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告与分析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1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改革;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10-02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是随着新世纪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全球市场的各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会计职业界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财务报告没有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相关价值。因此,改进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势在必行。

2 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行财务报告不重视未来

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会计主体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确认,财务报告是一种反映过去经营状况的向后看的会计报告。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现状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相关者来说,他们的各种决策建立在对企业未来前景预测的基础之上,要想对企业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描述,更希望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对未来的自身的经营状况的预测性信息。按照传统会计来衡量,像期货、期权之类衍生金融工具,过去却没有任何实际交易事项可言,一项合约的签订仅仅预示着将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变动,如保证金户头上账户资金将随着市价波动而不停变动,对冲、履约、交割等行为可能带来风险和收益。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涵的无穷机会与风险,以及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

2.2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现行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揭示不足。在现行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机遇越来越多,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可低估。风险的这种重要性使得风险的披露也成为财务报告的一个必备内容。但现行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为主体、以附注和说明为补充的体系不能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充分有效的揭示。

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在绝大多数意义上来讲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职业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目的”的报告以外考虑到特殊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专用”财务报告。

2.3 现行财务报告的滞后性较严重

按照会计期间假设,现行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对外披露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金融工具的应用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变化。年度报告,甚至季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要。

财务报告周期过长,信息滞后。我国企业的年度报告要求在年末结束后4个月内报出,中期报告要求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在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这段时间足以让一个企业由盈利走向破产。英国的巴林银行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而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财务报告由于缺乏时效性而失去了它的有用性。

2.4 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不仅翻新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来越多。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投资和信贷决策失误。由于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利率和汇率瞬息万变,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也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如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我国上交所“3.27”事件就是相当典型的事例,但现行财务报告却不能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

3 改革企业财务报告应遵循的原则

3.1 可靠性和相关性并重的原则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可靠性和相关性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和相关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偏废,必须给予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极有可能给信息质量带来严重后果。不可否认,兼顾两者的实际处理,其难度明显大于理论探讨,但又是改善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必须坚持的原则。

3.2 定量和定性指标相顾的原则

现行财务报告中的定量指标主要限于货币化历史财务数据,定性指标基本得不到反映,使用者往往需要对报表的再分析才能做出预测和判断,但这经常又是盲目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兼顾的原则,要求改革后的财务报告在充分揭示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前瞻性信息,既要披露财务信息,又要披露非财务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既要有量化分析指标,又要有定性分析说明,如企业背景和竞争状况。以便于使用者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企业状况。

3.3 报表格式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财务报告的主体是会计报表,主要会计信息都集中于会计报表中,采用固定统一的报表格式,无疑为报表的编制、汇总、计算机加工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又使得情况各异的不同企业在披露信息方面受到了束缚,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此。充分揭示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充分披露与经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对于重要信息的揭示,不应当受报告格式的限制,应予以充分揭示。在维护报表格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利用表外途径揭示财务信息是可行的、必要的。另外,在报告的周期方面也应当适度灵活。

4 对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4.1 对现行财务报表的项目简化,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我国现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别有64行、22行和56行数字,假想设计的资产负债表、核心收益和净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分别只有27行、18行和32行数字。两者相比较,我国现行财务报表项目明显偏多。事实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比较熟悉为假定,这一假定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较为普遍的适用基础,我国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则比较缺乏必备的财务观念和会计知识,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会计信息很可能是一堆看不懂的数字,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误用,报表数据越多,误导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做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简化会计报表项目、设计精练的会计报表更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大多数需使用者经过分析之后才会变得有用,缺少来自提供者的财务分析数据,在报告中增加由企业专业人员提供的分析数据必然会受到报表使用者的普遍欢迎。

4.2 对所有者权益理论及其对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所有者权益理论应采用“企业理论”为宜。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为许多群体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机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报表不宜仅采用现行的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还应以增值表为主要报告形式。用增值计算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企业内外各利益当事人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及其相应的受益情况,所以增值表更适合于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各产权主体的权益、受益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均衡结构,增值表应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报表之一。

4.3 应注意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的原则

现代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基本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等。基本财务报表及附注来自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有可靠的凭证作为原始证据,并遵守会计准则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符合可靠性原则。其它财务报告主要是满足使用者新的信息需求,帮助他们作出与企业相关的经济决策。

在财务报告改革中,应当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解决得就较好,从而使它们可以将财务报告的改革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上。

