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育 创造性 途径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是21世纪对当今世界的呼唤。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造性的内涵及其构成

创造性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通常也称为创造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人的创造性通常是由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因素组成,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智力偏重于认知方面的能力,而创造力偏重于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呈正相关趋势。

创造力主要由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组成,其中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创造力的核心。它主要是指在创造活动中或在需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具有主动积极性、深刻性、发散性、求异性和独创性的特色。它是一种可以开发人类求知领域的思维,包括一切发明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作新产品、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在人的创造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一个人是否能作出创造,其创造性的程度如何,这不仅仅是创造力的问题,还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创造者应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甘冒风险,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怕超出常规的界限,并随时准备付诸实施。2、求知欲强,这种人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有着特殊和旺盛的兴趣。3、独立性强,这种人在对事物认知风格上是独立自主、审慎思考、不轻易接受现成结论。4、具有幽默感,幽默感反映出人的思想上内在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可能进行创造。而这种内在自由的基础则是自信和自尊。5、坚韧不拨。创造活动常常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作保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是创造者共有品质。

二、我国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现状

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生,但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并不多见。应该看到,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有三方面:即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体的素质。这些因素既可能对促进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能阻碍或抑制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创造性较低的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影响应是主要原因。

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支配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我们的学生一直处在教师的羽翼保护下,学生如同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其创造性就慢慢地流失。有一些教师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对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不够重视,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受到损害,其创造性由于缺乏个体独立性的支撑而受到压抑。

思维方式在人的创造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标准化”倾向严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的是按部就班式的教育方式,提倡的是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式虽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再加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实施,凡是都要追求“标准答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模型化、规范化,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一问一答”、“一题一解”的思维惯性,缺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创造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实施大学生创造性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引导大学生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根据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观因素,我国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应以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因素为具体目标,从人的个体主观因素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做法可归纳为:

1.以发展创造性思维为核心

加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作法如下:(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者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变为独立提出问题;在解答作业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可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它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组织多种多样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与表现。

2.以具备创造性的人格为前提

创造性人格是富有创造性人物实现其愿望的推进器,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以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意志、世界观、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内容,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3.以转变教育思想为纲领

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教育思想应着重实现四个转主,即教育质量观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观从培养专才转变为注重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观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学习的主体,专业设置观从过窄的专业口径转变为宽专业口径。(2)构建“立体培养模式”。综合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经验,构建以教学活动、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从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3)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开放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新事物,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开拓。(4)创设民主氛围,提高教育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作为学习动力和诱因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生动活泼地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同时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都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通过巧妙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其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程刚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出版社,2006年版。

[2]方建强、张健、夏侃《中国科技信息》,2007(7),P273-275。

[3]潘蔚《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P118-119。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2

论文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3

关键词:美术鉴赏;大学教育;影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2.美术鉴赏过于形式化在大多数的大学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观赏,只了解教材上相对应的作品,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美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作者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达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作为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之一,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对更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美术鉴赏的内容往往千变万化,从古至今美术鉴赏就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比如古时候的人们对诸如瓷器、画卷、折扇等常见的东西进行美术鉴赏,通过鉴赏可以对其质地、产地以及铸造工匠等相关信息进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过美术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进一步地认知,现代人通过对于古时候的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信息的认知以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对了解其所出产的年代、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现在科技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却将其本质忽略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及认知[3]。

(二)教育功能

对于艺术的鉴赏,首先是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去对艺术作品在艺术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何种心理状态,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例如:对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创作这幅巨著时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画中的内容,通过画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思维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并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在主观上对于世界的认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人的审美可以让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然而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并在脑海中增强感知,再加以后天的教育从而培养起来的[4]。审美功能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同时,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种感官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具有审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对所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审美思维,通过这种审美的思维,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达。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审美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利于陶冶个人秉性,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的理念,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5]。

三、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影响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封建传统政策和小农经济以及将近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这种偏爱有知识和技能但因循守旧的社会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的[6]。丰子恺先生曾说:“想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东西变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想象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涉及范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灿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对比,如美与丑、对与错等。因此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与美术家们的距离,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一种审美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对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广博知识的学习

艺术家豪泽尔曾经说过:“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是艺术家,可是如果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要经过学习与教育”。美术鉴赏课是根据人的理解能力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提高领悟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社会,并且都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领会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要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边活动来发现美术作品的种种外部关系以及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美术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更新,确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准确的美术常识[7]。同样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术的课程,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世界信息课。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境界问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长江万里图》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母爱的融入使欣赏者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还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卫》,这座作品表现出的坚定、顽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当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姿态迎接未来,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单单是一些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做人、认清美丑的基本常识。正义是美的、是被后人所敬仰的,邪恶是丑的、是被后人所不耻的、坚定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动摇是丑的、是我们不应效仿的。所以,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8]。

四、结语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思维为主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来升华自己。通过这种作品鉴赏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来引起共鸣,加深视觉冲击效果,而且在直观事物面前,人们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更好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术鉴赏课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力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应该提高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36-137.

