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

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廉政文化是全社会廉政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宣传先进的廉政思想、传播廉政知识和培育廉政理念为核心,以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提高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崇尚廉洁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目的在于用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教育阵地,用廉政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充实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道德情操和思维方式,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完善高校教育功能、培养合格人才和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举措。

一、正确定位,把握重点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在这三者中,由于他们的社会任务和角色不同,因此廉政教育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领导干部是关键,教师是中坚力量,学生是核心。针对不同主体和对象,应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使之贴近教育对象、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1.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责任,他们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领导者,重点在于加强从政道德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以培育立党为公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为民为主要内容,增强勤政廉政意识,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政绩观。领导干部只有带头树立廉洁自律风范,为广大师生做表率,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确保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2.以教师队伍为重点。高校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待廉政教育的认识、态度以及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教师,侧重于把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教风,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服务观和敬业观,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高尚清廉的职业道德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

3.以学生为重点。要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根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针对不同年级年龄段学生,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对低年级侧重“明理、立志”,主要进行廉政文化的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中高年级侧重“修身、践行”,培养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思辨,认清一些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危害,自觉践行诚信正直、遵纪守法等廉洁品质;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要侧重于主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否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精神境界和良好风尚,是检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

二、创新载体,营造氛围

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必须创新和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营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1.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是加强总体规划。将廉政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党的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和德育建设体系,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使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符合广大师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实际,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以教材建设为基础。教材是廉政文化教育和宣传的重要载体,要将廉政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业余党校党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不仅要挖掘社会生活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而且要结合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生动实践,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先进典型材料,增加和充实有关廉政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同时,开发校本教材,组织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廉政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和课外读物,力求体现可读性、生动性、启发性和引导性。三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围绕学生对廉政文化的基础知识、廉政法规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对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热点的认识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教学。

2.扩大教育阵地。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园网站、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橱窗专栏等文化阵地和宣传载体的作用,构建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覆盖面;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定期播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的事迹,播放廉政教育录像片、图片等音像资料等,全方位、多层次形成正面舆论宣传的强势;创设校园廉政文化景观,在师生活动场所安排廉政事迹展览,悬挂廉洁警句、格言、条幅,强化廉政意识,营造聚精会神育人才、人人倡廉树正气的廉政教育氛围。通过扩大教育阵地和发挥廉政教育的载体功能,使校园成为广大师生修身养性的灵魂驿站、召唤正义的精神家园、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三、拓宽领域,抓好结合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不断拓宽新领域,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成果的实效性,着重抓好“六个”结合。

1.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廉政文化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把廉政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等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各个环节。

2.与开展“三风”建设相结合。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良好教风的形成是关键,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教风不仅影响和制约学风,而且主导校风。“三风”建设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基本要求和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干部、师生展开,价值导向鲜明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都是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思想基础。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结合业已形成的文化传统,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来,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学风考风、公民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广泛性、持久性和有效性,营造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校风。

3.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学科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要求各学科老师有计划地将廉政文化教

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学科教材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梳理、整合、补充,找准廉政文化教育有机渗透的结合点,使廉政文化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4.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文化的平台,加载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廉洁操守等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把开展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如举办廉政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演讲、主题辩论、专题学习研讨、文艺汇演、书画展、征集廉政警句格言、唱廉政歌曲、发廉政短信等形式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5.与开展法制教育相结合。高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精心打造廉政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通过开展等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要坚持正反结合,开展以榜样示范为重点来宣传“敬廉、崇洁、尚俭”的校园廉政文化价值观;开展以反面典型为告诫的警示教育,培养广大师生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廉政观念和法制意识,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6.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机关、企业和乡村,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巡回宣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廉政文化进校园与整个社会的敬廉、倡廉活动融于一体,使学生在参与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廉政体验,领悟到做人做事都必须“以廉为本”,从而更加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激发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由对理论的认识内化为信念,由信念外化为行动,由行动升华为思想,真正成为廉政文化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范文2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家长素质低,负面影响大。《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说文解字》也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作用之大。然而在农村,部分家长不注重个人修养,其言行举止中存在着不遵守交通规则,卫生习惯差,盲目攀比,公德意识淡薄,随口说脏话,自私自利,不讲礼貌,不孝敬老人,取笑残疾人等不良现象,这些都很容易对子女造成负面影响。

2、家教无原则,习惯养成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没有明确的家庭规则,无法合理地约束家庭成员。具体表现在:家庭成员没有共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无规律,做人无原则,做事无节制,好坏无标准;祖、父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立场不一致,对孩子的褒贬奖惩比较随意;生活品味不高,做人做事随便散漫;爱聚众酗酒、赌博、结交狐朋狗友等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读书学习少,文化底蕴浅。中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但在当今的农村,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青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留守老人和妇女又忙于种田劳作,家长根本无暇读书看报,更不用说是学习了。农村家庭精神文明投入少,缺乏文化教育氛围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家庭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但精神生活却空虚了。许多家长只注重穿着打扮,贪图享受,根本不在乎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

4、尊重孩子少,粗暴当法宝。在农村,一些家长封建等级观念强,要求孩子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根本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孩子一出现问题,就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甚至拳脚相加。还有一些父母家教观念陈旧,总想让孩子考大学“跳龙门”,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家长在教子上的粗暴和威逼,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打骂同学,顶撞老师,仇恨社会的恶习。

5、教子无良方,溺爱还护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冷一阵热一阵,心情好、事务少了,就事事关心,心情不好、事务一多就撒手不管。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认为“树大自然直”,放弃了家教的责任。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一丁点事情。甚至还有些家长过分“护犊子”,一有问题总是护着自己的孩子,找别人的缺点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由散漫,不服管教的习性。

