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1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合规机构;合规制度;合规文化
2005年4月,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高级文件。同年10月,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举办的首届合规年会上阐述了合规理念。为了规范并指导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对合规风险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合规部门,不过,中小商业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中起步较晚,合规管理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本文结合银监会对合规风险管理的要求就中小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做一个粗浅的研究。
一、“合规”、“合规风险”与“合规管理”的概念
(一)合规
近些年,“依法合规”一词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但是,许多人对“合规”概念的理解却是表面化的,有的将“合规”理解为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必须符合银行(总行)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将“合规”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就是违规。显然,这些理解与国际银行业对“合规”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风险的界定来看,银行的合规特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至于银行的行为是否符合银行自己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不属于合规及合规风险的范畴,而是需要通过银行内部审计监督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合规的含义也进行了如下明确“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法律、规则及准则主要是指与银行经营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则及标准,主要包括反洗钱、防止进行融资活动的相关规定,以及涉及银行经营的准则(包括避免或减少利益冲突等问题),隐私及数据保护以及消费者信贷等方面的规定;此外,依据监管部门或银行自身采取的不同监督管理模式,上述法律、规则及标准还可延伸至银行经营范围之外的法律、规则及准则,如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税法等。
法律、规则及准则可能有不同的渊源,包括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规则及准则,市场公约,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守则以及适用于银行内部员工的内部行为守则。它们不仅包括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还可能包括更广义上的诚实廉正和公平交易的行为准则。
(二)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风险、遭受金融损失的风险以及因银行未能遵守所有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标准而给银行信誉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风险。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的主要区别是:
(1)划分标准不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三大类风险,是从可能对银行的资本造成损失的角度划分的而合规风险是从守法与违法的角度出发,并不考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
(2)风险引发因素不同。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等引发的风险合规风险则是因为银行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章而导致的风险。
(3)风险内涵不同。操作风险的内涵比较复杂,它既包括操作交易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内部失控风险,还包括外部欺诈、盗抢等风险,合规风险的内涵则相对单一,只是集中于银行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是操作风险可以导致合规风险的发生,合规风险的背后必有操作风险,某个具体的操作风险可能直接转为合规风险。
2、合规风险与法律风险
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法律风险概念,是指企业因不遵守法律规定、监管规则或者因和交易方产生合同纠纷,而导致财务损失、被处罚或者产生诉讼纠纷的风险。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来看,合规风险与法律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有重合的一面,比如金融企业因为某项业务而遭受处罚时,它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同时也是一种法律风险,因此业界常常将“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并称为“法律合规风险”;但是合规风险又不等同于法律风险,它们各有其独立性,彼此不能涵盖。
(1)风险范畴不同。合规风险中有些部分无法归入法律风险的范畴。如因不遵守诚实守信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包括自律组织制定的某些准则,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等)而遭受声誉甚至财务损失的风险只能称为合规风险,而不是法律风险。相应的,因合同不能执行或合同纠纷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也只能称为法律风险,而不是合规风险。
(2)定位不同。传统的企业法律部门往往仅被定位为服务部门,负责向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意见,支持企业的交易和诉讼,因此传统的法律风险管理往往是个案的和被动的。合规风险管理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化的、主动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法律风险管理有很大不同。
(三)“合规管理”的概念
国内外银行业中,人们大多将合规工作表述为“合规管理”或“合规风险管理”,普遍将其视为一项独立的风险管理活动和一种健全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手段。如上海银监局课题组在《中资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中指出:“合规已成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更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合规风险管理体制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主动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以及适当的惩戒措施,持续修订相关制度流程和详尽描述具体做法的岗位手册,以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确保银行合规稳健运行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著名合规管理专家吕立山律师更是认为,“鉴于长期以来不同经营部门各自为政的积习,实现整个集团的统一管理是许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这一体制的实现,必须通过强化合规体系,建立上下通畅的报告和决策渠道,方能达成。”
综上所述,合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合规政策,按照外部法规的要求统一制定并持续修改内部规范,监督内部规范的执行,以实现增强内部控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早期预警,防范、化解、控制合规风险的一整套管理活动和机制。
