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1
亲子阅读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本性”阅读的机会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性别的认同感,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受生理及自古以来社会角色分工的影响,男孩和女孩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阅读趣味。
男孩大都比较好动,对对抗、竞争、力量的感受比较强烈,更喜欢历险类、侦探类、战争类、恐怖类等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而科普类、奇幻类作品符合男孩热衷户外活动、善于理性思辨的性格特点,也颇受男孩欢迎。
在今天,孩子被过分呵护,担当早期教育任务的多半是母亲或女教师,男孩缺少榜样力量。倡导男孩“雄性阅读”,对塑造他们坚毅、勇敢、胸怀开阔、富于责任感的精神底色尤为必要。而寻找这些雄性力量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亲近先祖、亲近英雄、亲近圣贤,多阅读神话传说、历史典籍、英雄传奇等作品。
相对于男孩,女孩情感更细腻,更喜欢经典童话、温情故事、校园小说等作品,这也跟女孩感性、温柔、体贴、浪漫的性格相得益彰。
然而过分强化男孩和女孩的阅读差异,会给儿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分强调男孩的果敢、坚强,就会忽视他们关爱他人、关注别人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女孩诗意、温柔,不注意培养理性和思辨力,就很难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所以,男孩也应该适当看些情感细腻的作品,女孩也必须读一些人文、历史、科学甚至培养思辨能力的书。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2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也加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将其列入小学必修科目,成为孩子们做作业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幼儿家长来说,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首先,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反思力”与“归纳力”。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也有可能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预先提醒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爸爸从上车到把车子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美国的不少学前班,老师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子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其次,通过“精读、反刍与做笔记”的习惯培养,优化孩子的阅读。大多数幼儿的阅读从睡前故事开始,一般是父母讲述为主,孩子偶尔提问。有些家长贪图量大,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却很少向孩子提问题。
事实上,孩子需要重复阅读以提升对故事的认知,孩子不断要求父母“再讲一遍”的过程,是孩子在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情、推敲作者的谋篇布局、甚至是在脑中勾勒故事的全貌。年幼的孩子对这个思维过程没有自觉,他们只是乐在其中,不厌其烦地享受父母的“重复朗读”。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孩子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直线流程图(Flow map)。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口述故事的时间过程、每个步骤,画很多空白的框框来表示事情发展中的一个步骤(比如:起因――经过――结果)。孩子填写空白框的时候,写字或者涂涂画画都可以。这个过程从容易到复杂,家长可让孩子从填一个框起,逐步发展为三个框、五个框……
这样的训练应从幼儿时期培养。等到孩子读书识字时,就不会养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
再次,通过“画泡泡”,训练孩子“提炼与概括”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基本气泡图”。比如: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
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一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画画写写,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是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再比如:有些孩子容易生气,家长可以画一个怒火中烧的小人,然后让他把每一种令他生气的因素,都用气泡表达。渐渐地,孩子找出怒气的多种来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内心,家长也可以让他用气泡来读懂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害羞、紧张、害怕等感觉很正常,可以转换为正面的力量。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之处、三棱锥和立方体的异同之处等等。
概括来说,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方法。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从最切合生活、最简单容易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是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多少?”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3
一、教育要回归生活 回归自然
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堂语文莫过于生活学语文,生活语文是语文课堂的补充,生活是语文的源头。
生活是语文的活水源头,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倡到过生活语文,主张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的确,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风云霜雪是活书,山川湖海是活书,日月星辰是活书。只有向生活学习,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才是学生受用的知识,学好这种知识学生才会有无穷的创造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倡导生活语文,他独创的“蓝天下的学校”就是在加强学生对教育环境的体验。
