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1

[关键词]朋辈 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36-01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1、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但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辈心理辅导处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谈心聊天,也赶不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是它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想象不到的效果,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及面宽,受益者多

在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中,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采取预约的模式,受时间、地点、环境、咨询人员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达不到咨询的普及率。而朋辈心理辅导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领域。

(2)发现及时,防患未然

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大多都是辅导员模式,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大学生朋辈则不一样,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每个同学有变化都一清二楚,信息掌握准确,能及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3)反应灵活,实效性强。

朋辈心理辅导不用事先预约,只要双方同意,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朋辈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更能体现比专业心理辅导的优势。

(4)简便易行,参与广泛

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都是同龄人,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只要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朋辈辅导员。

(5)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灵净化,健康快乐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理念一样,都是助人自助,以达到共同成长为目的的。

二、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都各出高招,基本都形成校、院、班级三级工作体系。但由于从事心理健康人员相对少,学生多,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诞生了,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筛查、心理测试、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形式有些单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使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3、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

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的咨询人员能够提供咨询的服务能力相比较低,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咨询辅导覆盖面低。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提高了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4、实现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家相互间在年龄、学习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相近,对一些问题能感同身受,可以快速建立信任关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5、提高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起来容易,提高了学生们的咨询率,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 在大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朋辈心理辅导同样建立四级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这样一个多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促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兴趣,责任心强;具有稳定健全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等。

选拔时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有兴趣为主,自愿参与。选拔后进行严格的心理学培训,同时多组织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在实践中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经验。

3、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宣传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演讲征文等,营造“关爱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4、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的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可以通过朋辈团体辅导来实现。个体辅导主要针对特殊问题的心理咨询,可以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和面谈等方式。个体辅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辅导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快捷。

5、发现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通过心理委员的了解和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神经症、应激失常等心理异常情况。当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或面临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委员会及时反映上报情况并将其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向专业教师寻求心理帮助。

四、 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1、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辅导相结合

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监督,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效的开展。而朋辈的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辅导,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二者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高校重视与学生自发自愿相结合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晚,开展时间较短,规范性和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范围和对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专业的咨询辅导,对朋辈心理辅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用专业的心理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这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纷纷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应运而生,备受关注。积极组织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学习、培训等。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在帮助他人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快乐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应该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与有效利用。高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9)。

[2] 胡远超,朱建征。朋辈咨询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08(8):153-155

[3] 蔡小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70-71.

[4] 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117-118.

[5] 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泉,贾楠. 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1 (2)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73-02

现今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在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上,都极易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学生的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大学理论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就业形势严峻;现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棘手等等一系列冲突的存在,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焦虑,无所适从,但又不知道如何排解,长期的积累产生了“郁闷”的不健康心理。

在此情形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学生远离家庭后造成的家庭教育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谈心、心理问题的问答等方式,使教育者很容易从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其思想发展的状况也很容易从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偏重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应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1、学业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属于应试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大学中的教学属于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注重实践环节。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躁动、失眠等症状。

2、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多是由于人际交流不适造成的。大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使很多人都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成员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把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老乡和宿舍成员中,形成“小团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强,与人沟通不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调节和处理,而产生烦恼、压抑、孤独、寂寞等症状。

3、情感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对恋爱感情理解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异往困难或多角恋爱,造成不能自拔而烦恼,因失恋而痛苦。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他人的念头。

4、网络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5、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如学业与就业的矛盾、“自我实现“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所学专业与社会产业结构的矛盾等等。

此外,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原因造成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少,还有些是因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则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辅导。

(四)、积极对特殊心理学生进行跟踪回访。

四、几点思考

当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也日趋完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校辅导员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8(3).

2、 徐飞、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9(1).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心理教育

新形势下,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高校数量的增长和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承受就业带来的压力。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75%来源于就业压力,8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

一、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心理困惑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可以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2]

(一)认知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心理问题有对现在就业形势不清楚,对未来工作期望不符合现实,不能从实际去选择自己的就业行业及地区等,最主要的还是对自身能力素质及个人特长等情况认知不清楚,不能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出适合自己能力和特性的就业选择。

(二)情绪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卑、急躁、抑郁等。大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担心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步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这些都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使人焦虑不安。

(三)人际交往障碍。包括怯懦、冷漠,不善于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在就业前期与人电话沟通、就业面试中及后续的沟通过程中均会出现学生因为人际交往障碍错失就业机会。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自身发展和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的基本工作,也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和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以下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做好信息收集、传达、反馈工作。辅导员是大学四年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生活和学习上的知心人,是思想上的引路人。辅导员处理日常学生事务工作中会熟悉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家庭情况、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基础情况,对学生有较清楚的了解。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辅导员能够掌握到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情况等动态信息。根据基础情况和动态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估,将掌握的信息、特别是有问题的情况及时地向上汇报,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并做好反馈工作。