二、国内外银行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对合规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到位,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一道被纳入到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国际银行业的合规职业队伍正在逐步崛起,合规人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阶层,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国际上,各大银行纷纷根据自身规模、经营的复杂化程度、业务性质及其区域分布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组织结构的合规部门。如荷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立了单一的、独立的合规部门;渣打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等成立了法律及合规部或风险管理与合规部;汇丰银行在总行设独立合规机构,在中国地区则将合规和法律部门合二为一。
银行监管机构也先后对银行的合规部门做出规定。2003年10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咨询文件,成为一些国家监管机构和银行规范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时隔不到两年,该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再次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高级文件,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内银行业方面,中国银行是建设合规管理体系的先锋。早在2001年10月,中银香港即设立“法律与合规部”。2002年,中国银行总行把“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合规管理职能,并设首席合规官。在首席合规官和法律与合规部的领导下,行内各级法律与合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建设、合规监督检查、合规培训、咨询、调研、宣传和反洗钱等工作。
国内其他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进行了合规管理的探索和试验。如中国建设银行于2003年初在总行法律事务部下设“合规处”,2005年将其独立出来成为“合规部”;中国工商银行于2004年设“内控合规部”;中国农业银行将合规工作归口法律事务部管理;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也都设立了“法律与合规部”。
2005年11月,上海银监局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沪上法人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行应于2005年底前,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06年底前设立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该《指导意见》也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第一个有关合规管理的专门文件。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起步较晚,合规管理部门发展还不成熟,银行内各部门分头制订各种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多个部门分别行使部分合规管理职能,合规管理不成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符合银监会《指引》的要求。“合规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实际运作中,各家中小商业银行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全新的合规管理理念尚未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占据多数人头脑的仍是原有的“依法合规经营”,没有真正认识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专业性,不了解合规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更谈不上构建全新的合规管理体系和组织具体实施。
其次,现有合规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合规规划和合规管理部门,业务、法律、审计、财务甚至办公室等部门分别承担了合规管理的部分职能,不成体系,彼此之间职责界定不清晰,相互协调配合不力。由于缺乏合规管理的统率归口部门,企业内部规范在制定阶段多是各部门分头进行,缺乏系统协调。各部门因为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或者出于部门私利,往往容易忽略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其他部门的规定,制定出的规章制度难免彼此冲突,之后又没有专职部门和统一标准来判断孰是孰非。在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中,由于没有专职负责的常设部门,各部门往往只检查本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而对其他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应付了事。
第三,一线员工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和专业指导,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律、法规、规则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第四,检查部门往往并不独立于业务活动,难以保证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合规部门应有能力主动对所有可能存在合规风险的部门履行合规风险管理职责,还应有权随时就其调查发现的任何违规或可能的违规行为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并且不因实施上述行为而遭受管理人员或其他任何工作人员的冷遇或打击报复。但现实是,参与合规管理的部门特别是分、支行的合规管理部门基本都隶属于分、支行的管理层,这种体制显然很难保证对所在行管理层是否合规经营进行严格的管理。
中小商业银行现行的合规管理体制虽然几乎是全员参与,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没有专职机构负责,没有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科学的运行程序,因此只能是一种模糊低效的运作方式,亟需改革和完善。
四、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议
合规管理的引进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要完全融入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经营管理体制中。只有建立符合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实际的合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其风险管理和健全企业内控的功能。
(一)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的建立健全
合规机构和合规队伍的建设涉及到中小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和具体合规人员各个层面。
1.董事会层面
国家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专门规定了董事会的合规职责,包括审议批准合规政策并确保其适当,确定合规的基调,确立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在全行推行诚信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并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因此,处于银行最高层的董事会应充分认识到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责成高级管理层拟定合规管理的战略方案、合规政策,并由董事会通过执行;同时了解合规部门的功能及其效力范围,并监督和评价高级管理层的合规风险管理状况。
2.高级管理层层面