4.4 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信息的编报和考核

现金流量可以反映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财务弹性,其可靠性和相关性明显优于其他财务指标,已日益成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而备受使用者的关注。现金流量表按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年报,并且只要求编报,不要求考核,这势必会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随意性,降低报表信息质量。企业现金流量表由年报改为月报,并且增加一些考核指标,如现金净流量占赢利额、营业额的比重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角度,都是可行的。

4.5 保持传统三大报表,增加附注内容

改革现在的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对之完全否定。相反,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一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建议把三张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对于核心信息,应该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的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在财务报表中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会计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有关项目等作的解释。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以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必要的说明和补充就难以理解。因此,表外备注的内容将不断增加。备注可能反映的信息类型包括:① 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② 采用与报表不同的基础编制的信息。③ 那些可以反映在报表,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④ 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在我国财务报表附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务报告中附注的内容都比较少。我国会计主管部门有必要通过会计准则或制度对附注问题做出具体规定。《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附注已有一些规定。我国的附注应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提高,不应只是报表数据的延伸或另一种算法,也不应只局限于财务数据。

4.6 关注小企业财务报告

“抓大放小”历来是人们处理众多问题的基本立场。相对而言,我们对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比较重视,而对小企业的会计问题,过去关注不够。我国小型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在改革企业财务报告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财力有限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重合的特点,建立一整套适应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体系应当是可行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棣华.改进我国企业会计报告的建议[J].广西会计,2002,(5).

[2]刘玉廷.当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2,(2).

[3]张鸣,贾莉莉.财务分析入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李佳明,安同良.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及防范[J].现代管理科学,2004,(2).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2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准则;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89-02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及其作用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是企业经营者了解经营情况、实施经营管理和预测未来,进行经济决策不可少的经济信息之一;是沟通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信息的桥梁和纽带;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利于财政、工商、税务和审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检查、监督,同时也是出于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保护的需要。

二、影响财务报告的外部因素

(一)会计理论、会计准则本身的适应性

1.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主观性。权责发生制在解决了收入与费用配比问题的同时,要对一部分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这种确认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进行估计和判断,其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同一经济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其结果也不同,这都会对财务报告产生很大的影响。

2.会计计量基础具有局限性。货币计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扭曲,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误导投资者;另外,企业有一些信息难以用货币计量,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报告之外,使用者不能获得这些信息,导致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3.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2007年财政部修订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对财务报告规定做出了修改和调整。但是新准则在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度、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备;企业的信息披露周期过长,都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给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弹性,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也会加大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会计政策的选择要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

1. 负债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债权人往往运用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监督债务合同,以节约成本,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债务合同中一般又要求企业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表明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条款。而管理当局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完成上述会计数据指标。即使企业没有债务合同,为了争取商业信用合伙的信贷资金,企业管理当局有可能采用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

2. 政府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时,政府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利润为基础,由于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影响到企业的所得税,公司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然会考虑到该方法对税负的影响。二是政府的关注,企业的巨额盈利会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利于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政府利用数据来限制企业,往往会采取递延利润或降低受益的会计政策。

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会增加审计判断难度。

3.其他机构的影响。当今市场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市场,任何一个个体或组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更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1)外部监督机构的影响。在市场上,如果外部监督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那么市场上稳定的秩序就会被打乱。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违法的案件,如在招股说明书中作假的不法行为,监管机构没有及时发现。而交易所对上市财务报告的披露的监管主要是在持续披露阶段,对于持续财务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制约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长此以往,使得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的要求上越来越放松。

(2)中介机构功能的错位。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要和很多的中介机构接触。如果中介机构在财务报告披露的问题上和上市公司一起与监管部门周旋,使监管者在专业水平上处于劣势,也会增加监管难度,从而对财务报告质量的保证更难。

三、影响财务报告的内部因素

(一)经营者的利益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在管理企业中出于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也可能会在财务报告上一些虚假的信息。

1. 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在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都与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密切相关的情况下,财务报告的利益动机是难以避免的。从个人经济利益考虑,经营者的报酬和工作保障与利润指标联系在一起;从个人政治利益考虑,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会编造虚假财务信息,虚增业绩,要求会计在财务报告上提供不实的信息。

2.企业利益。从维护企业利益出发,经营者会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通过企业政策的选择和利用财务报告的不同部分来描述企业的策略,这种选择与描述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则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工作业绩的考核

