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1
关键词:海南;中小学安全;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中小学安全管理事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中小学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海南省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如中小学校舍改造、师资招录与培训、学校安全教育与安全宣传、校园安全建章立
制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危机意识淡薄,对危险识别能力欠缺,对突发事件和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技能,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再加上本身活泼好动,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难度。同时,海南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困境亟待解决。
一、海南省中小学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与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海南长期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的理念普及不强,再加上近年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的加快,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加快,家庭经济压力加大。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社会参与管理的宣传和激励机制,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社区与家长难以和学校产生良性互动。
(二)学位短缺,师资匮乏,教学用地紧缺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压力
1.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和大量外省人员涌入,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向海南尤其是海口、三亚、文昌和琼海等地的城区聚集,使本就捉襟见肘的海南教育资源显得更趋紧张。
2.前,海南省各市县中小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生源向城区相对优质的学校集中,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入学难”及中小学招生失衡的状况。
3.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中小学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用地预留不足,海南旅游岛建设造成海南地价飞涨也造成一部分教育用地被挤占。城市很多新建小区附近没有设置中小学,多个城区的中小学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海南省的中小学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中小学校用地大小、校舍面积、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地价高涨,拿地困难,也使得海南民办中小学发展举步维艰。
4.部分市县教师缺额严重,由于师资不足,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一部分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难于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部分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也亟需提高。
(三)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落后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法律规定,但仍然不能满足依法保护在校学生安全的需要。
1.没有专门的学校安全立法,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法律,有关学校安全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通知中,内容繁多杂乱,缺乏体系性,不利于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立法上的零散也往往使得各部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互相推诿,相关规定现实中难以落实。
2.就具体规定来讲,原则性要求多,具体操作性规定少,层次和效力也大多较低,作用有限。
3.对中小学安全立法缺乏系统的立法研究,不少规定属于应急性文件,缺乏科学的立法研究,对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义务性规定多、权力性规定少,片面加大中小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使得各中小学在安全管理中不堪重负。
(四)在执行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现行规定在立法方面缺乏保障性的规定,使得现有的规定在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安人员。由于我国现行制度对校园保安资质并无明确规定,再加上各中小学安全保障资金匮乏,中小学内负责校园治安的大多是自行聘任的保安人员,这些保安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且普遍年龄较大,校园安保人员缺乏职业尊荣感,当面对突发的危险时,校园的安保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快速消除危害,也难以对犯罪分子产生有效震慑,无法实现保证校园安全的目标。第二、相关职能部门未将学校安全维护纳入日常常规工作进行考核,缺乏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现行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很多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性规定,对相关执法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这使得学校安全管理相关机关在学校安全管理与维护方面多具有“运动式”的特征,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安全管理的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五)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匮乏
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提升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但现有的中小学安全管理规定更加侧重对安全管理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对中小学安全管理的财政投入并没有做详细规定,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如何筹措、投入标准等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规定,也使得现实中中小学安全管理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及时充足保障,制约了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国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考察
多年来,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安全管理立法。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域外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升我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水平。
(一)美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十分重视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等一系列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的法令,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网络体系。确立了校园警察制度,对校园内的枪支、酒精,对,对暴力和烟草实行“零容忍”。重视公众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将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和当地相关部门吸纳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学校的情况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布校园治安的真实情况及校方所取的安全措施,便于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该校的安全情况。强调学校和社区应制定防治危机的计划,对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
(二)英国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立法
英国政府除重视校园安全立法外,重视校园规划和教室设计,强调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此外,英国政府格外重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中小学生的在校安全。校园门禁控制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无线电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安全管理中,以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
(三)日本中小学安全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
日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规定了学校的设置标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与公众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由相关领域A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应对程序与措施,建立了中小学校园安保预案,定期和警察机构或消防部门进行联合安全演练;重视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安全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安装和警察局联网的内部报警系统,同时注重不断运用高科技来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例如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带有定位系统的手机和带有跟踪定位系统的书包,为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提供帮助。
三、关于海南省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进行中小学安全管理的地方立法
