素,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②展现生活原型。将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的真实情状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篮球规则时,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引入学生在日常篮球活动中由于对篮球规则的理解偏差而出现的争执场景,进而在篮球实践课中穿插规则教学。
2.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实际生活体验为依托,感受体育本质。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课的生命所在。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资源,呈现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让体育走进现实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体育,时时有体育,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实践中体会体育课的真谛。
1.于生活中感悟体育,提升体育素质。体育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放教学内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切实增强体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尤其是在进行技术性较强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体育活动开展好的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参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知识,增长才干。例如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由于排球运动在推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学生对排球技术的学习不感兴趣,此时我们在课堂上可先适时引入与排球技术相关的气排球运动(在浙江省东阳市推广得非常好),一方面气排球与排球技术动作比较接近;其次,气排球对技术动作要求相对较低且娱乐性较高;再次,气排球场地比较小,比较容易组织、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气排球的玩乐中初步感知排球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排球技术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排球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对排球技术的掌握。与此同时,在课堂上也引入气排球规则教学,并要求学生在周末必须参加一次社区气排球活动,促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体育,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体育意识,提升体育素质。
2.于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解释生活,而在于改变生活,享用生活。为此,教师应布置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体育知识有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在进行篮球技术教学时,必须要同步跟进规则教学,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平时在参与篮球活动时,要敢于尝试做裁判,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各项技能,提高自己。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技能学习的方向,从而促进体育技能的掌握。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进行体育教学。而在苏北的一些农村初中,因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课还是有着教师“放山羊”、学生“瞎胡跑”的教学现状,还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只是个形式,学生一般是上“室内”体育课,所谓“室内”体育课也就是其他学科的自习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体育课堂呢?
一、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实际生活中,人们只注重了生活的节奏,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现在中学生的体重日益上升,出现了亚健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是通过体育锻炼才可以达到的。因此,要求师生都要重视体育课。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材,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或者在体育课上重复简单的动作,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新课改要求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计划,改善以往单调、动作重复的教学方式。如体育课上的跑步可以设计成游戏,这样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身心得到锻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存在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现在的学生钟爱电子游戏及网络游戏。再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致使现在的学生普遍都存在“懒”得运动的现象。因此在单调的体育教学内容下,学生更加不喜爱体育锻炼。所以,教师要在体育课时选择能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双手掷实心球”时,好多学生认为,实心球从这条线扔到那条线很没意思,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操场的沙坑为教学场地,先准备好抛掷的实心球,在沙坑里选择适当位置挖几个不等距离、不等大小的沙坑作为“实心球筐”,也就是把实心球好比“篮球”,沙堆坑好比“篮球框”,然后从沙坑处开始测量扔铅球的距离,丈量一定距离后,由同学抛掷实心球,比赛谁扔得远并能准确抛进“实心球筐”中,这种竞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此次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教学指导
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相互配合。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是部分学生很难把握的,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直到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体育教学项目。比如,在教学“跳山羊”时,有几个女生怎么也不敢跳,要么就是怎么也跳不过去,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安慰与指导。教师可以先做几个示范性动作,然后告知学生从什么地方开始助跑,到“山羊背”时抓住时机两手支撑山羊同时起跳、分腿、推手回落。帮他们多练习了几次,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果然这几位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班上每位同学都可以顺利地完成“跳山羊”的动作。
其次,教师要注重快乐的教学模式。严肃的课堂氛围只会拘束学生的活动空间,以运动为基本体育锻炼的快乐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挑战法等,然后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比如,一堂排球课,先准备好所用的体育器材:排球和场地,场地是操场的排球场。先教给学生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的基本动作,然后讲述怎样拦网,让同学练习一节课,在下节课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教学比赛,教师可以参加到其中一组,在活动中教师随时规范动作指导,在师生互动中,大大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做好教学反思,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小学体育 高效课堂 建构策略 充分准备 课堂管理
一、引言
小学体育课程时间有限,每周大约90分钟的课时量内如何让学生充分得到体育锻炼、培养技术能力是所有教师孜孜不倦探讨的终极话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体育知识,是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研改革的重点话题。教师要用充足的课前准备、精确的课堂设计、良好的课后反思实现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体育教学高效课堂。
二、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的“三步走”战略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正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必须做好备课工作,理清教学步骤,使学生上课时快速进入状态。有些教师,上课铃响才急匆匆走进操场,在一片慌乱中准备教学器械,等学生排好队一节课已经过去十几分钟了。小学体育课时间本身不是非常充足,教师应当将每一分钟花在刀刃上,不要在无意义的地方浪费时间。
备课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情况,又要考虑场地情况。例如本次课组织篮球比赛,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设计丰富多样的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校篮球场地是否够用,应该教学哪些基本动作,怎样让学生掌握6米以外远投、快速传接球、球场各种跑与守技术,教学活动中如何注意安全事故的预防。很多女同学不喜欢打篮球,如何使这些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天气因素对于体育课程的影响尤为明显,雨雪天气无法组织户外活动,教师要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课前,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预设工作,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备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课堂;没有精心的备课,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因素,又要考虑体育场地、器械、天气等外在因素,做到万无一失,保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避免体育课堂陷入学生自由散漫、教师无事可干的窘境。
