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1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幼儿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脑子活”。思维灵活性强的幼儿通常都较其他幼儿更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所获得的答案也较别人多,因此也更容易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自信。

例如,幼儿在活动室中悬挂吊饰,怎样才能让吊饰之间的距离一样大小呢?一个幼儿用一块长板积木作为吊饰间间隔的依据,每隔一块饫板积木就挂一个吊饰,于是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从此例中可以看到,当幼儿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不能另辟蹊径是他们能否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就要经常把幼儿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通过引导其“换个角度思考”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另外,还可以提供幼儿做正排序、逆排序等需要逆向思维的活动机会,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式。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学习中,幼儿的思维深刻性受以下煞矫娴闹圃迹阂环矫媸芪侍饨饩瞿芰Φ闹圃迹即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受联系此问题的背景经验的制约,即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无足够的相关背景经验,以及幼儿能否有效地调用这些经验,经重组后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这是他们化解问题的核心。如果联系问题的背景经验不充分,必将影响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而这种背景经验往往在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隐性的作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幼儿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结论,而要注意探索其一般的规律。引导幼儿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联想,是培养其思维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和幼儿讨论5棵小树可以用几表示?5只大象可以用几表示?5座铁塔可以用几来表示?……(要不厌其烦地、尽可能多地列举)最后再问一问: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呢?那么,它们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呢?这样,幼儿对“5”的认识就是建立在一般规律上的认识,也是最接近其本质的认识。

三、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学习数学来说,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幼儿思维具有的合理性和条理性。幼儿的逻辑思维虽然剐刚萌芽,但是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沿着一条思路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并养成注重逻辑的习惯,对幼儿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幼儿穷尽“把5个物体分成两份”的各种方法以后,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再引导幼儿将这样的方法推及到其他数的组成学习中去。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能有效地获得组成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式。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学习中,幼儿的思维深刻性受以下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问题解决能力的制约,即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受联系此问题的背景经验的制约,即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无足够的相关背景经验,以及幼儿能否有效地调用这些经验,经重组后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这是他们化解问题的核心。如果联系问题的背景经验不充分,必将影响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而这种背景经验往往在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隐性的作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幼儿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结论,而要注意探索其一般的规律。引导幼儿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联想,是培养其思维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和幼儿讨论5棵小树可以用几表示?5只大象可以用几表示?5座铁塔可以用几来表示?……(要不厌其烦地、尽可能多地列举)最后再问一问: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呢?那么,它们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呢?这样,幼儿对“5”的认识就是建立在一般规律上的认识,也是最接近其本质的认识。

五、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游戏性探索引导算术教学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前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目标除了让幼儿了解数于数之间互补、互换和等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通过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初步发展,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期的思维发展趋势:进行成功的算术教学呢?

一、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幼儿趣味游戏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一直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新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活动中,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也可以尝试体育游戏、走迷宫等形式,来引发幼儿对10以内数的加减的兴趣。例如:设计一个体育游戏《地球计算》。教学一开始,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用空易拉罐当作被击的立柱,将立柱按地滚球的游戏的方法摆放,立柱的数量按需要而定(10以内)。在立柱的前方定一个起点,游戏开始,滚球人用一个小皮球,将皮球从起点处向立柱滚过去,无论击倒或未击倒立柱,都要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了,就用立柱总数与未击倒的立柱数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立柱,就用立柱总数与零进行减法运算。算题的方法有:(1)口编应用题计算。如:原来有7个立柱,击倒了3个,还剩几个立柱?(2)从算式卡中找出相应的算式的7-3=?并说出该算式的得数。(3)幼儿自己写出相应的算式与得数。

二、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操作探索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所以,培养幼儿操作探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操作探索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步建立分化的和和解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要比探索所得结果更为重要。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建构概念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例如,利用实物塑料雪花片、小石子、蚕豆、钮扣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从操作中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从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让幼儿从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交换律的概念,既能培养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能力,也培养他们的机构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注重指导方法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皮亚杰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即儿童学写数学最初是通过操作物体来完成的。幼儿只有通过经常动手操作材料,在摆弄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才能积累较多丰富的反映数量关系的理性认识。也可以这样说,操作材料是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在操作的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丰富,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同时材料的提供方面还要特别组中充足、品种多样、层次不同、选择性强、符合目标、易于操作等问题。通过丰富的材料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从而产生问题,引发探索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前,要求要交待清楚;(2)操作中,注意巡回观察个别指导;(3)操作后,注意正确评价,保留操作结果。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注重方法的启发求异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引发幼儿的兴趣,给予正确的概念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善于改变思维方面的习惯和能力,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同中求异”、“一中求同”。

