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学;思维导图;创新思维
一、引言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创新载体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创新的根本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科技报》《科学画报》等陆续刊登了大量介绍国外有关创新思维的文章;中国创造学会筹委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等创新思维研究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持续跟进,并逐渐步入新的层次。
据脑科学研究,创新来源于对左脑右脑的协调应用。左脑擅长逻辑思维和推理,它依据现有知识并在现有理论的框架内得出结论,不产生新的知识;右脑的非逻辑思维则创造新的理论和观念,孕育新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概念以激活大脑的创新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激活右脑的活动将左脑内的相关基础知识读取出来,就产生了创造力。既然思维导图可用于中小学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应用于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的工科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过程,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未来,将思维导图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将工科学生培养为合格工程师,更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二、传统工程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以学会事实性的知识、术语、内容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一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培养掌握某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在毕业后需要继续在单位资深工程师引领下完成实践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培养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有设计、实践、跟踪服务能力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具备快速适应新项目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程师需要能迅速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创新以引领科技潮流。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设计的项目是开放式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要实现创新就要激发出自己最可贵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这种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为一个有待研究的开放式项目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这时思维导图就凸显魅力了。
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要求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有关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训练。目前,常见的思维导图工具有16款,如XMIND、Mindmaps、FreeMind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项目进行预习,预习时要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方案设计画出来,明确这些方案需要哪些措施去实现,哪些措施是可以实现的,哪些需要学习。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培养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图的绘制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央图形是其重中之重,是核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逻辑思维能力迅速锁定主题及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其次,中央图形的分支以树枝的形式从中央向四周发散,要求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充分联想,提供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再次,在分支上,学生应运用自主探究能力判断分支的重要性,越远的分支越不重要;最后,通过组间同学的合作学习确定节点来联络各分支。
教学实施中需要执行如下步骤:①教学情境导入;②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讨交流;③组间合作学习;④成果展示;⑤教学反思。
(1)教学情境导入。教师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用思维导图建立项目与实施方案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迅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2)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及师生探索交流。学生采用发散思维对给定的工程项目进行文献检索或实地调研,了解项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场所。甚至可以和当前最新科技技术相结合进行联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学生还可以思考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将其细节化,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关键词,从而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思路和想法,反过来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有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主导,营造积极、奋发的教学环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
(3)组间合作学习。每个项目小组自发分工,每人都有不同的任务。组员之间彼此需要合作交流,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关键词,保证既分工又合作。最后合并成小组的工程项目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教室走动,倾听个小组的讨论和观察每个组员表现,便于组间考核。
(4)成果展示。各工程项目小组集体到讲台上展示小组的项目设计思维导图,可以有一个同学介绍整体思路,其余同学介绍自己的分支以及组间合作交流关系。其他项目小组成员有责任提出不同观点,对组员的设计思路进行提问,这样保证该小组思维清晰,思辨力强,并且可以对别人的提问进行批判性吸收,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项目思维导图。这样学生真正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记录、考核,重点观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创新的源泉。
(5)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完项目方案设计后,分别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回顾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根据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反应及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应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项目有更深次的理解,重新改进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展思维,让学习成为有反馈的闭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工程教学方法注定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工科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提出该方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在工程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关系,为工程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思维方式;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65-02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和谐共生思维的培养
和谐共生思维倡导的是公正、公平、合作及和平的理念。其培养方式包括,第一,路向选择上应强调“多体共生、体体协同”。“多体共生”指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除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之外,还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模式。“体体协同”即指要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和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的关系,使其相生相长、和谐共处。这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改变过去以GDP增长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偏激做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念。
第二,在运用范围上,应更加注重培养战略思维模式。战略思维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能为领导者提供新的思维视角,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新的决策思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筹划和指导,是三个特征的统一体,即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的统一。战略思维能使领导干部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主要矛盾,认真、理性地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实现形式上,应当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心理操作的模式和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定式主要有从众性思维定式、权威性思维定式和经验性思维定式这三种。从众性思维定式就是跟从大众、随大流,它是思维枷锁中最常见的因素。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领导干部,在认知事物、判断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权威性思维定式是指在思维领域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从而形成了思维的权威枷锁。经验性思维定式则是由于经验的相对稳定性,有可能导致领导干部对其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概括来说,利用思维定式能用较少的精力处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式常常容易使人的思维活动局限于某一模式,而限制和压抑了人的创新思维活动。领导干部要想在工作中不因循守旧,就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打开创新思维之枷锁,去掉束缚创新的干扰因素,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努力开创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途径。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多维整合思维的培养
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应当以实践为基础,尽可能形成多维整合的新思维模式。
