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1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通常有人错误地认为,思维敏捷、智力好的孩子自然也就是一个好的思考者。其实不然,智力好的人反应快,作答迅速,但他们往往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而那些反应慢、寡言少语,甚至被指责为空想家的孩子,实际上倒可能是最好的思考者,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氛围,向孩子多提供些思考的内容。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不要只满足于他们看了、做了,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见多未必识广,熟视无睹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比如,你和孩子欣赏完某电视节目,你可问问孩子,节目表现了什么?好不好看?为什么?这样把问题提出来,就会促使孩子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时一家人可聚在一起,谈谈自己白天经历的事和体会。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极好的思考机会、指导机会。同时,家长可对孩子白天的所作所为做一个客观评价,以让其思考后去自我校正。家长还可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孩子思考后解决,比如,爸爸明天要出差,妈妈要加班,你这个星期日怎么安排呢?
再有,要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思考,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这一点十分重要。孩子的思维水平还较低,基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分辨是非美丑能力尚弱,这就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孩子看完电视节目,知道好看,但说不清为什么,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电视的情节内容给予提示说明,再让孩子回答。对孩子的一些“为什么”,在他们经过思考后不能回答的,要给予热情、耐心的解答,并征求孩子对您解答的意见。
帮助孩子思考,要注意帮助孩子找出规律,理清思路,给予适度的启发、引导、点拨;切不可一问一答,敷衍了事。好比摘桃子,不能直接把桃子摘下来递给孩子,而要让他们蹦一蹦去摘,或给他们一根棍子,一只凳子。
帮助孩子思考,意味着不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给孩子,而要让孩子打破陈规,不落俗套。孩子对某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异想天开,家长千万不要训斥、挖苦,而要诚心帮助、鼓励、支持,可能的话,让他们去实践,去验证。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把握个性;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4-00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存着一定差异。《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教育只有实实在在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纲要》中“尊重热爱幼儿”的教育原则,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下面我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到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实录:
在一次瓶子装饰的区域活动中,我观察到了三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
依依选了一只造型漂亮的瓶子进行装饰。她对着瓶子思考了一会儿,先从材料筐中选了红黑两种粘贴纸就着扁圆形的瓶身装饰成一张小脸,然后她又选了一条蓝丝带系在了瓶颈处,还要求我为她打了蝴蝶结,接着她又选了一些带小花图案的纸剪下,有规律的贴在瓶盖周围,成了一顶小圆帽。活动过程中,她未曾停下来过,直至活动快结束了,她才完成。
瑜瑜先看了看陈列出来的几只装饰好的瓶子,选了一只有小鱼图案的拿到了自己身边,然后从材料筐中选了一只同样造型的瓶子,对看范样,一板一眼地装饰起来,还不时地用装饰纸对着范样上的小鱼比划着,接着小心地画下来剪下,粘贴在自己的瓶子上。直到活动结束,她也没有将瓶子装饰好。
凯凯随手从材料筐中拿出一只瓶子,然后又拿了一堆各色的粘贴纸,有图案的小纸片,想也不想就往瓶子上贴,一会儿粘一个红色的小圆片,一会儿又将绿色的三角形粘了上去,似乎觉得瓶子上粘的东西越多、色彩越鲜艳,瓶子就越漂亮。没过一会儿,整个瓶子就被他贴满了,当然也就完成任务了。
这一瓶子装饰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幼儿不同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地加以指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以不同指导策略对待不同的幼儿。
