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

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范文1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逻辑思维训练对孩子的好处范文2

--关于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思考

钱 松 涛

前不久,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评选揭晓,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名列其中。高兴之余,又不免生出几许遗憾:崔琦的名字前被冠以“美籍华裔”四个字,他是作为美国人获得这个荣誉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中国中学生自参加数理化生乃至信息等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以来,屡屡披金挂银,无一落空。那么,为何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笔者以为,我国创造力教育的贫乏是形成这一反差的关键所在。有人曾把世界上三百二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内在素质归纳为“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六个方面。撇开其它五点不说,就这第四点“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来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大都严重缺乏这种素质。长时间以来,我国对人才的培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而并不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一切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智力的开发、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薄,“升学率”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在关于课程计划中对于将活动列入课程已取得共识,还指出这个课程计划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初中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编写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因此,全国中小学基本上已把活动课(课内和课外)列入了教学计划中。

本来,创造思维训练可以,也应成为活动课教学中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策略,无奈受“升学率”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把活动课置于恰当的位置上,有的甚至没有排上课表,或排上了课表却“挂羊头卖狗肉”上其他学科的课,活动课程教学得不到保证,成为一种应付督导、评估、检查、参观的“花架子”课程,因而对学生进行的创造思维训练也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

管中窥豹,以此可看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已严重脱轨,根本不敢奢谈培养具有创造新意识的跨世纪人才。

二、“应试”思想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试教育过分强调逻辑思维、收敛思维和定向思维的训练,忽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和幻想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一般只求得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为了确保高分率,通常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出上述看法。

有位家长曾经在《北京文学》上撰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女儿的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因为答案是“同心协力”;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因为答案是“惟妙惟肖”。家长疑惑:“中国语言之丰,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只一条,怎么就只有一个答案呢?”更好笑的是,这位家长反复说那两种答案都没有错,他女儿硬是不信,她视老师为绝对权威,老师以标准答案为圣旨。女儿把她原来活跃、灵动的心收起来了。“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格式,去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

像该家长所描述的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语文一科,随便拎出哪一科来,都可以写出类似荒唐的故事。它们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痼疾,学生的灵性已经被“填鸭式”、“注入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给抿灭了。

1995年初,杨振宁教授回国讲学时,一位记者曾问:“您在国外大学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何不同?”杨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时已做过成百上千道题了,不少外国留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中国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长于“依葫芦画瓢”而短于独辟蹊径。除传统的文化因素外,这主要是教育塑造的结果。

那么,要改变中小学忽视创造力教育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应特别重视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尽快从“应试”向“素质”转轨,建立、健全我国的创造力教育体系。

一、充分认识创造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创造力主要由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想象力,批判性评价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监控能力和创造性技能等因素组成。创造力教育是在各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里,以开发个体创造能力为根本宗旨的一种科学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科学的、前瞻的、现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会型教育,而创造力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开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创造力教育则是以培养和开发个体创造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是启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杠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基础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是实施教育转轨的主战场。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着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很有好处的。近年,北京161中学的刘文明教授,北师大的康健副教授,天津师大的刘仲林教授,上海和田路小学的金礼福老师,以及湘、鄂、川、浙等地的不少老师都在学科教学中做了尝试,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青年》杂志曾在今年第九期上以《一场“颠覆”的演习》报道了北京师大教育系康健副教授在中国人大附中所进行的实践课改革实验。康教授的实践课,以平等的观念为基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①自主学习。目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学校规定的,而“实践课”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内容。课程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比如,可以去研究“人口与社会发展”,或交通问题。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比如怎样利用图书馆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这么多,这是前所未有的。

②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育是认知过程,而知识就等于分数,学生毋需体验。但“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比如有同学对自行车管理有兴趣,他就去商场前的自行车停放处观察,自己才有体验,原来看似简单的自行车管理实际真是件不简单的大事!“实践课”中同学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能力在课堂上是学不会的。

③个性养成。“实践课”给每一个人机会,不管他在班里功课是不是好,也不管性格是不是外向,或者是不是班干。

康老师的实践课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热情引起了别的老师的“嫉妒”:“学生给你的课写论文,工工整整抄几十页,什么时候对我的课这样过?”“发现学生上了你的课后,上课发言更有条理,也更积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