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经济效率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08

中图分类号:F833;F0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033-04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Economic Efficiency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35 Countries

WANG Ren-xiang, YANG Man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From the optimized angle, the existence of the best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proved.Based on this, this papers estimates the coupling values in 35 countries and figures out th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 GMM regress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sensitivity to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is larger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ly, some proposal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ncial innovation;coupling;economic efficiency

1 问题的提出

基于历史视角回顾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演变,不难发现每一次社会生产率的迅猛提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而这一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的角色[1]。但在实际情况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内在关系复杂,两者不同的耦合协调程度、不同的演化路径都将导致其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差异性变化[2]。

在此领域,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及各自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3-6],并未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性以及这种耦合协调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事实上继Schumpeter开拓性地奠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基石之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经济增长范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2]。

综合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经济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但仍停留在将三者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分析的层面,并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究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文献中也缺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关系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异质性进行探讨,因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义。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意味着两者之间的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问题均能协调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创新系统,它们系统内部的结构均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为了使两者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需要关注两个系统的耦合性,使两系统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实现相互协调。因此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着力点,实现经济效率的快速提高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借鉴物理学中耦合概念,选取世界最重要的35个金融系统所在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测算其国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量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水平提供政策指引。

2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存在性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水平”可以分为具有使用排他性的“竞争性技术”和不具有使用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技术”[7]。本文假设科技创新效应出现是因其改变了“竞争性技术”,即令科技创新资本为“竞争性技术”的变量。同时从金融发展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能够通过动员储蓄、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控等多个渠道促进资本积累[8,9],因此令资本积累活动是金融创新资本密集的,即金融创新资本是物资资本的变量。定义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生产函数为Y(t)=F(t)α・J(t)β・[B(t)・L(t)]1-α-β,经济产出Y(t)由F(t),J(t),B(t)和L(t)决定,其中F代表金融创新资本,J代表科技创新资本,B代表非竞争性技术,L代表社会劳动力数量,α和β分别为金融创新资本与科技创新资本的弹性系数。

2.1 经济效率静态最优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

假设社会劳动力数量与非竞争性技术在模型中均外生,且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为n,非竞争性技术的增长率为g;金融创新资本储蓄倾向与折旧率分别为sF、δF,科技创新资本储蓄倾向与折旧率分别为sJ、δJ。则可得各变量的积累方程如下:L・(t)=n・L(t)、B・(t)=g・B(t)、F・(t)=sF・Y(t)-δF・F(t)、J・(t)=sJ・Y(t)-δJ・J(t)。若经济产出只能流向社会消费C与社会投资I,即有Y(t)=C+I=C+sF・Y(t)+sJ・Y(t),从而可得到C=Y(t)(1-sF-sJ)。

在静态最优化分析框架下,假设社会消费C是决定社会总福利的决定性因素,即社会效用函数U(・)=U(C),则当经济达到静态均衡时,满足∫

由式(4)、式(5)、式(6)、式(7)可得静态最优化下金融创新资本与科技创新资本的最佳耦合协调比例关系满足FJ=αβ,即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协调比例等于各自要素弹性之比。

2.2 经济效率动态最优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

根据David Cass[10]的观点,若社会效用函数是劳均消费水平c的线性函数,则在时间轴t上计算总效用的泛函数为:

2.3 两者耦合协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静态最优框架下,当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的耦合比例刚好等于各自要素的弹性之比时经济效率达到最大;在动态最优框架下,当科技创新资本与金融创新资本的配比比例为各自资本的储蓄倾向时经济效率达到最大。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尽管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扩散均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同层次的金融创新或者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两者在社会经济中的协调效果也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效率。

3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效率实证分析

3.1 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指标体系

根据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11]的测算,并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从金融系统最具影响力的前60个国家中选取了包括21个发达国家及14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样本(表1)。

科技创新环境状态变量通过专利申请保护、商标申请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来,科技创新投入状态变量用研发人力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来,科技创新产出状态变量用理论层面产出与经济层面产出来。

