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1

关键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训练规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1-05

投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葛春林(1954-),男,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 认识视角:从本质看规律

本质界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讨论本质,是为了发现和遵循规律。认识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规律,促进事业的发展。

规律界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看规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把握了规律。因此,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

2 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及其关系

2.1教育的本质

2.1.1不同观点评介 目前,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外部属性说

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第三类,脑力劳动说

这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要探讨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

第四类,内部属性之间以及和外部属性之间本质的关系说

从教育本质的内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本质的外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他们认为将教育本质问题变成“教育应当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上:以价值判断代替对本质的客观描述。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

2.1.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观点。

哲学上认为:规律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事物间的本质关系,是指教育自身的本质的关系,故是内部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外部规律。

2.2教育规律是什么

2.2.1定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2.2特点 1)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2)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2.3教育规律的最一般说法:教育规律包括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2.2.3.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性,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也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促进社会意识的传播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2.3.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

遗传素质既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又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2.3.1不同的观点对体育本质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第一类,教育说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如“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手段)的教育”。竞技运动则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代表性观点:就本质而言,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

第二类,社会文化说

即从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认识体育的本质。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代表性观点: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建创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着本身的内容和

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

“体育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三类,双重属性说

即从人的生物和社会两重性进行分析。

代表性观点:认为“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运用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手段,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效果的社会活动”。

第四类,身体活动说

即体育本质是人类为自身特定的目标(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而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既是体育的属概念,又是游戏的种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文化本质;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性等本质属性;根据体育目标的不同侧重点(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可以将体育划分为适应身体活动、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

2.3.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看法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身体活动作为体育与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活动等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体育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体育规律,就是身体活动及与若干本质属性关系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于这个看法来探讨体育规律。

2.4体育规律是什么

2.4.1定义体育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2体育规律的特点 1)是体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2)是反复起作用的。体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体育规律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4.3体育规律基本内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4.4体育规律的运用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下,体育的具体规律在实践的运用上也所不同:比如在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体育开展原则;以及促进体育市场形成的原则。在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2.5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

2.5.1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与体育基本规律中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

2.5.2在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事业发展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当今体育发展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分化状况,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规律有它们的特殊性。对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认识,应当在不同的方面进行。

1)在教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学校体育规律是服从于教育规律的。它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2)在竞技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竞技体育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在群众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普通教学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关系

3.1普通教学规律

3.1.1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即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规律。

3.1.2教学规律的内容

3.1.2.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3.1.2.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这里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条件,这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共性而言,同时,人的发展还有个性(个性差异),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前面所说的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意思是要说明,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发展,教学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如维果茨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3.1.2.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

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要素。

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言之,教学过程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体育教学规律

3.2.1定义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3.2.2体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观点一:体育教学规律包括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规律)。

1)一般教学规律:(也可以说是上述“(一)教学规律”的另一种归纳)

社会制约性规律

认识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2)特殊教学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

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水平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观点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只有45分钟,每周只有间断的2―3次课,体育课安排不可能明显地体现和准确地划分出动作技能掌握的这三个阶段,但从一个动作技能掌握的长链结构看,仍然是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的。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教学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必定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但是作为教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其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理负荷和生物性改造,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胜利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是:①热身和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②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③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文化和身体锻炼的知识,体育教学中所培养的认知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运动认知。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识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过程是:①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②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③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

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1)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2)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3)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的阶段;(4)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

体育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运动文化,学生对体育的乐趣追求也是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育中的乐趣可使体育教学成为活泼和充满乐趣的过程,忽视体育中的乐趣也可使体育教学成为“身顺心违”的过程,成为“磨难”的畏途。

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过程是: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②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③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3普通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1)同一性: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规律中也包含着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即在认知发展方面的教学规律。

2)差异性: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规律上,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即在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教学规律。

4 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关系

4.1教学规律(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前已论述)

4.2训练规律

4.2.1定义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诸因素中本质的联系。

4.2.2运动训练规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原则的遵循上:

1)“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

4)周期性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6)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4.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关系

4.3.1同一性由于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同,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具有同一性:1)一般教学规律中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也是训练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体育教学规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包含着运动训练规律的基本内容。

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可以协调地发生作用。因为知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协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

5)训练效率的提高为教学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2差异性由于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

1)一般教学规律体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的培养上,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而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

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教学计划安排上,它基本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则是个体的、针对性的、比较容易变更的。

3)在实施的对象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一般的教学对象上,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上,基本是个体的、个别的,是少数有潜质有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4)在内容安排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材进行授课;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上,基本是单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2

