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能力本位 成本会计 改革

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只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高校教师,有理由在教学之余,研究和思考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多年从事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本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由此引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CBE)教育。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以能力作业教学为主导,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辅助,以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能力目标为核心,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定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考评体系。

(二)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历史沿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由原来的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内容剥离出来,当时计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仍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对象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另外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自动化制造、程序化材料处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机器人管理。企业一经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看出,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核算方法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应用性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它是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授式和案例式,将复杂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在课堂上面对面传授给学生,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构建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和案例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实践部分,因此,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直观认识和了解,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比如,如何进行生产步骤和生产工序的划分,生产中如何投料,如何确定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这些内容的理解都影响到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仅仅单纯依靠课堂上成本会计理论讲授,而没有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将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要点整合起来,找准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涵盖对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快速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匮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成本统计的相关表格反映的。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自然媒体(板书和多媒体)方式,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网络信息加速发展,工作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但“互联网+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没有形成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教师随时可以答疑的格局,可见,现行的教学手段仍然匮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厌倦或不感兴趣等现象。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但缺少成本会计的目标;二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课程学完后,学生仍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很少顾及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客观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训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考核体系建立等内容。

(一)实训教学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训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基础实训、ERP综合实训,由入门班到高级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低年级设立的实训,旨在强化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受训者具备后续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专业基础实训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具体方式和各种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成本会计具体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ERP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特别是成本管理及核算,将其应用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训教学建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也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的操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满足对创造理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专业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必须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走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成本会计教师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熟悉企业对成本会计人员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去教学。也可以校企合作,聘请一些企业名家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参与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手段改革。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根本上抑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搭建本专业课题研究的平台。同时,可以聘请学者或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最前言的研究成果和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多的教学案例,以沙龙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另外,建立“互联网+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设立成本会计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体系建设。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采取专业知识考试、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实践考核主要分为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内容。使考核和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传统考核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技能,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

围绕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树立了方向。将以记忆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利,刘旭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2]谢爱平.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张玉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4,(58).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2

近期我有幸聆听了程晓堂教授关于英语教师需要学习的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讲座。程教授先从“为什么谈英语教学基本这个话题”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正在逐步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教学活动设计的不够合理等等。

程教授强调,课堂活动设计要符合真实性。程教授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涵盖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其中一个是复述故事,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是:Mr Bean will come to our school next week. What will you introduce the story to him? 程教授的问题是,憨豆先生下周是不是真的会来,学生是否会相信,这样的设计符合实际吗?这个案例可以改成:向憨豆先生介绍空城计这个故事。另一个案例,教师给学生播放黄山的视频,T: Where is Huangshan?S1: It’s raining.这个案例主要说明问题设置要跟视频内容相关,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这些案例都说明语言使用要有真实性,不能忽略什么时候适合用这样的语言,怎样运用这些语言,不能为了用语言而使用语言,应该让语言发挥它交际的功能。

接下来程教授又列举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遵守或体现外语教学的基本原理,要求教师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上都要遵守客观规律,要勤思考,多钻研,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教学设计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阶段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术性和逻辑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是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央五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原理”课要以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怎样坚持和发展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掌握了这“三个一”,就掌握了“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概观“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基本是按照“原理”课的这一定位和基本任务编写的。但如何把这一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潜能,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来完成。笔者认为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是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理论上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主线,通过运用的方法论对社会热点或理论困惑进行系统分析,达到阐释基本原理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强调的问题意识,是强调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理念,必须有对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和每节课的专门设计。同时强调教学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这里发现和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

从问题意识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抱有兴趣,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他们关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喜欢思考任何突发事件和突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二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学生喜欢思考和寻找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的看法有时过于肤浅和零散,加之受到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显得偏激。通过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需做到3个方面:

一是选准切入点。切入点是指学生感兴趣,但还没意识或反思到的问题。切入点找到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始终的主线。例如,基本原理的开篇就讲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不管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都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找到的切入点是:“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这两个“第一性”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第一性”。

二是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本身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有逻辑性的系统设计,力求把原理讲透,讲出理论所应有的吸引力和慑服力。