金融创新环境状态用法律权利力度与征信信息深度,其中法律权利力度指数衡量的是对金融活动主体保护的程度,征信信息深度指数衡量的是对于有助于金融活动的信息获取程度。在金融创新市场方面,选取国内信贷、股票交易周转率、股票交易总额、国内上市公司资本作为变量。表2给出了相应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2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测算

假设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且各自的演化都能够表征为dm(t)dt=f(m1,m2,m3,...,mn),其中f(・)为非线性函数。对上式在原点处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可得上式的近似表达为dm(t)dt=∑ni=1αimi,i=1,2,3,...,n。故此时科技创新系统(J)和金融创新系统(F)各自的演化方程可写为:

f(J)=∑ni=1βixi,i=1,2,3,...,n (13)

f(F)=∑nj=1γjyj,j=1,2,3,...,n(14)

其中xi表示科技创新系统中第i个元素,yj表示金融创新系统中的第j个元素,βi与γj为相应的权重

权重数值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相应的计算过程在MATLAB R2009a中实现。。

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的概念,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的耦合度可以表征如下

C={[fi(J),fj(F)]/∏[fi(J)+fj(F)]}1/2(15)

在上式中加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因子Z,得到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为:

D=(C*Z)1/2

Z=λf(J)+μf(F)(16)

令λ=μ=0.5模型令耦合过程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地位对称。,则此时系统耦合协调度D的测算模型可以改写为:

D=[∑ni=1βixi,∑nj=1γjyj]/∏[∑ni=1βixi+∑nj=1γjyj]

*[0.5∑ni=1βixi+0.5∑nj=1γjyj](17)

3.3 模型设定

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控制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自身综合发展水平、政府消费、年通胀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12],建立基本方程如下:

PGDPit=αitDit+βitFit*Jit+γitGCit+ηitINFit

+νitTRAit+λit+εit(18)

采用就业人口的人均GDP(以1990年为基准)表示经济效率;D为计算得到的耦合协调度;F为金融创新,在实证检验中用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比GDP表示(Sassiv S,Goaiedv M);J为科技创新,实证检验中用专利申请量表示;GC为政府消费水平(政府支出与GDP之比);INF为以CPI为基准用拉斯佩尔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的年通胀率;TRA为对外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λit表示个体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以上数据除D为计算得到外,其他均来源于WDI数据库。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研究区间设定为2004~2010年。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全样本基本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第1列所示,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0.653,表明其耦合协调度确实对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考虑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会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13,14],在基本模型中引入国家虚拟变量Developed,当样本国家为发达国家时其值取1,否则为0,检验结果如表3第2列所示。发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与虚拟变量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为-1.571,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国家经济水平越低,耦合协调度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越敏感。

动态面板模型可能出现内生性、自相关、异方差性等现象,采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15,16]。故本文采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对全样本、发达国家样本、发展中国家样本进行再检验。

Acs等[17]认为科技创新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有3~5年的滞后期,故本文在模型中引入其4期滞后项。结果中可以看到,模型均拒绝了Arellano-Bond Test和Sargan Test,表明模型工具变量

借鉴Arellano和Bover(1995),Blundell和Bond(1998)的思想,采用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有效性。无论是全样本层面,还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层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其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回归结果系数来看,耦合协调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更明显,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解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较弱,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水平也尚有很大发展空间,若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社会生产效率会得到迅速提升,促进经济效率的显著增长。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测算了35个最重要金融系统所在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到的分析结果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所选取的研究区间内,各个样本层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程度与经济效率显著相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对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敏感性更高,这一结果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提升国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其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以上分析结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政策启示。首先,要从决策层加强对于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对于促进经济效率增长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因此应结合现阶段国情,全面促进科技创新投入系统与科技创新产出系统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各自的序参量对于两者的耦合协调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金融创新环境、金融创新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两系统健康稳态发展,实现可持续强耦合态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oseph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Carlota Perez.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3]Rioja F,Valev N.Does One Size Fit all? A Re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Growth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4):429-447.

[4]Jorgenson D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32.

