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果实,又是思维活动的工具。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教学相融合

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不断的运用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样数学知识也为学生的活跃思维提供了平台与内容。数学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懂得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这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数学涵养也突飞猛进。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思想思维方式。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十分简单,但是也需要学生去判断推理。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的真理,都要由学生在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引发新的问题思考,调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内涵,举一反三,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二、牢记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就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都必须要牢牢掌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课本要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体会和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学生脑中的数学思维能力发达了,快速的数学直觉思维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前几分钟都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与学习效率。小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死板地讲授课本,小孩子肯定不会喜欢,所以,教师要掌握好课堂尺寸。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最好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产生对疑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或感兴趣的事例出题,让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教师也可以举行速算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然后颁发对应的奖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三、扎实做习题,培养思维逻辑性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师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的科目特点,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依赖于直观材料,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具有准确丰富的知识,就必须给予学生合乎逻辑语言的指引。最后学生的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抽象感悟出本质特征。

每位数学教师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锻炼和培养。例如,小学生都要学习的乘法口诀。在计算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的速度。要抓好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记忆速度。教师也可以说出乘法口诀的前半句,让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回应的状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时刻注重知识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做练习题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所讲述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或者纠正,这样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但是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不足够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所以,教师可采取指名发言、互相讨论等方式。教师应当有意识、有重点地帮助辅导成绩差的学生,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帮助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

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知识的逻辑和对于学习的兴趣才是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只有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底层逻辑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快乐高效地学习,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对于数学逻辑的讲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不能正视学生数学逻辑的重要性。这导致了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而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逻辑也不甚重视,只要能让学生记住知识内容就觉得完成了教育任务。

(一)教师对数学逻辑启蒙的忽视

数学是锻炼逻辑思维一门极好的学科。而学生在小学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和想法。

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并不重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表现出不符合逻辑的言谈举止时,教师常常认为这是学生不听话的表现,而不加以规劝和引导,直接忽略了这些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和定理等,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做数学的教学方法,这都导致了学生在一开始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的发展逻辑,同样地,因为无法形成数学逻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遭遇很多阻碍,而因此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家长对于孩子逻辑的不重视

一个孩子的逻辑能力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常常为自己的错误撒很多谎,而家长这时一般会有两种反应。其一就是对于孩子撒谎的行为感到愤怒,进而训斥、打骂孩子。另一种就是认为小孩子撒谎是正常的表现,还显得很可爱甚至想象力丰富。但是其实,家长没有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根源。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小孩子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家里买了两根雪糕,孩子很喜欢吃,先吃了其中一个,然后说,我刚刚吃掉的是别人的,剩下的是我自己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往往置之一笑,或稍加训斥。但是其实,孩子在犯类似错误时,他们对于事情发展的逻辑判断是错误的。家长应该为孩子说明,雪糕本来应该是平均分给两个人的,你无论吃了哪个,都不能再吃另一个,因为食物的分配不能以时间的先后为准,在这里,食物分配的标准是数量。因此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可是很少有家长有这样的耐心为孩子分析逻辑,而一般都会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这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用一种错误的逻辑去理解事物。

二、启蒙学生逻辑的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是用抽象的思维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这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心理规律和思维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家长在生活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逻辑。

(一)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要在感谢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逻辑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直观的感性材料,并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象化。例如,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大数字的理解并不清楚,教师如果在这时提出“一亿”这个数字,学生是没有概念的。那么教师这时就可以将这一概念运用数学逻辑进行拆解还原。比如,一百元的纸币很薄,而一亿就等于一百万个一百,一百万张一百元的纸币摞起来有几层楼那么高。那么这时,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亿这个数量有多么庞大了。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很有规律的。可是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并不能宏观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知识拆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起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理解,并在最后引导学生宏观地理解整个知识体系。例如,在“小数”的知识点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认识分数,理解0.1即是把1平均分为10份,接着在0.1后加“克”、“米”等单位,让学生具体地去体悟。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数学的发展逻辑了。

(二)家长提高对孩子逻辑能力的重视

其实,单单是课堂中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上文讲到,逻辑能力其实就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抽象认识。因此,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处处培养孩子的思考和行动中的逻辑。比如,为什么和小朋友相处时要谦让,为什么要尊敬长辈。很多事情在生活中看似顺理成章,可是背后却隐含着其中的逻辑,让孩子理解生活中事物的逻辑,也有利于孩子在课堂中去理解知识的本质。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句简明扼要的话含义十分深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的内涵是较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溶于素质教育之中,数学思想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学得“太死”;许多家长也反映学生学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不会用。这令我们从事教学多年的教师感到压抑,近几年我们很多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小学数学改革出现了新的难题,从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仅此还是不够的,在提高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品质”,即有较好的教学常识,能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融于现实生活并能自如运用的本领。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水平。

