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1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供稿

为探究上海“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问计于专家的“上海科协大讲坛”又一次请来科学“大牛”―美国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应邀来到上海,在科学会堂带来一场名为《玄妙的点击化学》的主题演讲。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丁奎岭,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胡金波与夏普莱斯展开对话,共同探讨科学的精彩与无奈。

“Life is full of surprises.”(即使是“生活的旮旯”里也满溢惊喜。)―这是巴里・夏普莱斯在4月8日举行的上海科协大讲坛上留下的一句话。这句看似与讲坛主题“玄妙的点击化学与科技创新”关系不大的话,也许恰好可以道出这位化学泰斗何以凭借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研究,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一转身又开启“点击化学”这一全新的化学领域,并被看好有望再次问鼎诺贝尔化学奖。而这句话对于“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或许也会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路。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徐老师”公众微信号正式开通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供稿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日前开通公众微信平台,徐汇区未成年人及家长又有了新的心理引导和问题咨询渠道。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微信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家长,通过微信扫描该微信平台公众号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xulaoshi64642525即可添加关注微信平台。微信平台目前有“心动态”、“心交流”、“心分享”等栏目,每天更新有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各类特色活动、介绍如何读懂孩子、快乐成长、助人自助等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还介绍了中心志愿者教师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该微信平台开通后将继续完善并添加更多栏目,服务更多的学生、家长。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隶属于徐汇区业余大学(徐汇区社区学院),是徐汇区委、区政府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帮助未成年人解决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与烦恼,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中心工作重点围绕宣传、服务、培训、整合、评估五大功能运作,积极构建并完善“一体两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一体”即成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两翼”即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和街镇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发挥指导、研究、引领和协调作用,重点加强整合、培训、评估等功能的开发和实践;街镇、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重点围绕宣传、服务开展工作。

辅导中心现有面积300平方米,设有热线室、咨询室、专家室、放松室、宣泄室、游戏室、团训室、测试室、分析室等多个功能室,融合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立足徐汇,覆盖全市。中心为全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灵家园”网站(http:///)向未成年人及家长、教师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教育服务社区 教育惠及民众

─2015年徐汇区基础教育指导及政策咨询活动陆续开展

徐汇教育新闻中心 郑亚捷供稿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2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79 — 02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级政府及中小学校都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等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来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工作的开展方式以现场指导与帮助为主。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于未成年全方位的服务有限,不能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网络。而基于互联网的网站心理辅导或许能为这一立体网络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建设的理念、涉及的内容、网页的布局、以及网站的维护与管理进行探讨。

一、网站建设的理念

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它是针对正常人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1〕因此,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的建设坚持发展与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未成年人大多为在校的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学校内也应该建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总的来说,网站建设应该遵循发展的理念,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常见的问题予以预防,并对有心理问题者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矫正,预防与矫正的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网页内容与布局设计都要牢记未成年人的“发展”及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网页的内容与设计

(一)三大登陆入口

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之外,还应该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他们的成长的过程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因此,在网页内容的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除了未成年人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这里提出了网页设计的“三大登陆入口”。“三大登陆入口”是未成年人、家长、教师各自有一个登陆入口。

未成年人通过“未成年入口”进入之后,他们能获得关于他们发展和与发展相关的一些话题或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惑的方法。他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想法和行为,并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或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这个网页里呈现出的内容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内容可根据年级为依据来划分,大体划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或职业中学等。帮助其成长的内容包括:图文并茂的文章、团体活动设计、在线测验等。文章的长短、团体活动的复杂程度、在线测验的内容等根据其身心发展而有所不同。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通过“家长入口”进入后,可以获得如何引导、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在这个网页上内容可以以常见成长阶段来划分,如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前期、儿童后期、少年期等。针对不同阶段的个体,家长应该如何喂养、如何教育、如何引导、如何沟通等都可以通过表、图、文章、视频等资料呈现出来。在这个网页上,家长们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教师入口”进入后,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个网页上的内容与未成年人进入的网页的划分一致。根据各阶段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更加健全他们的人格。教师们也可以进聊天室进行交流。

