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1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错误 有效教学 教学效率
人无完人,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让他们正视和善待错误并引导从中改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1]。在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以学生立场出发,结合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并研究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犯的错误,认清这些错误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了解和利用这些错误资源的方法和思路,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同学因为审题不清楚,与容易得到的分数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学生总是在审题时不是漏看就是错看,没能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习惯性地将3看成5或者其他数字。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做题时不严谨,不注重细节。例如在八年级的多项式分解中,经常要分解类似于“-3x3-6x2+3x”的多项式,很多学生分解后的结果为“3x(x2+2x-1)”,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3x(x2+2x-1)”,初中生很容易忘记符号和系数,这就是出错的原因。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以上针对初中生最容易犯的错误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错误对教学的巨大作用
初中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错误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有趣味性。如果不善于利用数学错误,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复述知识点,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沉闷,同时学生的学习天性也会受到压制,继而失去学习兴趣。倘若教师能够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为基础,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初中生自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错误”事实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提醒”,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帮助学生对整个数学体系形成全面认识,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善待错误的措施
在数学教学中,错误是初中生现在及日后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下面具体介绍一些措施。
(一)承认错误,重塑学生信心。
学生要尊敬老师的教育成果,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出现错误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哪里出现了错误,而不是盲目地批评和惩罚,再加以适时引导和启发,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判断题: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并且a2+b2≠c2,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作出肯定判断。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道陷阱题。虽然通过a2+b2=c2可以立即判断出ABC是直角三角形,但是它只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c并不一定是斜边,如a=5,b=3,c=4等,a2+b2≠c2,但ΔABC仍是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用多种思路进行解题,无形中增添了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运用错误增进学生辨别意识。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错误,倘若老师只看重数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一些典型突出的数学错误对学生进行提醒和讲解,利用大多数学生常犯的错误,增强学生对错误的辨别意识。例如七年级数学中出现的“买票问题”,一班同学有49人,要去水上乐园玩。单人票25元,团队票10人200元。要怎么买票才最划算?大部分同学会建议购买50张团队票,有些同学会觉得多买一张是一种浪费,这些学生的说法都是没有通过具体计算得出的结论,只靠学生的主观感觉判断往往会造成错误,假如老师不纠正这些主观性的定论,那么学生还会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三)利用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情况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解决数学问题也是一样的,倘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印象和掌握程度。
总而言之,错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正确看待“数学错误”,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不仅是对过往知识的一种复习,而且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让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更牢固,同时使错误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今后初中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创新为基础与前提,教育的进步更是如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初中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强、思维发散、目光独到的特点,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土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运用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学习成绩。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具有相异性特点,而思维表现有诸多形式,例如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一种,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想逻辑影响与束缚,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全新的、独特的思维展现过程。例如,学生问老师,天上会不会有两个太阳?老师回答说: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天上怎么会有两个太阳呢?但宇宙是无穷尽的,跳出太阳系,银河系就有很多太阳。因此,创新性思维要求学生不受现成的思维逻辑束缚,尤其是针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学习思维培养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立足于学生自身。初中生本身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面对客观世界时缺乏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实践中,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情景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活跃课堂氛围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将课文内容进行演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实际生活入手,避免学生被公式化的方程禁锢思想。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有一个《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故事,教师可以将此案例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解答,从而使课堂氛围更具活跃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土壤。
