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交通标志;体验;运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6-02
篮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运球是篮球技术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篮球比赛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技术,因此要想打好篮球必须更好地掌握篮球的运球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球技术教学,有的学生就会因为运球的枯燥而降低对篮球的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采用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能有效提高篮球运球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交通标志中挑选了一些常见的标志,将体育课中的篮球运球技术与这些交通标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此种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交通标志或者运球技术,而是生动的将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小型机动车”,让学生边巩固运球技术边学习交通标志知识,了解交通规则。通过看标志练习既养成了运球不看球的习惯,掌握了正确的运球节奏,巩固了运球技术,又能让学生牢记交通标志,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从而更好地躲避危险,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一、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的运球
第一阶段:学习交规――结合多种标志体验基本运球技术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交通标志分为七大类。结合运球技术特点重点向学生介绍学习指示类的标志,在运球基本技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熟知以下标识(表1)。
案例1: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迅速找到停车位(田字格),体会原地运球技术。通过田字格规范学生原地运球时脚的站位、身体的基本姿势和球的落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各个重点环节,同时结合口诀明确动作的方法:
动作口诀:左1右3球落2;左臂护球朝前看;五指张开空着按;指尖指球要压腕。
案例2: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体会直线运球技术。直学生沿着跑道线走来明确移动路线,球落在线外侧控制球与身体的距离,每运一次球跑两三步,培养学生运球的节奏感。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
案例3:教师出示标志时,显示减速行驶。而此时学生则做出急停急起的运球动作。急停急起运球练时可以在需要运球的跑道线外侧放置标志,在个别有的上方设置高度障碍,模拟篮球实战,让学生遇到障碍时原地运球三次。学生为了穿越障碍会选择低运球,这个练习巧妙的将高运球与低运球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让学生体会急停急起过人的时差感,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场上活学活用的能力。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遇到标志低运球。
案例4:教师出示时,显示右侧绕行。此时让学生体会体前变向运球技术。用跑道进行原地体前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体前变向前双脚的站位,变向后脚的落位及球的落点,同时利用跑道线让学生体会变向时的蹬地动作,再根据体前变向的动作特点创编一个小口诀。
动作口诀:平行站位左手运,按压左上落体前,蹬地发力越右线,按压后上肩向前。
第二阶段:模拟道路交通――结合多种标志运用基本运球技术
结合各种交通标志,在塑胶跑道或篮球场上放置多个交通标志牌模拟道路交通,让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原地运球、直线运球、曲线运球的技术。
案例1: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同伴手持显示“黄灯”标志,学生换手,当显示绿灯时继续前进,当看到这个标志时,继续做直线运球到对面,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案例2: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标志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继续按做直线运球,紧接着看到标志继续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直线运球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第三阶段:社会路交通考核――结合多种标志组合运用运球技术
案例3:利用校园的甬路进行运球组合设计,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正在行驶的机动车。在校园甬路两侧分别悬挂不同的交通标志。如,显示第一组学生沿机动车道行驶,第二组沿公交车道行驶。紧接着遇到标志,请各组原地运球。到各个路口,让学生沿标志,做出不同转弯的运球内容。
二、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运球的实施反思
1.运动技能与生活知识集合
本文将小篮球中常用的、实用的运球技术与部分交通标志进行了结合,在教授交通标志含义的同时还教会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通过看交通标志体验运球技术的练习,避免了学生一直低头运球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运球技术。让学生看到交通标志就能立即做出相应判断,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对应的路段内做出相应的运球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控球能力。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了情境模拟驾照考试的三个阶段。从学交规开始、科目二、科目三等等,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一步体验到运球与交通知识的紧密度,培养学生既遵守交通知识,同时也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注重将枯燥乏味的动作学习和技能掌握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让情境教学贯穿于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运用情境教学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3.运用交通标志体验运球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实践时应当先教授学生简单的交通规则,让学生知道交通标志的含义,并讲清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具备判断对错的能力,而后再结合小篮球的运球技术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量增加难度。