1.企业的目标业绩。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能否达到其目标,则成为评价其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其编制离不开会计数据。考虑到报表所产生的影响,经营者往往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2.员工的业绩考核。员工的工作就是通过努力完成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公司为了激励员工,会采取激励措施,这种环境下,财务报告失真是不可避免的。

(三)内部控制的缺陷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操纵现象,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企业会计监管有可能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的压力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市场需求矛盾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被迫采取减产或降价等措施,其结果会造成利润下降、筹资能力减弱、成长趋缓、资本市场发展受阻,这些不利因素最终都将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有的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人为的编造财务数字,使得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降。

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构,从机制上防范公司管理层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体如下:上市公司董事会应设立主要独立董事组成并担任负责人的审计委员会,全面负责与公司有关的审计事宜,通过审计委员会持续检查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和财务内部控制,保证公司采取报告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减少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使董事会的职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建立监事会并保证其独立地位,提高监事会的监督功能,监事应具备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完善内审机制,提升内审人员地位,立法保障企业内审人员的工作权,并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与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通报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经济法规

国家在2007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对我国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他的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在完善中要注意保持各项有关会计的法律、制度的一致性;对新出现的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尽早出台配套法规;证监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以充分披露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尽可能传达出上市公司真实的价值与风险。

(三)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查处和惩罚

上市公司敢于进行违规操作,社会中介机构敢为上市公司造假,其主要原因是造假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秉持正确的态度,要对广大的投资者负责,依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核查,要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查处。对发现有虚假信息的上司公司不仅要追究经济责任,如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高额罚款、实行市场禁入等,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参与造假的社会中介机构应予以重罚至吊销营业执照,并限定相关从业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甚至永久性不得从事相关职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等。同时,要对因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进行赔偿,从根本上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及职业道德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3

论文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融资制度;上市公司

在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十八九年的发展,但目前还不尽成熟、不尽规范。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就是我国证券市场所存在问题的突出反映。财务报告舞弊,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作出的选择,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不可脱离证券市场特殊的融资制度背景。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制度,就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具有如下特殊的动机。

一、为获得上市资格条件

根据我国《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上市的公司在财务上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发行股票前必须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因此,一些业绩并不是十分好的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资格条件,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必然通过各种舞弊手段进行会计处理.以确保公司连续三年盈利,使之符合上市所需的财务上的要求。还有许多公司在上市前进行了大规模的上市改组,将一些劣质资产剥离出去,上市前三年的业绩就有可能并不是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实表现,而只是人为操纵的业绩。

二、为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新股发行公司除了千方百计获得上市资格达到“圈钱”的目的外.还存在着多“圈钱”的强烈动机。一家公司能够募集资金的多少是由股票发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决定的。在中国,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股票发行额度受公司的影响较少.新股发行价格就自然成为公司操纵的对象。在利润指标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下.公司必然会以种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期达到抬高发行价,使司筹集到更多资金的目的。

在1996年之前,股票发行价格是根据发行年预测的每股净收益和发行市盈率计算的。市率是由证券主管部门确定的,许多公司就高估利预测,以达到提高发行价格的目的.造成一些司上市当年的实际利润远远低于当初的预测数1996年.中国证监会调整了股票发行价格的计公式: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前三年每股净收益平值×发行市盈率。许多公司又开始对发行前三年会计报表进行操纵。1997年,中国证监会针对多公司操纵发行前会计报表的情况,又将新股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发行价格=每股税利润×市盈率。其中每股税后利润=发行前一年股税后利润~70%+发行当年摊薄后的预测每股后利润x30%。这种政策的改变,并没有消除新发行公司操纵利润的动机,一些公司又开始在年会计报表与当年盈利预测报表上同时操纵1999年中国证监会再次调整股票发行价格的价方法,即按照股票市场上行业相同或相近、规相近、盈利水平相近的10家左右已上市公司股的平均价格来定价,与前面的几种定价方法相比这次的定价方法比较客观,但是同样有公司为取得较高的发行价格,虚报发行前一年的盈利能力。2001年至2005年又重新采用控制市盈率的办法对发行价格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只要盈利能力还是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就存在虚报盈利能力的动机。2006年结束了新股固定价格的方式,提出新股询价制度.是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化的一大进步。