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以为自己很了解幼儿,凭着主观的意念来判断幼儿,但实际并非如此。就以上活动而言,依依、瑜瑜、凯凯三位幼儿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具体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依依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点。在瓶子装饰活动中,她会用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判断问题,做事有条理,任务意识强,对待这样的幼儿,在指导时我对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她尝试接受新的挑战。比如:“想想看,这瓶子上还会不会缺点什么呢?”“呀,这小女孩好像少了条裙子唉。”“如果给她扎上俩小辫子,那就更漂亮了!”等等。
瑜瑜表现出保守型的认知特点。她完全按着老师提供的范样操作,而且还要做到一模一样,这样的幼儿虽做事细致、稳当,但思维局限缺乏想象力,更是不够大胆。针对这样的孩子,我先从培养她的自信心入手,鼓励她大胆尝试,用启发式的语言拓展她的思维。如:“哎呀,你这条小鱼跟老师不一样,真特别,下次我也来试试!”“老师忘了在瓶子上贴些水草了,你能在你的瓶子上添上去吗?”等等。
凯凯表现出冲动型的认知特点。他反应快,制作时不假思索,不加观察,做事不够耐心、细心,注意力、判断力都有些欠缺,如果我这时只是提醒他慢点、仔细点,并无多大帮助,需要具体提示。比如:“你这小圆片片是小鸟的头吗?那能不能再帮他找个身体?”“这瓶盖上一朵朵的是白云吗?那太阳公公在哪里呢?”等等。我还不时参与他的制作,无形中培养他做事的有序性、计划性。
每一位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也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其劣势、不足。我们即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又要弥补其劣势与不足,因材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幼儿的各种行为反应,把握其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作为指导的依据。我们必须关注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握其个性,以切合实际的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的活动。
一、把握个性差异,尊重并接纳每一个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要切身地感受孩子与孩子的不同,他们有的外向活泼,有的内敛谨慎,有的冲动张扬……不同的个性特征造就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同的认知特点。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到尊重、热爱孩子,那就必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孩子。
上述案例中,依依、瑜瑜、凯凯就是三种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同一游戏中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教师充分尊重了他们已有的个性特征,对于他们装饰瓶子的过程给予了支持与肯定。正是这种包容与尊重,使得三位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始终是快乐的。
二、把握个性差异,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与切入点,因材施教
幼儿个性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其发展需求、思维特征、学习倾向都会存在着差异,这也为我们实施适宜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要注重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和切入点。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3
但没想到的是,不少家长也跟着“脑筋急转弯”转了起来,而且还把它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特别是独创性思维的材料,就像本文中的小王一样。他认为,创造性的思维,就是“反常规的思维”,而这种“急转弯”式的练习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可以“训练一个人全方位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于是,在儿子“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向孩子传授他那非常规的思维特技”,诸如100-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1-1不等于0,而是等于2。他希望通过这种练习,让孩子有反向思维、独创思维的能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脑筋急转弯”转的都是什么弯:
1-1等于几?不等于0,而是等于2!――我说的1-1不是1“减”1,而是1“捡”1;
100-1等于几?不等于99,而是等于0!――我说的“减”就是拿掉,把“100”里面的1字拿掉,不就只剩下“00”了吗?
树上有10只麻雀,开枪打下了1只,还有多少只?不是9只,而是一只都没有!――所有剩下的麻雀听到枪声不都吓跑了吗?