[5]王仁祥,李敏,邓平.金融促进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研究综述 [J].工业技术经济,2008(11).

[6]王仁祥,童藤.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4(2):16-20.

[7]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0):71-102.

[8]Marco Pagano.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613-622.

[9]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37.

[10]David Cass.Optimal Growth in an Aggregat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7):233-240.

[1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M].World Economic Forum USA Inc,2010

[12]Sassiv S,Goaiedv M.Financial Development,ICT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Lessons from MENA Region[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252-261.

[13]Demirguc-Kunt A,Levine R.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Markets,and Development[M].MIT Press,Cambridge,MA,2001.

[14]王仁祥,杨曼.银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选择[J].武汉金融,2013(7):8-11.

[15]Arellano M,O Bover.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1.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2

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可以从人们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林业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以及林业科技创新的产业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

1、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现状

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林业就是“挖坑栽树”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认为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观念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林业科技投入、林业研究开发及应用水平都很低,并最终导致了我国林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

从我国的林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实际来看,我国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一直都是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这决定了林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林业研发投入中,我国政府投入比重高达70-80%,企业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林业科技研发投入资金约束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科技研发经费分配结构来看,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企业没有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活动也会受到资金约束,从而企业科技创新也会因此而受阻。

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基础研究明显偏低,这将不利于创新的形成,从而会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核心部分优势的形成。

3、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的现状

由于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林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的低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又远远低于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34%。同时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为了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既是一个林地少、林业资源有限的国家,也是一个林木、林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对林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对林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的贡献率。

2、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制约林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大林业科技总体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力度,实现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研发主体和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

林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在于林业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从我国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来看,我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以被动创新为主,目前尚未建立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其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约束。除了体制约束之外,林业科技创新还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首先是动力机制,其核心在于调动企业从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的转化,这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同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人才紧缺,我国林业发展的的关键是建立激励和分配机制,必须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料政策,为林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留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4、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体系是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科技推广这一中介,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以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增加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

总之,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新技术在我国林业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中国软科学 , 2004,(03)

[2] 王晓军.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2)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04-02

近年来,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科技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涌现。高校依托各种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营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自由的环境,期望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本文分析我国创新人才的特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设想。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科技创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形成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广博、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涉足其他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奉献新的知识、技术、工具、工艺、产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所有知识的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是创新行为的起点。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才能进行。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

好奇心是产生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备好奇心,才能推动个体去不断寻求、发现、创新,达到对未知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应拒绝思维定式的束缚,勤于不断探求未知,敢于怀疑既有现状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追求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创新活动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项创新往往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甚至是无数创新人才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历失败的打击,百折不挠,愈挫愈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保持创新的热情。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任何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很难离开合作。很多创新活动都不是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与努力。缺乏自主创造力和利他倾向的人很难和别人合作,离开了合作,就难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宽厚和善良的性格,树立利他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知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唯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并实际地参与科技创新,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必须平衡纯粹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又要服务社会。其实,无论是追求知识抑或服务社会,本质上都是创新。高校的创新,理应同时并重两种指向的创新。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种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这些措施虽然有所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课程内容滞后,教师缺少独到见解,弱化了创新能力的生成机制,创新活动效果不佳,缺乏创新成果。高校竞争,最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参与奉献创新成果的竞争。高校把握机会,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奉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否则,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失去竞争的优势和社会的支持。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水平上,表现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质量和水平方面。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人才实力的竞争。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主动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生活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其所需要的环境是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其创新活动的进展。