三、为获得再融资资格条件

配股或增发新股对于上市公司是十分重要的再融资工具。然而,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有严格的要求。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认定主要是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限制条件,并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次调整:1994年中国证监会了《上市公司配股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配股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roe三年平均在10%以上”。1996年中国证监会将原来申请配股的条件修改为“最近三年内roe每年都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1999年中国证监会又对roe进行新的规定:三年平均roe不低于10%,每年roe不得低于6%。2001年,证监会要求拟配股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

为了满足中国证监会有关配股条件的要求.以达到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大都需要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测算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配股资格线。一些达不到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但有着强烈再融资动机的上市公司就通过操纵利润来达到目的。在证监会1993年至2007年处罚公告中披露的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处罚的78家上市公司中,有22家上市公司的46份舞弊年报所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符合当年证监会关于配股的要求(见表1)。

其中有18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度完成了配股,实现了再融资。其中,重庆实业在2000年公开披露的配股说明书中披露:1997年、1998年、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l1.48%、6.82%、16.44%,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l0%以上,任何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重庆实业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净利润为2107.68万元。经查,1999年重庆实业虚增净利润1432.21万元,占当年年报披露净利润的67.94%。其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合配股的条件。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配股行为的行政干预,倘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配股资格线,在配股压力的驱使下,自然会设法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i2]。另外。由于许多上市公司是经过“包装”获得的上市资格.在上市时就先天不足,上市后面临着盈利能力下降、亏损或公司正常经营资金短缺的困境。这些上市公司都迫切希望通过实现配股和增发新股等再融资方式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期能够使公司摆脱困境。 

四、避免被特别处理或退市

公司上市后可能受到各种原因引起的处罚其中最严厉的处罚是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这意味着公司将丧失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这显然是上市公司及相关利益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出于逃避惩罚,不愿意因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一些处于盈亏临界点附近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利益驱动粉饰财务报告,隐瞒亏损,避免被st或pt处理。

《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交易。第158条又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若有上述情形,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除此之外,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股票上市规则》对“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特别处理”作了规定.“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对该公司前景难以判断,可能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情形”,交易所将对其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这里的“财务状况异常”指的是以下两种情况:①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者是由于出现巨额亏损导致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都被视为财务异常,将受到特别处理。如果一家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被特别处理后,第三年仍然亏损,交易所将暂停其股票交易,并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暂停其股票上市的建议。从《公司法》和《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有可能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三种处理,即特别处理、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而这些处理将对上市公司及有关的利益关系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当初,政府有关部门、母公司千辛万苦争取到公司发行股票和上市资格这个壳资源,其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利用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以扩大公司的规模、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发展地方经济而公司一旦因亏损原因而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

这个宝贵的壳资源优势将损失掉.这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可能因受到社会的相当关注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股东、管理层和有关的政府管理部门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他们将会尽量采取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甚至是舞弊的手段,来使公司扭亏为盈,或隐瞒亏损的事实。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监督弱化;惩罚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或企业,不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管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的舞弊动机

人的每一项活动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的核心即是利益。利益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并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所说的利益驱动下产生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就是指的这种为自己获利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本质诱因也是参与舞弊各方的不正当的利益驱动。有的企业是为了能够以低成本募集到巨额资金用以企业运作、扩大经营;有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获取升迁的机会或保住现有的位置等利益而通过舞弊性财务报告来粉饰其政绩。

(二)管理层在压力的驱动下产生的舞弊动机

避免ST、摘牌和各种处罚,弥合监管要求的动机。所谓“ST”,是指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经审计,发现其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股票交易进行特殊处理,在股票名前加“ST”,表示警示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监管的许多政策是基于会计数据的,其中ST和摘牌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如果发现在上市时高估预测期间的利润,在预测期间的利润又无法实现,往往对财务报表实施舞弊,以避免对上市公司有很坏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舞弊的动机就很大。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分析

(一)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

董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中流砥柱,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存在着职能被弱化的现象,无法实现其应有职能。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会普遍为大股东所控制的现状,注定了被选举出来的董事绝大多数成为大股东代言人的命运。除此之外,大部分独立董事是兼职,能够花费在上市公司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及时发现公司经营上的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使得董事会监督职能弱化,独立董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可谓一知半解,每年只花少量的时间履行其职责,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多数情况下是形式重于实质。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董事会抵御财务舞弊的免疫能力不强,为日后财务舞弊埋下了隐患。