(二)四大平台

通过以上的三大入口都能进入到各自的网页,进入网页之后除了上面叙述的内容还有四大平台,分别为信息咨询平台、预约平台、网上心理辅导平台和投诉建议平台。这四大平台中,信息咨询平台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信息服务,预约和网上心理辅导平台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可能是学习问题,也可能是生活问题,如人际交往紧张、青春期问题等。投诉建议平台让他们就网页内容及其服务的质量提供意见和建议,对违背心理辅导原则的心理辅导者进行投诉等。

信息咨询平台主要是给未成年人、家长、老师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心理发展的内容、专家讲座、心理沙龙等信息的提供,或者他们对网页上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咨询。预约平台是家长或监护人与心理辅导者约定首次心理辅导的平台,这种预约是针对面对面心理辅导。网上心理辅导平台,是心理辅导者就未成年人的一些常见的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的平台。〔2〕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以及一些在线聊天工具进行。〔3〕要注意的是,这个平台仅对一般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发现有需要进行多次心理辅导者,则应建议其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如果面对面心理辅导遇上实际困难时,可在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网上心理辅导。投诉建议平台上,未成年人、家长和老师可以就网页的内容提出建议,如中考、高考之前建议提供缓解考试焦虑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或者举办网上讲座。网站各板块的负责人应该及时查看建议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对投诉问题,网站的负责人应该进行核查,及时纠正不规范、错误的行为,并将结果告知投诉者,对于一些共同性的错误公开致歉并更正。

三、网页布局的原则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3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 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5

一、G村小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缺失现状

安顺市西秀区G村有人口1691人,少数民族人口129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6•52%[2]。该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较多,多数青壮劳动力常年在贵阳、广州、深圳等地打工谋生。G村小现有学生324人,其中留守儿童为79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3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4•38%[3]。据学校统计,相比较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65•8%人常常有打架、偷盗、敲诈、逃学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89•8%的学习成绩比较差,10•12%的性格内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不愿意同外界交流,其中女生占85%,三年级以上学生居多[4]。留守儿童问题是G村小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点之一,学校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管理。目前,该校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差,法制意识淡薄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难以监管,祖辈对孩子很溺爱,造成孩子自私任性、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逆反心理严重。他们要么孤僻不合群,显得懦弱、内向,要么领头闹事,满嘴脏话。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法制意识淡薄。据统计,学校每学年发生违纪现象学生中,其中留守儿童占85%以上[5]。而非留守儿童学生中,发生这种现象的机率就低。

2、社会辨别能力低,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辨别能力低,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受到伤害。据学校反映,在校的留守儿童中,有3名学生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厮混,屡教不改,甚至还违反校规、昼夜上网、和社会闲散人员一起恐吓敲诈同学。

3、学习成绩差,学习动力不足,学法积极性不高

留守儿童大多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老人们年龄偏大,且大多数是文盲,只能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上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他们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孩子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法积极性不高。仅2010年,该校三年级就有3名留守儿童因认为上学无用而辍学。

4、心理障碍多,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成长问题

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老人和孩子的思想观念有极大的差异,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老人无法顾及孩子的情感变化,时间长了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自我封闭、思想极端等,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给孩子增加零花钱,提供过度的消费条件,养成孩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习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亲情交流,心理障碍比较多,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成长问题。同时,G村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流少,校园文化单调,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为普遍。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对策

1、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机制

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关注留守儿童,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制观。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同时,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往往是教育工作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学校可发挥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坚持“四化两结合”工作机制[6],坚持部门责任法制化,法制化教学科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制度化,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心理素质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机制。

2、以学法为契机,拓展宣传渠道,强化法制意识

学校可以聘请法律界人士或安顺学院“普法协会”的志愿者作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老师,定期给孩子们上法律知识课。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教育教学光盘。不断拓展法制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壁报、红领巾广播室等媒体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强化法制意识,使学法用法深入人心。让普法教育走进校园,使留守儿童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

3、提高留守儿童社会辨识能力,使之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辨识能力,从而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犯罪意识及有劣迹的学生时刻敲响警钟,防微杜渐,将一些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学生发放普法读物,组织学生听法制报告、参观监狱、看守所、少管所等。请服刑或劳教的青少年现身说法,给他们上警示教育课,让他们从小就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有清醒的是非对错观念,从而进一步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4、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增进法制与心理教育能力

