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1

基本原理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是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经典作家在论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规律时,既批判了那种企图凭借法律来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所谓“法学家社会主义”,又充分估量了摧毁剥削阶级法制、建立无产阶级法制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作用,从而把法律问题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来源:文章屋网 )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实践   直观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坚持认识论上的反应论,但他把人看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现象,着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既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草拟这份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帅下,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

    另外,《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而只是由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3

一、板块:感知哲学的宏观架构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范畴总是弄不清楚,答题时常常是“张冠李戴”“破绽百出”如:题目明明要求回答辩证唯物论知识,他们却答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得分之低可想而知,真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哲学理论体系没有一个明晰的宏观把握,对哲学范畴混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非常关键。

从理论体系上讲,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可细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板块,历史唯物主义可细分为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板块。如果学生将这些哲学板块牢牢地印刻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个“电脑文件夹”,并将相应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储存在每一个文件夹中,如: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存放在“辩证法”板块这个文件夹中,让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很清晰的归位,答题时就能从中快速而准确地提取出来,从而大大地降低错误率。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板块,我们将哲学理论体系简要概括为“一二三”:“一”即哲学(母亲);“二”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母亲的两个儿子);“三”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儿子各有三个儿子)。这不就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吗?看来,要巧记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还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勤总结,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二、对子:清楚哲学的突出特点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运用了很多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构建起它的理论大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一般性。而高中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高度,因此对哲学课本里的诸多概念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做起题来更是头晕脑胀,如:一元论、一点论、二元论、两点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简直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或术语,为学生学好哲学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万物莫不有对”,对子是哲学的突出特点。分析哲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部分概念或术语都是成对出现的,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元论与二元论,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理论),真理与谬误,联系与孤立,整体与部分,静止与发展,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内因与外因,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全面与片面,两点论与一点论,重点论与均衡论,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发现并运用好哲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对比来分析和研究这一个个概念对子,对学好哲学很有帮助。

三、××性:明确哲学的叙述方式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和叙述方式,哲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表达某概念或原理时常用“××性”来叙述其属性和特征,以全面阐述相关理论。如: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世界的物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等属性;运动的永恒性、无条件性、绝对性;静止的暂时性、条件性、相对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认识活动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具体性、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普遍性,发展趋势的前进性,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诸如这样的“××性”表述,在哲学教材里有很多,初学哲学的中学生常常被弄得一头雾水,稀里糊涂,老是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哲学的这种叙述方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性”表述做一个专门性归纳,以很好地解决学习难题。学习中,不仅要对各“性”准确理解,还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甚至还要在比较中去分析各“性”的不同与相通。

下面,就以“辩证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为例,简要介绍“××性”表述归纳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能为破解哲学教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

辩证唯物论“××性”归纳

概念 解释“×性”理解 高考典型例题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创造、不可改变、不可消灭。

(2008年上海政治第14题)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运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可知性 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永恒性 物质是永恒不灭的

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人们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2009年江苏政治第28题)“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案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反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

四、观点:把握哲学的基本内容

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原理观点也不少,学生学习常常是顾此失彼,真是“熊瞎子劈包米”。其实,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在把哲学理论体系“板块化”的基础上,借助哲学基本“概念”,再来将之细化成“十一观”,从而实现知识的由点到面。如:辩证唯物论包括物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创新观(或辨证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就更加清晰明朗了。根据各“观”,我们通过其核心概念进行“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个原理和观点。这样,有了一棵棵葱郁的原理树木,哲学这座森林自然能够茂盛起来。

以“物质观”为例来说明辩证唯物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过程。根据“对子”这一哲学的突出特点,由物质观的核心概念“物质”可引出其对子概念“意识”,进而得出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又由“物质是运动的”引出“运动”概念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由“运动”可引出“静止”概念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再由“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规律”概念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进而得到辩证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哲学的知识库就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起来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重视用这种演绎的过程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推演出每个板块中的相关哲学原理,不仅对他们全面系统深入地学好哲学这门课程大有裨益,而且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

五、图表:学好哲学的重要方法

图表,相对于整段整段冗长的文字表述,具有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还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提高,都非常有帮助。

六、反思:体悟哲学的人性养育

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绝不只是通过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几条基本原理,来解答几道试题,为高考赚取一点分数。哲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它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对真理的探索使命……正如教材上所说,“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On《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Li Nyanja;Fluxion Laying; Tan Jauntie; Ganglia Xiaoping; Song Yuan; Chao 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angsha,410128)

【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experiences recently five years Of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from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Educational Reform

我们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困难些,见识和阅历也要少一些;部分学生如自费生、预科生等在入校时就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低一些,文化基础要差一些;还有学生虽考分很高,但属于调节录取而来,由于受社会上“学农没出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有种“走对了路,但入错了门”的失落感;大部分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背景弱一些,社会关系薄一些,社会活动能力差一些,随着高校招生的并轨, 找工作也更困难一些,前途更堪忧一些,内心深处总隐藏着一种自卑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差一些。因此,我们《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难度更大,教师更应该调整教学设计,淡化内容的理论性,采取合适方法组织教学。鉴于此,最近五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着重哲学素质的培养,突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

1.1 深化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

哲学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从事《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地阐述尤其是哲学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加以深化,联系当前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方针,理解这一方针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讲授“社会意识形态”时,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认识到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讲“否定之否定”时,用辩证的否定观引导学生去分析当前社会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反对肯定一切、顽固不化的“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又反对否定一切、全盘西化的崇洋和文化虚无主义。讲“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时,运用这一原理,给学生打“强心针”,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同近期内全民族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这一共性与结合自己专长、发挥个性的关系,找准个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巩固专业思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克服自暴自弃,实现自我超越。讲“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时,阐述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一家一户几口人几亩田几亩地几亩山,自己吃饱穿暖就够了,用不着与社会、与市场发生联系,完全可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但商品经济就不同,它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说白了就是赚钱——不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把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获取差价,赚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这样一来,生产者就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同时让社会、市场了解你能够生产某种产品,才能赚钱;就不是怕人家知道你,而是怕人家不知道你。同学们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把知识作为商品卖出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一定要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传统观念,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主动地、广泛地让社会、让市场了解你有真才实学,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创造效益。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5

马克思和恩格斯各写的一本书:《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来源:文章屋网 )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范文6

一、拓宽

所谓拓宽,就是要拓宽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与补充。总的来说,这是由现行历史教材不足、范围局限所决定的。对于复习过程中的拓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拓宽。历史基本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考试题也经常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能力。但是教材中几乎没有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对历史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2.史实与史料方面的拓宽。由于教材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主要的历史现象的知识描述和介绍不够详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对史实和史料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宽。史实与史料知识的拓宽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拓宽。现在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相关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因此历史教师要及时对与历史相关的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拓宽,尤其是与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科目如语文、政治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二、挖深

所谓挖深,就是要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挖深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挖深,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一般来说,复习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挖深。

1.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景和原因方面进行挖深。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与高考成绩。

2.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方面进行挖深。由于各种版本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教材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时,尤其是对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进行描述时,往往不够全面或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进行挖深,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知识水平,增强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进行挖深。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因此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无论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还是进行纵向分析比较,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历史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三、提高

所谓提高,就是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