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1
从1998年至2006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基本设施和教师队伍还远远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需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鉴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注重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部推出了精品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与制度,促进地方和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五年建设1500门以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主的国家精品课程,建立起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批准国家精品课程1139门。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1108门,按照分类体系,本科的13个一级学科类的课程分布情况为:哲学8门;经济学37门;法学29门;教育学25门;文学73门;历史学15门;理学172门;工学268门;农学52门;医学95门;管理学62门;文化素质类课程14门;“两课”类课程16门;高职课程242门。此外,还有军队院校国家精品课程31门,并由此累计带动起省级精品课程超过5600门。据统计,2006年1至12月份,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的日均访问量超过10.06万人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网站2006年全年(217门课程)日均点击64.3万次。
在教育部与英特尔中国大学合作部的协力推动下,2006年教育部与英特尔共同签署未来五年合作备忘录,根据安排2007年教育部与英特尔合作实施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在体系上已经非常完善,如何在现有的精品课程体系之外,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精品课程设计中,学科分布不平衡,尤其是计算机学科,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太快,开设课程满五年的专业课程才能评精品课程,有可能导致课程的老化与过时。
另外,新兴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经费还存在缺口,例如最新推出的多核计算机,如果高校去构建一个四核计算机的实验室,需要的经费投入是相当客观的。如何让第一线的教授们能迅速掌握新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这是对计算机学科精品课程教学设置的一个挑战。
二、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选题
针对IT领域知识更新快速的特点,“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选择了最新的多核技术为切入点。众所周知,多核处理器技术是当前高性能微处理器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以Intel为代表的国际主流微处理器厂商于2005年起,已成功推出了多款双核和四核微处理器系统,应用领域也从高端服务器向桌面系统延伸。2007年2月展示了80核的计算机,按照英特尔的技术路线图,三年后的主流计算机可能是128-144核,这对计算机系统技术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Intel等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多核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想象,多核技术将带来业内硬件和软件设计理念和方法上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多核时代的到来无疑揭开了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如何充分发挥多核处理器的性能优势,已经成对当前软件产业的重要挑战。
多核的出现就意味着以前单纯比拼处理器主频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更强调多个任务的并行处理能力,而不是以前所追求的单任务处理能力。充分利用多核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有三个步骤:更新、提高效率以及优化软件。首先是更新处理器,然后充分利用多核技术,来提高电脑平台的效率。采用多处理器的服务器已推出多年,多数软件可充分利用附加的处理器、多软件线程以及多任务计算环境,多核技术为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高性能和可扩充性。第三步是软件优化。将多核技术作为一种无需增加功耗与热量,就可获得更高性能的有效方式。这些迫使在多核环境下的软件研发向并行化方向进行。
在传统的软件设计方法教学中,还没有课程能充分指导学生掌握多核处理器软件设计的方法,这直接制约了多核处理器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因此,将多核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学生就业有“滞后性”的特点,而教学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所有多核相关课程的开展也是现实的必然。
由于多核引入课程体系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单独开设课程,一种为改造现有课程体系,因此在设计本精品课程,将申报范围分为两类:
计算机基础类
应用实践类课程
计算机基础类为改造原有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内容,引入最新的多核技术。考虑到目前以下课程与多核最为紧密,因此选择这些课程计算机基础类重点支持的课程,其课程为:微处理器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技术。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往往有很长时间的教学历程,因此要求这些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三年以上。
应用实践类课程是指新开设或者拟开设的多核课程,因此对该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历程未做限制,鼓励各高校积极应对新技术的发展,迅速引入多核技术。这一类课程重点支持多核应用系统开发实践、多核程序设计、并行计算原理与实践等内容的课程。
三、精品课程评审设计
精品课程评审的主要目的是支持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提升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本次“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鼓励各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评审指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考核的是课程本身是否符合精品课程的要求,从教学的环节对课程进行评分,另一部分是从课程是否已经与将会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内容来评判。
对于做IT的教师而言,2005年推出的多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若是不能将自己的新知教会学生,只教育学生若干年前的计算机系统,显然对不起高校的社会责任。我们需要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评分总体指标包括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资源、课程推广情况、课程特色等,并进一步细化获得了完善的评分标准。
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上突出了是否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是否既包含经典基础理论又及时反映最新的发展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上突出了是否重视动手实验,能否发挥主流硬件的能力。
四、大学对多核课程的响应情况
大约40门课程申报本次精品课程,其中75%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引入多核技术的课程以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方向为最佳,能介绍计算机硬件基础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双核硬件与相关的技术。微机原理与嵌入式课程也是众多高校的关注点,原来的教学大纲大部分是面向奔腾三或奔腾四,较为容易的转到双核Core 2平台上。操作系统也是一门较容易集成多核内容的课程,尤其是多核处理器调度、多线程等技术,都紧密结合了现有硬件平台。
实践类课程大多都是单独开设的多核课程、并行计算课程,基本上能够单独开设这些课程的高校,对多核技术的把握都能恰到好处,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能非常贴切地介绍现阶段应用多核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开设实践类课程的专业,还局限在计算机与软件专业,还没有普及到自动化、电子工程等其他专业。
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高瞻远瞩,早在2006年就认识到多核将会是主流,去年就建设了多核的实验室,大部分的规模是100台双核计算机,为课程的开展创造了实验环境。
高校除了在硬件上投入以外,还积极在师资培养上进行投入,大部分高校都派出老师参加多核方面的师资培训,有力地保障了课程开设的人员与梯队。
多所高校针对多核编写相关的教材,显示出大学教授们的前瞻性很强。由浙江大学等五所高校合作编写的《多核程序设计》教材,将于今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也将会补充目前教材方面的不足。
五、总结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2
关键词: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理念是建设的先导, 没有一流的教育理念,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材等, 课程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并走在同类课程的前列, 成为“精品”。对于 《企业管理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改革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
《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是经济贸易类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课程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它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金融、会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主要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展开调研,认为高职高专的《企业管理基础》课程内容,应从适应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主要目标进行改革。