对于高管层而言,参照《指引》中对高管层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的要求,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制定和传达合规政策(包含管理层和员工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任命合规负责人,组建一个常设的、有效的内部合规部门,并确保他们的独立性,确保合规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确保合规政策得以遵守,发现违规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方法或惩戒措施;每年至少一次识别和评估银行所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审核批准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就合规风险管理,特别是重大违规情况向董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报告。
3.合规部门层面
合规部门是合规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合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合规风险,科学地组建适合中小商业银行需要的合规部门是做好合规工作的前提和组织保障。
(1)合规部门的设置和模式选择。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合规部门设置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合并法律和合规管理职能并设置相应机构;二是设立单独的“合规部”。大多数银行都选择了第一种模式,即将原有的法律部改为“法律与合规部”,或在法律部下设“合规处”,或者直接将合规职能划归法律部。这一选择是因为法律部门与合规机构的职责界限往往比较模糊。美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结果表明:银行规模越大,越希望由银行法律部门履行银行合规职责。全球企业法律顾问协会(ACC)则认为,合规是公司法律顾问或者公司律师职责的一部分,因此合规管理和法律部门密不可分是很自然的事情。合规管理以对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解释为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重合的。即便建立单独的合规部门,其运行也离不开法律人员的专业建议和支持。特别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就其业务规模、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而言,如果与法律部门分离,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才浪费。因此,以合并法律风险管理和合规风险管理设置法律合规部门应是较好的选择。在分支机构也应该设置隶属于总行、独立于业务之外的合规部门或合规岗位专门负责所在行及辖内机构的合规风险管理。在报告路线选择上可以建立矩阵式报告路线,即分支机构合规部门或合规岗在向上一级合规主管报告的同时,还要向合规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行政主管报告,这种模式比较利于合规管理信息完整传递和共享。
(2)合规部门应保持独立性。无论合规部门的组织结构如何,保持其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原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对独立性进行了解释,其包含四个相关要素:“第一,合规部门应在银行内部享有正式地位。第二,应由一名集团合规官或合规负责人全面负责协调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第三,在合规部门职员特别是合规负责人的职位安排上,应避免他们的合规职责与其所承担的任何其他职责之间产生可能的利益冲突。第四,合规部门职员为履行职责,应能够获取必需的信息并能接触到相关人员。”因此,在设置合规部门时,为确保其独立性,应当考虑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一是各级合规部门在行政上、考核上实行条线管理,即分支机构合规部门人员隶属于总行合规部门直接管理,不参与分支机构的工资和绩效分配;二是合规部门要独立于业务部门,进行独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应与合规部门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而非取决于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的盈利状况。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即一方面合规部门要接受上级部门和机构的监督评估,以确保合规职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对各业务部门或业务条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应主动咨询合规负责人对其合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意见。
4.合规人员队伍的建设
上海银监局课题组提出:“为确保合规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应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合规人员。银行的合规人员要具有与其职责履行相匹配的资质、经验、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适当的专业素质包括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对银行经营运作的实际影响;通过定期、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能保持并发展其专业技能,具有对所适用法律、规则和标准最新发展的实时把握能力。适当的个人品质主要包括诚实正直的品格、思考质疑的能力、职业判断的中立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判断力和灵活性等,尤其需要具有对合规问题涉及的相关人员直言不讳的勇气和能力。”合规管理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对合规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较短,“全能型”人才相对匮乏,不妨先从各职能部门挑选“专家型”人才充实到合规管理部门,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工作中摸索来培养“全能型”合规管理人才。
(二)合规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规章制度是合规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董事会应审批和公布《合规政策》,从战略高度对全行的合规管理给与定位,并借此传达本行的合规管理理念和精神,为全行员工确立合规管理的统一目标,并制定针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守则》,特别是要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合规责任提出明确要求。
其次,高级管理层应该制定《合规政策》并保障贯彻执行。为了使合规管理理念得以实现,使合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制定针对合规管理的考核制度、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
第三,合规管理部门应以合规纲领性文件为统领,组织制定合规管理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此外,为了协助高管层实施合规风险管理,还需要制定包括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实施与评价、合规风险评估、合规性测试、合规培训与教育等在内的合规管理计划,以及制定实施合规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比如: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规章的制定、和实施须经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建立规章制度的合规性评价和持续修订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于任何有关银行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变化都要同步分析整理和归纳,提出相应的法律合规要点,及时提醒各职能部门。确保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全行经营、管理必须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中。
第四,通过全面的监督和检查,保障合规制度正常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对各级人员合规责任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不在于数字而在于程序管理,即:不仅检查实施了什么行为,还要检查怎样实施有关行为,是否执行了特定的规章制度。
(三)合规文化的培养
