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维 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一个最活跃的时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和判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两方面着手。

1 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思维型初中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去“听”课。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学生这样的学习模式成了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套用,无暇去探索知识的本真,从而失去了新课改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打破中考的无形压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寻找突破点,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当中,如果数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概念的灌输的话,学生掌握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关解法,并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课上,分别将开平方、配方、因子式分等等多种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思路分配给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概括总结并讲解。如此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概念讲解和解法归纳展示的过程当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融入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当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初中阶段这个情感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避免“填鸭式”的一言堂,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上加强互动,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巧妙,要尽量贴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是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才能对课堂更加有兴趣,才能够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引导数学解题过程,注重思维能力锻炼

首先,在解题过程当中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纵观中考答题试卷当中,审题出错导致丢分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解题的首要步骤,要增强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培养审题意识。在方法上,可以在平时的练习当中让学生在审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语句,或者让他们小声朗读题目,读不懂的情况下可多读几遍,这样便于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其次,在问题设置上,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型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习题设置要做到这点,课后练习的设置上也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拓展。这也就给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题设置上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问题当中锻炼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思维发散型题目有利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思维发散型题目通常形式新颖,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有利于学生对其中相关知识的捕捉和吸收。

比如,设置习题:“小王手中有一份盐水200克其中含盐度15%,另一份盐水150克其中含盐度40%,现在有足够的水和盐,如何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问题一:现在要求使用现有的盐水,如何设计配置方案才能够尽量少用水和盐?问题2:是否还有其他配置方案? ” 以上问题就属于思维发散类的题目,问题一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根据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结合当前所学知识探索合理配置方案。问题二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一解题思维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可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相关探讨,培养每个学生的求异意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在这样的解题过程当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第三,要提高学生对于错题的反思意识。错题整理和反思无疑是纠正所犯错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提高日后的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然而,由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在错题反思上做的还不够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关于错题反思意识的培养,必要情况下可对错题整理这样的学习习惯做硬性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规矩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解题过程,此间继续发散思维,得到新思维、新印象、新启示。学生在解难题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读题以后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但是经旁人稍一点拨,立刻茅塞顿开。这种现象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出现了断层。因此,通过错题整理和反思,既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基础上重点记忆不熟悉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解题障碍的环节上重点下功夫,收获新的解题技巧,加深对题目和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和课堂教学的衔接,既要准确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要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锻炼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过程,教师应当抓住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情感型和思维型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初衷,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俊霞. 数学课堂上的“思路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2)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促进国家兴旺的内在动力,因此,创新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其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此外,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中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如下看法。

一、引导学生想象,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想象问题,可以集中大脑注意力,进而通过锻炼大脑的思维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想象,由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这里所说的想象并不是胡思、幻想,还应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根据、有目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探索不同的想象情境,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复习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三者的图形关系,提醒学生可以将梯形的两条底边变得一样长就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两底边相等的梯形,同时学生会想到三角形可以看做是一条底边为0的平行四边形,由此,通过三者的对比,掌握和理解面积的求法,这样就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采用问题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动力。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展开有效的思维,才能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保证设计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创新题材,打破传统的数学问题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解应用题时,针对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法解出,如,修一条3200米的公路,前两天修了总长度的 ,问按照不变的速度,还需要多少天完工?学生可以用3200÷(3200× ÷2)求解,也可以用(3200-3200× )÷(3200× ÷2)求解,这样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的提问方式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思考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保证学生能真正通过思考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此外,创新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与固定思维模式解题相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摸索。如果教师认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就无形之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果,致使学生失去创新思维的动力,也就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精心设计问题等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丽霞.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8(2).

[2]王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10).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高中数学是很多学生所面临的最艰难、最繁重的学习任务.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是所有师生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不断优化教育方式、创新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论及其培养目的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对象为基础,对包括空间、结构、数量等的内部属性和规律进行反映,并通过数学内容演绎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具体数学现象及问题进行识别和推断,取得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强大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还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意义重大.

二、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障碍

部分学生过于自负,过高评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过于依赖固有的数学解答方式,使得其思维定式呈现消极性,不肯接受新的解题思路和想法,往往错过对高效思维的认知,导致数学思维受阻.

部分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不加思考便立即询问同学或老师,等待正确的答案,仅少数学生通过思考解答.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即使出现潜在信息也无法洞察,不能很好地掌握有效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高中教学节奏快、内容多、压力大.高中数学课程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科书不同,导致初、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很好地衔接.

为了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不停地高速地填鸭式地练习强化.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创新课堂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逻辑思维的科学,所以学习起来既枯燥又疲惫.如何学好高中数学是师生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新鲜有趣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评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指标就是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养成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引,对数学问题不断地思考、深入探索、反复研究,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一种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透过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奥秘,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会转换思考角度,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高中数学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研究来锻炼解题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疑难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会转换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研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解后反思,思后总结,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提倡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和总结,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理清思路、开拓思维.对于能够解决的问题多积累,对于目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多反思、多思考、多总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能够更快地应对解决.例如:在数学课堂中,对于一个能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题,让学生们相互讨论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想法,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在得到正确解答后要做总结记录,这样对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数学也是需要学生更多地运用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伴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考试升学已不是高中教学的终极目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还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格根娜.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4(12).

[2]张红光.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5).