论文摘要:依据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依托体育教学实践,对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讨论,以辩证理论为指导,阐述并论证了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修正了“最佳教学模式”具有优效性的偏激思想,提出了体育教学回归于自然、本质、规律的思想。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一)模式概念和释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就是有特色的某个事物运作过程的模子和样式。

我国学者查有梁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可以看出,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模式是可以效仿的标准或规范。模式方法表示为:原型——模式——新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1.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诸说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多种界说。迄今为止,体育教学模式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方建新、俞小珍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孙长林、赵乃虹界定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的框架。”陈建绩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范型,它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提出来的,其主体是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教学过程结构的不同设计上。

2.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研究成果,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是内含在教学模式中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程序及其基本要求

(一)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程序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建模目标。根据体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明确建模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建模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目标(预期成果)。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不同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式。

程序二,探寻典型经验,抓住基本特征。在完成程序一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等方法,探寻与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建模目标的较好的典型经验(模式原型)作为案例;运用模式方法对案例(模式原型)进行分析,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程序三,整体优化性。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教学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指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因此,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必然产生一个教学程序的整体优化,并由此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而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程序四,确定关键词语,简要定性表述。确定表述试构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词(如,“技能掌握式”模式、“发现式”模式)。在确定关键词的前提下,对这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如,“发现式”模式: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程序五,对照模式原型实施教学活动,总结评价反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记录与检验,并对实践检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评价,以便改进。

(二)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但它不是等同,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有机的结合,是从较深远的理论背景上考虑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因素的性质和联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寻求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的思想为指导。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并有规则地变化。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无论是在建构还是应用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3.创新与借鉴,两者有机结合

创新是抛开IH的,创造新的;借鉴是就是利用他人的成果,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倡创新与借鉴相结合,是总结国内、国外积累的体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正确的体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赋予体育的任务,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体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统合教学系统,克服单一化、程式化

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为此,必须全面分析各类体育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目标和条件,从中选出最优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并形成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辅以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克服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从多样化模式的结合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学模式功能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局限性。美国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学方式上的‘好’与‘坏’都是相对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而言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和对象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反对教学方式问题上的‘专制主义’,提倡多样化。”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只能主要反映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某些因素。例如,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学导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目标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它们所反映的主要是突出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各具特点。尽管相互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能全面兼容,因而,也就无法相互替代。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具体实际,合理选择与借鉴,灵活运用,方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3

【关键词】教学方法;选择;优化

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述

1.1 概述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这就需要从实践中,从理论研究中创新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应搞清以下几个相关的概念:

体育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上层概念,它包括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体育教学法也称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具体活动细节或构成部分,如提问、操作、练习等。教学方式不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的各种器具和设备。也称为教学辅助手段。

2 体育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优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因此,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正确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才能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2.2 符合教学的阶段目标

体育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如新授课,教师选择与运用多种教法,主要是通过听觉、视觉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及完成的方法,同时学生通过身体直接参与练习,达到初步掌握教材的目标;而在复习课上,可运用各种练习方法、比赛法、游戏法及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巩固与提高动作技术,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2.3 要适合教材内容的特点

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运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也要不同。如简单动作常常采用完整法来教授;而复杂动作,采用分解法来教授。由此看来,一种教学方法,只有当它适应体育教学内容时,才能称之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2.4 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况、体育基础、爱好等多方面了解。然后,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成熟,教师要尽量使用直观与思维相结合,讲、想、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使学生真正“运动”起来,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2.5 要发军教师的特长

人有所长,也有所短。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做到以己之长,克己所短。如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好、运动技术水平高的特长,而老年教师要发挥熟悉教材、经验丰富的特点。

2.6 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证

即具体的场地、器材与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保证。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录像机进入体育课堂,对加强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3 选择与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要便于把握和使用,作为教学过程的程序和手段,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操作形式(或秩序),只有当这种操作形式便于把握和使用时,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才是可能的,其优化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3.2 高效性原则

尽可能用较少的时间,较少的工作量,完成较高的教学任务,并以此减轻师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健康地、和谐的发展。

3.3 动态性原则

首先是教学方法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等的不断更新变化,方法、手段也应随之发展变化。再次是方法既有继承性、稳定性、独立性,但也有发展性,将任何一种方法僵化、限定,只能导致选用的失败。再成功的方法,选用时都必须考虑修改、补充、完善、发展,只有不断扬弃、不断选择、不断创新,才能形成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方法模式。

3.4 相融性原则

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处理好以下关系

3.4.1 “教育、教养、发展”三大任务的关系。

3.4.2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

3.4.3 各项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3.5 多维性原则

选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急于“立竿见影”。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即使选用了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也会呈现出潜在性、累积性、迟效性的特点。同时,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借助先进科学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及体育能力,发挥教学方法的多种功能。