1、要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学习类推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它的概念、法规、定律等非常严谨,有规律,彼此紧密联系,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例如,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加法交换律、数组中的互换关系,互补关系,数的守恒、量的守恒等各种守恒关系。教师不必把这些知识直接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而要引导幼儿对这些数量关系、空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类推知识的迁移。如学习加法交换规律时出示题:3+2=5和2+3=5,指导幼儿观察算式中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使幼儿从观察中领悟数学的规律。幼儿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2、要注意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强调从不同方向,不同角色考虑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至关重要。在数学教育中不能满足于幼儿只有一种回答,要运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求新、求异。如:“用多种方法改错题”的讨论,我出示了一道错题:“4+2=8”,要求幼儿进行改错,条件只能改变题中一个数字,马上就有许多幼儿表示这道题答案应该为乘,这种回答又表示不满足于这种得回答,并启发幼儿曰:“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改错方法”?促进幼儿多解的发散性思维,经过一番思索有幼儿提出:“该第一个数变成6+2=8,这个幼儿勇于突破思维的定势,改变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是非常可贵的。这个突破启发个别的幼儿,于是又有幼儿提出第二个解决问题方法:4+4=8,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改错题的新方法提出来了,思维十分的活跃。让幼儿从多角度灵活变通地解题,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根据育秧能力的提高,注重语言在幼儿算术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幼儿,活动中的语言伴随尤其重要,它可以作为幼儿活动主动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同伴之间语言交往的机会,这种交往和师生的交往性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平等关系,它有助于幼儿通过思考而不是通过接受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减教学中,无论是交换规律的学习,还是应用题的学习,总伴随着用语言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与结果,能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获得相应的数学语言:如算式:6-4=2,要求幼儿说出:其中6代数总数,4表示去掉4个,2表示还剩下2个。这样,幼儿不仅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也领会了减去的实际意义。

2、重视幼儿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3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4

幼儿数学的启蒙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奠基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是幼儿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工具之一,幼儿在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成人一样需要计算、逻辑推理和判断力。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前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期开发学前幼儿数学心智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幼儿学数学的科学方法

著名的早期学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数学能力的萌芽出现在1-3岁。这时,幼儿对事物之间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兴趣,对几何图形和测量的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左右。如果家长能抓住时机,针对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刺激,提供必要的教具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将终生受益。如果错过了这一重要时期,再进行教育则收效相对较差。如果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进行指导,那将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造成幼儿厌恶或恐惧数学的后果。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那样:令孩子感到数学抽象,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人所提供的方法错误所致。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逻辑数学观念,最初并不来源于语言讲解,而是来源于儿童对客体材料的具体操作活动上。他还指出:“数学教学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水平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计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幼儿数学教育应从儿童发展规律出发,重在开发幼儿数学潜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字概念的自我建构,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亲自感受“学习数学充满挑战和兴趣”,使孩子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自信。

让幼儿对数学充满兴趣

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活动。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

3.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操作活动和感觉触模等自身活动及多种感官的参与,带领孩子进入数学领域,增加对数的经验,发现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4.从幼儿的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材进行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来感知、理解、学习数量关系,从而帮助理解记忆。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5

【摘 要】数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数学活动,并且通过学习数学,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中融会贯通,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将来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这就要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优化数学教育活动过程,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及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措施

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生理、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其创造力,然而,先天素质只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自然基础,而后天的培养与实践则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决定因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事物刺激所吸引,他们对感兴趣、新颖的东西,观察较认真,也做得比较好。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丰富多彩、色彩鲜艳、材料大小要根据年龄而定。有人主张“为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自由的学习氛围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其中创设生活情景,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怠⑿巍⒘课薮Σ辉冢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既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了数学教育,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维、说话、想象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方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我们要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操作式教学”,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字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结构、结果。幼儿智能来源于哪里?据某国外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婴幼儿时期“主体与客体”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上,即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幼儿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活动中教幼儿5的组成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材料:分花片、塑料小玩具、珠子、橡皮泥、剪方格等等让幼儿采用多处分合方式进行操作练习,让幼儿体验5的多种分合方式,之后我又启发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是怎样将自己所拥有的材料进行分合组成的,这样更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理解与记忆。我是这样认为: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积累计算经验,并能够让们他掌握和运用计算方法。当然幼儿的认知差异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展示,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幼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努力减少教学“内耗”,促进幼儿个性潜能的发挥,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溶合到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去。

三、借助美术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乏味的数学活动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要如何让幼儿自觉地投入到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呢!从而激发幼儿热爱数学、好学数学的氛围中去。我们要明确想要让幼儿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不单只是数学教学活动,我们要在其他领域活动中同步进行。结合我们的所教课程,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美术作为辅助手段,把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比如我在上手工课时,我们首先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人完成一个标有阿拉伯数字的时钟模具。根据幼儿所要掌握的数字为主,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和书写1至12的阿拉伯数字,通过教他认识时钟里哪是时针、分针、秒针;而后通过我的引导让幼儿认识秒针跑得最快而且长得最长、分针跑得比较慢而且长比较短、时针跑得最慢也最短;正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活动,我通过合理地改变教学方式,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秉性,开展生动活泼教学环节,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大大地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使他们自主而主动爱数学、学数学。