三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针对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找到切入点,发现问题;如何运用的基本原理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处理好3对基本矛盾:

一是处理好案例选择与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原理”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特殊的案例来阐述一个普遍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案例选择和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原理阐述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上应该清楚案例实际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困惑,是一个切入原理阐述的话题,通过对话题进行的分析,达到阐述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案例是感觉经验意义上的问题,而原理的阐述则是借助于概念对原理进行的系统阐释。

二是处理好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之间的矛盾。基本原理是一个内容系统完整且包罗万象的整体。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基本原理的所有方面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只能有所选择,而这种选择应体现出基本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建构而成的逻辑框架和体系,这一框架和体系就其内在精神来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用哲学方法和认识方法;从外在表现来看,则是由“外在”具体的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表达框架。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框架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分析的基本原理的逻辑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内在体系精神。

三是处理好学术研究与问题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但是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用在教学过程中。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问题,并且认为每一种方式都以其“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遵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用教学所需要的专有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

注: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2011年重点课题“拓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汝伦:《黑格尔在中国―一个批判性的检讨》,《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 基本原理 研究性教学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的最早提出者,被公认为是美国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和瑞士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他们分别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和“认知发展学说”,可以视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启者和倡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认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给予知识,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但是,布鲁纳和皮亚杰都没有直接界定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多年来,教育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们暂且置而不论。那么,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呢?以笔者愚见,它指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视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的一种合作性创新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反思性。基本原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为基础性的课程,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很多概念和观点本身就带有反思性,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和理论升华。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再反思,可以说是对反思的反思。如,教材绪论部分对“”概念的本质界定,就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为什么?真的是科学吗?它的宗旨确实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吗?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弄清楚的本质内涵,确立坚定的信仰。

第二,逻辑性。既然是研究性教学,就不能不具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研究性教学。在传统的基本原理教学中,比较偏重于“传话式”的知识讲解和识记,特别是重点、难点,有时甚至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假若只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给人一种拼凑、突兀的感觉,使人觉得某个观点怎么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上一个观点还没有完全讲清楚或完全理解,就推到了下一个观点,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结果就会变成完全没有重点内容的授课。

第三,实践性。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就是去做,去行动。因为的要义在于,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①这就要求进行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教师(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69页)和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指向实践(行动)的理论只是苍白、乏力的空头口号。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可见社会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3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一,课堂辩论。进行有效的课堂辩论,需要师生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确定适合的研究主题,即“研究什么”,而且教师本人也必须对此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一般说来,主题确定得越好,学生的兴趣就越强烈,自主性、积极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当学生了解主题后,就“怎样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每组学生在基本统一意见后,各自选派代表发言,并进行简短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按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协商式的点评。

第二,原著选读。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原著选读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和方法,大都来源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观点和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要真正理解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必须深入学习经典原著。如何学习经典原著?我们应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所承载的‘问题’”。②但是,进行原著选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自身要量力而行,还要看施教对象——学生,适合则用,不适合则舍。因为,基本原理通常都是大班教学,文理工混杂,专业、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相差较大,教师不可能强求学生进行原著选读。

第三,热点、焦点问题课堂演讲。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都是学生关注、感兴趣又有一定了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真正明了课堂演讲的目的和任务。在目的和任务明确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分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然后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协作。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PPT制作到上台演讲,材料的选择、取舍,重点的确立,逻辑思路的推定,演讲艺术的学习和发挥,时间的把握等,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基本原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这是的本性决定的。只有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和团队的任务,都有自我表现的场所。他们必须认真选题,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去发现、分析并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最后写出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只有经过实践教学,并对实践中的困惑进行讨论、辩论,他们才能真正领悟理论的本质内涵;理论也只有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被接受、被内化,才能孕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整体提升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项目编号:12YBA242