“写作过程是智慧和情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为用、和谐发展的过程。”最令我们语文老师困惑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学生无话可说,或是胡编乱造,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和灵气,我觉得原因就在于没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离开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农村的孩子向自然学习的体验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怎样将这些零碎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
那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多观察,多探究,多积累,多动手,向大自然学习。所以,教育离不开生活,社会,自然这本大教科书,教育要回归生活, 回归自然。
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有情感,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发乎于情才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师上课时的情绪会深刻的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情感的渗透越深,灵感就会越多。
教材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诵读文本激感,朗读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魄力,遇到语言优美,意蕴深广的文章或段落,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读,多诵。让学生充分体会并享受到语文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通过品味细节来深化情感通过研读细节描写来挖掘细节背后的人物的情感世界,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范进中举》中三个“笑”字,《变色龙》中四次对军大衣的描写等, 在教学中,细节描写的品味是情感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有生气,在课堂上,看着学生眼睛里闪着求知的光彩和参与的欲望时,别吝啬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于澜老师曾发出过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觉得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勇于放手,敢于放手――书,让孩子自己读;问,让孩子自己提;话,让孩子自己说。
有创新,“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伟大的原因就是创新。孩子的大脑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千万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孩子成为应考的工具,所以我们要解放孩子的老师的思想,解放家长的思想,解放社会固有的思想。在教学中,放开他们的手脚,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把自由还给孩子 把快乐还给孩子
陶行知的“六个解放”让我明白给孩子自由的重要性。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陶行知的“六个解放” 要求我们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还得让让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得丰富的学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主动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尊重学生个性,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去获取知识,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4
关键词:爱的教育 实践 亲子
一、形式的开放性
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不仅邀请家长和社区朋友参与传统上主要由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让各方围绕同一个主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经验、说感想、议问题,体现了幼儿园面向社会、开门办园,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和诚意;而多媒体图文资料也全方位展示了教研手段的开放性,使整个研究活动生动形象。
二、活动的互动性
围绕同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形成互动。而其中信息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对问题的争议和经验的交流必将有助于各方的共同提高。
三、内容的实践性
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来自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研讨是对问题梳理和理性思辨的过程,研讨所达成的共识将直接有助于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我园开展的以“我看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活动”为题的开放式互动教研活动,增进了园所、教师和家长、社区间的相互了解,为幼儿园进一步推进爱的教育,赢得了来自家长和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开放式互动教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教研参与对象、教研内容、教研形式和手段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实现园内外资源的互动和交流,将幼儿园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中,实现园所、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共同推进幼儿园的素质启蒙教育。同时它还激活了教研工作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教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服务。
案例:开放式互动教研活动“我看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活动”
环节一:明确研讨主题