初学阶段教师可设置单一的交通标志,随后可增加交通标志构成简单的路况,待熟练后可适当提高路况的复杂程度,最后形成多人、多方向进入场地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实施 打造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法学法改革探索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投入(指教与学所花的时间、精力、资金和资源等)减少,教学效果提高。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精心安排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是一节课的核心。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应该和学生的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中学阶段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女生可安排健美操、技巧、踢花毽、花样跳绳等内容来发展的柔韧、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而男生则可多安排球类活动、对抗性较强的游戏如斗鸡、拍背等,发展他们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在安排辅助教学内容时,更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点燃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学生的学练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本资源,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教案学案备细做足
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课前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备好教案、学案。教学内容要“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教学内容要“可操作性强”,让师生在教和练的过程中,不难理解,便于操作,使“练”、“想”、“讲”结合,以“练”促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备课除了要精选学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还要对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语言进行仔细地推敲。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案”,还要备“导学案”,教师要“导”的不露痕迹,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学”得不由自主,练的渐入佳境。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要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地、自觉地去锻炼,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活”——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产生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练习积极性也有很大帮助。
(一)形象比喻法
恰当形象的比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欲,而且对学生理解动作技术有帮助,使一些复杂模糊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模仿练习。如学生练习篮球运球绕杆时,因害怕丢球而运球不敢加力,导致运球高度过低,节奏慢。我就告诉他们只要你脚步移动能跟上,手眼协调,控球部位正确。适当加力运球,不仅可以控好球,还能提高你的运球速度呢!就像人体心脏的每次搏动,都是血液流速的动力来源一样,每次为篮球稳健加力,才可以保证运球的高度及节奏。
(二)对比试验法
例如在教学生做滚翻时,可用木块和小皮球进行滚动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做滚翻时团身要紧,才能把动作做流畅,做漂亮。篮球运球高度及推球变向的问题,可通过的光的反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篮球的运动轨迹,并提前做出判断以免丢球!
四、场地器材合理布置。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个以身体实践和体验为主的学科,教学过程和场地、器材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规划教学场地,运用体育器械布局的环境美、队列队形的造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运动激情。同时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可缩短队伍调动时间,增加练习的强度和密度,拉长有效练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五、师生情绪调控到位
在体育教学中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施有效教学,锻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是一名有效教师。何为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仅能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而且需富有激情,满怀热情。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因喜欢而信任教师,因教师的感染而阳光,因教师的引导而积极。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教练积极,这样的状态怎能效果不好?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出高效?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节课后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反思,不仅利于教师的成长,还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写出的教学反思,得到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优化今后的课堂状态,锻造更高效的课堂大有裨益。
总之,做好以上几点是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体育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但我们并不能期望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一定是完全理想的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把成为有效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实施有效教学视为自己的责任,把提高课堂效率当成自己的使命,我们课堂上的无效或低效的行为会越来越少;我们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我们的体育课的魅力就会更突显,真正的高效体育课堂的达成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海宁.上好体育课需要和谐气氛[J].光明日报教育周刊.