(二)做好就业培训工作。辅导员工作应该从大学生入学时就着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根据学生所处年级、专业以及学生自身特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工作。

大学生入学,辅导员就得通过班会、讲座、团体培训等形式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熟悉自己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职业生活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合的就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不管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早为就业做准备。

大二及大三年级辅导员可以为大家讲解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公司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去了解社会及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另外应该帮助学生准备求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等,为学生累积一些求职经验,为大四的顺利就业打造良好的基础。大四是学生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了,辅导员可以通过QQ、微博等网络的力量,给予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调整心态去争取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收集、发送各种招聘信息,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积极就业。另外,辅导员可以整合多方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就业培训。有效利用榜样的力量,请成功的校友回校为大学生做讲座做交流。借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力量,为大家提供专业、前沿的就业知识和信息。借助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做好心理危机档案建立及更新工作。大学生入学时学校相关部门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普测,普测结果会及时告知辅导员,这是辅导员获取的专业的、全面的学生心理情况。辅导员应该为所有普测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档案,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

同时,在平时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够了解到个别学生的心理或者行为异常。另外,辅导员在各个宿舍、班级和专业都会有相关的心理联络信息员,他们会及时将异常的学生行为和心理上报至辅导员。辅导员都应做好记录,并为此类学生也应该建立心理危机档案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寻求专业部门的更专业的帮助。同时,对于已经建立危机档案的学生,一定要多关注、多沟通、并及时将最新了解的情况和获取的信息更新到危机档案中。

(四)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大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引导他们坦然正视自我,正视社会,促其心智健全、人格健全,主动适应社会,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觉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积极参加实践、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以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辅导员在进行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心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促进知识学习的知识竞赛,陶冶情操的励志电影赏析,趣味浓浓的素质拓展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增强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发展自我的意识和科学理念。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档案等,对于在面临就业心理困惑的同学采取一对一的个体辅导,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同时也适时开展团体辅导员,全面覆盖到所带学生。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结束语: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如果自己处理得不恰当,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开解,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心理准备、选择职业、解决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高校的前途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多方面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辅导员应该借助自身工作特点的优势,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角色理论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并为人们所热议。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无不凸显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相应的由于这些事件的高曝光率,也使得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达到。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情感方面。包括家庭情感关系、恋爱、朋友关系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家庭情感缺失、失恋、孤僻等等。

其二,学习方面。大学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还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成绩表现较差,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感增强。

其三,就业方面。由于大学扩招,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都感到忧虑、焦灼甚至是绝望。

2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表达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米德,角色理论从过程角度来说,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角色期待:所谓角色期待从社会角度来谈的,指的是社会对某一角色提出的一种整体性期许,具有伦理和规范意义。这就好比戏剧、电影的剧本和导演对某一角色行为的限制与设定一样。因此,按照戈夫曼的说法,一个社会个体,总会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对应着社会的一种期许。

其二,角色领悟:郑杭生先生指出,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许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还不是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会受到社会期许的影响,但是更多的取决于个人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角色领悟。正是因此,虽然同属一个角色,个人扮演的表现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模范表率,有的却是反面典型。

其三,角色实践:角色实践是角色领悟之后,对角色的具体扮演,是个人在实际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角色状态。然而,正是这种角色的具体实践形态,使得角色扮演的结果出现了诸多的区别,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规范和弹性的引导机制,很有可能造成角色失败的结果。

3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角色实践

3.1 现状

首先,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高校和相应的学院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员,但是由于宣传不足、宣传存在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心理咨询非常避讳,由此,心理咨询部门的利用率和影响都很低、心理咨询工作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用有限。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学校也不太重视这个方面的工作,投入有限,各个学院或班级的辅导员往往就是该院的心理辅导老师。然而,作为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明显存在着非专业、不重视等问题。具体上说,就是名誉上负责该项工作,实际上并不开展工作。

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时,往往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虽然都是促进人积极发展的重要方法,但两者又有严格的区别。在理论基础上,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科,而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基础。在目的上,心理咨询是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个体更好地为社会阶级服务。在工作方法和手段上,心理咨询多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重视倾听和感情沟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采用讲课、报告、参观、访问的形式,重经验说教和言传身教。然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而言,往往是身兼多项工作任务,往往在工作中既干这个、又干那个,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情况,用一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不仅学生感到厌烦、不信任,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越来越严重;而且作为辅导员自身也陷入了心理困境,工作压力倍增,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紧张。

3.2 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已经是一种常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越发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是,很显见,辅导员在扮演相应的心理指导者的角色时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上述角色理论加以解读。

我们看到,客观上学校已经为辅导员提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要求,但是并没有为该角色提出具体的定位,是一种 弹性角色设定。这尽管与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但是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那么从实践者角色领悟的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工作,具体上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呢?

