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思维 训练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型知识入手,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去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通过原型启发,启动思维,一可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二可以沟通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知识点与点的联系,为将要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准备。

二、确定目标,激发思维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唤起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思维,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而定。一般情况下激发思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引入法:创设兴趣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承前引入法: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

3、演练引入法:通过算式的演算,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挑战引路法: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揭示课题。

5、设疑引入法:设置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

6、类比引入法:通过数据的类比或图形类比,从而引出新授内容来。

7、讨论引入法: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由教师揭示课题。

8、演示引入法: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后揭示课题。

三、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谓发展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主题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油、催化剂。思维训练能否达到要求,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有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尤其想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思维训练方法上,要着眼于直观、形象并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直观形象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师生讨论中抽象概括,形成规律。

四、总结类化,深化思维

课堂总结,是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重新组建,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才展现了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后全面突破。

五、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联系,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深刻化。除设计适量的基本题外,还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错之处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常见的练习题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区分型: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可编拟有关训练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

2、对比型:在应用题教学后,可编拟条件不同、问题相同或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的对比题。

3、沟通型:讲完用比例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再用倍比法解、方程法解惑归一法解,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4、归纳型:就是把相同的知识归类。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都属于分数的范畴之内。

5、转化型:计算方法的转化,如比可以转化为分数,除法算式;应用题的条件转化。

6、分解型:把两步计算应用题转化为两道连续性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

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4、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

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5、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

(形象辨别训练法)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不同训练法

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2、找相同的训练法

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3、合成训练法

如:(1)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如父亲:1,2,3,母亲:4,5,6儿童:7,8,9。

(2)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4、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1、信息减少训练法

(1)家长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2)家长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2、信息增加训练法

A.家长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3、信息增失训练法

家长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书水杯眼镜钥匙积木汽车小刀磁带尺子硬币

4、动作训练法

(1)家长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2)家长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1、对偶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同时让儿童识记两种相互关联的材料,然后让儿童根据一种材料回忆相关联的另一种材料。

2、顺序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让儿童按顺序识记一些材料,然后遮住材料并逐个把材料内容显露出来,每显露出一个材料,让儿童回忆出下面紧接着的内容。

3、插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先让儿童识记一些材料,识记完后不马上让儿童回忆,而是接着让儿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再让儿童回忆前面识记过的内容。

4、数字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目的是,通过让儿童记忆大量的数字,达到发展记忆能力的目的。前面谈到过数字是最难记忆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材料。

5、频度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反复向儿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现多次,让儿童记住这些材料出现的次数。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规律训练法

找规律训练法是一种训练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种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儿童观察一些材料,使儿童通过这些材料的前后顺序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2、找关系训练法

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3、找同类训练法

找同类训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寻找一些词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4、创造能力训练法

创造能力训练法是通过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创造技法,从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训练方法。

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低年级;发散思维;培养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那么,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工厂接到生产1000台机器的任务,前5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先求每天的工作效率:1000×25%÷5,然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式为1000÷(1000×25%÷5)=20(天)。

第二种解法:因为工作效率不变,若设一共要用x天。列方程为:1000÷x=1000×25%÷5,解这个方程得x=20。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把这项任务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可列算式:1÷(1×25%÷5)=20(天)”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受到第一种解法的启发想到新的解题方法。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解法4:5×(1÷25%)=20(天)

解法5:设一共要用X天,1÷X=25%÷5X=20?

解法6:5÷25%=20(天)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论文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审美的能力。故重视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复合型、宽口径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如此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瓦格纳也言之:“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

(二)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音乐的功能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音乐的功能主要感慨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重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是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的片面观点的影响,人们对形象思维的研究不够客观,认为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从小学阶段就忽略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其实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在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学校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实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认为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教的歌(乐)曲教材中,既要有古今中外名家名,又要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极好教材。同时利用教材的刻意安排,充分发欣赏课的作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美育素材,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概括和提炼,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可以让学生参与律动一起去感受乐线条的起伏,对于节奏的训练方法上可让学使用打击乐,去感受和领悟,培养内心的节奏等。通过系统的训练既可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美认识和分辨,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

(二)重视美感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文化底蕴,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等。学生充分理解感受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三)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组织一些在声乐、钢琴、器乐等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给大家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师也可选些CD、VCD音响资料给学生播放,其目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还可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等等。久而久之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抽象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素质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想学、会学。第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凭借心理想象

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 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严肃、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2、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3、“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4、综合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凭借段中活生生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通过想象,思路由窄变宽,既了解到渔夫忧心忡忡到矛盾重重到同情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一系列复杂思想过程,感受穷人美好善良的一面,又在思维上受益匪浅。教学此段,若不引导学生想象,只由教师据文讲解,将事倍功半,难有此效。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