传统的线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因果联系,它以直线式的机械分析来思考问题,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忽略了事物间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多维整合思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注重从整体及多元化的系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进程,而是由人口、环境、文化、经济等多因子、多层次组织起来的非线性系统。因而,领导干部应当改变传统的单向突进的线性思维,否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批驳那种漠视历史与现实及未来间关系的错误做法,强调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长,运用辩证思维及系统的可持续性的眼光,统筹兼顾、开阔发展路向中的整体性新视野。整体性是全局与局部保持特定关联的统一性,是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统一。多维整合思维总是立足于所研究对象的宏观面而展开,而且,该宏观面决不是孤立、空泛、离开局部的全局,而是与局部保持特定关系的全局。多维整合思维的展开,首先体现为思维必须具备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意识。
其次,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应树立的多维整合新思维不但要求思维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还要求思维具备动态性、过程性及权变性。权变性即权宜性和变通性,它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根据发展变化的条件和情境的不同,及时调整或重新选择针对性强的、最适宜于该具体情境的思维方式。“五位一体”体现的是整体的系统思维模式,并且强调了动态的思维视角,大力构建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和谐。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运用动态、发展的权变思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社会实践复杂系统的动态调控与合理干预,改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的发展能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可持续的永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人本思维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深刻地体现出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和关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观点,解决了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根本转变。物本思维将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即为了发展而发展,人被视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颠倒了社会发展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而人本思维中的“人”指的是以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我国最广大的人民;“本”是本源,即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本思维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并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本思维倡导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应当由人民共享,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其价值取向注重目的性,也就是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个体能力结构差异为权衡基点,充分尊重个体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兴趣与需要的不同;思维取向是民,并且是以平等、民主、法治为前提,因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
领导干部要建构培养人本思维,就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并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发挥出人民的首创精神,尽力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并且,在实践中紧紧地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日益增长的实际利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领导干部前瞻性思维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而所谓前瞻性思维,就是以科学预见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又不拘泥于旧有方法和经验,敢于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前瞻性思维的特点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出科学预测,并创造性地制定出超乎常规的战略和谋略。前瞻性思维在时间的维度上的展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发展的趋势做出预见,是从现在到未来的一种预见性结构。另一种是制定战略过程中的调整和发展。由于前瞻性思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所以它一定是一个发展性的结构。有两个因素决定其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主体如何预见,未来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落在主体的视野之外,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不可避免。第二,战略对象、对手和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基于已有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发展。所以,战略既是行动之前又是行动之中的概念,战略预见和发展都是前瞻性思维的应有之义,它们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前瞻性思维的复杂性和能动性。
前瞻性思维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自然界本身的生存权和价值。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否认自然界具有的生存权和价值,正因如此,造成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前瞻性思维方式则将眼光放长远,认为我们追逐发展应当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尽可能多的各类资源。
第二,前瞻性思维方式强调自然成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它认为,如果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它最终只会使得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它只片面地看到经济增长的现象,却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不可逆性的巨大破坏,导致了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这对将来所产生的危害远远超出人类的预料之外。所以,前瞻性思维认为,真正的发展应当并且只能是以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为原则,以有效地保持自然持续性为终极目的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组织者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培养树立前瞻性思维,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运用自身较强的预测、分析、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立足当前并摆脱细枝末节问题困扰,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未来,以睿智深远的前瞻性思维做出最佳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汪业周.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J].理论学刊,2012,(1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方式上下一番“苦功”。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1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因此,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索动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2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
2.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2突破式提问
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也涉及到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2.3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4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机械制图》教不同于其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设计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怎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精神,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机械制图》教学实际,从以下三大方面做了尝试。
一、诱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激励学生学好机械制图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1.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刚进入职校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时,将预先收集和自制的机械制图的图片、影音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很受到机械制图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仍然有疑虑的学生,可进一步解释,《机械制图》是一门与其他课程联系很少的课程,不像数学、物理等与前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只要认真钻研,勤于练习,完全能够将制图学会、学好。从而消除学生的顾虑,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自然,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结论要简明、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内容教学时,“使学生读图方法”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师的施教能力,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所学知识,并理解的首要条件。
3.由浅入深,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而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也相对零碎,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应充分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用以往知识,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所学知识点上,从而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线”,使零碎的东西在这条“线”的贯穿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在进行圆弧外连接两已知圆弧的教学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圆与圆外切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就会记起“圆与圆相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外切圆的半径和”。其次,推出另一命题“与已知圆相切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以已知圆圆心为圆心,两圆半径和为半径的圆上”。当学生理解了第二个命题后,再按照教材中找圆心、找切点、画弧的步骤教给学生画相切圆弧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回忆已知知识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未知领域,避免了不适应感。