3.6 灵活性原则

学者孙长林教授在《中小学体育改革》一书中,精辟地概括出“教学有法,法无定法,研究规律,创造新法”这一改革教学方法的观点。那种单纯的摹仿、套用的做法,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要不断地发展、更新、完善,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知识、创立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问题,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都将作出直接或间接、表层或深层的反映。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要考虑多种因素,并且要依据选用教学方法的原则,在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完善、完善与创新、借鉴与扬弃的复杂关系中,把握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的自觉性,使多种教学方法在互相合理渗透、密切配合与补充的有机结合中发挥优化作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平,蒋秋平.体育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

[2]张广兵.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及应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

[3]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李启迪,周妍.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体育与科学,2012.6

作者简介: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在一些大型运动比赛中,一些运动项目,如足球,我国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这使得政府开始重视我国的体育事业,少儿体育素质的下滑其实是我国体育事业长期发展滞后造成的,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力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之前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运动量往往比其他国家同龄儿童少,更为致命的是我国少儿的肥胖程度在最近一段时间慢慢地上涨,这种状况无疑给小学体育敲响了警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校和老师还是一味地去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近代教育的先驱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就是在强调少年的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几种状况,更新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其实就成为当前体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了。由于小学生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其实对于身体发育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学校一般是根据基本的课程安排进行体育教学的,每一节课一般在40分钟左右,大多体育教师都是安排短跑和游戏教学来进行体育教学。其实个人觉得这种模式忽视了对于基本体育理念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跑步就能解决学生体质发展的问题,那么设置体育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体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人体基本的器官需要适当的运动才能保持健康,配合体育教材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体育教学的时间应该有所增加,正常的时间以每周三节课为准,按照人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每周体育教学控制在3个小时最好,因为少儿自我控制力不强,而且当前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大,在基本的学习时间里,有一些空余时间很可能就会被其他科目所占用,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再次教学的执行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由于小学生比较好动,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教学内容的改进就成了把握学生行动的关键点了。前面讲过,学生的好奇心能在潜移默化中驱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分开设置不同的锻炼内容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足球课以及羽毛球课,一个是团体运动,一个是个人运动,这两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个人性格。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体育老师也能发现具有体育运动天赋的学生,这是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需要额外关注的。教学的目的也是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节体育课上不仅仅老师需要验证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展现自己对于小学生身体素质认识的一次检验成果,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关系后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者,也是收集教育过程中有用信息的总结者。没有哪一次的教学方法都是成功的,同时也没有任何教学方法是适合每一地区的小学生的,这个同具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体育普及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之前就受到体育氛围的熏陶,之后开展体育教学才是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昌士.合作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2).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属性 必要性

1 认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以探究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内容和规律的研究就是体育教学理论,因此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它的特征。好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介质,作用在理论实践和教学实践中,继而增加体育教学理论实践以及教学实践功能。第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体育教学理论,能够有效的将体育教学成果更加有效的应用到教学集体中。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借助简练的解释、标识性的符号、实际的操作过程等来体现体育教学理论具备的特点,推动了体育教学理论的使用。第三,我国近十多年来引起人们注意的、做的较成功的改革后的实践活动和教学实验,均是经历过探索实验后建立起的教学实验和改革。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改革和教学实验最终的目标。

2 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和特征

国内学者和教师随着对国内外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将一些国外成功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继而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5类:系统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掌握学习模式、程序学习模式、范例学习模式。如发现式学习模式就被应用在体育院校球类和田径教学中。但也存在较多的教师,根据本校具有的实际现状,研究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学――导”的体育教学模式。从研究基础上出发,有些学者还根据自身要求和体育教学目标对本校体育教学进行划分,认为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应属于体育教学模式;此外还有以掌握“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专项运动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等等。

3 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属性

3.1 理论性

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隐含着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这就是体育教学模式中具有的理论性,都展现出一种教学过程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而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理论性本质。体育教学思想存在每一个教学模式中,它们之间具有两种关系模式: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在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体育教学思想起到指导的效果,通常来讲,在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中应存在一种或多种教学思想的共同作用,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而成,然而也存在多个教学模式集中在一种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结构和实践中,必然会应用体育教学思想,如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体育问题”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必然对“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起着引领作用。