合规文化的培养是合规管理能够切实发挥功效的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首先,“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从高层做起”是有效的合规管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基础。董事会和高管层应当做出表率,设定鼓励合规的基调。当企业文化强调诚信与正直的准则并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表率时,合规才最为有效。而且,来自高层的支持必须持续不断、毫不动摇,并将其纳入核心管理目标之中。银行高层一旦容忍规避行为,都将清晰地暗示管理层实际上并不完全支持合规制度,员工会从其实际行动、而不是年报的说词中,很容易地领会他们真正的优先取向,这样对合规文化的建设非常不利。
其次,全行联动合规。合规并不只是合规人员的责任。各经营、管理部门应该把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体现在各个部门规章中,应该努力培育主动合规意识;员工应欣然接受全面的合规培训,主动寻求合规部门的建议;管理层应准确识别关键合规问题,及时向合规部门咨询,频繁、主动地进行动态合规回顾;合规部门则应积极主动地识别、评估和监测潜在的合规风险,给出合规建议后主动向上级反映,并跟踪其发展。”
第三,强化“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合规风险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是合规活动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有利于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的外部政策环境;形成一整套具有较强执行力的、程序化的内部制度。通过内部制度的持续修订,将日积月累的各种良好做法沉淀下来,并清晰地界定实际工作中的尽职、问责和免责标准,将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并增强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本回报,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
第四,建立与全行合规管理理念一致的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确保奖惩分明、违规必究。银行要平衡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避免建立“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 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将资源用于良好的控制系统、优良的客户服务和尽职员工的激励上,而不只是单纯的业绩激励。通过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向全行传达合规风险“零容忍度”的合规管理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年4月。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2
关键词 企业 合规 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国有石油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生产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加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形象,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合规风险管控,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且正逐渐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企业加强合规管理的内涵与作用意义
合规管理是企业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条例以及相关地方、行业、企业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活动。其内涵是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制度执行力、实现风险管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指企业主动识别各类风险,修订完善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违规事故、事件发生,让企业在合规管理框架之内良性发展的动态过程。
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展合规性、适用性评价,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基层队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承上启下加强各级沟通、协作,保证各项制度措施有效落实到位;有利于通过科学配套的制度体系和有效管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以及企业长远发展搭建合规管理框架;有利于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企业权益,对千头万绪的各类风险管控和企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且深远。
三、目前企业在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事故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企业发展规模、业务流程的不断壮大,各个领域风险逐渐加大。近年来,国有石油企业安全生产与环境破坏事故频发、生产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加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石油企业形象、严重破坏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水平,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各类事故、事件发生来看,体现两个“因果关系”:一方面是事故直接责任与间接管理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制度约束框架体系不健全,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专项管理措施;管理上层层衰减、人情高于制度、听之任之;执行上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相互推诿扯皮;另一方面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诸多的偶然因素,造成了事故的必然发生。管理环节存在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人员配备、操作执行、协作与沟通等环节层层缺位、把关不严的深层次问题。从事故、事件预防来看。正确把握好上述两种因果关系,只有从思想、制度、管理程序和执行环节上识别漏洞、补齐短板,杜绝偶然、管控必然,真正做到全方位管理到位,才能够预防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
(2)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员工思想意识淡薄、重视不够,合规理念还未让全体员工完全理解。一些看似轻微的违章违规还时常存在,违章违规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无知无畏、有章不循,侥幸心理严重,轻视疏忽管理,甚至敌对管理。安全管理有个经典的事故致因理论――美国的海因里希法则,即每300起的隐患或违章会造成29次轻微伤害,并引发1起重大事故。由此可见,一些要害环节管控仍旧薄弱,违章违规隐患的长期积累和叠加,若不采取积极有效手段消减和控制,势必会成为事故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