二、学校在改进和推动家庭教育方面应当做的事情

(一)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沟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良好平台。学校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安排丰富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式,组织家长学习政策法规,听取专家、名人的专题报告和领导、教师的工作汇报。还可向家长推荐介绍优秀家教读物和音像教材,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通过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把“学、讲、听、看、谈、想、做”七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家长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所收获。

1、教育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学校要定期召开专题家长会,进行专题讲座,就“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农村家庭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家长?”等问题等展开讲解和讨论。要让家长明白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只有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有度、严以律己、知过必改、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让孩子信服,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2、帮助家长建立合理的“家规”。很多家庭中孩子缺乏良好习惯培养,与缺少家庭规则有直接的联系。为此,学校要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在普及推广《三字经》、《弟子规》、《诫子书》等国学经典的基础上,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学生制定基本通用的家庭规则,在生活起居、礼节礼貌、学习娱乐、勤奋节俭、时间管理等方面约束全体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有章可循。

3、指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应当有能力,更有责任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学校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宣传“与时俱进,以学修身”的理念,在学习理念、学习设施、学习内容、学习氛围、学习成效等方面对每个家庭给予指导。经常性开展展示和交流活动,促使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二)告诫家长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1、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受亲缘关系和封建伦理的影响,农村的家长不懂孩子从其一出生开始,就具有与成人相同独立的人格。要告诫家长,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与个性、年龄、智能等因素结合起来选择最佳方法,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做到以身作则。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自身的人格、素质与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要告诫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用规范的行为影响孩子。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应该践行;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明辨是非,养成实事求是、知错必改的性格。

3、注意调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不能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要告诫家长,家庭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鼓励教育为主,灌输正确的、浅显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能理解的做人道理。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力戒孩子的惰性和随心所欲,更要避免家教的虎头蛇尾。制定一些奖罚措施,孩子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奖励。

(三)建立促进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可分为班级家长委员会和校级家长委员会,学校要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要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家长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工作任务,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检查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2、收集交流“家长教子记录”。以家长委员会为依托,按照班级把家长分组,每组家长共用一个笔记本,轮流撰写“教子记录”。一周班级在各组之间轮换交流一次,每月在班级之间交换交流一次。通过“家长教子记录”,让学校了解家长的家教情况,也让家长把教子的喜怒哀乐和大家分享,共同想办法解决教子中的困惑。

读物进校园管理制度范文3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目标。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系统围绕共同目标展开工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机制首先要构建协同治理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总体目标就是:繁荣和振兴民族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目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这个开展。但同时由于各方参与活动的动机不同,都还有其具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界、媒体、传承人、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例如企业对利润的需求,学界对文化研究的需求以及社会公众对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个人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等。这些局部目标需要各方力量围绕具体工作达成共识。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法规。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主,建立协同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公私双重属性,法规制定要同时考虑维护公众利益和权利主体的私权利益。首先,要明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执法者和监管者责任,突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明确对传承人、学界、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协同治理主体的行为限制,特别是对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保护单位的“不作为”,过度商业化、过度产业化等问题,要有明确的行为限制。再其次,要细化上述协同治理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在立法层面上明确了多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实现各主体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合法地位,确保协同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激励。要注重发挥激励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传承人、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物质或政策方面的奖励,激发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二、协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1.规范现有传承人管理。进一步规范传承人管理制度,严格传承人认定及退出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公民个人申请、公民推荐、相关保护单位推荐等多种推荐渠道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开展传承人的监督及考核,对传承人进行常态化的考核和跟踪式的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能力素质退化的传承人经过相应评审考核后及时执行退出程序。落实传承人的保障及支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医疗保障,积极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长期稳定地为传承人提供补贴,保障传承人生活条件。

2.注重潜在传承人培养。坚持民族文化培养“从娃娃抓起”,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意识。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编写民族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以幼儿、小W、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积极在青少年中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孵化器”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给他们提供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帮助。积极构建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将社会传承人聘用至院校担任教员,在博物馆建立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院校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具体工作实践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传承对象,同时还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达到“1+1+1>3”的目的。

三、协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投入

1.增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部门,要认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优化资金投入和分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用。

2.吸引民间资本。要大力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投资或者赞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优惠等措施,鼓励民间组织、企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或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柒牌集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手,成立的“柒牌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共支持非遗研究项目累计60项,研究项目遍布全国35个地区,柒牌更将中国非遗艺术元素呈现于服装、服饰设计之中,铸建了行业内民族文化弘扬的领航标杆,让沉睡多年的中国瑰丽艺术焕发青春。

3.争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和个体的帮扶力度,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可参照大学生创业优惠待遇,对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方面给以优惠等,促进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不断发展。

四、协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

1.强化社会公众认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子在群众,其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广大老百姓的参与,要从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意识入手,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传承保护的主动性。一方面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培养,促使公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学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名录体系建设、保护措施等诸多方面,可以使公众进一步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的保护、传承中去。

2.科学整体筹划宣传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的整体科学筹划,样式上参照开封清明上河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等整合在一起,整体宣传,提高宣传效益。时间上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构建贯穿全年的宣传主线。

3.大胆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实体性,许多精湛技艺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紧靠传承人口口相传,在当前传承人较少的情况下,部分非文化遗产面临灭绝。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图像、照片等多种方式将其记录下来,确保文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的优点,进一步丰富电视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产品,在互联网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网站,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建立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通过图片、音像、文字、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宣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宣传质量效果。

五、协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1.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沃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必须深入贯彻中华文化精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保持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防止发生变形走样。

2.不失本质搞好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要想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人为地创新创造,防止“将淮南的橘,种到淮北的土”,而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去发现规律,利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固有规律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试图通过臆造出来的某些“规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与做法,到头来只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致命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