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1

你一定听到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突然一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谁也不能把他从水里救出来。这时,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石头把缸砸破,把缸里的水放出来,这样小伙伴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在现代社会,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科学家想研制出一种可以在太空中使用,不会变形漏油,可以在水中、在玻璃表面书写的圆珠笔。为此,他们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和上亿美元的金钱。当美国宇航员带着新研制出来的笔去太空时,却发现前苏联宇航员早就有了这样的笔。你知道前苏联宇航员用的是什么笔吗?答案是铅笔。

你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聪明吗?你知道是什么让前苏联少花费了那么多年的时间和上亿的金钱吗?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像是成功路上的关起的大门,只要孩子掌握了打开它的方法,就可以让他的智慧加倍,帮助他更快地走到成功的彼岸。

逆向思维让孩子更聪明

我们常以一个孩子有没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他是否聪明的一个标准。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部分。

逆向思维是一种可逆思维,它的思维方式同单向思维相反,它是从事物相反的方面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比单向思维更具有批判性。孩子学会了逆向思维,就好像是他多了一只看世界的眼睛,智慧从单车道驶上了双车道,学习起来更是加倍的成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的思维如果总是顺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考学习,不仅会缺乏创造性,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有时还会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孩子能让思维作逆向推理,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会找到全新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能会事半功倍呢!

从1996年开始,作为上海市市级课题的一部分,逆向思维训练开始引入孩子的早期教育,收效明显,训练过的孩子明显胜过其他孩子一筹。

所以,从3~4岁开始,您就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了!它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提高他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逆向思维不仅让孩子更聪明,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非常有利,还能提高孩子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逆向思维对于孩子今后学习数学特别有帮助。

罢夷嫦蛩嘉摹安厣淼亍±

LIST1:“花式”数学题

数学,是让孩子更聪明的科学,它对孩子思维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数学思维又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孩子能接受的数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孩子能学会逆向思维,就意味着他学习数学的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开发。

比如您可以给孩子写一个错误的算式,请孩子改变其中的一个数字或符号,使它成为正确的算式。举个例子,您可以给孩子一个算式2+1=4,让孩子改正。孩子一般都会改成2+1=3,虽然孩子没有做错,但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定势。您不要满足于此,应该更进一步,让孩子反过来想想,多少加一等于四呢?这样,引导孩子通过逆向思维,得出2+2=4、3+1=4。

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活动,但日积月累,将极大地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

LIST2:颠来倒去说故事

语言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给孩子看几幅画:第一幅是河里出现了几个泡泡;第二幅是露出了河马的眼睛;第三幅是河马的整个头露出来了;第四幅是河马站起来了。可以说,这是河马从水中冒出来时的画面,但如果将这四幅画反过来排,则会清楚地看到是河马钻到水里去的情景。所以,您在让孩子练习看图说话时,不妨多选择一些有时间顺序的图来让孩子进行排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LIST3:生活中的“逆向操练”

常识活动是孩子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它对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也有重要的作用。您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中得到启示――

例一:有同样的两辆汽车,一辆车中的客人向后仰,另一辆车中的客人向前倾,您可以问孩子“哪辆车刚启动?哪辆车刚停下?”

例二:有一幅图,图上有一棵长满苹果的大树,树底下还落了许多苹果,您可以让孩子给熟透的苹果涂上颜色。

例三:有表示早晨、中午、傍晚的三幅图,每幅图上都有一个玩皮球的孩子,您可以请孩子根据画面上的时间提示,在每幅图上画上小孩的影子。

例四:两个水瓶中各放一个球,灌入水后,一个球的位置相对发生变化,浮在水面,一个仍在底下不动,您可以问孩子:“哪个是铁球,哪个是皮球?”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知识,但却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孩子逆向思维的能力。不要忽视它们,赶紧利用起来吧!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2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加强反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反向思维是和顺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形式,属于发散思维范畴,它是从正常思维的反方向思考问题,谋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克服了思维的惯性和连续性,表现出思维过程的间断性和逆向性,对小学生来说,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引导得力,同样可以迅速完成这种转变,逆向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打破正向思维的定势,挣脱定向思维的束缚,克服单向思维的弱点,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发现新知识。在解题时,主动探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求异和求新,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大胆创新,老师要多赏识多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加以拓展。在学生反向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适时恰当的加以点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解题能力,开发智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好处。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发人深思。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开染坊,老太太天天发愁,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阴天担心小女儿染色的布匹干不了,直到有一天碰到一邻家大爷,老大爷夸老太太好福气,说晴天她小女儿生意好,阴天大女儿生意好,老太太每天都有钱赚,老太太这才茅塞顿开,从此天天乐呵呵的,再也不发愁了。这个故事就是反向思维的例子,它告诉人们,只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似山穷水尽,绕过去就会柳暗花明。数学问题也不例外,当解题思路受阻时,不妨转变思维路径反向思考,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二、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反向思维的训练