四、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

游戏是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桥梁。它能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寓数学活动于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轻松达到预定目标,从而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游戏活动可分无规则和有规则游戏。

1.无规则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无规则游戏又称自选游戏,这种游戏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在这种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充分自主地活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开展此类游戏时,新颖的材料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因此,活动区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时,我提供了许多趣味性强的材料:插蜡烛,串糖葫芦……这些材料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正是通过多种游戏、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并随他们思维反复操作和探索“数字世界”。从而在游戏中感受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有规则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所谓有规则游戏通常要在老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整体性较强的活动。例如,在体育游戏《小兔爱劳动》中为幼儿提供由不同颜色剪成的不同形状的图片,并把它们分别粘在树上的香蕉、蘑菇、胡萝卜等表面,游戏时,我还要求幼儿根据实物名称和图形特征、颜色进行分类,并分别将自己所粘的是什么图形,又是粘在什么水果上面及粘了多少等等。正是让他们在我们规定的条框内,要求幼儿们要一一记下相关的数字,在幼儿游戏完成后,我就对他们进行有选择地提问,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不但教会幼儿如何辨别颜色、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数学知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为之不懈努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人普遍具有的素质,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孩子的要求不仅仅只满足于求得问题的正确答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幼儿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辉.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09(8)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动手操作 探究创新 儿歌游戏 个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52-02

进入幼儿园小班学习的幼儿,由于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的改变,明显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在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中,做到“四个注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操作,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操作中进行。

如:在《感知长短》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提供了孩子们喜欢玩的长短不一的吸管、小棒等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操作兴趣,在不断的玩弄和操作中,发现物体长与短的特征,效果非常好。孩子发现小棍不一样长,接着笔者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孩子们又开始认真地操作起来。有的知道用观察的方法,有的知道用比较的方法,有的会用手去比一比。如果单纯的让幼儿用眼睛看,其效果就不如让幼儿操作的明显。在活动延伸环节,在教室的周围布置一些长短不一的物品,如:雨伞、衣服、袜子、鞋子及彩带等生活用品,让幼儿进行比较,既加深了幼儿再次对物体长短特征的巩固,又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迁移和应用。

动手操作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让幼儿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

二、注意探究创新,让幼儿在求异中活动学习数学

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只是成年人的事,应该从幼儿抓起。

幼儿创新,不能凭空想像,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举动。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创新,是培养幼儿求异思维的好办法。

再以《认识长短》为例,当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的长短关系后,为了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此,笔者又让他们想办法把长的小棍、吸管变短,把短的变长,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进行创新。课堂一时活跃起来――张明小朋友把两根长短不一的吸管接在了一起变得更长了。李利小朋友用一根小棍将两吸管连接在一起,使吸管变长,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合作,将吸管并排连在一起,使得吸管变得更长更长……。王盟小朋友则把长的吸管折起来变短了,赵薇小朋友把吸管三折、四折把只管变得更短更短了……这样幼儿在操作创新,在创新中合作,在创新中求异,是一种多好的学习平台呀。

三、注意儿歌游戏,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学习数学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能力的初步阶段,教师为幼儿提供趣味性材料,创设数学趣味,让幼儿在与材料和趣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通过手、耳、目、肢体等多种感官获得数学概念的多方面信息。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趣味语言,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学习数学。

例如《认识4以内的数字》的教学,当教师以生动、形象、趣味的语言教幼儿认识数字,通过语言与形象化的数字碰撞结合,使幼儿记忆牢固――“1”像铅笔写写字(启发幼儿加上写字的动作),“2”像鸭子水里游(引导幼儿模仿鸭子游泳的动作),“3”像耳朵听一听(让幼儿做听的动作),“4”像红旗迎风飘……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使用4以内的数卡以购物的方式,将学习过的数字应用到游戏活动中;通过提供这种幼儿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四、注意个别差异,让幼儿在分层活动中学习数学

《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显示:由于每个幼儿都是有差异的人,教育者要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幼儿不同智慧的材料,包括环境、操作材料、以及可以运动、游戏的空间,使幼儿和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发生互动。通过这种连续不断的互动和探究,每一个幼儿就会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就像光通过菱镜透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谱”一样。

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即使同样是学习有困难的幼儿,他们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是缺乏概括抽象的能力,有的是缺乏学习经验。任何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让某一小部分幼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