二、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质是在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反映着科学知识整理最严密、最经济的方式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基本思想素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概念型数学思想

这类数学思想依托于某些数学概念内容,包括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极限思想等。

1.集合:从某个角度看待对象,使之成为合乎某种属性的“元素”。例如:我们从是否能被2整除这个角度去看待整数,则把“能被2整除的整数”定为“偶数”,偶数便具有了“2的整数倍”这一属性。理解了这一属性,学生便能从更深层次来看待偶数;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任何偶数都能分解出含有2的质因数等。

2.方程:在客观世界某一统一体中若干因素的确定,限制了其它因素的变化。列方程的方法是,把未知量看成是已知量参与列式,找出等量关系。

3.函数:两个状态集之间建立起来最起码可资研究的关系,利用此种关系,在一种状态难于刻画时,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反比例等本身就是函数。

4.极限:教材中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圆面经过切割重组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切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当切割的份数趋向无限多时,重组后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种从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便是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二)方法型数学思想

1.分类:把复杂的对象不重不漏地分解为不同的类,从而把对象简单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分类思想。例如角的分类、圆形的分类、数的分类等。

2.变换: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转变研究对象的内容或形式,利用变换后新形式的方便和变换中的不变性,去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分数通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3.化归:把实际问题或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规范化,从而找到解决的途径。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本思路就是设法把平行四边形“化归”为长方形,在化归过程中面积的大小保持不变。

4.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数学组织化,得到一个抽象化、简单化的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叫做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可以使解题思路清晰准确。转化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再解答同类问题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中,既应要求学生会做题,又要求学生会说题,学生会说题,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的时间。新课后,做完练习题要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做得对的说思路,做错的要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分析错的原因,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平面几何题等,同一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解法,让他们把各自的思路说出来,解法讲出来,使他们能互相学习借鉴,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说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等,在学习上他们能自觉地学习,生动地说题,反复地练习,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教育

首先教师要有进行数学思想教育的意识,明确有关的数学思想,形成一定的数学体系。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领会”数学思想,从而“学会数学”,把数学思想教育融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再次,要应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之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结语

数学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儿童向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运峰.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教育艺术,2011,(2).

[2]武振云.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26).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4

消除程序设计中的几个误区

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是初次接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常常有很多认识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将问题给计算机,计算机就能够自动处理问题。例如,判断数A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往往认为将数A输入到计算机中,它就会自动给出答案,其实不然。所谓计算机自动给出答案其实要通过预先编好的程序(如果数A除以2的余数为零即为偶数,否则为奇数),最终才能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要计算机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编写相应的程序,正确地写出求解步骤,使得计算机如我们所希望的自动处理问题。这就是计算机算法的精髓。

误区二: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误把算法当做数学方法,认为只要数学好,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没问题。当然,数学会对程序设计有所帮助,但两者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数学解题步骤是数学上的各种算法,而程序设计更要求人们注重逻辑思维、会分析和综合。例如,怎样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这里我们要用到数学中的数与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即将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其次是第二小数,依次类推。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算法不单是指数值计算,还有大量的非数值的计算,如排序、查找、检索信息、判断和决策等。用计算机编写程序,实际上是为某一项应用,把问题划分为一个个小的模块,分为各个功能去做。这种逐步分解、按步骤加以说明的过程,实质上是表达思想的能力。

误区三:忽略算法重视语句。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往往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该用什么语句上。这好比在写英语作文时,不去表达思想,而是在想要用哪个单词、要用哪种语法。试想这怎么能写好作文呢? 在布置学生编程时许多学生并没有掌握算法的精髓,而是在那里东抄一段程序西抄一段程序,就认为完成了编程。这样编写的程序是牛头不对马嘴。 所以,编程序是要学语言,但决不是为语言而语言,用语言为了表达思想意图,更准确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强调的是表达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表述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法本身只是一个外壳,算法才是其中的灵魂”。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消除以上误区,正确引导学生对结构化设计语言的认识。