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问题。细心的家长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脑筋急转弯” 练习,其实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问题A:“10只鸟减去1只鸟还剩几只?”问题B:“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你在思考问题A,而我问的却是问题B!不告诉你真正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有“脑筋急转弯”练习的根本所在。没有“问题”,还能有什么思维可言?如果把问题直接提出来,“树上的鸟儿听到枪声会怎样?”恐怕所有的孩子都不会说错。就是说,所谓的“脑筋急转弯”,真正转了弯儿的,不是“脑筋”,不是“思维”,而是“问题”。既然思维没有“转弯”,又如何能得到训练呢?因此,拿“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孩子的思维,不但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分不清常规的问题表述习惯,以及“指鹿为马”、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习惯。
本文中小王的儿子,“脑子灵,反应快”,思维的品质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小王长时间的“真传”,这孩子已经不愿意面对和解决真实的问题,以至于上了小学做算术题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成了一名“少见的差生”。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这里,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如何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了解,还没有达到把握其内涵和特质的程度,只能作些外延描述。从活动结果上看,创造性思维指有新的创建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创造性思维往往具有广泛的发散性和深度的收敛性;从人格特点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许多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主动精神的支撑,等等。
其实,即使是对一般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限。有人说,心理学将是21世纪非常热门的学科。为什么热门?因为它还有许多荒芜的领域需要开发。心理学家常常把人脑称为“神秘的黑箱”。任何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其实还知之甚少。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6-02
1 思辨能力的定义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如果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解决问题。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比如,能分辨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是思辨能力,因为仅靠经验观察就能够辨别出是鸡蛋还是鸭蛋;然而,要弄明白“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仅凭经验观察是不可以的,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打个比方,在日常思维观念里,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假如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就容易了。对某一个鸡蛋孵化出的小鸡来说,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然而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来说,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然而在这个经验层面上,还会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很显然是把概念混淆了,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是不同的。第二,假如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个问题,并打算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问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个不变的事实。不过,按照生物进化论,不管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过来,就比如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过来的一样。换句话说,在根源这个问题上,“鸡和蛋谁先谁后”必须依据这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一个问题。第三,如果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经常是指称“恶性循环”,显而易见,它是思维错误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恶性循环”呢?例如,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那是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去了解别人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做到了解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不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了解自我呢?由此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段话就是“恶性循环”,因为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却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的争论如出一辙。
2 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时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来,那是因为从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所得出的得出的看法或结论经常不一样,有可能是完全相反。例如“鸡和蛋谁先谁后”,从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事不用思考而且不会引起争的问题;而在理论的层面上,它就变成了一个不合乎情理的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就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
再者,它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要分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证明,例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你对问题所做的解释和论证要清楚明了、有说服力。
3 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有很多。本文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进行分类,思辨能力可以分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下面介绍一下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数理思辨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对数理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从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第二,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论证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经过缜密的思考而论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人文思辨也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关于人文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可能得出像“1+1=2”这样没有争议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最后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常常具有很大的争议性。第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时候,我们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拥护这一观点的重要说理方式。第三,思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好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4 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在数理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绝大多数同学的计算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其次,我们来看人文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相对较弱;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
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谈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是什么呀?学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者缺乏职业的学习观念,这就是思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例如,很多学生只是把考试取得好成绩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这些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考试,没有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监督,他们肯定不需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和观念也是他们在大型考试中发挥的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界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至于操作也就是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一个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精通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很多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优秀教练的品质。比如,综合一下知识,设计有很多解法的思维训练题,提出有效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可以就学生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发现其不足之处。很多教师都很合格,但不是每个都是合格的教练。所以,师资水平的不足是影响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因素之一,另一因素则是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都有很多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家长方面的原因。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于是,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走后门,还为孩子找最好的老师补课。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和投机取巧的心理。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可他们实际上很少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这种认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标准,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战的单一学习目标,因此学生面对考试就会紧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最后“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可避免。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为人处事有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实际上却不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而这往往会抑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5 思辨能力培养的建议
5.1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思辨能力,需要在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到正确答案,还应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尝试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在这之前,认真听课和查阅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好的教师和参考书会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引导和示范。当我们从处理问题的分析方法这个角度,再看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时,它们个个都显得活灵活现,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可谓难上加难。
5.2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要从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
笔者个人认为,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大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等;小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丈夫与妻子的沟通与对话等。这种沟通与对话就是日常生活的真谛,而日常生活则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最好的教材。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对话。然而在沟通与对话中我们要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使思辨能力能够健康地成长,这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5.3学生应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辨能力必须更新、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但他们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填鸭式”教育、没有创新等。因此,应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学、思、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学、如何思和如何做。学习是一种信念,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必须学会去独立的有意识的去培养它,能够改变目前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思辨之树将在知识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05).
