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关键词:图形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方式 培养 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发散思维 舞蹈教学 舞蹈编创

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范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起到核心性、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它可以启迪人对待事物多方位、开发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编导是创作的主体,创新思维决定着舞蹈作品的好与坏。舞蹈编导教学是培养学生积蓄舞蹈编导创新思维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近几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从中汲取营养精华,并运用到舞蹈编导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发散思维及其在训练中应突破的方面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索的思维方式。在发散思维训练中应该突破以下四个方面:(一)克服“附众”“认同”心理。“附众”“认同”就是附和大众,自己趋附其后。这种附众、认同的心理是发散思维的天敌。只有克服它,才有新颖的独创精神,别具一格的创新方法。(二)打破权威思维。自古以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权威,权威是每个时代和每个地区实际存在的。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敬和崇拜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人常常把权威神化和迷信化,这是很偏激的。在权威面前,要冷静客观对待,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要让权威的观点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三)避免经验思维。我们生活在一个受经验指挥的世界里,从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各种现象都会成为我们的经验,并支配我们的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过分依赖,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方式应该因时因势而发,一个问题多种答案,一件事物多种思考方式。(四)怕出错心理。有了怕出错的想法,就不敢多方面思考。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很多想法是以往所没有的,是独创的,有可能是对,有可能不对,如果存有怕出错的心理,发散思维的窗口就无法打开。

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笔者结合专业特性总结了几种训练方法,并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作品进行阐述。

(一)三维透视思维法

三维透视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够三维透视地进行思维,从宏观的角度去解决细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新发明、新思路都是三维透视思维法的结果,如在农业方面,人们在玉米地种毛豆、甘蔗地里种花生。在绿化方面,人们建设屋顶花园,既节省占地面积又净化了空气。舞蹈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舞者在舞台上表演时戴上耳麦,用嘴发出有节奏的呼吸声和口令作为自己的舞蹈伴奏音乐,这种方法很新颖独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编导课群舞技法训练时,也可以做这方面的练习。首先确定一个主题,根据需要设定主要人物和群舞角色。群舞可以在舞台上呈现多种含义,如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展、剧情环境的营造、剧情发展的推进、矛盾冲突的两个对立面,这几种功能可以同时在舞台上呈现。主要人物在群舞的衬托中点明了主题思想。舞蹈的伴奏音乐可以是演员的口令、击掌声、跺地声、拍击身体声,学生可通过反复练习编创出几组完全与众不同的舞段。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敞开想象,把几种不相关的事物与舞蹈组合在一起,让它们协调融合、相互共生。

(二)多面思维法

多面思维法,就是要求人们从多个方面考虑一个问题,发挥思维的灵活度和创意能力,思考问题不局限在一个模式和方面。例如一提起作画,人们就会想到纸和墨,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把它同所有可以想象的名词联系在一起,就会惊奇的发现,树、碗、陶器、黄金、羽毛、头发……都可以用来做成精美漂亮的画。又如,一提起芭蕾舞,人们会想到剧场艺术,而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承载形式的芭蕾――肩上芭蕾、冰上芭蕾等,这都是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结果。在编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面思维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开发动作方面,把只符合上肢律动规律的动作打破,运用到下肢去做;只符合单面律动规律的动作,采取多个面的方式做;只符合直立面的动作可运用倒立、横躺、侧卧、仰卧等面去做。这样就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异动作。

(三)拆分组合思维法

拆分组合思维法是根据对象的某些部分,将它们分解或重新组合,进而产生一种新物质,达到创新。分解方面:比如现在有些青少年喜欢滑板,滑板以前是连在一体的,经过拆分创造出新的运动器械,人们去掉了中间的木板只留两个轮子分别踩在左右脚,这样大大提升了脚的灵活度,速度和方向也都改良了很多。组合方面:比如手机所具有的拍照、摄像、上网、收发文件等功能,就是通过组合法创造出的。

如今,不管是中国的古典舞、民间舞,还是国外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它们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融合了各个相关专业的长处,拆分组合演变成今天的表现形式。拆分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可用于主题动作的发展变化,如把一个八拍的动作可以拆开去做,留身体上肢动作、拆除下肢动作,留肢体左边动作、拆除右边动作等,这样的变化方式无穷无尽。在舞蹈创编课中,更多采用的是组合法。比如动作发展变化方面,基本上是在原有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拆开重组形成的,不同舞种的舞蹈动作组合出新的舞蹈动作,不同运动轨迹和用力方式的动作也可以组合出新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节奏、调度运用不同的动作组合,都能产生出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指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改变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树立新思想,创造新形象。在逆向思维中可运用以下训练方法:

1.习惯逆向思维法。所谓习惯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用其他方式进行思考。在生活中,运用习惯逆向思维法产生的发明有很多。如在动物园里,动物关在铁笼里,游人在园内自由走动,欣赏动物,这是习惯性思维;而在野生动物园,动物可以随意走动,游客反而被关在汽车内参观欣赏,这是打破习惯逆向思维的结果。在舞蹈创编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教导学生进行思考,不管是动作发展方面,还是结构处理方面都可以运用习惯逆向思维法。如在一套动作中,我们了解了力效走向和习惯的律动方式,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反方向去发动它的运动,使它的力效和律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动作,这样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舞蹈结构方面也可以采取习惯逆向思维法。如笔者创作的舞剧《奶奶的信》的结尾:由于家人所谓的“忙”,忽略了对奶奶的照顾,造成病重空巢的奶奶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多日而全然不知。过年了,当家人来到奶奶家,发现奶奶留下的一封信时的一种心理表现处理,也是整个舞剧的结尾。按习惯方式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应该给人以沉痛的忠告。但笔者在处理时把观众的视角拉回到“序”的场景,家人接听了奶奶的电话,都回到了奶奶的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也是“序”埋下的伏笔,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处理方法,使整个舞剧结构安排合理,收到情感表达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2.换位逆向思维法。所谓换位逆向思维,就是交换所处的角色位置去思考问题。有些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习惯于以自身的内心感觉和感受去左右自己的创作,投入太多个人情感,以至于当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难以理解,创作成了孤芳自赏。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互换位置的方法去思考,注重从观众的视角和感受去创编舞蹈,无形中就要求编导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了解观众的需求,从而促使编导扩展编创舞蹈的视角。在舞剧《奶奶的信》中,笔者在筛选、凝练舞剧人物以及情感方面进行了换位逆向思维。按常规的定位法来说,舞剧中的人物――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应是观众眼中经过艺术加工后舞台上的社会人,观众和演员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是剧场效应的结果。但笔者在提炼人物事件时,选择的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每个年龄段现实中的社会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将其融入一体,让观众和编导一起在构思剧情,产生情感共鸣。

3.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这是指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用的东西,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式。比如金属的腐蚀是一件坏事,但科学家利用化学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电镀等改变其用途,这就是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的一种应用。在舞蹈创作方面,编导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研究创作,深入分析各舞种的局限性并将其弊化为利。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蒙古族舞蹈相对来说下肢稳重、上肢灵活,编导可以多发挥其特点,让下肢更加的沉稳,甚至原地不动,把上肢的灵巧充分体现到极致,这样就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创作的蒙古族男子群舞《骏影彪风》,在部分采用了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根据蒙古族舞蹈上肢要比下肢灵巧松活这一特性,把舞蹈中上肢手臂的绕腕动律,放大扩展并延续到胸颈以及头部,下肢以静小动作加以对比衬托,把蒙古族男子骑马飞奔的情形发挥到了极致。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各舞种的局限性并进行开发,将其缺点变为亮点。美国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就是克服芭蕾舞表演形式中的局限性,进行反芭蕾逆向思维而创造出了现代舞。这都是运用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的结果。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特征;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流畅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映的速度快还是慢,这与创造性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造性,就需要以思维流畅做基础。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照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等。

(二)所谓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以从课堂反映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多种结尾,一件事情多种写法,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件事物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所谓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思维的叛逆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归宿,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观察范围,培养群体协作精神,避免一味求同,以使得思维“软化”。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发现浴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当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一、在质疑教学中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1、紧扣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时,我注意诱导学生从解题方面提出问题。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屏幕展示了一幅小壁虎甩着尾巴在墙角里爬来爬去捉蚊子的画面。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再从题目处发现问题,我们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吗?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璧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怎样借尾巴?最后,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小朋友的问题提得多好啊!一系列问题体现了文章学习的思路,打破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公式,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投入课文的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天地。

2、抓住重点词句质疑。要求学生在关键词句上反复思考,并把学到的理解词句的方法,运用于自己阅读实践,理解文章就更透彻,质疑也更富有创见性。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浪花》一课,文中写到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还写浪花给小姑娘捧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以前,我总是通过比较、划词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浪花怎样来?它来干什么?让学生从中体会小姑娘的欢乐。现在,聪明的小朋友愉快地向老师提问了,有的问“老师,浪花真的会唱歌吗?它会笑吗?”这些都是学生经过他们认真思考提出的。这时候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珍惜他们的求知欲,表扬和肯定他们质疑能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又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一课,文章最后有这么一句,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这句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学习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学生循着老师的启发,竟也能提出一些颇有质量的问题,如“什么是向导?这里的向导是谁?蜜蜂真的能把列宁领到这儿来吗?它有领路的本领吗?”这样的质疑富于创见性,就这些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讨论,最后排疑解难,学生的创造思维也由此得到发展。

3、讨论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通过与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当文中写到邻居的急切劝说和那个人不置理睬时,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了两人的对话,读得既生动又传神,此刻,我不失时机引发他们质疑一个学生说:邻居和那个人,他们俩谁说得对呀?”另一个学生说:“蚜虫吃叶子,叶子没了,跟葫芦变黄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的问题恰恰提到了课文的重难点之处。对于学生的提问,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启发他们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讨论,允许他们根据个人的理解或阅读经验各抒己见,并在相互交流中弄清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愉快互动的学习气氛,提供展示学生自己的平台,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

二、在求异教学中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求异”,就是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采用求异思维的训练方法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逆向思维。思维定势消极的方面缺乏创新,如果自觉地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从相反的方向作一番思考,往往会导致创新发明。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反向思考,以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课,文中最后一句讲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相则反,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掉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刚好猎人来了,一枪把狼打死了,等等。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2、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不迷信、不盲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产生新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就是可以采用发散教学。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要求学生看图,想象那个人的心情,学生独立思考,谈出自身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他们用上“悲伤、难过、伤心、大吃一惊、奇怪、遗憾”等丰富的词语来形容,同学们的脑子真棒!我马上给予肯定和表扬。指导学生用词说话或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也一样,都应鼓励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这样在语言文学训练中,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才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立性得到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