主持人:我园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指南》实施课改以来,非常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把幼儿的情感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爱的教育”是我园本学期的特色课程,其着眼点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宽容、能奉献等品质。教师为了能让孩子在爱的教育环境中,体验爱、感知爱和表达爱,就以主题背景之下开展爱的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引领,办出我园的特色,提升办园水平。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是指在主题进行之中,教师对处于情感培养的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学习、运动、游戏及生活等活动。它突出了孩子爱的情感的激发与表达。
环节二:各年龄段带班教师谈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教师A:对小班孩子实施爱的教育首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才考虑与主题结合。学习活动中在“快乐幼儿园”大主题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无不渗透着爱的教育。
教师B: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爱”的行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游戏的特点将爱的教育贯穿于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尝试“爱”的行为。通过游戏《乘公共汽车》,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坐车时应先下车后上车,要为年纪大的人、身体不舒服的人和孕妇让座,从而激发孩子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师C:在日常生活中,创设适宜情境,让幼儿善于付出爱。如我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同伴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语,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对同伴能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感化逐渐形成了。
教师D: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爱”行为的培养。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我就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 让幼儿通过故事、歌曲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爱义。
环节三:家长如何参与支持幼儿园正在开展的主题的教育的相关活动
教师E:每逢新的主题开始,教师总是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班级即将开展的爱的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并友情提示请家长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支持。
家长A:我是中1班的家长,最近我班正开展“我的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请家长配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孩子关爱动物的情感。看到提示后,我是这样做的:我家附近有宠物医院,我就带着孩子去那里参观,还引导孩子喂小动物吃一些健康食品,拿些玩具和小动物做游戏,让孩子知道,小动物也是非常需要人关心的。并让孩子知道小动物生病了,医生是怎么给它们看病的。就这样,孩子关爱小动物的自主愿望就此悄然萌发了。
家长B:我是大2班的家长,大2班家园联系栏张贴的相关提示是这样的:最近我班正开展“有用的植物”的主题活动,请家长配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孩子关爱植物的情感。看到提示后,我是这样做的:选一个晴好的双休日,我带孩子去农家果园参观,看看地里的蔬果是怎样长成的,看看农民是如何辛苦工作的,我还让孩子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手提小工具,学着农民的样子为植物浇水、施肥呢!我的孩子爱心的获得:在劳动过程中,使孩子体会到了蔬果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以后可不能浪费粮食!我的孩子的兴趣很浓,同时也增进了亲子感情。
社区代表: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了解幼儿园当前教育改革的动态,这有利于社区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希望社区与幼儿园加强联系,加强互动。
环节四:主题背景下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过程略)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5
中国曾流行一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至今天,这个说法仍被一些家长奉为圭臬,以至于家教市场上各种与数理化有关的兴趣班方兴未艾,如速算珠算、奥数培训、生物试验课、科学兴趣班等,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幼儿编程班、少儿商学院、思维导图课程等新型幼儿培训。这一现象说明,不少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科兴趣与逻辑思维能力。那么,除了报各种培训班,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对孩子进行理科方面的启蒙呢? “码农”老爸带娃“玩”理科(王先生,33岁,软件工程师)
我儿子就读的幼儿园位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所幼儿园里的孩子,有差不多一半的家长是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俗称“码农”,我也是其中之一。
附近的小学每年都会冒出几个奥数或物理竞赛的尖子生,保送市重点中学。不少家长便“重理科,攻奥数”,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与理科有关的培训班。
我试听了周边培训机构的几次公开课后,发现冠以“思维训练”之名的物理课与编程课,使用既定的模型与方法,完全不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数理化要以乐趣与兴趣为老师,让孩子“浸”在其中,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我爱人是资深游戏设计师,她常说:“学理科的精髓是探索精神,专心致志地解决问题,并在屡屡试错中培养创造力。如果玩游戏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又何必搞题海战术呢?”
于是,我们便选择一些开发孩子理性思维的游戏,如“怪物物理”,让孩子通过程序自己“造”玩具,起重机、宇宙飞船、飞机、坦克等,都可以造。孩子利用车轮、火箭、螺旋桨、火炮、磁铁、翅膀等零部件,将金属、木材、塑料、橡胶等合理利用、组装,制造出活生生的动态实体。
陪孩子玩这些游戏,不需要父母精通物理或电脑。家长只要给孩子提问,启发他思考和改进,让他不断钻研就好。