注释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基础日语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66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Basic Japanese of Japanese major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did a series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definite measures about execu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fter analysis, excepting for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t also showed some concrete improving measures o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personal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Japanese; New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全国现有的2000余所普通高校中,①共有400余所开设了日语专业(修刚,201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国内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理工类院校也逐年增多,而基础日语课程普遍被各高校视为学科基础课而重点培养,目前国内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面追求的目标总体来说一致,即均将其视为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体系特点使然,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与一贯重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文科体系齐全的传统文科类院校不同,易陷入过于强调语言技能、固守以语法为核心的传统教材体系、缺乏人文含量等窠臼,种种原因易致使W生语言学习后劲不足,影响进一步提高。因此,探究理工类院校中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1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总体来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依然大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目前普遍的问题与不足集中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在理工类院校这一大环境内,对积淀尚浅、远不如理工类传统学科发展成熟的日语专业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够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并充分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求这一问题有待深思。

(2)从学生的角度看,理工类院校区别于传统文科类院校的日语学习环境(包括师资、学术氛围、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学风等)使得学生不得不更紧迫地面对基础知识的获取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何在本课程上有效地统一这一问题。比如,如何摆脱传统的“句型式”学习法从而开拓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多途径、多方式地自主学习,是值得探究并尝试的。

山东理工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近年来注重专业日语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尤以全面修订2013级培养计划为开端。与此同时,基础日语教学也需要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打开新的局面,具体到教材的遴选与整合、国内外同等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参考,网络环境下海量教学资源的妥善取舍与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考核体系的完善与修正等,无一不需要反思与琢磨。

2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包括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基础知识,是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也是关乎高级阶段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人文背景深厚、日语综合技能较强、能熟练运用日语从事外事、对日文化交流、教育、经贸、旅游、科技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语言技能训练,要求其在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对日交流交际的实践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而基础日语课程的学习将成为这所有一切的基础,只有积跬步才能行千里,才能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各类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好基本功。正因如此重要,才恰恰使得基础日语的教学日渐趋于模式化、套路化,因为任何不当的调整或变动都将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因牵一发而动全身。笼统说来,很多理工类院校的日语专业上至教学大纲、下至课程设置,都几乎是参照已有成熟经验的文科类院校相关办法拟就,这无疑会造成理工类院校在教学上对于既定的模式更加亦步亦趋。

天津外国语学院院长修刚(2011:2)指出:“中国的日语教育同其他外语一样,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经历两个重要阶段后,迎来了第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由于培养的数量、教师等方面的原因,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其中读和译的能力格外受到重视。第二阶段主要置重点于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把运用日语进行交际作为日语学习的目标,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高。而现阶段是把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重点。”

并且,目前的现状是随着设置日语学科的院校的增加,“必然带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与增加不多、甚至减少的就业岗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日本经济的低迷和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影响着日语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间、学校间教学水平、学生质量的不均衡、专业教学的时间很难像过去那样充足等等,也都是巨大的挑战(修刚,2001:2)。”

在此背景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因其重要性,使得既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徘徊在改革的边沿,比如被较多采用的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这一满堂灌的模式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有选择的取舍采用,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想法也激励着广大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不断整理教学理念,促成教学模式的变革。

3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日语系所做出的四年实施规划为例探讨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实现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1)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并行的方式统筹整理各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包括已使用、使用中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不单一倚靠某一本书或某一套书,避免过于语法化或过于口语化的偏颇学习,及时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广泛取材,丰富课堂。

(2)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基础日语中涉及的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各知识点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学生建立覆盖力强、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自觉性。可分别按三个自然学期,在一、二年级中同时进行。

(3)丰富学生课堂内外的相关学习,加强学习内容的即时实践,依托海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语境。具体操作可视教学内容而灵活制定,随时补充,并在有效实行后做好回顾和总结,力求活用于同类课堂。本部分的内容依托在前面项目(1)、(2)的基础上,是其在实践中的活用,本着交叉进行的原则,故此执行时间可按学期和自然学年分3个阶段进行,以观后效。

(4)有针对性地对此前的作业模式、考核模式进行整改,适当增加主观内容的比重。同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不应忽视对具有思辨性的内容的吸收,避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更深层次内容时本专业学生仍停留在“这是桌子”、“那是椅子”的低幼语言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为高校本科专业的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已受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训练,逻辑记忆力在学习中已具有某种主导作用,而形象记忆力与儿童时代相比已退居次要地位,与此相应就必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肖书文:2005:58)。