1、举反例,找根源,错中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反面实例,举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从而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和“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一字之差的两种说法,就是互逆的两个算法。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从概念的正反两面去思考,比如,“倒数”的概念,两个数互为倒数,三分之一是三的倒数,而三也是三分之一的倒数,老师在教学时适时抓住教材中有逆向关系的两个概念,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互逆的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运算法则的互逆性,延伸到数学思维方式的互逆性。在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掌握了逆向思维方法后,可以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逆向思维推理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小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少,生活阅历浅,遇到问题往往产生畏惧情绪,从心理角度出发,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空间,而且可以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学生的朋友,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3、对数学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运用正向思维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到结论。而反向思维是从结论入手,追溯到题目所给的条件,两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反的,运用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比如,一个三角形面积是12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这类问题就可以把公式进行逆向转化,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是由结论到已知条件,在论证过程中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缩短了条件和结论的距离,找到解题的捷径,通过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懂得,解答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善于转化思维方式,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逆向思维;意义;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4-02

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小学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站在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培育孩子们的逆向性思维,要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里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仅结合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培养逆向思维的重要意义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超出常规、追求变异、运用已有的知识、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思维的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却以培养集合思维为主,这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种束缚。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了创造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培养逆向思维的基本方法

2.1 充分利用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在面临具体问题时,他们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实践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2.2 引导灵活与变通。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做到灵活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解下一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通过这样的启发,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2.3 要积极鼓励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是较低层次的,但蕴育着未来的发明与创新。我们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发展。

如下题:"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有一个学生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对这种独创性应该及时予以鼓励。

2.4 加强多种形式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3与一 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⑥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⑦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4

面对幼儿的一系列逆反心理和行为,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关注在防治和调适上,忽视了逆反心理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更不会运用和引导这一心理现象。其实,古今中外历史上也有一些“叛逆”的伟人。如,贝尔自幼不爱学习,喜欢四处游玩,由于一次在田野中迷失方向,躺在地上哭泣,父亲的喊声通过大地传到他的耳朵,因而最终贝尔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话机;丘吉尔自幼就与家长的决定背向而行,虽然总是失败,但他依旧兴致勃勃,最终他拯救了英国;李开复拒绝按部就班,幼儿时就选择跳级学习,大胆尝试,主动争取,成为了计算机领域一颗巨星。如果这些伟人小时候的逆反行为得到了抑制与阻碍,那么也不一定成就他们现在的辉煌。

一、幼儿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幼儿逆反心理往往伴随着一些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会损害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发泄的机会和对象。所以幼儿不敢发泄,或不及时发泄,这一股情绪被压抑下来,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在幼儿体内寻找发泄之处,形成“淤气”,对幼儿内脏器官造成损害,逐渐形成疾病。逆反心理强的幼儿主动宣泄情绪,寻找释放消极情绪的渠道,以保证身心的舒适,这样才不会将负性情绪记忆太久,以此达到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逆向思维的发展

逆向思维与正常思维是相对而言的。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防止机械的单一思维和单向过程。幼儿逆反心理的产生依赖于逆向思维过程,从相反的角度认识事物,因而往往会有创造性的结果,这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逆向思维往往会使人独具一格、别开生面,这都是新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特点。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稳定地向前发展,直到小学前达到高峰。幼儿逆反心理产生时,会努力寻求一些有利证据来批判他人不恰当的观点,而在寻找有力证据的过程就是幼儿创造探索的过程,幼儿会寻找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策略,运用创造性思维和独有的视角来证明自己的新思维,新思想。

(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随着幼儿自主意识的萌发,会逐渐激发他们强烈的独立心理,幼儿会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并希望参与社会生活。但成人往往会对他们的控制过多,干预过多,这必然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如果对幼儿独立行为加以表扬,并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独立完成某件事,不仅可以消除幼儿的逆反心理,更会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二、如何正确运用幼儿逆反心理