针对当前学校安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海南省应加快中小学安全管理地方立法的进程,结合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实际,就海南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和有关校园周边安全和校舍等基础设施安全等事项进行规定,综合考虑学校安全背后的社会因素,明确中小学安全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科学界定校园责任事故中学校责任、家长责任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轻重、大小,对中小学权利与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以确定学校安全法规制度为基本内容,实现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在中小学安全立法中,应通过确立制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使城乡中小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生源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应当把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障教育用地数量和规模,促进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步进行,不断开拓民间资本参与民办基础教育的新模式,重视中小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在职培训,通过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提升为保障中小学安全创造条件。
(三)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应确立明确的中小学校舍等校园建筑与相关教育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杜绝诸如“毒跑道”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设施进入校园。对校园体育器材、游戏设施的设计、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学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根据海南实际作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安全管理确立标准的管理方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流程和预案进行详尽描述,明确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流程和标准,使学校安全管理任务得到系统、完整的清晰呈现,以标准化促专业化,使中小学从“碎片化”、“运动式”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下解放出来,不仅能够切实减轻学校的负担,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校园安全事故,
(四)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当前,为了维护校园安全和W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海南省大多数学校对学校采取封闭性管理,不经学校安保人员允许和登记,不允许随意进出校园。这种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效的避免了一些来自校外的危险,但同时也使得校园内部的安全隐患很难为外界所知,学校内部安全管理难以得到来自外界的有效监督,当发生安全纠纷时,这种封闭性也使得外部对校园内部的安全管理状况充满不信任,由此引发的不信任情绪也会反过来对学校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应逐步推进海南的各中小学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指导学校通过设立校园门禁控制系统、校园监控设备等手段,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可能风险,通过普及使用翼校通等信息手段,建立家校便捷沟通渠道,共同促进中小学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推动校园专业安保力量建设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紧缺的情况,在中小学安全状况没有显著恶化的情况下,在中小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或者派驻驻校警察短期内难以实现。随着海南中小学安全管理对保安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科技防范措施在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不断应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为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建立专业的安保力量,建立学校安全管理资金保障制度,由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集中统一招录,明确学校安保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装备要求,明确规定校园安保人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权力与义务,建立一支专业、有效的校园安保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石连海.学校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
[2]王博.论校园安全立法在我国的现实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3]李云鹏.美国保卫校园的安全机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2).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自治 高校安全管理 学生自治组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utonomy in College Security Management
SONG Xiuchang[1], HUANG Qiong[2], MA Jinbo[3]
([1] Education School of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3]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security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university management. The college is a new autonomou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education mode, the paper college autonom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lleg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y; college security management; students' autonomy organization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全社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健康和成长成才;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关系到学校正常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形势异常严峻,高校安全问题进入多发、易发阶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校安全管理的需要,高校安全管理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1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这种复杂的新形式造成学校与社会频繁接触,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加,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学校作为一个比较单纯同时又能接受到社会关注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安全因素”在高校的爆发。
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安全控制十分困难。校园暴力、校园虐待、食品中毒、饮用水投毒、校园火灾等事件时有发生,都反映出高校脆弱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高校安全管理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而当前我国大学高校安全管理模式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逐渐完备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校安全管理的需要。人们开始探寻新的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大学生自治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了。
2 我国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虽然目前高校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但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漏洞,仍有不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仍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懈努力。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社会原因:高校已不再是昔日的“世外桃源”,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的模式转向全开放模式的“小社会”,高校与社会的频繁接触,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周边育人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在高校爆发的诱因。
(2)学校原因: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校园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安全控制十分困难。加之教学设施老化或者管理不善,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等。
(3)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家庭承担这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责任。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长为人处事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4)个人原因:现在入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合作的意识不强等,面临着身心安全的双重威胁。同时他们处在青春期的晚期阶段,对一些问题比较敏感,影响到了高校整体的稳定。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便捷,许多不良信息也随之泛滥,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很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困惑,乃至个别学生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自我封闭、自甘堕落,甚至发生自虐、轻生的极端举动。