4.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
力求简明,便于学生记忆。
5.对学生的评价应分层次
评价分为课堂上对学生反应情况和考试成绩两部分。(1)课堂提问时不能盯住几个好学生或几个后进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顾及班级中大片“灰色学生”,因为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表扬,提问时也应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成绩好坏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和挖苦。(2)考试的内容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难度。如考同一难度的试卷,较好生、较差生差距越大,较好生易满足,较差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一些平时学习虽然有一定进步,刚刚提起一点学习兴趣的较差生,如果试题过难考下来分数太低,必然会严重挫伤其自信心,而导致自暴自弃,所以考试题一般是:基础题控制在70%左右,中等题控制在20%左右,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试题在10%左右,(也可以加一些附加题,要求较好生必做,一般生和较差生选做。一般生做对一题,题的一半加分,较差生做对一题,加题分)这样较差生的基础题、中等题所得的分数不低。较好生、较差生差距不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较差生在同学中的地位,燃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逐步使一部分较差生转为一般生,使一般生渐渐向较好生靠拢,这样无形中为较好生增加了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1.培养形象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上,把个人感知到的素材重新加以组合,得到是新事物的形象或事物的新形象。也就是说,形象思维过程符合“创造”的含义。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如对投影方法、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以及三视图的形成的观察等等。只有让学生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向二维平面图形的发展、运行以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掌握投影规律,认识它们的特征。
2.培养发散思维,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方法。教学中教师除讲清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外,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路,讲课要留有“缺口”,为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探索留有余地。
《制图》中的“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物体的主视图为一矩形,请尽可能多的说出物体的形状。答案有多种,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从而训练了发散思维。
3.培养质疑思维,开辟创新天地。
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思维,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破除思维定势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多思维活动。
4.培养直觉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
(1)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及其结构为依据,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就要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这一基本投影规律就贯穿了机械制图这本书,它是画图、读图的基本依据。有关制图国标知识是读图、画图的准则,教师必须讲清、讲透。
(2)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直接影响的是教师运用直觉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思维的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线面分析法读图时,课本中只提了一条直线可以是一个平面投影,那么,教师就可以提出一条曲线代表什么的投影呢。
三、营造创新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其次,课前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把微笑带进课堂,献给学生。
3.再者,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研室组编.机械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010,9重印).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教育;思考实践
当今是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新的时代特征对现代型人才要求很高。现代型人才不仅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需要优秀的科学素质。
一个人的科学素质包括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理解以及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他的科学品德、科学能力和科学审美观。
作为新世纪的物理教师理应根据时代的特征、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为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本文就笔者多年来从教的实践和体会,发表自己的浅知拙见,以求和同行共商。
一、科学品德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进步、民族崛起而学习、献身科学事业、促进人类进步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感情的发展,包括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愿望,探究自然的动机、兴趣以及对待科学的态度。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挫折、反复和失败。发展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的能力,进而教会他们自我修养的方法。
同时,要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不仅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辩证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关系。如:在讨论牛顿运动定律、电阻R的定义、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乐音和噪声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时,可以自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教育和渗透。
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核心
科学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在这其中科学方法的训练是科学能力培养的核心。物理一门很独特的科学,它对科学方法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一方面对科学家们巧妙、独特、严密的科学进行适时和系统的介绍,另一方面,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操作,让他们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求得物理规律。
在中学物理的范畴中,科学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中,就有图像法、定义法、误差法、逐连法等;再如实验中的作图法又包含有内插法、外插法、曲线改直法的具体方法。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科学教育的重要
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结构,是对学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序”,即指思维的系统,又指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水准的系统,二者的结合必须协调、同步、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思维的一般规律(由特殊到一、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编排序列,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再对这三种思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解,使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以此作为思维的训练点,并在实施中以点连线,形成一个训练序列。
在诸多的思维形式中,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各种思维形式辩证统一的升华,是科学思维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文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正是由于惠更斯的创性思维,文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正是由于惠更斯的创造性思维,大胆挑战牛顿,提出波动说,才有人类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中学物理有关知识探讨使学生不迷信名人,知道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追求、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真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此前提条件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设计等。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思想、思路、方法、技巧中得到启迪。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开动脑筋,不拘泥固定的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材料创造情景和条件,他们更多的创新的机会。
四、科学审美观的培养是对科学教育的完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就认识到科学真理与美之间的关系。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指出:“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家对它的美妙会有不同的感觉,故而会形成各自的风格。”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科学审美观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美,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激情和灵感,才能使科学素质的教育日臻完善。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物理学中真与美的结合。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美体现着真、包含着真,孕育着真。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无处不在展示和体现物理的学科之美:牛顿运动方程F= ma,胡克定律F= RX,爱因斯坦方程E = mc等所体现的简单美;左右手定则、作用力反作用力、正负电荷、折射定律码、透镜成像公式等表现出的对称之美;还电磁场理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都是进行科学美、理性美的良好素材,我们应不失时地向学生展示这些自然规律的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总之,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训练科学思想,提高科学能力的主渠道在学科,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是科学教育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焕有《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
[2] 许治国《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师》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6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