(一)冷静对待反应过激的幼儿

当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通常会以哭闹的方式来寻求反抗,如果教师或是父母强硬的制止或是打骂,不仅会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对幼儿造成胆怯甚至抑郁的心理。对于反应过激的幼儿,冷处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成人可以暂时忽视幼儿的逆反行为,让幼儿独自冷静一会。冷处理后的幼儿觉得无趣,情绪也会慢慢平静,之后成人再尝试与幼儿沟通,效果比直接干预更佳。

(二)从幼儿的角度聆听其需要

幼儿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与成人的期望成反方向,其行为与成人希望不一致,出现“唱反调”等行为。幼儿的逆反行为看似不可理喻,但是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的逆向思维以及批判精神。此时成人不要急于纠正幼儿,不要试图强制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这不仅达不到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效果,也会限制幼儿逆向思维的积极作用。成人可以耐心聆听幼儿,细心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时即使幼儿的选择是错误的,他们也有可能通过对自己的推敲和批判而找到正确的方向。

(三)认真分析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表现出逆反心理的幼儿并不都是问题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这个闪光点隐藏在逆反心理的背后,需要成人的认真分析和发现。也许他总是违反游戏规则;也许他总是撕书却独爱画画;也许他总是不会分享。或许这些小朋友多多少少都有逆反心理,但他们却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成人充分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消除逆反心理的消极作用,发挥其正向作用。

(四)还给幼儿独立探索的机会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5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多点耐心,给孩子质疑的时间与空间。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教学流程的顺畅,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于是我们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圈”,诱导让孩子往里面钻,结果导致了孩子质疑心的泯灭。其实,面对孩子的质疑,我们应该耐心地去思考与肯定,给孩子比较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交流心中的疑惑,发展质疑的能力。

教学《空气的性质》(苏教版四上)时,对于“吹瓶子里的气球”活动,放手让学生尝试吹瓶子中的气球。当学生发现无论怎样用力,都无法将气球吹大,他们自然产生质疑,“为什么气球吹总也吹不大?”、“有什么办法能把气球吹大?”、“要把气球吹大需要什么条件?”……对于学生的质疑我给予了肯定,并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这种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的信心就会被激发起来,质疑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多点鼓励,给孩子质疑的勇气与信心。

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学生不爱思考,不爱质疑,这让我们都觉得束手无策。分析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老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想提出质疑又害怕出错。学生的思维活动总在老师预先设计的范围内打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鼓励孩子质疑,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生命离不开水》(苏教版三上)一课,研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的实验中,由于我没有认真选取小草的种类,几天后,学生发现小草枯萎了。学生告诉我后,我立即与学生一起察看情况。看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质疑不断,“还有很多水,小草为什么会死掉?”、“小草‘喝’多了水撑死了吧?”、“小草离开了太阳就会死掉吧?”……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我进行了表扬,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研究。

试想,如果孩子们经常经历这样的活动,他们质疑的胆量会越来越大,质疑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愿意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学生对某一现象感兴趣时,他们就会更多地关注,从而可能产生质疑。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质疑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在关键处恰当地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手拿一大一小两个土豆,让学生预测两个土豆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当学生预测大土豆沉时,教师就把大土豆放入盐水中,小土豆放入淡水中;当学生预测小土豆沉时,教师就把小土豆放入盐水中,大土豆放入淡水中……总之,无论学生怎样猜测,教师总是演示与学生相反的现象。面对矛盾的情景,学生的质疑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为什么大土豆浮在水面上,小土豆却沉在了水底?”、“两个烧杯中水的颜色不太一样,是不是水中掺了什么东西?”……学生充分质疑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其中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些让学生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激发起学生尝试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从而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

三、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1、追求因果进行质疑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科学教学中的许多现象,可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疑问。如,通过学习《琴纳和牛痘的故事》,学生知道对于事物的因果进行质疑,可以获得更加科学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类似的质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金鱼为什么烧不死?……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习惯也会慢慢形成。

2、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逆向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或走进死角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出现“眼前一亮”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金鱼为什么烧不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假如金鱼被烧死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知道如果金鱼被烧死了,水应该很热,顺着这条线研究下去,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金鱼烧不死的原因”。

逆向思维要突破常规、常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究。当然,逆向思维并不是鼓励学生猎奇,同样要做到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符合科学性。

孩子逆向思维的培养范文6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要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会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租9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地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