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分层;适时指导;比赛情境;组合动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44-02
认真拜读了发表在《体育教学》2013年第2期中赵超君老师的《球类教学的三层境界》一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感悟,现与大家一同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脱离了攻防对抗和比赛活动的球类教学实质是淡化了球类教材在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价值。止步于“学会”状态的球类教学只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假把式”。此前,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现实理念。然而,经过常态课的洗礼后,现实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如我所愿,这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学生,上学期经过几次课的球性和运球练习,我试着让学生进行半场四对四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之前,详细的介绍了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比赛中出现问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指导。谁知,事态不是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球拿不住,运不了,多次走步,还一窝蜂追着球跑,防守时拉、抱、推,甚至绊的动作屡屡现身。
反思之后,我认为必须调整上课的策略,只能回到以球性和运球为主的技术教学步骤中,让学生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后,再进行传、运、投等技术动作的学习,然后再组织教学比赛。期间我在规定套路中有了赵老师的一些理念的渗透。比如,经过几课时的球性和运球教学,初步掌握了学生的球类基础,根据学生球类基础进行了分层,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直线、曲线、急停急起,运球过障碍等练习,还穿插投篮、传球等简单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由我和骨干进行基础的球性练习,让他们拿得住球,培养基本的控制球能力。三周累计9课时后,基础好的学生玩得不亦悦乎,很少关注技能,只注重安全;基础一般学生出现抱怨,老是运球,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基础较差学生技术技能有所提高,但兴趣培养有一定难度,积极性欠缺。
反思之后,我调整了自身的教学策略,让一般层次的学生逐渐进行比赛,一周三节课中,其中一节课中安排比赛,还有两节课进行练习和测评。前提是每位学生的技能测试过关,测试为30米折返运球,成绩是技评,在测试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流动”至“上层”,一般层次的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差的学生,经过球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行进间运球练习,并提供适量的球类游戏,以增加练习兴趣。总结三次课堂策略的调整过程后,我以为“学会”是球类的基础,分层使其各得其所,球类比赛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球性基础,在所教学生中,不乏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让这部分学生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合乎赵老师提出的理念。而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关注,要有一定课时的基础动作学习,一味的追求比赛,将欲速则不达,是不合乎学情和现实的。这部分学生在基础动作学习期间,教师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比赛和游戏,可以消解技能教学和自主练习带来的枯燥,适时的分层和流动可以培育全体学生的向上氛围。
二、让学生“会学”前提是教师的适时引导
赵老师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学生自我学习和球场展示技能的现象,表明课堂上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几个动作,而是让学生学会打球。我非常认同赵老师的观点,也有切身体会,篮球是学生自己打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确实能展露一些篮球技能,而这些展露技能的学生无非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篮球有很强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在水平四阶段,此类学生在班级中能出现3~4个,少者1~2个,有这些学生引领、倡导下,加上教师给予欣赏与烘托,以及某些组织“权利”的下放,能将本班学生的篮球学习氛围带上去,这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以为,赵老师所提出的“会学”必须以此为学习背景,本班学生才有大面积参与的可能,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是第一位的,用好这些“篮球资源生”,以提高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我在所任教的各个班级中,有的班级篮球氛围很好,是与所在班级有若干篮球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人数成正比,这些班级开展篮球教学,打打比赛就会很顺畅。而有些班级教师开展教学很困难,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就是因为缺少这类资源。可以这么认为,“篮球资源生”更大作用在于氛围的推助,而不是技能展示、观摩和切磋,这取决于大部分学生本身的觉悟和意识。
除了引导这部分学生搭建平台,烘托氛围以外,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比赛。很多时候比赛只是手段,通过比赛进行技能体验和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观点可能与赵老师有一定出入,赵老师的观点偏向于水平五学段,如果在水平四,甚至更低学段,我以为有些不符合现实。我所任的七年级为例,学生不具备准确的投篮技能,在比赛中往往用各种推、掷、扔等动作,防守动作也是用推、抱,用手拦等粗野动作。出现这些动作是很正常的,因为,形成准确的投篮动作需要很多课时,再加上学生课后的积极、反复、机械的训练。而学生比赛时往往顾及不到这些正确动作,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方式参加比赛。我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些篮球资源生具备正确的投篮技能,但这部分动作不正确的学生很难模仿,甚至认同这些学生的技能,很多时候认同的是最后的结果,他们投篮很准,不会想到背后的原因是动作正确。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关键一环就是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本身的结果中去探求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投得这么准?你想不想这么准?投篮的正确动作的范例你是否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比赛的期间,适时的介入,让学生直指技能的要点,这个时机也许是在某位学生投进球之后,也许存在于某位学生屡投不中,丧失信心的一刹那。这一介入是有效的指导,也是学生能接受的介入。