1.完善案例库建设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借助案例库,教师把社会现实的管理案例带到课堂上,通过案例来讲解理论,让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2.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管理学部门,全方位地感知管理学的实务。在这方面,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管理学部门共同建立管理学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推进。
(2)校内模拟实践教学
①角色演练法
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时,我参考每年用人单位到我校录用毕业生的面试的真实场面, 设计了模拟校园招聘面试情景:某公司到校园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初级管理人员, 同学以考官的身份和应聘者的身份参加面试。角色演练过程如下。
首先,面试演练前准备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大组, 每一大组的同学代表某个行业公司的招聘者和应聘者, 不同的大组代表不同行业的公司; 每个大组选出若干同学组成校园招聘小组, 选出组长一名, 其他同学作为应聘者。然后, 招聘小组调查收集所模拟公司所在行业的背景资料、到相关的公司了解管理岗位设置情况;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 讨论并拟定各基层管理职位及其在职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主要能力, 并按照重要程度顺序排列; 并写出校园招聘面试题目及其评分表格。
其次,面试演练
校园招聘小组根据初级管理岗位面试题目面试相应岗位的候选人,并按照相应的面试评价量表打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之后, 校园招聘小组组长讲述毕业生在校园应聘时如何给校园招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色演练内容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全然假想的。不管是那一种情况, 都要求学生一定要进人角色。任何做戏的感觉都会使角色演练的效果大打折扣。
②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
计算机模拟实验目前主要用于定量决策方法模拟实验, 也就是应用相关的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定量分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只介绍最简单的软件操作法。运用计算机模拟决策, 使同学更加深入和熟练地掌握各种决策方法, 并提升采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师资
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具有一个配置合理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除了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外, 其结构组合也极为重要。首先, 在年龄结构上要形成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 这对推进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在学缘结构上, 既要有教学水平高的主讲教师, 也要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与实训教师, 在保证专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同时, 也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 使课程中各个环节有效连接,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最新发展保持同步。
总之,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 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优化师资结构, 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石冬冬: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2]余国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
[3]朱存梅: 谈学习型组织创建中的游戏培训[J]. 技术经济, 2005,(3): 18- 20.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Think and exploration for 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vocational for the computer class professional
Shi Baohui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most all of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professional of computers.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s course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ranks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integrated teaching
2003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而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因此,我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将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
2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实现“五个一流”,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双师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兼职教师,并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IT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及时反映IT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另外,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企业职业岗位调研,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工程技能培养的要求,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引进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图1为与H3C公司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型。
(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在IT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将一个以企业案例为背景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经过加工和设计成为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任务项目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组织需要在实训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6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以网络安全产品配置与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在“安全网配置与管理”项目中,通过了解安全网关的基本原理(了解企业的安全需求)选择安全网关部署方法(制定安全的策略)制定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部署方案(制定实施安全方案的计划)进行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施企业安全方案)检测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配置(检查配置的正确性)项目验收与答辩(评价完成情况),通过6个步骤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但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行业标准、理解操作规范,严格按企业工程规范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学生进行答辩讲述自己(或小组)的方案及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安全网关和网闸配置与管理的全面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
(4)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教材建设中,必须注重精品意识,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开发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以保证让精品教材走进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作用。
在精品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在充分理解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根据课程方案中的项目设计,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教材,将理论知识的解析融于项目实训过程中,做好精品教材的建设,同时开发项目指导书等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料,主讲教师自行编写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