(3)合规制度不健全、管控落实不到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目前管理和事故事件情况看,企业在合规风险制度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有些已经完善适用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些环节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个别领域和要害环节风险管控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杜绝各类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监管的需要,制度、措施和管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管理程序等环节依然存在微小细节上的风险隐患未识别、制度和操作规程缺项的问题,有些岗位责任制建设和监管工作不够到位,一些规章制度停在纸上、喊在嘴上、丢在路上。一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时有发生。企业重生产任务、市场营销和内外部拓展,忽视合规性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以包代管、以托代管、以令代管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领域存在凭经验管理、靠直觉指挥、监管不到位、执行无标准、管控不严、听之任之的现象。三是事故事件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国内兄弟企业发生的事故事件案例,没有学习到位,没有认真进行对照警示、分析和思考,致使管理层面、岗位员工规避风险、事故、事件的能力不足。
四、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合规管理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建设企业合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合规风险管理能力。
(1)倡导培养主动合规,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从思想深处根除疾病,让管理层到执行层的每一位员工,在事故事件反思反省中,从思想行为认识上真正体会到,合规管理究竟是在约束和限制我们的行为,还是帮助企业远离风险和隐患;广大员工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由过去的疲于应对、排斥与敌对状态,转变提升到理解、尊重、参与和执行合规管理的全过程当中。一是树立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加强合规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或隐患,在全领域、全过程、全员中普及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通过合规制度建设与监督管控的有效互动,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各领域的监管。二是形成有效互动的合规文化。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经验,真正让合规管理理念进班组、进岗位、进头脑,动员全体员工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合规管理工作,逐步促使外在的管理压力转换成自身合规发展的要求。
(2)进一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流程。一是从问题根源上追溯和识别各类风险,修订、制定出合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体系,完善制度形成机制。二是与企业生产全过程相结合,认真梳理各项业务审批、操作和记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和修改等新发展、新要求持续改进。
(3)以人为本,创建科学严谨的合规管理机制。一是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合力。动员全员积极参与,提高全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增强执行力,严格落实内控制度,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工作中责权不分、职责不明、授权无度、授权不清等现象。二是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监管职能作用,通过日常检查、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实、查清、查准,并及时加以改进。三是开展合规管理的专项培训。对所有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通过加强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而驱除直觉管理和经验管理,切实提升各级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健全检查、考评机制。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作为培育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企业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3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概念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5年4月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将合规风险定义为: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0月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第三条将合规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可见,《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于合规风险的定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因为没有遵守与之适用的规章制度体系而造成上级监管处罚、财务损失、声誉损失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合规风险管理的特征是侧重于事前监督,合规风险管理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源头控制上。
(二)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合规管理十条原则。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中提出了合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向各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推荐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最佳做法。十项原则如表1所示。
(2)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中国银监会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培育合规文化、完善流程管理,提高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挑战,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于2006年10月25日《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共五章三十一条,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部门的合规管理职责以及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合规文化建设、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等三项基本制度的建设作出了规定。
根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合规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法律部门等其他业务的关系如表2所示。
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实践
(一)国外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国际性大银行高度重视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规文化,并运用合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为健全银行内控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几家跨国银行的做法。
(1)德意志银行。德意志银行合规部直接对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合规委员会负责,预算和绩效考核均由合规委员会确定。目前该行从事合规管理的人员共有600多名,分布于各主要业务部门,但直接由合规部管理。将全球分为法兰克福、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东京和悉尼6个业务区域,在每个区域和分支机构均派驻合规官员。合规官员发现其所在机构存在违规问题或经营中遇到政策问题时,首先向分支机构的领导报告,并共同商量解决,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向上级合规部门报告,上级合规部门可以向董事会秘书报告。对重大违规问题,必须直接向总部合规部门报告。