三、追求“会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会”组合动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我自己也打了差不多20多年篮球,切身体会是自己最欠缺的是移动中的技能和组合动作的运用。因此,同样反应到学生层面,其实很多学生出了校门自以为篮球打的出色,心比天高,以此为荣。其实,很多时候篮球技能在现实比赛中用不上,甚至成了场上的木头人。这一点赵老师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比赛中进行对抗、学习,达到会学,最终达到会用,我深表认同。运动技能本身是死的,只有放到一定的现实情境(比赛)中才是活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练习技能,不比赛,这是无效的技能教学,因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是一个个单一的技能,不是组合技能,教师很容易忽视组合技能的教学和运用,这是由于没有组合技能教学的情境和载体,导致组合技能教学难以开展,而现实的教材也多以一个单元一单元技能进行直线式排列,很少设立诸如行进间运球的单手传球单元计划,提前变向接急停跳投单元计划,而这些技能往往是比赛中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比赛情境创设,在比赛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技能的组合,但前提是以各种单一技能为基础,这是赵老师提出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一境界中,单一技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教师所要指导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在比赛(防守)环境下,利用各种组合动作,合理运用技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赵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只教会了学生几个打球的动作,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会打球的尴尬境地”。我的分析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基础的打球动作,投、运、传,更要教会学生将这些技能动作串联起来运用,而这些运用的平台搭建就是比赛。动作本身是死的,在比赛中运用组合动作,这样才真正地将动作转化成合理运用动作的能力。长期的比赛,才真正成全学生的“会学”,才真正成就学生的“会用”。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敬请赵老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反思范文4
一、启发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把学生从刻板、被动的教学方式中释放出来,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启发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乐学、会学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练习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教学设计,并从方法上提示创造的一般规律与原则。
比如,教低年级的学生学鸟飞,教师不仅仅只做一个两臂侧平举的示范,就让全班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做,而应当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学各种鸟的不同飞法;又如,给两块木板让学生“架桥过河”,只要求学生必须踩着木板过,至于“桥”怎么“架”,留给学生各自去创造;再如,让全班学生做一个“两手触地同时两脚离地”的动作,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就会创造出许多精彩的造型,使他们彼此大开眼界,启发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在练习过程中得到发挥。
二、学导教学法
目前仍有学生存在“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不正常现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激疑设问;要培养学生自学自练,引起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比如,上篮球课男生会更感兴趣一些,但为了让女生也积极参与,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课上,教师让男女生搭档,紧接着提出“对方防守很严,你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呢?”带着问题,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开动脑筋,试着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手防守。之后,教师又让做得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在旁提示,这样一来,学生练习会更认真,很快掌握动作要领。教学中有部分学生,急于“变向过人”,另一只手没有保护球的动作,教师就提示持球学生要护球,提示防守学生把对方的球打掉,经教师的强调、提示,双方都很注意动作的准确性。这就是“学”与“导”的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又保证生生都有进步,生生个性都有机会展示。
三、发现教学法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体验所学的概念,把握科学成果的研究过程。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挖掘、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各阶段教材内容的不同,认真钻研,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为学生创设发现知识的情境,提高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亲身体验;在练习中敢于摸索,发现知识技能的突破点。
比如,对水平三的学生学习垒球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也摸出一些学习规律,教师在上课时创造一个情境,简明交待本次课的目的任务,不向学生提供投掷的具体技术方法,要求学生自己摸索把球掷远的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如在低、中年级时学习投掷轻物等),懂得球的飞行距离与出手角度、出手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体验和知识、技术原理后,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投掷技术要领。学生在学习新的技能上会有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组织讨论,发扬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巩固,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四、指标教学法
每个班级都有“后进生”或者“优等生”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会出现消极情况。德国某学者认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不变的人,而应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学习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成功。指标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指标,学生按预定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学生根据自己可达到的目标,寻求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途径,通过这样教学有效地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比如,跳高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出现学生胆怯、不愿跳的场面,真急人!后来因学生的一句话――“可不可以按我们自己喜欢的高度练习”提醒了我,解决“吃不饱与吃太饱”现象。于是设计几个高度不同的横竿场地,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横竿进行练习,发现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还能反思自己练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主动请教同伴或者老师,最终达到甚至超过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评价,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