[3]郝全梅, 武国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美的鉴赏;数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从教以来,我经历了四次教材变革,每一次教材的变化都督促我成长着,第一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计算难度特别大,每次练习学生老师都头疼;
第二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这是一套过渡教材,计算难度降低,分析训练难度也不大;
第三套教材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排较符合学生特点,但个别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内会有些困难,例题指导性有待提高,习题少;
第四套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这套教材首先在书皮面积上增大了,内容阅读上更清楚了,知识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知识的学习更循序渐进,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在引导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引导教师注重对孩子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一点上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应用题例题加以渗透,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读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让数学课更突出其数学本质,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只是数学题目难度加大了。
能接触这4套教材,我是幸运的,所以我也更感受到国家对小学教学的重视,教材不论再好,最终还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新课标下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我们所使用的教本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新的课程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生活化”特点,同时具有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功能。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不断暴露出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些问题:1、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们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3、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展暴露了教师知识的盲点。4、数学课改理念被误读,导致教师学科思维出现乱。面对这些缺失,我们应做些什么?前段时间我拜读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对书中刘加霞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感同身受,相见恨晚,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对教材中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 (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怎样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呢?因此在课的伊始我就安排了折纸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次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对教材中丰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化归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但其却没有明确的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总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引导学生获得公式的同时更能培养孩子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人们给予数学的美誉也非常不同: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多么美的赞誉啊,让人不知不觉的喜爱数学。我们在运用数学时它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概括、不完全归纳等。
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对称图形感知对称的美;在《圆的认识》中展示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形形的圆,感受圆的魅力。
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6
一、数学游戏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游戏对学生获取知识有帮助.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去对今后将要学到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这种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折叠, 打开之后,纸片上的折痕会呈现一连串的几何问题:比如三角形全等,对称,还有众多几何图形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子折下去,当30次以后你告诉他们,它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如果感到惊讶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进行计算,这样他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在研究三视图的过程中,如果这些课程老师在黑板上讲的话,有的学生肯定理解不了,因为没有实物作为参考,学生们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运用数学游戏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感受这其中的不同,比如可以在将各种形状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将学生们四个人一组,然后让他们把在各个不同方向上看到的画下来,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尽量可以使这种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其动手动脑的目的.
2.数学游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及思维能力
适度游戏有益于开发智力,这是游戏的共性,学生们处于生长的黄金阶段,对于游戏通常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同样也如此.许多的数学问题利用常规方式会比较难以理解,运用数学游戏则有可能变得简单,这就让孩子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打破常规,放开思路,则可能得到一种简洁的方法.这样锻炼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问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3.数学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
数学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游戏总是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趣味性越强,则越让人兴奋,越让人投入其中,就越具有挑战性.好奇心勾起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样的好奇心又为学生们对数学的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样,学习数学从枯燥的数学公式运算变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很多数学家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总是先带有好奇,惊讶的态度,然后进行探索,这神秘的问题被揭开之后,又会变得分外高兴.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通过游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深入之后会涉及到很多未知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强化当天所学的,又可以预习明天的课程,一举两得.
二、数学游戏在课堂上的应用
1.在课本中引入数学游戏
教科书一般都有引言与绪论,在其中引入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七巧板游戏,是我们智慧的先人们利用面积的分割和互相拼补的方法,结合具有相同成分的平面图形等面积的方法进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可见我们的祖先也是很聪明的.这个可以用来做拼图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图形的辨别,达到引起兴趣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在研究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课程中,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面用粉笔画出一个个展开图的话,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展开后是那样的,同样也肯定就听不懂了,这时候可以引入数学游戏,通过将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剪开,让同学们客观而又真实地看到展开后真的是那个样子,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好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方面的知识.
3.通过角色的扮演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为尊,这叫尊师重道.在传统观念里,老师是长者,是传播知识的先锋,他的位置只是在三尺讲台上俯视全班,和学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面上.老师是课堂的主人,师生之间多少缺乏有效的沟通,老师一般上完课,就快到下课时间了,学生有问题也来不及提问,学生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我们要利用数学游戏来进行互动教学,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老师,让学生面对面对学生讲课,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4.构建讨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