(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

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督权的监督机构,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是很多时候监事会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目前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救火式,处罚比较滞后。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一方面,我国的监事会主要由公司职工或股东代表组成,他们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另一方面,监事会的职权仅限于事后监督,监事会无法提名和任免董事,使监事会权利软化。在当前股东利益至上的背景下,监事会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监事很难开展活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现实中无法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三)对粉饰财务报告的相关人员惩罚力度不够

我国现已的一些治假法规,有关惩治造假的规定过轻过宽。比如《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具体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对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通常也以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记入诚信档案等警告作为处罚,而给予剥夺资格或罚款的行政处罚已是现行的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了,这同会计师舞弊行为所得的利益和社会危害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时,面临的惩罚多为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对于上市公司的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中国证监会主要课以警告和罚款,仅有少数被处以行政处罚,更不用说刑事处罚,以至于与舞弊成本相比,财务舞弊所带来的收益则可能呈几何级数放大。利益驱动与违规惩罚是会计这枚硬币的两面,若不法利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政策性建议

财务舞弊的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构,是财务舞弊治理的根本性出路。针对这几种舞弊的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独立董事能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关键在于由谁来聘请独立董事并决定其薪酬。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建,所以建议成立专门的独立董事协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聘请,确保其独立性。同时独立董事协会要肩负起负责独立董事培训、和监督工作。独立董事要想真正行使其权利,其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前提,如果没有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独立董事的决策和监督权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要在提高进入门槛的同时对被聘请进入的董事会成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董事的执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聘请董事会成员的时候,也要综合的考虑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优秀人才进入董事队伍。由于董事会的薪酬及业绩考核是由公司的管理层支付,一方面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又要从管理层领取薪酬,这就导致了董事会的监管职能被弱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所以董事会协会还要负责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和业绩考核,由独立董事协会直接支付给独立董事薪酬,这样更加有利于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对没有按规定办事,没有起到有效监督职能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协会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和撤职。

(二)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鉴于我国现有监事会制度的缺陷,应该从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和理清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不同层次的监督作用两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加强监事会的职权,监事会有权随时查看公司账簿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对提出的问题予以解释说明,监事会有权代表公司和股东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并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避免监事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由管理当局掌握。

第三,严格监事会的监督责任。当监事会疏于执行职务而给公司或股东造成损害时,监事会成员应该承担对公司和股东损害赔偿的责任。

(三)加强对粉饰财务报告相关人员的惩罚力度

要解决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违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的问题,需要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才能确实有效的抑制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还不太健全,所以很多时候财务舞弊现象很难被发现,即便被发现其处罚力度比起其所获得的巨额收益也很轻,所以很多人才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笔者建议将法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惩罚措施统一化,以财务舞弊数额为基数设定惩罚金额,结合相应的资格剥夺、市场禁入等人身罚,并且明确单位也可成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主体。违规成本的加大,可以对企图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者起到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参考文献

[1]李越冬.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谈完善监事会制度.财会月刊,2008(9)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5

【关键词】山西汾酒 财务指标 能力分析

一、公司简介

汾酒集团是以白酒生产销售为主,集贸易、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团下属5个全资子公司,11个控股子公司,2个分公司,1个隶属单位。集团现有员工近10000人。其中,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为汾酒集团核心子公司,于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中国白酒第一股,山西第一股。

二、行业背景

2012年后半年开始,中国酒水行业在诸多酒类“门事件”、国家禁酒令、严查三公消费、禁止价格垄断等政策的频繁出台的综合影响下,国内诸多矛头开始纷纷指向白酒行业,社会积聚多年的怨气也开始集体向白酒行业开火。终于,2013年外界诸多不利因素促使正在疯狂发展的白酒产业迅速进入行业发展的拐点。

三、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下表是山西汾酒集团公司近三年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年份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

2011年 1.72 1.19 0.69

2012年 1.99 1.41 0.41

2013年 2.11 1.15 0.51

通过上述数据,在流动比率上过去三年是逐渐提高的,相对于2011年和2012年,2013年的流动资产达到40.98亿,较过去两年增加,因此流动比率逐年增强;本年度企业将流动资产的一部分置于存货、预付账款及其他非速度资产中,速度资产占总流动资产比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所以2013年速动比率下降,相比来说,2012年企业保有较高比例的速度资产,速动比率较高;同样,2013年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和为9.85亿,相对于过去两年有较多下降,现金比率下降不少,12年和11年基本持平。

同时,速动比率接近标准值1,从企业短期债权人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安全系数大幅提高,对债权人是有利的。