(2)荷兰银行。在荷兰银行专职合规人员有500多人,占其全球10万从业人员的0.5%。2004年第4季度,合规部门与内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并列成为集团中心三大跨战略业务部门,享有高度独立性。在总行层面,合规风险管理部内部设立了10个职能部门。自2005年3月起,集团合规部主管直接向董事会主席汇报,接受董事会主席的直接领导。荷兰银行合规管理流程包括:识别合规风险、给出建议、提供指导及培训、监测和报告。
(3)汇丰银行。以保守著称的汇丰集团,其“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合规性”上。汇丰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合规计划、合规监控和合规报告。一是制订合规计划,每年九月末,集团合规总管都要发函给全球合规官和区域合规官,要求提出将要列入次年计划的所有项目;二是进行合规监控,地方合规官对其复杂的业务单位的活动进行持续和日常跟踪监督,监督的频率和检查的程度根据业务性质、日常风险程度、管理监督的合规性、内审已经做过的工作以及先前做过的改进而定;三是进行合规报告,发生重大违规事件、内部欺诈或犯罪、监管机构任何调查或处罚行动以及洗钱等特别情况,都要既向业务主管又向集团合规主管报告,同时还要对其改正处理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4)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在经历了2004年一系列声誉风险后,开始空前重视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具体的措施有:设立了独立的全球合规管理部,具体负责合规风险管理;运用风险控制自我评价管理工具,加强部门合规风险管理;对所有的中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风险培训等。
(二)国内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国内商业银行进行合规管理的工作起步较晚,2002年,中国银行将总行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合规管理职能,并设立了首席合规官。建设银行于2003年初在总行法律事务部设立合规处,专门负责反洗钱、内部制度和规程的合法合规审查等工作。2005年8月,为上市需要又新设了独立的合规部,并赋予了更全面的合规管理职责。工商银行为适应股改要求,2004年财务重组之前设立了“内控合规部”,负责内部控制、常规审计及合规管理职能。2005年,根据《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法人银行,以及工农中建交、民生、深发展等几乎所有在沪商业银行分行,都相继设立了独立的合规职能部门,并配备了专职合规经理,初步构建起了合规风险管理的架构。农行为适应股改要求,先是在2006年6月将总行法律事务部更名为“法律与合规部”,增加全行合规管理职能,又在2008年7月成立独立的内控合规部,牵头实施农行内部控制、合规检查和常规审计工作。
可见合规管理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总体而言,监管机构的合规检查和银行内部合规管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很多银行的合规人员都是由内控、内部审计或法律部门转过来的,合规管理经验非常缺乏。目前国内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学习国际银行的经验,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管理。
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启示
(一)积极培育合规风险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合规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积极培育合规风险文化,有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和道德规范,有利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培育合规风险文化首先需要领导层重视,并监督检查一系列合规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探索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合规风险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因此管理合规风险的工作除合规部门外,各职能部门均应负有相应的职责,各相关部门有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发挥合规管理的“合力”。各职能部门除负责部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制定外,还要主动跟踪主管部门有关规章制度的起草和制定,梳理业务流程,强化落实,实施有效的自我合规控制,并开展完善性和落实情况的内部监督检查。合规管理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合规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检查。职能部门针对检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根据要求制定整改措施,并报合规管理部门。而合规管理部门则需要持续跟踪和评估职能部门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建议。
(三)建立独立合规管理监督评价与纠正体系监督、评价和纠正是进行有效的合规风险监管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评价制度,科学设置合规管理考核事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客观评价各部门、业务条线合规风险管理的能力和内部风险状况。要把合规评价结果作为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与相关人员的奖惩挂钩,充分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和举报监督机制,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拿来主义和流于形式。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4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4-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联系紧密化趋势加快,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就更加频繁,并成为世界上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应急管理比任何常规管理都能更考验政府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政府应急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策略有:
一、重点加强统一领导和总体协调机构建设
加强中央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统一领导,总体协调职能,并在组织结构上予以落实,这是当务之急。目前应当重点在决策,协调和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加强应急组织机构建设,机构的名称、级别、形式可以灵活,但职责、经费、机构和人员一定要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
(一)建议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委员会可作为长设领导机构,并通过会议形式发挥决策和处置的方针政策,决策指挥和总体协调。
(二)设立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物。该机构应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长设办事机构,同时应为负责日常性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功能不应是直接处置突发事件,也不应替代其他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而是负责日常性应急管理事物和应急响应活动的具体协调工作。