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偶然长按数码相机“回放功能键”,惊喜地发现相机屏幕上的照片“活”了起来。于是,他为乐高积木小人们摆出一个个造型,然后拍摄并回放。就这样,儿子的第一段“乐高机器人视频”诞生了。接着,他找来几个机器人,像导演一样为他们摆造型,然后拍摄、回放,不断改进。随后儿子又编好台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为机器人配音。这种类似于小孩儿“过家家”的玩法,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教他最基础的Keynote和iMovie,让他学习移动、旋转、淡出、淡入、平移等方法。我爱人也积极支持,给儿子寻找素材,把他的动画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微博上。得到大家点赞的儿子很自豪,也对自己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趁机对他说:“我教你代码吧?这样你就可以制作自己的动画片。”儿子欣然接受。于是我教他儿童编程软件Scratch,把代码编成一个个模块,把模块咬合起来,让人物做出唱歌、发怒、跳舞、奔跑等动作。儿子将自己和小伙伴们的配音添加导入,为人物配音,让视频变得有声有色。
做动画的过程,激发了儿子的“理科兴趣”,也让他建构了科学思维。因为动画编程是一个“千锤百炼,屡屡试错”的过程。儿子经常一坐半天,就为了让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顺利衔接。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灵活性,也提升了他的抗挫折能力。
上小学二年级后,儿子被选进奥数队。我推荐他一些锻炼逻辑性和组织性的游戏与软件,比如老师教到三维图形时,我就带儿子玩一款SketchUp的画图软件,正方形、正方体、四面体……这些抽象概念,儿子通过玩这款游戏,理解得十分透彻,还能举一反三。
低年级时,儿子在科学竞赛中成绩很好。老师说:“解决一个拓展性的理科题目,需要提问、探索,你家孩子特别主动!但是,学任何一样东西,时间久了都会遇到瓶颈期,会感到枯燥。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果然,到了四年级,儿子一度感到学奥数很吃力。他在编程方面也缺乏动力,缺乏毅力。针对他的问题,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学业成功的实用手册》的书。书中有一个章节,叫“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化知识”。作者说:“最令人不安的是学生往往产生数理化课程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印象,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他们在解题时丧失应用普通生活常识的意识。”
我曾用书中的数学题目来考儿子:4块2.5米长的木板,可分割为多少块1米长的木板?儿子不假思索地说:“10块。”
儿子显然是用“4乘以2.5除以1”得到的答案。他没考虑边角料问题。仔细想想,儿子这代人比我们当年缺少动手机会和家务操作。于是,我将书中学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实践于儿子的学习中。
首先,借鉴管理学“以图代文”的办法,培养他的视觉空间技能。我教他遇到题目时先将所有条件标明在“图形”上,无法标注时可以用注释的方式。解题前,要他先画示意图,将题目复述,把题目转化为一张显而易见的图。很多时候,儿子在简图完成之后,立刻回忆起类似的题目,就会有思路。
其次,重新认识定理。对基础的定理、公式,我让儿子演算推导一番,并讲解出来。这种“自己的运算――定理记忆――重新认识定理――用定理指导运算”的过程,能帮助他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最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与化学。我常利用常见的资源带他做实验,教他使用工具箱里的多种工具。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他的空间思考能力也随之提高。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儿子渐渐突破瓶颈,对奥数有了更大的信心与兴趣。 手指速算好就等于数学好吗?(陈女士,34岁,公务员)
我女儿王聪慧就读于我们县城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幼儿园开设了“手指速算”课程,并以此为特色吸引生源。乍一看,手指速算很神奇,五六岁的孩子,能快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少家长将孩子转到这所“特色幼儿园”,期望孩子的大脑得到开发,赢在起跑线上。
女儿从小对数字不敏感,读幼儿园小班时还数不清20以内的数。她一直是“速算课堂”上的差生。为了不影响班级的公开课与速算表演,老师找我们沟通,希望我们在家里给孩子补课。没想到,我们越补,女儿越反感。我经常教她教到崩溃,她又哭又闹,连幼儿园都不想去了。
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道题,101-30=?
我问聪慧:“100-30等于几?”她摇头表示不会。
我又问:“10-3呢?”她仍然表示不会。
我伸出手指头比画着问她:“2-1等于几?”她居然还是摇头!
我不免疑惑:老师布置的题目,跟聪慧的能力相差太大了吧?这种速算方法对她数学的理解力会有帮助吗?在没有弄明白10以内数的概念的时候,就让她用手指速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不是揠苗助长?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在我县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朋友,他说:“速算就像背加减法表一样,是一种提高计算速度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数学。我建议等孩子上了小学,理解了运算规则之后再学不迟!”
我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家长们沟通,他们反映说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呱呱叫,到了中高年级就不行了。很多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又需要去外面补课,不少人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我猜测,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这些孩子可以用速算的方法照猫画虎,得到答案。进入高年级后,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这让我更加认定,所谓的手指速算,从长远看,对孩子并无益处。但我们没有转园,只是跟老师申请不做速算作业,也不参加所谓的公开课或表演。我还与家人达成一致,不以幼儿园的标准要求聪慧,而是注重生活化的数学启蒙。
聪慧只会机械地数数,却不懂每个数的音、形、义。所以,我经常问她:“洋娃娃有几件衣服啊?”她一会儿说“5件”,一会儿又说“7件”,我就陪着她一件一件地数。我还经常用扑克牌、围棋子或小玩偶充当教具,用过家家的方式给她强化数字概念。
她搞清楚每个数字对应的具体数量后,我陪她每天饭后散步,从最简单的“1+1=2”起步,有意识地自编应用题,训练她的数学思维,比如:1条黄毛狗旁边还有1条京巴狗,一共有几条狗?游乐场里有2条小狗,又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狗?我没提“加”这个词,但暗含加法的思维。再比如,我们刚才走过1个垃圾桶,然后又走过2个垃圾桶,我们一共走过了几个垃圾桶?