(二)高质量的教学组织
课堂活动是教学主要环节,也是教学核心环节。教师依赖于每周90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依靠这每周两节(一般)的体育课与运动亲密接触。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课下很少甚至几乎不参加运动,体育课堂活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培养运动涵养方面所承担的责任逐渐明显。
体育新课程教学标准指出;快乐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活”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课堂的关键不在于动作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上,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课外也愿意运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操作性强的体育情境,使教学生动起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竞技项目上,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例如拔河比赛、“两人三足”游戏、百米接力跑游戏等,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生年纪较小,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较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维持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很多学生上体育课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分都分不开,就爱抱团围在一起。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方式,将这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例如在教授低手上篮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上篮动作,然后发放动作分析图,让小组学生自行讨论。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界定具体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小组交流完毕之后,要给三五分钟的上篮练习时间,接着以组为单位,对上篮进行计分比赛,总成绩高的小组获胜。
(三)课后适时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适时进行教学反思,留点时间和空间思考当前教学设计有没有不足之处,失败案例能给以后的体育活动提供指导经验。比如在铅球技术课后,教师可以反思:学生的技术动作参差不齐,铅球运动危险性较高,如何转变当前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敢参与、不愿意参与的现状?
“吾日三省吾身”,适时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主客观环境影响,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出不确定因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反思本次课教学情况,总结失败经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争取下次做到最好。
三、结语
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师拼命地讲,学生毫无重点地听。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滞后现状,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在有利的教学环境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教研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优化课堂模式,实现体育课堂高效建构目标。
参考文献: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领会教学法; 设疑诱导法;多元整合程序法
篮球运动同时具备对抗性、竞技性、复杂性等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身体上处于运动的最佳时期,但是在智力和心理上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教学模式上必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予以强调。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篮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一点拙见。
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现状的错位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是给人以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更着重于对于受教育主体的体质方面的改善。然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现状却显示出了其与教育目的本身的错位。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受教育主体的被动性上。从二十世纪末开始风行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的。而现实中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训练安排,而无法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许多学生对于所被教授的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所知寥寥,笔者所在院校的女子篮球比赛当中,24秒违例、球回半场等基础错误频频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对篮球教学的反思。由于缺乏主动性,对篮球运动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上进行有限时间的篮球运动外,课余几乎没有任何练习或是比赛。这对于要求持续性的体育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的偏差
作为体育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篮球教学,现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重复。这当然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篮球运动的基础过于薄弱所致。除了少数热爱篮球运动或者拥有篮球方面身体和技能优势的体育特长生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经验几乎为零。但是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却是十分的热衷,都期望在竞技体育中能够战胜同侪,获得较高的认同感。因此拥有这样心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篮球基础教学课程时,就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服从和厌恶感,这也是篮球教学无法进一步深入学生内心、形成运动习惯并最终实现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的重要原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刻板
由于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和体育教师人数及水平的参差不齐,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数情况下仍然延续以往的由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方法。这无疑忽视了学生各自能力的不同,也由于教师自身条件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够完整的掌握所有动作要领。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无法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高水平指导,因此只有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其热衷于学习和进行篮球练习,才可以解决现有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的缺失。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方法革新
1.通过领会教学法提升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积极性
领会教学法起源于英国,成熟于香港,二十世纪末被引入中国大陆教育界。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球类运动的本质特点和战术意识,通过分析理解各个技战术动作在实际运动竞技当中的不同含义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相关知识技能的热情。领会教学法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角色,通过对运动项目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整体概括和相关规则;通过技巧的分析讲解和演示来让学生深刻记忆并理解该动作在实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瞬时决断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大局观和全场意识。以上三方面的最终效果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篮球教学当中去,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避免犯低级错误,还可以培养更广阔的视野,不只是用身体打球,还要用脑子打球。
2.通过设疑诱导法改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技能认知