2.塑造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同时,初中数学本身与小学数学存在量与质的不同,抽象思维更加明显,具有一定难度,也是学生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采取差异化教学的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来源于积累,更来源于一次一次的突破,而突破正是创新性思维逻辑的体现。例如,在《整式的乘除》的教学实践中,幂的运算、幂的乘方等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随后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知识点难度则会提升。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教师需要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性思维方式,打破常规,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解题方式与步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解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3.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合作,在沟通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学习过程中,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数学学习,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力求通过可行的、有效的沟通,通过思维交流,及时纠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创新性思想,继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实践,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师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是立足点与出发点,创造性地理解与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产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提升学习交流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初中数学本身具有较大难度,学生间的差距开始显现、教师在采取针对性、丰富性教学的基础之上,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长久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欣.新课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3(11).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4
关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学生,而我们针对的就是即将要高考的高中生,高中数学不再像小学和初中那样简单,
那样容易理解、容易学习。我曾经和一个学生聊天,我想了解一下关于数学她是怎么理解的,关于数学她仅仅回答了我一个字,那就是“难”。是的,高中数学唯一的一个特点就是难学,所以我们就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尽量减少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高中生活的抵触,尽量让学生在学会、学懂的基础上,在平时的考试,甚至于高考中取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生相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唯一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思维比较发散,并不像小学生一样,老师教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不是定式思维,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高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特点,所以我们老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思维优势,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自行解决一些数学例题并进行知识迁移。
二、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需要培养,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兴趣培养。比如说,一些学生有强烈的空间立体感,那我们就培养他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的兴趣;如果他有足够强的理性思维,我们就可以培养他关于解答函数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老师学习方法上的创新。
数学作为我们学习的大主科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所以说高考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可以上怎样的大学。所以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我们老师也会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努力探索到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5
王海云
(阜宁县沟墩中学,江苏 盐城 224433)
摘 要: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更需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增强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本文就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做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教学效率
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学习兴趣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提高的。就初中生数学学习而言,学生良好的兴趣养成,对形成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让良好数学学习兴趣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法宝和利器呢?
一、尊重学生,重视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观念指导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和学生平等相处,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可见,尊重学生,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诚心与爱心,让每位一学生都把老师当成可以交流、倾诉的对象,那么,学生就能信其师,乐其道了。就我的教学实践而言,只要我努力和他们保持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他们对老师所教的数学课就会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我在每学期刚开学的几节课,都注重保持平等的、尽量和蔼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让他们感受老师期待的目光;教学语言亲切感人,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较多的采用鼓励、肯定的语言,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有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如此,他们就能在情感上接受我的数学教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二、创设环境,加强兴趣激发
情境教学会容易让学生愉悦而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多媒体教学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而通过对一些伟大的数学家的数学故事讲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见,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愉悦的发挥主观能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就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哪些实物是轴对称图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如何制造出轴对称图形,如让学生在一张纸上滴上墨水,对折压平之后展开,观察形成的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关系等问题。这样,学生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在观察中就已经能够掌握。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在线段的对称性》这一教学内容,完全是自主学习完成的,而且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高,学习的效果很好。我在课堂教学时,也注意介绍一些数学大师的生平和在数学问题上的贡献的故事,如用陈景润高中时期听一位数学教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对学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训练他们的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促进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形成。
三、训练思维,激发探究兴趣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如《似数与有效数字》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由生活中坐出租车的问题思考根据价格表我们如何坐车才能省钱,从而让学生理解近似数产生的问题。在让学生对生活问题产生兴趣,对数学问题能够积极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解题必须思考,正确的思考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解题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努力教给他们以多方位、从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广辟蹊径,从中探求最佳解题方案,让他们在不断创新中激发兴趣。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三角形面积定理分别证明,明比较证法的优劣。这样,学生在解题中就能有很好的解题思维,形成解题的能力。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悬念设置创设求知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列方程解行程类问题时,我用苏步青教授赴德访问时回答一位德国数学家出了问题:“甲乙两人自相距100公里的A、B两地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6公里/小时和4公里/小时。甲带一狗,狗每小时行10公里,比人走得快。狗和甲同时出发,遇到乙时回过头来往甲跑,遇到甲时又回过头来往乙跑,如此往返多次,问甲乙两人相遇时,狗一共行了多少路程?”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学生们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我启发他们从行程类时间、速度、路程方面比较和思考两个人与狗之间的关系。从看似复杂的问题中找到一些突破点。待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引导他们用苏教授的解法及从用时的角度去思考:狗和人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如果知道狗在两人相遇时用的时间,就能很快算出它跑的路程了。如此,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训练和提高了解题思维。