除了教材建设之外,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多种形式的,既要有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又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电子图书、资料库、在线测验试题等,要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及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园网的环境免费开放,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在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安全与安全类IT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以仿企业环境的方式进行了实训环境建设,从而方便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工作组式的教学环境设计,方便了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每个工作组具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能满足学生2~4人组进行操作,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图3为我系已建成的仿企业环境的网络安全实训室,这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6)考核与评估体系建设。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我们将原来以理论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核的方式,即理论考试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重点是对学生课业的考核,即项目设计方案的撰写(课业报告)、项目实施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完成项目后的答辩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7)机制建设。精品课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同时对承担精品课程试点教学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
3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导致许多教师抽不出足够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因为生源基础较差,组织难度较大而无法实现。
(2)校企合作难度大。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有企业参与,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但由于国家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法相关政策,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全力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谈不上作为兼职教师授课了。
(3)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培训,部分老教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另外,部分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质量意识淡薄,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线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对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
(4)对精品课程指标体系解读不够。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每个二级指标都设有观察点,在学院计算机类精品课程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上交的资料没有体现“精”与“特色”。
(5)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费用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是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应以IT类职业特点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注重学生新技能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要认真研究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析每一个观察点的内涵,即①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②教学条件的权重逐渐降低;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稳中有升;④教学效果的比重稳中略降;⑤课程特色逐步强调学校政策。
另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院有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学院领导的支持,更需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有敬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及新技术的获取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市场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分析,随时引入新技术,更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开放创新思维,力求在“精”和“特色”上做出成绩,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人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得到高水平人才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及重点行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多层次、实用型、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人才。推动信息化教育,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一、学历学位教育
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科院校740所,其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院校有598所,共有847个专业点。从2002年到2007年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历学位教育情况如下表: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到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278万人,包括专科层次134.2万人(占48.2%)、本科层次133.2万人(占47.8%)、硕士9.4万(占3.4%)、博士1.8万人(占0.6%)。
目前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多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高校设有信息类专业点总数11280个,其中本科专业点4222个、专科5517个、硕士点1220个、博士点321个。2002至2006年,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分别以平均每年11.6%、43.8%、17.2%的速度增长。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的精神,实现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关键行业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立了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立了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化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信息人才社会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信息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仅2005年,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就培训68万人次。其中,有21万人次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以上参考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有27万人次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的自学考试;19万人次参加其他各类培训认证考试。
信息产业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建立了50个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全国建立了109个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发并颁布了39个国家职业标准。目前共培训考核技术工人、职业学校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32万余人,26万余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各个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区)、直辖市一道,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数已超过200万人。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举办证书考试,如微软专家认证、SCO资格认证、CISCO资格认证考试等。国内开展培训认证的知名企业有北大青鸟、清华万博、大连华信等。
此外,有15万人参加了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制图等单项基本技能培训,对推动全民信息化普及,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也为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06年,1200多所普通高校和444所独立成人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夜大、脱产)在读学生455万人,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近950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0万人次。截至2006年底,67所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540万人,毕业人数260万人,在读学生280万人,年招生100多万人。教育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面向农村招收学员5.6万人;面向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士官学员6万多人。