3.2 稳定性

在一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中促使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相对来说的稳定性也指的是教学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结构模式也是经过各种阶段性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的,老师能够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经过无意实践和特意的设计等,进行摸索、发现和总结,以此获得具有指导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由此可知,与体育实践一样,体育教学模式也具有相同的客观性,因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是单独促成的,而是在各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形成。比如“运动问题提出”在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它具有的稳定性是对出现的各种“运动问题”进行判定,将体育教学中包含的基本规律客观的展现出来。但是体育教学模式与所谓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由于体育教学方法没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只是教学方法综合使用的表现。体育教学模式中关注体育教学方法多种综合应用,继而服务于体育教学最终目标。不仅如此,体育教学模式还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目标性。也可以说,体育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改变,但在自己约束的范围内对出现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灵活性。

3.3 程序性

体育模式教学的出现和实践使用,本质上是一个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创建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结构的创建,因此肯定存在构建的步骤。而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其自身存在程序和主要环节保持平衡的状态,降低其变化的程度和改变的跨度。如果某个体育教学模式在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运动时间运用时一定要产生比较大的条件改变,并且是一种无序的应用状态,可以认为该体育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稳定有序的教学程序,更谈不上教学程序模型的完整性。如有人认为“运动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在许多运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只能依靠本体的时空运动来再现运动技术,运动中不可能再想动作技术的完成程序。所以,按照现有体育教学的规律来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倘若根据某些体育教学规律建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程序性的“内核”,就可能与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差距。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模式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即是教学理论思想的精华,也是可操作性的表现;是教学实践的总体概述和理性化的升华;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文中主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以体育教学特征和教学特点为基础,发现和研究各种教学情况下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以此满足不同教学者,继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得体育教学不在呆板枯燥,实现生动活泼的氛围,增加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连正,冯莉萍.珠海大学园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

[2]王勇.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

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生态学;教育教学

作为研究和探索环境、生命等系统之间的关联学科,生态学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课堂生态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教育社会学》,此书是美国学者沃勒在1932年所著的。通过对教育状态的分析,从而在根本上了解其发展规律,找出其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本文主要对教育生态学的原理、环境以及发展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教育生态学的优化方式与方法。

1 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介绍

生态学在我国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众多学者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以及对生态学的原理、现象和方法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专著。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生态学作为社会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参照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生态结构以及协同进化等。生态学所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生物及其环境方面的学科,体育教育生态的研究是离不开对其环境的研究。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环境的重点,同时约束着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在教育之中,体育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有力的保障。我们要秉承以教育为主的思维观念,做好一切为了教育的工作。

2 生态学原理看体育教育

2.1耐度定理与最适度原则

在生态学上面,持久性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当耐度和适度达到标准的时候,方可有可持续发展这么一说。任何事物都是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亦如此。国民教育的数量、发展速度以及教学规模要有一定的限度,这个理论在体育教育中同样适用。在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课程内容的过多,都将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接收,这样的体育教育将有违生态化,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防范和避免。

2.2花盆效应

花盆作为一半生态一半自然的生长环境,存在一定的约束性,这种生态环境是人为创造的。所以,生长于花盆之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当花盆生态环境无法满足其发展所需,脱离这个半生态环境,那么这个群体将会失去生机。当前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极易产生这种现象,学生在体育课堂之上经常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之中,很容易与现实脱轨,体育源于自然,如果离开了自然,便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长期以来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很多学者发现了课堂的弊端,因此,很多的拓展训练便一时间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的几天拓展训练是无法实现生态化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感到愉悦,在愉悦的同时挑战自我,人为的生态教育何去何从,将是我们日后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2.3教育节律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体育教育同样如此,预习、练习、课堂和课后复习作为教学的普遍模式,测试、考试等作为体育教学成果的一种验收模式。参照一系列教育模式,创建教育活动与教学环境,将大大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生理节律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对体育教育的作用很大,如果不尊重生理节律,扰乱人体生物钟,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至阻碍着体育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3 体育教育生态发展分析思考

3.1要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作为体育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环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主要因素包含了学生的数量、设施条件以及器材等;二是内在的表现形式,主要因素包含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体育教育生态课堂的标准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依靠,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体育教育课堂中的主要因素有人、精神以及物质,同时还有一个基本的娱乐。当体育课堂成为师生的压力,那么其生态效益将无从谈起。

3.2要利用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

任何事物都具备着两面性,这是哲学中的一种基本观点,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规范和社会两大环境对其进行作用,例如现在很多的不合理教学状况就是我们的一本反面教学书籍,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找出错误之处加以批判,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内涵

3.3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作为体育教育生态发展的指导力量,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学的目标一定要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客观条件相吻合,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摒弃只在学校锻炼,步入社会无缘锻炼的现象。

3.4要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

在体育教育生态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多元化、独创性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提炼。在书本的基础上引起先进的教学经验。例如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粹,完全可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可以作为一种内容方面的创新机制。

3.5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人有所长,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体育教育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色,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对待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制宜”的教育方式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邓跃宁.学校体育的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