另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生疑、质疑。因为疑是思维的起点,趣是学习的动力,有疑才可能展开思考,有趣才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采用一题多变,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拓广学生解题思路,激发他们遇到新问题时的灵感和解决能力,让他们在触类旁通中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相信学生,尊重学;呵护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他们质疑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们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当然,兴趣这一数学学习的法宝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03).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6
【关键词】心理;兴趣;数学;负迁移;格式
物理是初中生进入八年级后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学物理总是难以入门,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物理课程学习,存在学习障碍。如不及时解决初中生学习物理入门难的问题,无疑是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能。
初中生学习物理“入门难”难在哪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入门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提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畏难情绪大
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增多,学科知识难度加深;加之学生入学年龄提前,使初中生的生理心理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农村初中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孩子由祖辈或者亲戚照看,许多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先天不足。一遇到困难,便怨天尤人,打退堂鼓,没有勇敢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学生个别谈心,对症下药。通过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学生树立自信,战胜困难。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当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他们关怀和安慰;学习有进步时表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学生感性认识有限,兴趣不浓
由于物理学科特点,学生对这门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的。他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并激发起学习探究的欲望。然而孩子们兴趣的广泛性持久性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们认识事物时,总是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的。兴趣越浓厚,人们了解探寻事物的欲望越强烈持久。但当学生们开始真正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先前的新鲜感没有了,代之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才能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持久的兴趣呢?
(1)引导学生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育学生观察要细致入微,切不可走马观花。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同一事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现象,总结别人忽视的规律。
(2)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多做一些小实验。多做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课文安排长而中空盛水的玻璃管内气泡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小实验就非常好。通过观察测量,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这个抽象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结合教学讲一些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轶闻趣事。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趣味物理》,观看央视科教频道节目等。
(5)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参与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
三、学生数学知识欠缺,对物理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物理与数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统计等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数学知识欠缺或滞后给学习物理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关于长度单位、速度单位的换算要用到科学记数法、指数运算相关数学知识;可学生这方面知识掌握不好就不会进行长度单位、速度单位的正确换算。我在平时教学中常发现学生作业中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Km=10003;0.001m=102m; 15cm=15×10-2m=15×10-2×10-6um=15×10-12um; 5m/s=5×1m/1s=(5×10-3km)/[(1/3600)h] = (5/3.6)km/h≈1.39Km/h 。再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3节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不能正确作出关于气泡运动时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显然学生对用直角坐标系作图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并且不理解这两种图像的物理意义。又如有这样的习题“甲乙两辆汔车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经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3:4,甲乙两车运动的速度之比为5:6.求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学生解法如下:“解:甲乙两车运动路程之比:S甲/S乙=3/4,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之比V甲/V乙= 5/6。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V甲)×(S乙/V乙)=3/5×4/6= 2/5”这一则案例中有两点知识学生没有掌握。一是分数、分式除法的知识;二是倒数的知识。在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时要用到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例如知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求入射角。某人身高1.8米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至少要多高;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保持入射光线位置不变,当平面镜转过α角时,反射光线要转过多大角度等。我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涉及学生数学知识欠缺或滞后而物理学习时又要用到这些知识,都是先复习或教授相关数学知识,待学生掌握后再解物理题。这样学生数学物理都受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生受思维定势作用产生负迁移影响学习效能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易受到已往经验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作用。人思维迁移有正迁移,即所谓举一反三;也有负迁移,它干扰我们的思维和抉择。如:学生受以前学过代数的知识影响在做物理习题时,数据往往不带单位。又如:解物理计算题时,设某段路程为х,就是受数学解方程习惯的影响,不知道在物理学中用S表示路程。比如受到已往经验的影响学生错误地认识在空中运动的篮球要受到手的推力作用。在学习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时,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学生认为晶体熔化时要吸热,温度要升高。这些都是负迁移。对此,我的做法是:一是为学生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区别、联系。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二是利用实验、图像、实物等感性材料说明,化抽象为直观。
五、学生对概念、公式、物理量含义不理解,不熟悉物理解题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