笔者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将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定位如下:引导者、联络者和沟通者。所谓引导者,即是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充分把握好健康的度和相应的弹性空间,学习和把握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恋爱、学习等方面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树立正确的观念。所谓联络者,是指辅导员在心里辅导工作中,应该充分做好学生与老师、学校管理部门,以及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的联络工作,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所谓沟通者是指,辅导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心理辅导中,以双方平等的姿态,用朋友交谈的方式对待对方,不让辅导对象产生心理压力,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更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形式对待辅导对象,而是通过双方有效的充分的沟通,最终实现心理疏导。

4 高校辅导员如何扮演好心理疏导者的角色

其一,在新生入学时,应充分做好相关的教育,引导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19岁左右的高中毕业生,刚刚踏入大学,可能是第一次远离家人,生活上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自理能力不足非常突出。此外,学习方面,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所不同,学习适应问题也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可以从建立班级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请高年级的同学与他们座谈、交朋友等方式,对新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情境中。

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6

2016年10月,吉林某高校一名大一新生,清晨从宿舍楼6楼跳楼,永别了人世。据调查获悉,早7点发现时,该生已经无生命体征,而事发时学生们都在睡觉,无人察觉该生跳楼。从辅导员处得知,该生入学报到之后行为表现异常,留下的文字和手机文字记录里都曾流露过轻生意图,疑似患有抑郁症,但是具体跳楼原因目前警方仍在调查。

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充满想象力和竞争力,给人一种年轻、向上力量的群体,但是为何会出现跳楼自杀,如此极端偏激的消极行为呢?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具备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因此在校园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特殊事件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正从学习活动、社会交往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要任务。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我院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我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计划。

大专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对专业不了解,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入学之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因此学生更容易发生入学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系非常重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学生异常情况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坚持做好每月心理普查和特殊情况调查工作。对于学生曾患特殊疾病,和情感情况都进行掌握,并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以便学工干部能提前了解学生,发挥学生干部和寝室长作用,随时关注特殊心理情况学生动态,并及时掌握情况,第一时间控制住异常行为发生的苗头。

(二)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己我调节能力。

团体辅导是寄语心理咨询的一种方法,采用心理剧、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团体辅导小组――“心理家族”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感受到别人的热情,更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可以指定不同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教育方式,拓宽学生精神世界认识,提高学生人际敏感度,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为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启示,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三、打破传统模式,发挥网络优势作用。

随着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络以其丰富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了校园文化,加强了学生和社会交流和沟通,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网络中的错误观点渗透和有害信息传播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道德缺失,信仰动摇。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我们学工干部更要利用好网络这块新阵地,建立思政工作网络,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迷茫,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

(一)利用网络工具,与特殊关注学生随时保持联系,掌握学生动态。

在学生当中,存在心理困惑或情绪困扰的情况经常发生,但是往往向老师寻求帮助的学生却很少,面对面与心理咨询教师沟通的方式,使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愿袒露心扉,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这种情况,学工干部可以采用网络工具与学生沟通,在这种隐秘的、放松的环境下,帮助学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将困惑自己的事情如实地倾诉出来,发泄出来,学工干部则在虚拟的环境中以朋友的身份聆听学生的真实心声,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幽默诙谐、委婉劝解等方式把道理说透,将疑惑排除,给学生以愉悦和激励,达到说服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新疆学生管理方面,由于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对新疆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时,可以采用网络沟通的方式,用文字更好表达,同时也留有工作印记。

QQ和微信近来新增了位置定位功能,在周末时候,可以利用此功能可以掌握不回家学生的具置,防止有学生在周末晚上,外出不归或晚归现象发生。通过朋友圈说说和状态更新,可以比较隐秘的掌握学生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可以提前预防校园不良事件发生。

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工干部任务繁重,工作重点多集中在学生干部身上,缺乏与大多数学生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系部管理平台,通过此平台学校和系部的新闻动态、学生各种评定通知、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拉近师生距离,便于学生在第一时间获悉相关信息,与教师进行网上互动,既避免信息传达延缓却是,有减轻了师生之间互通消息的困难。

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多名同学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交友中的障碍、情感中的模糊、毕业选择上的迷茫、网络成瘾带来的困惑等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全校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利用网络群功能,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加强家校配合。

目前每个年级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与QQ群,通过群内信息的方式,使学校的一些重要公告通知和学生在校的状态让家长了解掌握。对于家长存在的疑问也可以在群中及时回复。通过家长微信群和QQ群的沟通联系,将学生的日常状态和活动表现传达给家长,让家长放心;利用系部网页和群消息来招聘信息,让关注就业的家长通过网络了解招聘情况,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就业困惑。通过建立好网络阵地,做好家校联合工作,从各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工干部利用网络阵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要。切实通过网络的手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更要能够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前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水平的能力,全面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任务急切而又重要,因此,运用好团体心理辅导和网络教育新阵地,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珊.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引入团体辅导的现状、矛盾c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