(三)抓紧开发建设中枢应急信息系统。与加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相配套,建议抓紧开发建设辅助应急决策和指挥的中枢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收集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组织、新闻媒体和各国提供的重大灾害风险信息数据;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在处置国家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作为中央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通讯平台,联络枢纽和参谋助手,为危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
(四)组织专家委员会。应急专家委员会应包括专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危机管理专家,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法律专家等。
二、建立以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机制
应当根据事发地政府是否有足够的应付能力,来确定应急响应行动的级别和程序。如果省级政府有能力应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就应当由其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中央部门可予以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省级政府感到无力对付或危机规模跨省时,再升级到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应对;对于已经发生或经监测预测认为可能发生的跨部门,跨省区的重大突发事件,直接由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应对。
三、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
在信息保障方面,建议国家统一规划有线、无线通讯专用号段,统一各级应急指挥,救援队伍,后勤保障等应急单位的应急电话号码;平时封闭,紧急时启动,并与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固定或移动通讯工具建立无缝连接或自动转接关系。
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应当实施分类管理。应组织对政府应急部门和大型高危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应急专业培训,以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和效率,并吸收专家为政府应急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消防、公安、急救、医疗等专业队伍和单位,要以提高现场工作效率为中心,熟练掌握救灾抢险技术和装备。
在物资保障方面,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和标准,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进行规划,明确综合经济调控部门对中长期和年度物资储备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协调的职责,结合调运方案,科学布点,避免多头重复储备造成浪费。
在财政保障方面,各级财政应设立一定额度的应急准备金,专用于应急支出,当年未使用完的结转下年使用,每年预算应将准备金补足,并保障日常应急管理费用主要用于通讯系统整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应急计划、预案和标准规范编制审定等。
四、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减灾防灾体系
在中央政府层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各部门,各地区减灾规划项目实施,应急体系建立和应急管理能力,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将防范和应急管理风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宣传普及防灾知识;采取措施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为单位的先期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 统一编制应急管理的术语和定义
建议组织法律、行政、技术和实际操作部门的专家,对应急管理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标准化研究,以界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应急术语,编码和规范,为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邹东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依法处置与人权保障[J].贵州社会科学,2007,(06).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5
关键词:银行;流程;业务流程再造;银行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0-02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同业竞争和内部管理的巨大挑战。同时,管理理念的不断推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银行自身需求为中心、按部门银行模式运营的粗放式管理体制。而流程银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出发点,将客户价值、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作为目标,将银行业务流程持续进行优化,让业务流程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各项业务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这种模式已在欧美很多商业银行中得到普遍应用,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成为他们在国际化金融竞争中的利器。改造现有“部门银行”,打造高效“流程银行”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和紧要任务。
一、流程银行的理论分析
在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汇流程银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之前,首先对流程银行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简要阐述。
(一)流程银行的定义
流程银行是相对“部门银行”的一种全新银行模式。其概念起源于迈克尔・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和保罗・阿伦的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保罗・阿伦认为银行流程再造是“银行为取得在质量、成本、响应速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经过这种“根本性”和“彻底性”重构而成的银行可以被称为流程银行。由此,我们可以将流程银行的概念理解为,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地改造传统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脱胎换骨,进而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
(二)流程银行的特点及优势
从全球银行业的领先实践来看,流程银行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运作和管理,专业化、便捷化、灵活的业务处理流程,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支持。相对于部门银行体制,流程银行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具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避免行业内同质化竞争、降低内部运营成本、提高内部风险管控能力等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问题
我国银行业长期实行部门银行的管理体制,与世界先进同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资本、产品、效益以及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等方面,更大的差距在于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信息科技等问题上。