化抽象概念为易懂的生活实例

刚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总让人感觉是枯燥、难懂的。那么,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化枯燥为生动、化难懂为易懂呢?其中运用形象比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形象比喻是我们日常描述事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形象比喻,化晦涩的抽象概念为易懂的生活实例,消除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时的畏难情绪,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解对象三要素――属性、方法和事件时,书本上给出的具体定义为:把属性看作对象的性质,把方法看作对象的动作,把事件看做对象对外部操作的响应。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分清什么是属性、什么是方法、什么是事件,往往一堂课下来晕头转向。那么怎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呢?其实,我们可以列举身边的事例,如小孩玩的气球同样具有属性、方法和事件。气球的属性包括可以看到的一些性质,如它的直径和颜色以及其他描述气球的状态的属性,如充气或未充气。气球还具有本身所固有的动作,如放气的方法(排出气球中的气体)和上升的方法(放手让气球飞走)。气球还有预定义的对某些外部事件的响应,如气球对刺破它的事件响应是放气,对放手事件的响应是升空。另外就是,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时,教师可以列举身边具体事例或与其课程相关的内容。

例1:顺序结构。

一列火车在某地时的速度为V0=40Km/h,以加速度a=0.15m/s2加速行驶,求2min后的速度v和距开始点的距离s。

例2:分支结构。

输入一个学生的成绩,对其进行等级评定。90分及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通过成绩作为条件来判断最终的结果。

例3:循环结构。

为校园歌手大赛设计一个评分程序。10名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计算平均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一些事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循序渐进增加程序的难度

在学习过程中,书本中的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种结构化设计语言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掌握,例如循环语句,对于该语句的语法一定要讲解透彻,书中的例题是求(s=1+2+3+……+100)自然数和的程序。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个程序的同时,为了加深对该程序的理解,可以通过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更改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综合编程能力。教师可以对原程序作以下几种修改。

(1)求1到n之间所有数的和(任意自然数n从键盘输入)。

(2)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的和(1+3+5+……+99)。

(3)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2+4+6+……+100)。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且通过上机调试程序。

第一题中要运用到前面所学的知识,即InputBox输入语句,循环的终值可以通过该语句从键盘输入;第二题和书本中例题基本相同,只要将循环的步长改为2即可;第三题在第二题的原有基础上只需要修改循环语句中循环变量的初值即可(初值为2)。在学生编写程序的同时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观察程序中的一些关键点的变化,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for……next循环。通过这一系列深入浅出的练习使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得以提高。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5

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如学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我让学生测量书本,课桌面,黑板等面的周长。用16根小棒摆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要先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根?用周长除以2等于长加宽,用数的分解,从最小的宽边是一根开始推,分别推出对应的长要摆几根,体会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有不同的长和宽。摆正方形,要周长除以4,才知道边长,知道边长才可以摆出正方形。我还布置学生用正方形、长方形对折,减出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再测量计算各图的周长。通过实践,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增强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

1.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针对小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幽默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知道是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的信心。。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小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学得轻松。

2.教给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四是学习方法。为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教学生使用教材。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

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4.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制作等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形象。在这个 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逐渐自觉的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就需要老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思维的方法。例如:在教长方形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量其长度;有几个角,看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不下定义)。明确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学过正方形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培养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范文6

关键词:反证法;证明;矛盾;命题;假设

有个很著名的“道旁苦李”的故事:从前有个名叫王戎的小孩,一天他和小朋友发现路边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一哄而上,去摘,尝了之后才知是苦的,独有王戎没动,王戎说:“假如李子不苦的话,早被路人摘光了,而这树上却结满了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这个故事中王戎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从反面论述了李子为什么不甜,不好吃.在数学里这种方法叫反证法.

反证法不但在实际生活和初等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等数学中也具有特殊作用.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结论,从最基本的性质、定理,到某些难度较大的世界名题,往往是用反证法证明的.即:提出假设――推出矛盾――肯定结论.

“反证法”虽然是在平面几何教材中出现的,但对数学的其他各部分内容,如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都可应用.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应用。

一、否定性命题

证明:假设AB,CD不平行,即AB,CD交于点P,则过P点有ABEF,且CDEF,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矛盾.假设错误,则AB∥CD

否定结论导出矛盾是反证法的任务,但何时出现矛盾,出现什么样的矛盾是不能预测的,也没有一个机械的标准,有的甚至是捉摸不定的.一般总是在命题的相关领域里考虑(例如,平面几何问题往往联系到相关的公理、定义、定理等),这正是反证法推理的特点.因此在推理前不必要也不可能事先规定要得出什么样的矛盾.只需正确否定结论,严格遵守推理规则,进行步步有据的推理,矛盾一经出现,证明即告结束.

反证法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推理导出的结果可能与题设或部分题设矛盾,可能与已知真命题(定义或公理、或定理、或性质)相矛盾,可能与临时假设矛盾,或推出一对相互矛盾的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