[2]张晓玲,熊巍,张剑.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在校学生美术鉴赏现状调查[J].戏剧之家,2014,(12):145-146.

[3]耿振翔.浅析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65.

[4]欧阳启名.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3:8-10.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7-9.

[6]赵志红.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4-116.

[7]刘瑛,黄意涵.中国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初探——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62.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音乐欣赏 素质教育

在高等院校强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的教育过程。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主要教育大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能正确认识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等等。

2. 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一个以精通本专业知识为主,融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综合性创造能力,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

3.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大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心理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德育、智育等的前提和基础。

2 音乐欣赏在培养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是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大学生音乐兴趣,丰富大学生情感,拓展大学生想象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音乐能使人受到感染、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让欣赏者为音乐所陶醉,与音乐同欢乐,共悲伤。这显示了音乐的思想功能。音乐教育不仅对个人的思想品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作用,而且能够成为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巨大动力。例如:音乐欣赏课在合唱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2.2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科学家认为,音乐能促进人脑中酞的分解运动,脑酞正是形成思维、记忆的关键动力。因此,音乐能促进大脑动力,促进人的智力功能。音乐主要作用于大脑右半球,它有利于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的左半球消除疲劳,并使经常闲置的右半球得以兴奋,从而使大脑得到全面地发展。音乐欣赏中音乐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主要指良好的审美活动必然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调节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增加创造性。

2.3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美育发展

音乐的美学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构成要素来表现创作者的审美感情,来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起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大学音乐欣赏课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大学生通过旋律高低起伏的流转,回旋奔腾,体会艺术家寄托的情思。以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大学生进入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关注,去欣赏,去体验,达到从音乐中获得审美愉快和享受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水平,使其真正懂得美的真谛,充分享受美、鉴别美、欣赏美。

2.4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研究和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画面美好、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网络互动、开放的特性,让大学生获取知识并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5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绪与理智

古典音乐的平稳、和谐,能使大学生激动、烦躁的心情逐渐平稳、安静;浪漫的音乐有利于大学生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我意识;现代的音乐节奏强烈、变异较大,门类纷呈,能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疲惫的精神变得积极。面对大学生因来自社会、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造成心理障碍日益严重的情况,音乐欣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变得健康、开朗,而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不良情绪起到缓解和调整的作用。

2.6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而且能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仅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3 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加强欣赏教学中的技能训练,而且要在音乐作品的知识性、史料性的常规教学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1采取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3.1.1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第一,官能欣赏的层次,即直观的感性欣赏,它是音乐欣赏的最初级的层次,能区分出快乐或悲伤、平静或激烈、优美动听或躁动不安的音乐。第二,情感欣赏的层次,是由对音响的感知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第三,理智欣赏的层次,即纯音乐的欣赏,它是音乐欣赏的最高级层次。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文化、历史、音乐知识,运用较高的音乐修养、敏锐的音乐听觉以及对音乐表演艺术较深的了解,从而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作品内容、情感的抒发及其内涵、音乐的表达手段及技巧都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大学生音乐欣赏要达到的层次主要是情感欣赏的层次。所以教学活动应以感悟音乐为核心,在音乐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这包括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对他纯朴优美、明朗乐观的音乐的感受上。

3.1.2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大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比掌握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更为有效。音乐欣赏要将“记忆欣赏”转变为“学会欣赏”,由“被动的欣赏”变为“主动的欣赏”,由“课上欣赏”延续到“课下欣赏”。例如,在介绍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前,可采取看录像、放幻灯、挂图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放映电影《翠堤春晓》,这部影片深入地讲述了约翰・施特劳斯的一生及其创作大量圆舞曲的历程。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并理解其作品,大大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3.2 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大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应在曲目的选择上进行更多的思考,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欣赏者的音乐作品。

3.2.1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品种琳琅满目,包括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大类。在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可侧重于享誉中外的名作。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小提琴独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古琴曲《高山流水》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并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2.2经典的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如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20世纪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我们在欣赏交响曲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交响曲作为切入点;若要向学生介绍弦乐四重奏,应主要以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为代表;如要欣赏歌剧,可按照歌剧的历史发展脉络选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来进行欣赏,既深受学生的喜爱,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2.3优秀的通俗音乐。通俗音乐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它的内容、含义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常说的通俗音乐多指由现代电子乐器、音响设备而产生的流行音乐。这些电子乐器正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音乐上的体现。适量地介绍一些优秀的通俗音乐也是必要的。如一些优秀的电影音乐、电视剧音乐、通俗歌曲。还有风靡全球的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雅尼的音乐、陈美的小提琴音乐等等。这些优秀的通俗音乐同样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道静.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Vol.12 No.4(2007).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5

【关键词】逆向思维;初中地理;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去考虑问题的思维形式。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地理常识,因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这样的教材特点,使平时教学极易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能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下面,我就平时教学的所思、所感谈谈逆向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有助于解难释疑