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参与校内或校际共享;投入使用的各类网络教育学习资源2万多个,使用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注册教师16.3万,覆盖21个省,建立183个教师学习中心,开发了近600门网上课程,帮助建设30多家地方网站,中央电教馆资源达1200G。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的200多座城市,联网单位1800多个,用户2000多万人,国际出口带宽超过3G,与国内其他互联网互联带宽超过10G。逾90% 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基本覆盖中西部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初步建成了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100多家大学图书馆参与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后者已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资源总量超过180T字节。实施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数字化100多万册中英文图书,并提供互联网上的共享服务。建成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过百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进展顺利,56所高校的561台仪器设备信息上网。
五、信息类教材和课程建设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434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领域中最核心的工作。在计算机领域中任何好的创意和设计,最终都要通过高水平的程序设计实现,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制成品和产品[1]。C语言是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课,其简洁、直切计算机底层的特点使其经久不衰,许多最核心软件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但是,在高校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学多采用集中式讲述,语法讲的多、注意事项一堆,而忽略程序的“设计”过程;相关知识联系不紧,举例死板单一,过于依赖教材;教材不精。结果是学生学了不会编程、不会应用;考完试就忘,学习兴趣淡化;学生不明白却又问不出问题,所以C语言往往成为高校中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
1 精品课程简介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教育部后又设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培训,促进质量工程各项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笔者在培训中心学习哈工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深受启发,结合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认为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融入C语言教学,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 C语言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C语言教学的启示
2.1 兴于梯队,重在管理,形成和谐的教学梯队
建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授副教授为骨干,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建立“责任教师—主讲教师—一般教师”层层负责的教学责任机制。实行教师“竞聘上岗”,对教师进行试讲考核、上机编程考核等,规范C语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提高讲课水平;建立教学排行榜、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网站论坛,收集学生对教师授课和指导实验情况的反馈意见并分析改进教学;例会上表扬贡献,交流经验;对年青教师坚持信任、放手、支持、体谅的原则,积极发挥个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梯队的每位教师做事主动、乐于奉献,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形成了和谐的教学梯队。
2.2 成于教材,精在资源,建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支撑环境
组织教材建设的队伍,要求成员热心教学、乐于奉献,并具备较高的水平和经验;尤其要征求学生对教材的意见,作为改进教材的依据。教学时应考虑两类学生:一类针对大部分学生,应对教材上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使其掌握基本语法,以解决一般类型的问题,概要性地讲解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的实例。另一类对比较突出的学生,给出一些ACM竞赛上的相关问题,介绍解题思路,使其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带动其他同学,增加编程兴趣。
教学支撑环境建设也是教学成功的一个法宝。如建立面向教师的精品课程网站,统一管理、共享教学资源;面向学生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编程作业在线评测、雷同程序自动评判、网上论坛等功能;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年度创新项目协作开发平台;实验中心网络教学网站,将教学与实验融为一体;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网站等。另外,多渠道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3 积极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开设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以典型实例驱动教学,建设了题库和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在传统教学中,提交纸质作业不环保,批改量非常大,因此作业必须电子化。收作业时,采用课程管理系统(如Moodle)实现在线布置、在线收缴打分、打包存档等多项功能。自动评分系统能方便教师又公平合理,受学生欢迎,能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多主观题,少客观题,考查理解力和应用能力,而非背诵能力。为鼓励创新,专设创新学分,开展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的年度创新项目。以“挑战杯”、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为牵引,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2.4 淡讲课、精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表1所示。
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听讲(Lecture) 5%
阅读(Reading) 10%
视听(Audiovisual) 20%
演示(Discussion) 30%
讨论(Discussion) 50%
实践(PracticeDoing) 75%
教授给他人(TeachOthers) 90%
表1 学习活动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以听讲为主的传统方式,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仅有5%[3]。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有体会:教授一门课的前后,对课程的理解完全不同。所以教学应多采用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提倡“淡讲课,精作业”,即把作业作为教学的核心手段,授课是作业的支持、补充和深化。作业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留存率高、利于能力素质培养但极易被盗版。有挑战的作业可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让教师更省力。所谓“有挑战的”作业,是指必须通过查资料、苦思冥想、动手实验等,才能找到答案的作业。题目要尽量有趣、难度大且先升后降,让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平时学习上,期末反而轻松;不拘泥于“讲过”的知识,让作业在各方面给学生成就感;作业分数不低于总成绩的50%,沿课程进度均匀分配,及时评分,避免学生到期末突击。
2.5 学会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实际编程演示互动的教授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对编程演示的过程兴致很高,为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在编程过程中会有意设置Bug,当程序的运行结果与期望不一致或出现异常,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此时可让学生分析问题。此外,也可通过展示学生程序,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例来自:教材、习题、参考书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中物理中的常见算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非越多越好,应到能不指导就不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给学生互相讨论的机会。这既解放了教师,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结语
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建设中,我们学到了应教、学、练相融,教、学、研相长,形成课堂上精讲、课后作业在线评测、网上考试编程实战、课外创新实践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解决高校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偏重语法讲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BrianW.Kernighan,RobPike.程序设计实践(双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2]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45-48.