社会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是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环境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念和创造力具有深刻影响。应当鼓励和包容创新,以及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念。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科技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性质,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渊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的思想观念。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创新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保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激励了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但是,有时实施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应当是在保证创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时,对从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同时,重视提高创新人才的经济收入,使其具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创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国创新人才流动有时还存在障碍和壁垒,部门之间人才流动不畅通。因此,必须重视人才流动制度的建设,将之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必须为人才流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人才流动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动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些地区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晋职、评优、评奖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学历、重辈分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未完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因此,要完善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政策。认识到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方法之一,能给创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免除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要完善驱动创新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倾斜政策,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赞赏、个人贡献不会被忽略的氛围。要制定对创新人才的保护政策,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通过政策倾斜,真正使创新人才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环境支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人才成长的投入环境建设,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证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薄弱,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四、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能力,要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大力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参与跨学科的研发创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校创新环境因素众多,优越的实验条件、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机会、拥有研究自、承担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等,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多方面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保持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使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拥有良好的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校还应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使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应当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大学生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同时,应当面向世界办学,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师队伍。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学术大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扩大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学评价过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视质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环节,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尤其是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机制和办法。教学方法过死,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确定优劣。这些现象束缚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必须改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重视量的考核,也应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陈晓季.关于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06).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战略地位[J].党建研究,2001(05).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4

高等院校 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型人才

同志曾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高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接班人的必然手段,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部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学校团委的组织和引导,缺乏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在管理上连续性和督促性上远远不够,科技成果严重流失;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缺乏激情,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要多走很多弯路,成果稀少,科技含量低;资金和设备不足束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较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应用结合,使得很多好的成果未转化为生产力。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动手、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高校仍然不够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卷面分数上,导致培养了一批缺乏创新素质的“低能儿”。所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好的平台。

2.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成果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据统计,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中学生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得高校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港湾。

3.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整合科研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深入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效率。通过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也为高校和企业提高了一个好的交流平台,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企业利用创新成果提高生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如何开展高校科技创新活动

各高校应将科技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完善制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进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1.提高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将过去的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成注重动手、注重实践、注重能力培养的新时代观念。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将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工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努力在全校营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围绕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广大学生能充分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活动的大量举办使学生得到了科学研究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激励制度

制定并完善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学生自觉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学校制定相应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方法。如在奖学金及推免制度中,科技创新占据相当比例,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计算,在晋升中,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制定科研项目答辩制度,中期检查制度,考察制度,学校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大考评力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得科研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3.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搭建创新活动平台

2002年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确定“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科研团队的分散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以及成果经验的交流,束缚了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创新基地的建立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并为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良好的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基地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坚强后盾,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物质、资源等全面保障,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健康成长。

4.加大与国外高校及企业的交流合作

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校内,而应该进一步扩宽自己的眼界,更多了解世界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世界高等学府进行联合培养、到其他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吸收好的创新知识、文化,丰富科研创新成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真正了解企业所需,使科技成果实现实际应用转化,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

5.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要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探索创造相结合;校内平台――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相结合”三个“三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出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水平接班人。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50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也必然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林业技术创新也必须顺应发展,利用创新手段构建更加完善的林业环境。

1 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我国大部分林业产品还在沿袭以往传统林业产品的品种以及种植方式。由于传统林业产品繁衍周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弱等缺点,使林区林木存活率以及成材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大了林业发展的资金成本。所以品种的更新换代不仅可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为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林木成活率低、授粉率低、光照不足、品种单一等问题十分险峻,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对林木的水分、日照等都不能做到精准控制,急需改善林区管理模式,融入数字化、科学化管理,林木能产生最大效益,使林木管理人员对林木问题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

2 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2.1对林业技术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不能完全从传统“靠天吃饭”的林业经营理念中走出来,很多林业部门以及林业工作人员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得不到普遍认识和利用,忽视了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研发,这种意识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林业技术的应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一直以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依靠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研发,外加研发经费不尽合理,导致与林业的实际情况和林业企业不能有效地结合。在林业的科技创新中,应结合林业城市当地实际情况,以林业企业为主,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把林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达到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化、经济化的目的。

2016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在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力争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_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虽然成果转化率在不断提升,但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70%以上的水平。此外,我国的林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3 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完善改革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解决林业技术创新问题,首先要解决森林资源危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完善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就无法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林业产业技术驱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了林业技术与林业经济的严重脱节,使林业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滞后,矛盾突出。因此未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提高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林业科技方向,将市场经济导向与林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分为总体科技创新以及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总体上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局部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林业状况,建立专门的科技部门。

3.2 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3.3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