(5)根据需要,酌情支持并组织相关教师的校内外研修等活印H缭诮彩谌毡纠褚鞘笨裳请相关资深外教师资对相关知识薄弱的基础日语任课教师进行先期培训,以图缩小文化隔膜带来的违和感。加强校际交流,避免因闭门造车而导致的学术体系老化等问题,且如若以讹传讹,必将贻害学生。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以学促教。本阶段内容的实施可根据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6)在加强国际认可的日语能力测试与国内认可的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宣传与推广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文科类院校经过多年积累,对各级能力考试已不再只是重视通过率等枯燥的数据,而是更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向运用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以学习日语为目的走向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从培养学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能力走向培养学生适应任何相关工作的能力。”(修刚,2001:2)“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有日语+ ,即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修刚,2001:5)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客观认识各类考试的作用,不以学生考级为目的,仅视作基础日语学习效果的一项客观评价参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在就业阶段的综合竞争力。适当程度以考促学,达到强化本课程基础性的目的。

(7)总结阶段。对前期实施的各项内容逐一重新检视、前后对比,统计数据、归纳经验,为指导今后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服务。

4 山东理工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具体举措

至此,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在理工类院校有计划地循序展开基础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尝试来完成。

在教学改革方面,整合基础日语教学资源,在兼顾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的前提下重新探索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分化、重整与衔接。

在教学效果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由课本知识走向课外相关知识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日语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团队方面,在巩固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做好师资力量的加强建设工作,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或短期研修等学习、科研活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合理取舍,在不失科学性客观性的前提下,丰富既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妥善利用网络资源,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将学生课上的语言活动与课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并用。不随意摒弃或偏废其中任意一种,好的传统要坚持,好的新方法也要积极吸收。在教学资源方面,借鉴各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对国内外基础日语阶段的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形成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特色学习资源。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跟进新信息,确保学习内容的鲜活准确,避免出现固守成规、照本宣科、知识陈腐的僵化课堂。

在课程考核方面,改革此前的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课堂、作业、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的配比,如可试行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照3:3:4的比例做起,循序渐进,提高日常学习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避免一部分学生出现习惯性临阵磨枪的消极学习态度。

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真正属于学生的参与环节。在妥善协调好课时不影响进度不偏离学习主旨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贵在参与、参与有得。如讲解茶道、花道时教师、学生均可亲身示范,真实、近距离地感知文化,讲解和服、日本料理时情同此理,在有限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生动而有益的无声语境。当然以上仅为例示,真实的课堂并不只拘泥于感官上的视与听。

在课程研究方面,定期组织相同或不同教学进度的教师灵活参与固定或不固定课题的讨论与研究,不定期组织基础日语的任课教师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M行沟通。鼓励并支持教师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将第一手的教学资料转化为理论为进一步指导好实践服务。

在课程管理方面,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好课程监控和评价,协调好跨课程的交叉内容衔接,既不能搞重复建设,也应避免学生厚专业主课轻专业辅课式的单一学习方式。根据授课内容酌情采取范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等新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能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5 结语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究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2012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及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已于2013年3月26-28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对于全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尤其对位于山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的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如何帮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把握这样的机遇,是许多同类高校面临的课题,本文所做的探讨,将会在今后的贯彻与实践中,及时修正,及时改良,及时总结,及时完善,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学新模式探究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将是笔者今后的新课题。

注释

① 教育部网站发展规划司公告: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

参考文献

[1] 井上敬子.日本Z教の役割D『学者趣肆つ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を考える[J].e科日本Z教育,2006.8:16-27.

[2] 梅田康子.学者の自律性を重した日本Z教育コ`スにおける教の役割D学部留学生にする自律学コ`ス展_の可能性を探る[J].言Zと文化,2005.12:59-77.

[3] 国H交流基金2012年度日本Z教育Cv{[R].2012.

[4] 陈潇.理工类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

[5] 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25.

[6] 李小俞.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9).

[7] 刘军.加强日语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思考与举措――以上海海洋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23.

[8] 彭广陆.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8-25.

[9] 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10] 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09-25.

[11] 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02-28.

[12] 肖书文.对现行日语基础语法教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设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9-01.

[13] 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0-25.

[14] 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