3 大学生自治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实现的必要性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方向,充分认识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对于指导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上述对校园安全问题原因的讨论,可以将四方面的原因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依据“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动力”的哲学原理可知,消除安全隐患,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遵纪守法观念着手,必须依靠大学生自治。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理所当然有权去参与管理,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生自治组织,在团体目标和集体行为的影响下,公民意识、文明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能逐步培养出来,从而个体素质得到提高;也能从根本上增强危险防范和隐患及时处理的意识,提高安全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人人安全。
4 大学生自治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实现的途径
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新的探索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及时更新理念、加强引导、创新机制、完善体制和健全制度。
第一,师生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理念,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来改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在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上,一直以学校管理人员或老师作为主体,学生处在被管理的地位,学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中来,甚至把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看得无关紧要并产生反感。如果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学生自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校园安全管理的新途径,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及时消除隐患的理念和知识。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各类安全实践活动和演习活动,提高他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预防能力。
第二,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引导。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生自治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放任不管,而是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学生自治组织来提高学生对高校安全管理的自治。自由是相对的,学生自治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正确积极的引导尤为重要。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学校和老师应及时转变角色,从一味的管理中走出来,引导学生管理自己。
第三,创新大学生自治组织机制。我们要在现有高校体制和制度下,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不断创新和巩固大学生自治组织机制,以取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成就。加强学生自治组织之间信息的沟通机制,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防范,保证安全信息的及时收集、传达和反馈。
第四,完善大学生自治管理体制和健全大学生自治组织制度,保证通过学生自治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大学生自治只是换了一种管理的思维,最终的目的还是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自治的同时也应该配以相应的制衡机制,使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符合校园安全管理的规律。
5 启示
实施大学生自治,是对学生主体的信任和尊重,能增强大学生的高校主人翁意识;能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大学的积极体验和对事务的正确认识;能增强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对校园的满意度;有利于学生把集体的目标内化为自身的追求,并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调适自我和悦纳自我。
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仍需研究的问题,如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高校安全管理观念如何彻底转变、依靠学生自治的新治校模式能否长期坚持、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学生自治的范围多大等。
实行大学生自治,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是现代大学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的重要途径。除了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现状之外,高校许多棘手的管理难题,也可从学生自治为切入点,寻求更好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红伟,徐卫萍.大学生自治力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53-254.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3
1.1对知识的渴望较强,但是缺乏毅力和刻苦精神的持久性不够。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基本都能对自己的处境有足够的认识,能够树立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能够为了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断地努力。对校外名人所做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讲座等比较感兴趣,也能够投入相对集中的注意力,特别是感兴趣并且愿意涉猎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同的领域;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体验大学生活的态度,得过且过的生活,对自己来上大学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确,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迟到现象频发,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控!对于这类缺乏学习动力、自制力差的学生,如果不能加强管理和教育,容易在学习上迷失,也不利于教学质量得提高,更无法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1.2行为尚不能独立,但思想上要求独立。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家长或老师一说,就会感觉“丢脸”,自尊心作祟,从而与家长或老师站在对立面。但在行为上,他们毕竟还不能完全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强,在家庭生活中拒绝父母的管束,在校园生活中拒绝老师的教育,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谈情说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违反校纪校规现象频频出现。
1.3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当前,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并且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独生子女,没有经过什么风吹雨打。因此,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老一辈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生活自理能力差,抗击打能力不强,对于节约意识没有概念,从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对自己呵护备至的父母家人,离开了以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怀抱着对新同学和环境而产生的新奇和美好的幻想,开始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然而,大学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富有浪漫情趣,也不像他们想象中的自由放松!每个宿舍住着几个具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都迥然相异的来自不同地方陌生的新同学,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互相熟悉彼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要在对彼此的试探和磨合中度过,小心地寻找着跟自己性格脾气相投,可以推心置腹的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完全的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很难再此融入到整个宿舍中去,容易造成宿舍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压力。
2、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
当前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在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的管理措施,宣称实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现实中却容易忽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利益,从学院自身的利益出发,着重重视学院的利益,对学生的管理相对重视,却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得太多,服务得太少,就会导致进行严格的半封闭式管理或者封闭式的管理!长此以往虽然能够取得相应的管理效果,但压制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生整体的的发展需要,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与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消费者”心理发生直接冲突,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
2.2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欠缺,不够专业化。