聪慧对5以内数字的加法比较有概念。数字一大,她就糊涂。借助一些实物,聪慧渐渐列出了“1+2”“2+2”的表达式,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然后,我鼓励聪慧自编题目。我给她一个“2+3=5”的等式,让她编类似的题目。这不仅能锻炼她的数学思维,还能锻炼她的语言能力,这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
反复练习加法以后,我们又练习减法。减法比加法训练的思维更丰富,以“5-3”为例,我设计题目:我有5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你有3支笔,我有5支笔,你比我少几支笔?车上有5个座位,已经坐了3个人,还能坐几个人?咱家离车站5里路,我走了3里路,还要走几里路……
第一个题目聪慧听得懂,越往后她就越不理解。少、多、还能、还要等词语背后体现的就是“思维”。我跟聪慧沟通时,很容易看出她是不是能够理解数学表达式的真正含义。
如今,聪慧已升入小学二年级。由于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我们介入了她的数学学习,所以她现在能够跟得上,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做得非常好。 花钱报班不如“就地取材”(周老师,国家特级物理教师)
面对“理科培训日趋低龄化”现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有所反思,前文的两个案例就很有代表性。
王先生结合自身实际,带孩子远离题海战术,进行编程与思维的训练。当然,大多数家长没有他的条件,但咱们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载体比如某种游戏或某种方法,持续不断地启发孩子,效果同样会比绝大多数兴趣班要好。
第二个案例涉及揠苗助长式的速算训练。我认为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存在“重运算,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平衡。毕竟,语文能力与理科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家长能够像陈女士一样坚持给孩子进行以应用题为载体的“数学思维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提升,入学以后对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一种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的“反思力”与“归纳力”,为将来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许多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上,都有思维导图的内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甚至将其列入了小学的必修科目。
“思维导图”的概念听起来很玄,其实非常简单易行。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不少孩子一画而不可收拾,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在次日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提醒他:“这些事件,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我从上车到把车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在美国的不少幼儿园,老师会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这是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更是孩子锻炼大脑、理清思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
此外,有一种“画泡泡”的思维导图,可训练幼儿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家长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水有哪些特点?冰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写写画画。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与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等。
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6
一、对比教材,明确创新点,转变教学思维
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规则意识教育更加凸显,注重以一定逻辑顺序安排内容,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旧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包含四个单元:《我上学了》《祖国妈妈,我爱您》《我的一天》《过新年》。其单元逻辑是时间顺序:9月入学,10月国庆节,11月学自理,12月过新年,课文之间相对独立。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也是四个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将规则意识教育分布在各个单元中,“这样做对吗”内容涉及校园规则、交通规则、游戏规则、课堂规则等,贴近儿童生活
实际。
整个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方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让他们有道德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
二、贴近生活,创设情境点,重体验与感受
新教材力图进一步改变以往教材偏于知识传递的弊端,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努力践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贴近经验、越具体、越鲜明的感知材料,孩子的体验就越快捷、越深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创设符合主题的真实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首先我们要设计预习单,要求孩子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并向父母学习方法,如摆碗筷、系鞋带、叠被子、扫地等。孩子观察了、交流了、学做了,回到课堂,他们就能分享做家务的方法和交流自己的感受,而教师除了适当适时的点评,俨然成了一个幸福的“旁观者”。课前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体会到做家务的辛苦,身为家庭成员的一名,也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部分家务活,至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关爱家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显而易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儿童视角和思维观察世界、感受世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我们呈现浓厚的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化,传递童心激发童趣,细化教学目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让孩子们有效地理解与接受,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之一。
三、运用绘本,激发兴趣,培养主流价值观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绘本,旨在让教材更贴近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孩子们对绘本有种说不出来的期待和喜欢。因此,我们利用绘本展示的情景来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把绘本和生活链接在一起,敢于思辨生活;让孩子探索绘本中的故事世界,鼓励孩子创造故事世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主流价值观,这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执教《健康过冬天》这课时,我们引导孩子自己结合绘本图画,讲讲关于健康过冬的注意事项,要求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自己该怎样过一个健康的冬天。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将绘本的内涵转化成孩子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给孩子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绘本中有很多内容包含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孩子习得。如《小猴感冒了》让孩子们懂得感冒具有一定传染性,要学会自我保护,防止被感染。
四、巧用多媒体,融入小组教学,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