学校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和个人素质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和模仿作用,所以应加强对教师的法制业务培训。一方面,学校要严格把握教师聘用的程序,提升全体教师的法制业务水平,特别要注重教师对法律法规及教育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在全校教师中普及法律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教师树立法律及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要学法、懂法、用法,熟练掌握并运用法律法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法规教育。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可借助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等活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或聘请安顺学院教育管理系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学生心理干预和疏导,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及心理健康意识。

5、整合社会资源,尽力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感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大规模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校要从思想上、办学理念上加大在法制教育上的投入,树立学习法律意识“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呼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与资金和人力上的帮助[7]。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尤其是帮扶民族地区的贫困留守儿童,争做“爱心妈妈”、“家长”,关心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利用安顺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资源,通过共建心理咨询或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等形式,择优挑选大学生志愿者,建立“家长制”。大学生志愿者在空余时间定期去看望留守儿童,或者通过电话、信件的形式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弥补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6

初中学生正处于逐渐构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期间对他们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重要使命,尤其是对于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而言,这更是需要引起重视与关注的核心环节。本文从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出发,联系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试图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也希望能为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与新方向。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重要性

1引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关注时代日新月异变化下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先见眼光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基础的要求。当下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下,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无法回避的关注热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懵懂无知的儿童向丰富思想的青少年阶段的过渡时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所在[1],正是他们固定自身心理状态的核心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而这项艰巨而重大的工程,不光是要由家庭背景下的潜移默化来领衔,更离不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重视与关注。其中,作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极具特色与重要地位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对于这一艰巨挑战与光荣任务更是义不容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由于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更是对如今家庭、学校尚未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的弥补与补救。

2学生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

2.1从学生自身来看:

首先,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数十年的教育经历让我对当下学生学习环境的激烈竞争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哪怕只是小学的孩子,都已经自觉或被迫的开始了各种辅导班的劳碌奔波,琴棋书画必得通于一二,进入初中后,孩子本性中的好胜心与好强欲望更受到了极大刺激,即使在班级内部,孩子们也会暗自进行比较。在这样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都被压榨得所剩无几,更令人忧心的是与之而来的加诸孩子身上的压力与负担,使大部分的孩子心理状况开始偏离阳光积极的方向,出现了例如过激情绪,过度逆反等种种状况。这种现象如今已不是个例,而成为了老师和家长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难题。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心智由不健全到自我完善的发展阶段,这种情况一旦没有及时引起关注与必要的矫正,极有可能不断恶化甚至于最后形成个人心理状况中难以改变的顽固存在。[2]这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甚为不利,对其家庭也会造成不小的创伤,甚至于对社会都极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

2.2从学校与家庭来看: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学校,甚至不少家庭对学生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仍远远不够。在家里,父母与孩子缺少必有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心理上一旦出现什么不良的变化父母也不能及时把握到;在学校,老师更专注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上而疏于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辅导,尤其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甚至连心理咨询室这样的硬件设施都难以满足。[3]而家庭和学校又是未成年的学生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我们绝不能轻视这种环境对一个未成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足,极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轨迹,甚至于改变了孩子的光明未来。

2.3可能的解决手段与途径: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者,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我们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更应凸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强调。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教材的编订也完全围绕学生在自己当下所处的年龄阶段可能会面临的困惑与选择,因而使得老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把握也更加自然和准确。[4]此外,从根本上可以说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所应当的要成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既是对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者提出的责任艰巨的考验与挑战,更是国家的未来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一方面,我们可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而深刻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去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并指导其学习相关的针对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途径;另一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由心理健康状况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尤其是还不具备辨识能力的初中学生,是有着相当大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的。[5]因此,教师也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准确的发现、解决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性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身心健康的成长历程。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必须落实的重中之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当主动积极的承担起为正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的初中学生提供正确心理健康指导的任务,不能仅仅简单是局限于课堂上课本中的内容传授,而是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以正确合适的引导。作为一名致力于思想品德课程改进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身体力行,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与塑,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出心态健康积极的优秀栋梁!

作者:潘贵香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明,陈为华主编,《基于问题溯源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30页.

[2]赵清福主编,《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03,第155页.

[3]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