在业务流程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是遵循传统的分工理论,将金融产品或服务流程细分为许多步骤,由分工明确的专业人员各负其责,独立进行工作。业务管理环节多,流程周期长,流程效率低;业务流程设计固化,缺乏针对不同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差别化、多样化的服务流程;各部门相对独立,以部门利益为重,缺乏整体性;业务流程间缺乏协调性,甚至存在冲突;在非核心业务流程上投入比重高,投入产出比低。
在组织结构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最初都是由政府机构转变而来,普遍遵循传统分工模式,依据职能划分行政部门。这种组织结构将完整的业务和管理流程被行政部门强行割裂开,员工以部门利益为重、顾客为中心的意识薄弱,官僚气息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此外,各部门间信息孤立,缺乏资源共享的理念和平台。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信息科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通常存在系统覆盖不全、业务处理能力有限、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由于总行部门、分支行间缺少统一规划,导致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相互不衔接、数据格式不一致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埋下了风险隐患。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本质上的突破,就必须进行流程银行改革。但由于我国银行业长期实行部门银行的管理体制,进行流程银行模式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传统管理观念根深蒂固,造成思想阻碍;改变既得利益模式,产生的巨大阻力;管理能力有限,影响改革效果;信息科技力量薄弱,制约改革效率。
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
对于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再造工作,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再造、集成化服务体系构建、组织架构调整与优化、行内信息系统改进等方面。
(一)业务流程再造
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业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流程改革。
1、拓展业务流程的涵盖业务,使其不仅支持所有授信、用信类业务操作,还可涵盖信用等级评定、风险分类、贷后管理、资产保全等业务,同时兼具客户准入、客户管理、诉讼事项以及可能纳入流程操作的其它业务操作。各项基本流程本身具备较高的细分程度及应变力,确保业务流程的广泛涵盖。
2、改善业务流程的灵活性,通过授权管理、行业和区域授信、客户授信、操作权限、客户预警信息等多个纬度实现对信用的控制,并根据不同额度、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类别等条件设置差异化流程。
3、提高业务信息采集的多样性,提供各类业务的个性化需求。新流程针对各类信贷业务在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核和审批等具体环节设计了与现实相匹配的数据信息收集机制。可将通常在台账阶段录入(合同、凭证采集)的主要信息都前移到审批环节完成,用以全面提高信贷业务的数据质量。
4、增强业务信息的集中化。在同一客户标识下,统一存储客户信息及其信贷业务账务信息,形成全行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平台数据覆盖与客户发生信贷业务关系的各阶段、各环节,满足业务处理、统计分析和向监管部门报送的需要。同时全面继承历史系统已积累的客户历史信息,实现客户信息的平稳、全面过渡。
5、提高业务申请的便捷性,开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窗口,使客户可以通过多样的客户端进行相关业务的申请,提供银行业务的便捷性。
(二) 组织架构调整与优化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流程银行建设,重要任务之一是对现有传统的组织架构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再造再设计。要达到建设目标,需要进行以下工作:
1、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信贷业务各大板块进行梳理和整合,根据业务条线垂直划分组织结构,做好横向的管理工作,使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相匹配,更好的支撑银行的业务发展。
2、建立并完善与市场形势、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外部监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建立涵盖全部信贷业务的垂直管理体系,调整并设立包括授信战略、授信审批、授信执行、不良资产处置、合规管理等相应职能部门,将前台、、后台的关系划分清晰,厘清各自职责边界,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
3、逐步推进专业化条线和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最终建成纵向事业部管理、横向流程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不断完善“全面性、集中性、独立性”相统一的组织结构体系,为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三)同步改进银行内部信息系统
流程银行的改造过程除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完善制度规范,还必须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以信贷业务管理系统为例,相关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提升电子化手段应用水平,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和创新。对信贷管理系统及相关系统进行升级完善,整合全行信贷业务相关资源,制定和实施信贷业务信息标准,建立信贷业务的电子化流程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实现信贷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网络化、集约化运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2、在信贷管理系统中积极应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成果,建设内部评级体系。将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成果全面运用于信贷风险管理中,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及时揭示、动态监测信贷风险,促进盈利模式转变和经营行为理性化。
3、在应用内部评级成果基础上,引入组合管理模型,实现信贷资产组合的“事前管理”,提高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根据利率市场化进展,创新贷款定价手段,实现利率确定的合理化、科学化。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利用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手段,改善信贷风险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文・B.克里夫兰德、托马斯・F.候尔塔斯.花旗银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南乐局在省、市公司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提高水平,规避风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电网建设精细,优质服务精诚,经营管理精益,形象建设精心,队伍建设精强”的总体要求,把创一流同业对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战略的执行力、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的宏伟目标。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领;和合奋进;一流企业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四,科学部署是落实规划的保证。在一流建设中,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明确责任分工,抓住中心环节,瞄准目标攻关,控制好项目进度,建立好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好奖惩机制,用系统方法抓好创一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