[3]吴革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元认知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改变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元认知作为一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认识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1.1 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其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调节。从元认知的概念不难看出,元认知是有元认知意识、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方面构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元认知的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能分离的,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

1.2 具有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元认知作为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掌握了这种能力,不仅是数学认知能力的提高,更是自我提升的关键。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带给学生们的课堂气氛是全新的,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改变了以前单纯的题海战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自行探究问题的本质。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研究。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还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1 在阅读理解题中培养元认知能力

近年出现了阅读理解题类新题型,所谓阅读理解题,主要的就是从阅读中理解题目并找到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们元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就要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情况下多阅读几遍题目内容,总结题目中的数学思想,然后归纳起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锻炼中应该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总结方法,扩宽知识面,锻炼综合能力。经过锻炼,这类阅读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能够在理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就应该多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自动在材料中获取有用的部分,并能够把有用的材料综合起来运用到解答中去。

2.2 在变化的题目中抓住不变的关键

数学中很多的题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解题思路,但是出现的题型却不尽相同。为了解决这部分难题,我们就应该从变化的题目中寻找出那个不变的“真理”,抓住一个关键点就能够使整个难题迎刃而解。

例如,某个几何题目,虽然可以出现数不尽的题目形式,但其围绕的知识点往往不外乎面积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关键点,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能够解决了。

在遇到这类的题目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提示,就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能够节省时间,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们懂得分析,学会推理。

2.3 在开放性问题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开放性题目出现在试卷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知识后,才能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类题目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所以这更容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如何从题目中观察分析已有的资料,如何综合概括内容,如何找出解决问题切入点等技巧性问题。这样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产生发散思维,充分感受到元认知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2.4 通过图像信息题目培养元认知能力

图像信息题目作为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们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能力。

在遇见这类题型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从中得到有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解决难题。这在无形中教授学生们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在不觉中深化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时刻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下意识地在每一个细节进行引导,使学生们的元认知能力不断加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提高元认知水平。只有学生们的思维灵活起来,才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能力,提高其解决难题的速度和质量,这样即得心应手,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引 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挑战,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变化性也大,在此时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最好。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间。然而如何在教学压力倍增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学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其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较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也有不少益处。首先,数学问题最终都是来源于生活问题,而若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也就能够训练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解读生活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高频率的类似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 营造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所谓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师生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指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犯错、得到指引、 改正、再实践、再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对新的行动也更加有动力。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给予批评或指正,甚至挖苦等等,学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会将精力都放在如何不挨骂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更加重要。可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人脑的创造性最强。而老师最迫切要做得,就是将学校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快乐轻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悦中实践,犯错后轻松积极的调整改正。

(二) 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佳的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实地测量不规则操场的面积、调查本市最低收入人群的日常花销水平、测量当地水中细菌含量等等。生活实际与实践经验仅仅与创造能力相联。如果老师一味地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反,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必要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动手、动口、动脑,一步步的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三)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大门,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细致的有重点的观察,提取出重要信息,是良好的观察能力的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几何》内容中锻炼观察能力的部分较多。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明确的将具体的观察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并且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几个步骤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把学生分层学习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四) 培养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一个人创造能力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而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得特征。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发散思维的环节就是一题多解、或鼓励学生将已知题目进行改编,重新解题。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即――头脑风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6人,主要解一个题目。当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解一道题目,但每个组要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内鼓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快速讲出来,然后由组内的记录员不加筛选的记录下来。待全部组员都表达完之后,再共同讨论这些思想的去留,最终确定出来一个解决方法,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解题。

(五) 培养逆向思维

知本求源,由果索因,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但是一种难度更高的求异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巨大作用。这一思维最好的锻炼手段就是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请学生扮演出题人、考试人等等,规定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区别于惯常的思维方式,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出题。

结 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项目。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另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同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刘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吉林教育. 2012(05)

如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性教学

虽然提倡自主性教学,需要就“教”和“学”两方面努力。对于刚刚接触系统教学的小学生来说,暂时无法做到完全自主性学习。所以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自主性教学。数学是最能培养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所以数学课堂的自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和意识。

一、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性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生刚刚接触系统学习,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此时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小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要完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性教学,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首先在教学思想方面,教师必须全面采用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统筹安排课程。根据小学生个人情况灵活教学,采用适合教学方法,对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逻辑思维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

其次,教材虽然是完成小学教育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的设计难免有缺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小学生的学习进程,避免小学生因数学教材缺少感性素材或知识跨度太大而无法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始终使用同一种方法,应灵活变通,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变换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参考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要在数学课堂中实现自主性教学,离不开小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营造轻松教学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受紧张气氛的影响,反而不敢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除此之外,小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大多喜欢争强好胜,对新事物有很重好奇心并充满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

三、数学课堂自主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是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素质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思维水平是素质提高的重要判断指标。因此想要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数学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数学课堂自主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在数学教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且与智力相关的教材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引导学生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多方位感知,培养较感性的认知。

其次,逻辑思维是思考的过程,学会如何思考是有一定方法和策略可寻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将思维方法和策略教授给学生,让其养成较为完善的思维逻辑。

再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还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不仅思维会得到锻炼,还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思维方法,更能调动积极主动性,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增强问题意识,可以说一举多得。

最后,鼓励小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发表独立见解和标新立异的思想,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逻辑思维。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影响,会形成不同性格,且相互之间很可能存在极大差异。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每个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有的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强,可以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有的则恰恰相反。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表面上看似乎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相违背,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每个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挖掘小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初次接触系统的教学阶段,此时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教师任重道远,对小学生的教育会影响学生一生,如何教育小学生才能正确培养小学生使其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对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培养小学生优秀的思维,少不了自主性教学这种非常开放又十分适用于大众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可能一对一地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小学生之间存在极大差导,此时需要自主性教学这种集开放、包容和灵活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教学方式,保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早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