[3]王声萍,段淑平.开放教育,让师生共同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5):78-80.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重点教改项目“计算机语言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现”(项目编号:J080513)。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计算机 公共课 改革
0 引言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受社会应用需求欢迎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1 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必要性
1.1 目前现状与思考
1.1.1 中学信息化教育与高校计算机课堂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迅速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逐步落实、以及海南省在2007年率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使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受到了新的挑战。集中表现在:第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面向的主要是全校的新生。由于各地经济和信息化普及程度、家庭教育等不同,个体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及学生性格的差异较大。第二、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得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下移到中小学,学生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已经掌握的内容缺乏兴趣。
1.1.2 工具性教育与课程设置问题的差异 我国广泛开展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时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比较短,部分高校制定课程体系时,没有对计算机系统的内涵与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制的系统总结与研究也比较少,早期制定的部分计算机公共课课程设置和早期出版的部分教材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式。
1.1.3 部分就业难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强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不能快速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在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再“培训”,这就使得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毕业生找工作相对较慢和难。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需求,部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专门人材,培养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什么程度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
1.1.4 普及与提高教育的实施 目前,对于个别计算机能力较好,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往往找不到开设的相应课程,而目前开始的部分必修课又因为熟悉而缺乏兴趣,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困境。
1.2 必须改革 介于目前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只有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学校传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2 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设想
2.1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科和专业不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技术三个层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已逐步向中学转移。在不久的将来,由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的巩固、家庭普遍使用计算机与接入互联网、各种远程教育的发展及新生计算机使用能力普遍提高,国内大学也会与现在的香港和国外的大学一样,不再开设如我们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学习对象基础发生变化,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出变化。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建议继续将计算机公共课分三个层次,只是在层次和内容上进行调整。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公共基础层次。这阶段,目前继续过渡性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直至取消或调整教材内容适当延长开设;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计算机工具应用教育层次。在这阶段进行学生本专业工具软件的获取和学习;第三层次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兴趣选修层次,为学习能力比较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学提供各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选修机会,如各种程序语言、数据库和计算机硬件等课程。
2.2 加快与更新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要素,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提高了、课程设置调整了,加之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必然要求相应教材与时俱进的更新内容和升级版本。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有适当的教材予以配合使用,作者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马乐等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要求新编写并于8月份出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并在教材中增加了学生喜欢的网页设计和office家族新成员动态表单设计与填写软件infopath部分,给教材赋予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在深入调研和对学生入学计算机掌握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紧跟目前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自编新教材和各类优秀教材的使用必将在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建立基于网络的立体化课程 基于学生个体入学水平差异、性格差异和学习习惯差异比较大的情况,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每个个体的需要。为此,可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基于纸质教材的课堂讲授——网络远程教学与资源平台(包括多媒体教材、网络视频课件、重点难点讲解、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管理模块等)——网络智能测试平台(包括智能考试系统、成绩跟踪分析系统等)——模拟任务实操”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课程。
2.4 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课内外结合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等,并积极探索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立体化课程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改革考试制度、推行教考分离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传统考试制度以纸质试卷闭卷考试为主,容易淡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脱节。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加之中小学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高校教学用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建设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继续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切实际,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考分离的核心是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同时,教考分离能有效避免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打分的弊端,有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建议在第一层次教育中建立以题库为主,使用智能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的教考分离式“通过性”考试。通过性考试可以学校自主设置题库进行,或和省级以上相应计算机类考试认证结合使用。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学校安排,在课程开设前或课程学习中途申请通过性考试或参加学校指定的相应计算机省级以上等级考试,通过考试则从确定通过之日起免上相应课程。在本届组织的“通过性”考试未过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届学生的“通过性”考试,毕业前的第二学期末未通过考试则不能顺利毕业。
2.6 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实施,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加之采用新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须切实做好教师培训、深造、管理与激励等工作,确保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际操作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7 加快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公共课改革中,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教改质量。
3 总结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仍需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保持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更好适应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改革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