长期偿债能力。权益乘数是总资产和股东权益的比率,比值越高表明企业负债程度越低,债权人权益受保护的程度越高。近三年汾酒集团逐年降低,主要由于企业偿还了债务,预收款项及应付股利等项目减少,负债程度逐年降低。

项目

年份 资产负债率 权益乘数 利息保障倍数 偿债保障比率

2011年 0.47 1.90 113.76 1.46

2012年 0.40 1.68 44.28 2.40

2013年 0.33 1.52 35.72 -6.34

企业的利息保障费用一直保持在0.5左右,而偿债保障比率在2013年为负值,主要是由于企业2013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并且在2013年季度报表中也均为负值,所以2013年企业偿债能力有一定危险,但在合并报表前,母公司的现金净流量为正,因而是下属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且在刚出来的2014年3月份报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再考虑到2013年因为八项规定等因素影响,所以我认为汾酒集团长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好,但需注意2014年的报表披露,以进一步观察。

(二)营运能力分析

项目

年份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2011年 183.62 0.95 1.31 1.07

2012年 308.33 1.22 1.44 1.18

2013年 612.05 0.92 1.35 1.02

汾酒集团曾经在2011年的时候采用大幅度赊销的方式以扩大市场,所以应收账款相对较高。汾酒集团从2011年到2013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度提升,因为各年度应收账款减少,具体表现在2011年应收账款为0.23亿,2012年下降到18.87亿,而2013年企业收回关联方主要偿债,应收账款数额下降到101万,尽管销售收入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减少率远不及应收账款减少率,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相应的表现在应收账款回收期也在减少。

2012年度存货周转率有上涨,主要因为当年存货达到14.23亿,相比11年的12.49亿和13年的18.66亿有一定的提高,而营业成本三年相差不多,2013年略有提高,达到15.18亿,

(三)盈利能力分析

时间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销售毛利率 0.76 0.763 0.77

销售净利率 0.30 0.31 0.24

股东权益报酬率 0.40 0.45 0.26

总资产收益率 0.16 0.22 0.17

销售毛利率越高,最终利润空间越大。山西汾酒毛利率达到77%,说明企业每卖出100元产品,成本只有23元,毛利高达77元。只要每100元销售收入需要抵补的各项费用低于77元,企业就能盈利。

股东权益报酬率表明普通股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在2013年,上述指标中,除了销售毛利率之外,其他指标都由于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导致企业整体获利能力下降。

(四)发展能力分析

时间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营业收入增长率 0.49 0.44 -0.06

净利润增长率 0.53 0.50 -0.28

净资产增长率 0.25 0.4 0.07

总资产增长率 0.42 0.24 -0.05

每股收益增长率 0.58 -0.15 -0.28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6

1 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的情况,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内容之前,就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困难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了解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和区别,意识到该课程对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课堂上把课程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财务报表分析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运用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把前后知识连贯,把理论知识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知识点和兴趣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主动性。

2 创新课程设计理念、构成合理课程标准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编制课程标准时,我们根据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立足于本院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内容体系和教材所渗透的课程思想和方法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设计,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在充实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基础上,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心理规律,使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合理调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排序,删减了一些不切实际、过于抽象深奥的内容,添加了一些学习本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并设计了相应的课内课外思考、练习题,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精选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指导资料;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运用幻灯片、多媒体技术、网上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 强化和巩固财务报表编制环节教学

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流程掌握不够熟练,这就影响到学生对于财务分析方法的掌握。因为他们不理解报表项目,不理解项目数据的来龙去脉,就会死记硬背财务分析中所涉及的财务比率公式,死记公式的含义,生硬地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对此,我们每次正式讲解财务分析内容之前,总要利用一些课时复习有关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财务报表编制的技能,特别是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证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所修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大幅度提高了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为后续财务分析理论的讲解打好基础。我们认为,学生如果连财务报表都不会编制甚至不理解,何谈财务报表分析。因此,强化财务报表编制环节是学生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的基石。

4 扩大知识面,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财务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分析的领域不断扩展,早已不限于初期的银行信贷分析和一般投资分析。这就要求财务分析的内容要充实,以满足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的需求,做到财务分析信息的多样性,显然,仅凭掌握几个主要财务比率的计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我们适时地穿插讲授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如经济学、企业管理战略、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把这些知识运用或渗透到财务分析内容中。只有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技能,可以说,扩展学生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充实财务分析内容的关键。

5 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