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社会招聘人员、校园招聘人员以及公办高校退休人员组成,因循守旧,照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体质,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创新能力,没有针对在数学生的判断力、心理方面、兴趣爱好、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探索研究,素质上和质量上都无法的带充分的保证。
2.3相对落后的管理工作体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各个部门涉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要基于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呈现。对学生习方法上的转变、心理解疑、就业、考研等缺乏指导引领,致使目前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不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千余线一根针”,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多面性的的工作,而当前独立学院现推行的工作体制,工作内容的繁杂,导致学生管理者疲于应付,似乎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要涉猎,时时处于无法挣脱的事务堆。
2.4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认知度不高,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问题。
因为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时间尚短,名气还没有公办院校打,很多企事业单位对独立学院仍持观望态度,甚至有的企业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相对排斥,这与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相对立,这对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无疑是有难度的。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好多同学不会主动出击找工作,而是过一天算一天,直到毕业,当然有些是因为家里有关系,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懒得跑人才招聘会,有时候我院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到单位,单位来学校面试,同学们都懒得参加。目前的毕业生对就业还没有感觉到紧迫感,现时段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父母的疼爱,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因此他们对经济独立并不急迫,这导致了他们在找工作上也不是很急迫。现在好多毕业生抱着“现在工作不好找,毕业后再慢慢找”的观念。
而且,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愿意他们在外地找工作,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确实不想离开父母,这也对毕业生找工作产生了一些限制。同学们缺乏职业规划和求职目标,对就业的不了解。首先,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没有目标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不知道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其次,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很盲目,这种盲目性,大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再有,毕业生对自己的择业、就业方向不了解。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需求,总是盲目的去实习,然后再盲目的换工作;反之,也不考虑行业和企业是否能满足个人目标,总是盲目的接收应聘。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刚柔并济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忽视学生个体需求
无论是刚性化管理还是柔性化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管理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于重视职业性要求,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确立,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培育,使得学生自我管理过于松散,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老师对学生权利与自由的需求没有全面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管理方法及制度不科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需要突出管理中的人文关怀,而现实中的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缺乏人文关怀,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过多使用高压式的管理方面,学生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过于强硬、刚性的管理方法打压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管理方式缺乏信心与激励,进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感染力。高职院校实施管理制度过于刻板,偏重以刚性管理为主,过于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强制性的制度与纪律监督及奖惩规则来达到管理目的,但这反而会造成管理工作的低效率。
3.管理过程缺乏无形管理的渗透
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以直观的管理手段为主,无形管理熏陶是另一具备重要作用的管理方式。在高职学生管理中,院校过于注重直观化的管理方式,忽视了无形管理熏陶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老师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和作用,仅以片面的刚性约束进行学生管理,忽视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交流,造成管理低效率;二是学校层面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不够重视,忽视了以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校园群体文化的作用。学校对校园文化的构建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学校缺乏自身文化特色。
二、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我国传统高校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强调刚性管理,通过制度的约束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柔性管理则侧重情感的沟通,通常以鼓励、尊重、引导、启迪等方法进行管理,显然这与刚性管理具一定的冲突,因此在传统刚性管理制度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刚性管理理念偏重物本思想,忽视人本理念,强调制度的约束。在管理手段方面,传统管理方法缺乏弹性,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乏应变,管理的过程趋于封闭。
2.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高职生自身的纪律约束性普遍较低,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使得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学生管理。告知学生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如学生对外界信息感召性强,在面对外界各种信息时的自控能力较弱,学生内部学习动力与自制力差,违反考勤制度、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走神等问题突出,高职学生所表现出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管理工作。
3.院校管理者自身管理素养的不足
教师是高职学生管理的执行主体,因此,教师自身的管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管理中,管理者的学生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长期的严格管理模式使其缺乏情感疏导,对柔性管理缺乏足够的认知。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不强,在学生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管理者表现出来的学生工作方式较为简单,没有突出人性化管理,而且多数教师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三、基于“刚柔并济”的高职学生管理建议
1.创造“刚柔并济”的管理条件与环境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应从财力保障、人力保障与硬件保障上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环境,积极培养和组建现代化、高水平管理队伍。在硬件上,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宣传力度,强调标志物、宣传栏、指示牌、阅报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构建高职学生管理的专属硬件区域,创造“刚柔并济”的管理环境。在柔性的情感环境中,要精心营造情感氛围,建立通畅的情感交流渠道,维系健康的师生情感关系。在管理中,要注重精神鼓励、精神支持的作用。
2.培育“刚柔并济”的管理机制
在传统高职学生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融合柔性管理理念,培育“刚柔并济”的管理机制。通过目标指引,充分挖掘“刚柔并济”管理的动力源,培育协同联动机制,在柔性中凸显刚性,在刚性管理基础上突出激励。通常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的情感与激励可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二者并举则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来支撑“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3.科学合理的选择“刚柔并济”的管理路径
在高职学生“刚柔并济”管理中,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路径,包括精神文化管理路径、行为文化管理路径与制度文化管理路径。在精神路径上提升高职生自觉性,引导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制度上明确学校学生管理的实施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的权利义务及奖惩措施;在行为文化路径上,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加强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滕苏苏.试论高职院校“刚柔并济”的学生管理模式[J].南昌高专学报,2011.10.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5
一、高职学生现状