设疑诱导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在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避免教师采用灌输性的知识教授和刻板的动作演示,而是通过课程前段的简单提问和回答,让学生对于教学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篮球运动中的未知问题。也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三大球教学训练的课程中,采用了诸如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分析不同的篮球运动对于人体不同肌肉组织的要求的模式。结果证明,学生通过回答此类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篮球运动各个技能动作以及战术安排对于个体体质和整体配合的要求。从而更加明确了进行篮球运动对于自身的益处和对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3.通过多元整合程序法加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参与
多元整合程序法强调将篮球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教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是零散地传授相关篮球运动知识或是刻板地进行篮球技战术示范,而是将篮球运动的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将篮球运动的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动作之间、动作与动作之间以及动作与意识之间的多重复杂因果关系一一厘清并进行程序化讲解,每一步教学都是在前一步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同时构成了后一步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多元程序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学生在篮球运动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个动作模范来照葫芦画瓢似的进行篮球运动学习,而是从一开始就被沁入到篮球运动的“染缸之中”,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并予以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教学。通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的经验来看,进行过多元整合程序教学法的学生能够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了所学篮球运动的知识和技术,并且培养了进行篮球运动的习惯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志远. 高校公共球类课教学方法探析. 开封大学学报 2011(3)
篮球课教学反思范文6
1.引导学生了解安全保护的重要性
部分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因为调皮、好动,不愿意被束缚,所以不在乎安全保护的问题;部分学生比较任性、自我、叛逆,总是与教师对着干,不重视安全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体育教师的安全保护的普及教育带来很多困难。体育教师要意识到,虽然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傻;虽然学生很任性,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着手,帮助学生了解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有一名体育教师在开展篮球训练时给学生播放NBA的篮球赛。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在篮球比赛中有哪些犯规的动作,这些犯规的动作曾给篮球运动员带来哪些伤害。这名体育教师貌似在教学中没有特意提到安全保护的事情,但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会思考做好安全保护的意义,从而在开展篮球比赛时主动练习自我保护的动作,甚至有些学生主动向教师询问关于安全保护的方法。可见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全面渗透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教师要注重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与科学利用
教学片断:在教师带徒活动研讨交流课中,某位教师执教“排球正面下手发球”一课,在教学中遇到教学难点:学生在进行多次发球练习后,发球命中率依然很低,击球部位吃不准,球不是出界就是挂网。这个环节结束后,上课教师在球网上挂上各种颜色的小彩旗并在球场的四个角落摆放彩色标志桶,每位学生都从组长那里领取到彩色小贴纸贴在手臂的击球点上。彩旗和标志物的出现,使学生明确球要发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大大提高发球的成功率和准确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想法新颖,教师的主导起很大的作用。利用色彩对学生视觉的刺激,利用不同颜色的器材,一方面提示学生发球的击球点与准确落点,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3.开展竞赛,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生比较爱动,他们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恰当地组织竞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会得到增强,使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得到较好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竞技游戏,学习“绑腿跑”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两名学生,他们将腿绑在一起共同完成比赛,这项比赛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只有两名学生齐心协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得到培养。比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4.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境教学
由于体育对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如果不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兴趣,很可能就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进行自主活动时往往表现出比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更大的热情,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单调的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应适当地渗透情境教学因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情景模拟的活动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好的叙事情节,并在其中适当加入课堂所应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自由的发挥,并在活动结束后提交自己的活动成果作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5.利用跳绳开展教学,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跳绳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不需要过大的场地,技术难度不大,适合在学校推广。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敏捷度、节奏感、耐力和爆发力,又可以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学校场地小,学生多,所以我就把跳绳作为一项校本课程开发,并把跳绳作为学生课间活动的一项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跳绳,除了上述原因外,还由于学生平时经常自己玩跳绳,在跳绳上都有一定的基本功,多数学生掌握多种花样跳绳。因此,在教学中使用跳绳会让学生对课堂有种非常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助于体质弱、基础差的学生消除自卑感,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体育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
6.创设多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设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找到文本开发的入口,还要对学生生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学生普遍的心理诉求,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小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但其稳定性较差,教师要创设多种活动,确保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还要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器材、场地、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断上涨,其课堂教学效率便会得到提高,从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奠定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有一定的范畴,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有很大自由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种训练活动。例如,教学“跳远”动作时,为丰富活动内容,教师不仅设计了垫上运动、短程速跑和体操等活动,还要求学生自荐活动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具体的活动训练。因为不断轮换活动项目,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操场上到处都是学生活动的身影。教师让学生自荐活动项目是尊重学生意愿的表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