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纯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结果,我们借助地球仪的旋转,从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假如地球自转而不绕太阳公转,昼夜和四季有何变化?假如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自转,昼夜和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如果地球透明,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而地球自转、公转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变化,即直接决定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此时可以接着假设: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不是66.5o,而是90o,太阳的直射点在什么地方?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只要旋转地球仪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想到:太阳固定直射在赤道,无四季更替、无昼夜长短、无极昼极夜现象。

这样难度适中的反面假设提问,既配合和加强了课文内容的正面理解,又能促使学生解难释疑、牢固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学生兴趣也会产生帮助。

二、逆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可以说进行逆向思维,是启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向的钥匙,有了逆向思维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发散思维的大门。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如在介绍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时,我们应适时提出青藏高原在水平方向上对气候的影响。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新疆等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变化?南亚的气候有何变化?学生由此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如果欧洲南部没有阿尔卑斯山、美洲西部没有科迪勒拉山系,两地的气候又将如何变化?如果这些山脉的走向变了,气候又会发生如何变化?等等。

再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问题,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他们却很难搞清楚悉尼的房屋哪面朝阳。如果先假设悉尼在我国境内,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出南面朝阳。接下去就比较好回答了:如果悉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哪面朝阳?悉尼在南回归线以南,哪面朝阳?悉尼和我国季节相反,昼夜是否也相反?等等。

从以上事例可知,先假设后发散,问题就能源源不断地提出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并为以后的集中思维打下了基础,所以说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第一步。

三、逆向思维有助于课文内容的深化提高

课本中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平淡,教师讲课没劲,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如果运用常规教学方式,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差。我们如果能及时地运用逆向思维,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森林资源”一节教学中,先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森林有调节空气、含蓄水源、增加湿度、保持水土的作用,然后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上的森林被砍光了,我们人类会受到哪些影响?学生经过一一对号就能认识到,如果森林消失了,大自然失去了调度,必然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空气严重污染,干旱风沙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人类将失去生存的场所。

可以看出,同样的内容,只要我们在上课时角度变换一下,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而且课文内容的外延和内涵也明显扩大了。无疑,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都是有好处的。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6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在整体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是可靠途径。

对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毕业后都去创业,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使他们具备创业素质,为将来有可能创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年之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麦可思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为1.6%;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创业目前并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其中的原因很多,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等多个层面。其中属于学校自身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当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以达到与企业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因此很少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学生自身则认为创新创业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事,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只要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满足了。

2.开设的课程很少,开展的活动面窄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都非常少,主要就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仅有极少数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为旁观者。

3.师资缺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讲课的难度大,对师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由院(系)就业办、学生工作部门及团系统相关人员来担任,这些教师几乎都没有创新及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因而很难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较差,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尤其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校园缺乏创业氛围

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等都未能向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倾斜,校内环境中感受不到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

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索

1.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1)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来说,由于高考的失利,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充塞了各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和自卑。他们往往认为创新创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弱点,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克服长期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惰性,克服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毛病。着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锻炼他们的勇猛顽强的意志,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创新创业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智力障碍者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许多事业成功者的智商并非很高,爱迪生、达尔文在青少年时代均远非天才,比尔•盖茨也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却举世公认。

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信心的同时也要告诫他们:创业就意味着不断尝试、摸索甚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没有一套创业宝典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要有坚持不懈、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应通过启发、疏导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傅,摒弃和根除传统教育中接受现成事物的接受意识、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激励学生自由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生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搜集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科学分析,从中发现、识别并把握商机;学会捕捉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养成把瞬间创意、闪念记录下来的习惯。通过创造性思维习惯的逐步养成,从而使得学生拓宽视野、强化储备、优化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做好准备。

2.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高职生在校学习仅有不到两年半的时间,留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只有将其渗透于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专业教育中,使二者相互融通。如在工程设计类课程中融入创新设计的内容,工艺类课程融入生产管理、经营的理念,实训类课程引入具体项目,毕业设计到企业去找课题等。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独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大量创业成功的实例表明,创业活动通常是做熟不做生,创业活动中的所创之业与所学专业通常是紧密相连的,创业教育是建立在融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专业教育这个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是无本之木。

3.培养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它所需的教师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这样的教师在高职院校非常缺乏。

加强师资建设,途径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定期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人员合作研究、开发创新项目,再将项目成果运用于教学,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走出去,增进专业教师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他们不仅经常与学生做面对面交流,把最前沿的成果、最新的信息、最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地调研的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做既弥补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

途径之二是制定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遴选优秀的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编写适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

4.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和实际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和检验。

(1)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采用第二课堂形式,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创意策划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实战、创新论坛、创业讲座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战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对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些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校要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建立教师参与机制,支持师生组建有创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学生创业增加项目来源。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校一方面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环节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和资源优势,辟出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常年对学生开放服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让企业主动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岗位、实地研发场所、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新品研发、生产运营、品质管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目的。

5.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帮困助残、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创新活动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创意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大力宣传往届生中成功的创业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校园里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申请开办校内公司,经校方审批获准后可开展经营活动,让校园成为体验创新创业的训练场。院系可组合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成立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建议及各种相关服务。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