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集体观念较为淡漠,对受教育、劳动就业、休闲娱乐等等有较强的需求。但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及其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产生如下心理特征。
(一)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年龄在十七到二十三岁之间,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体力、精力旺盛,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各方面都想显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他们对家长、教师、学校的监督、管理、教育感到多余,甚至厌烦,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在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趋于成熟,他们有上进心,有追求,自尊心和好胜心非常强烈。当其言行受到他人认可时,便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喜欢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和注意;否则便会感到自尊心受到挫伤,生怕被人瞧不起,产生自卑心理。
(三)情感模糊
许多高职学生走进校园后,发现现实校园生活与其预想的差距较大。面对大量的空余时间总觉得无所事事和空虚无聊,他们渴望倾诉,但又不愿同新结识的同学进行真正的感情交流,这种情感的封闭化导致精神空虚,一些学生沉迷网络寻求心理满足,一些则以谈恋爱来寻找情感上的相互寄托。
(四)人生目标
尽管高职学生在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较幼稚、肤浅,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缺乏正确的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知识,人生观念尚处于一种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总体上讲还不十分稳定。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容易脱离现实,陷入空想,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固执己见,陷入偏激。
二、“开放式”管理模式
高职学生理论学习质量相对较低,但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心理变化较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单纯依赖用校规校纪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即压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面对各种规章制度,在管理中对管理工作中的“一言堂”现象,只能导致学生对各项工作、活动参与度的降低或缺失,学生总是被动接受,很难达到自觉遵守的地步。由于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容易引发学生与他们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管理者为主导的管理思想。“开放式”学生管理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学生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将自身放置到旁观者、引导者、监督者、裁判者、疏通者等的位置上,将学生放置到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上,充分尊重、关爱、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管理者,相互管理;不断引导各个学生发挥其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学生自律的目的。作为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情况,充分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开放式”学生管理实施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教育效果的提高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其不是单一的,因此在实施中应注意周围因素的影响。
(一)校园氛围
现代学校管理思想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事实上是一项多部门、多条线共同作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因此学校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提升高职校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始终感到充实、满足、紧张、快乐。如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共享、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改良,为学生在课内、外提供展现自我价值的场所。所谓“无事生非”,学生如果每天都有事忙碌着,那么就不会有精力从事违规事了。
(二)管理者的作为
一直以来,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都以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管住学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对学生的“三育”,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忽视其对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因此,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树立“三育”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制度管理的意识,参与管理的水平,创新管理的理念。同时管理者也应注意自我管理,特别是对待学生忌讳命令、指挥,而应多采取建议和引导。
(三)奖惩和监督机制
奖惩和监督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激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其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制约着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管理者通过有效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掌握奖惩机制的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监督机制是强化管理、制约控制的有效手段,对防止学生的自我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起到积极的监控作用,是从严治校,建立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
(四)制度管理意识
现代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学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的、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现今的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做事随意,贪图享受,约束力、克制力低。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观念,更不会用制度来处理事情。因此从入校就一定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制度观念,让校规校纪铭刻于心,同时引导学生用制度来处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让学生感受到制度带来的好处。学生建立制度管理意识,受到制度的约束,做事就不会一意孤行,对逐步使学生从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学生自我约束的心理准则。高职学生应加强学生感恩、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感恩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孝道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养成对家庭、社会、他人负责的心态;职业道德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因为诚实可信的品行是人际交往与社会、职业活动的立足之本。是职业道德、思想情操的具体表现。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制定针对性的诚信奖惩机制,树立典型,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道德观念贯穿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
校园封闭化管理的制度范文6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职责 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建设,做到: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并视人员变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组织健全。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执行机构设在相应职能部门,使其协调、组织、检查、监督、考核等职责得到充分履行。
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范围,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有人抓,事事能落实,不留“漏洞”和“死角”,形成“联手抓创建,合力创文明”的局面。
二、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强化宣传教育 全面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重点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文明创建基本知识的灌输和渗透,使文明创建知识“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在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礼”(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悬挂或张贴文明创建宣传标牌,举办讲座,墙报或黑板报,不定期组织问卷调查或考试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氛围。把三月份的综治宣传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24”法制宣传日纳入文明创建教育之中。
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长效管理与短期重点工作的有机统一。市教育局和各直属学校今年要保证投入必要的资金,添置、配备、更新、补充必要的文明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建封闭性垃圾池,实行垃圾袋装化;努力攻克创建工作的“二薄”(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加大校园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逐步把学校建成“学园、花园、乐园”,使之对广大师生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的环境约束力,让不文明行为与现象逐渐失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