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1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一、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生物;学习;思维障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75-01
生物学科本来是一门与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学科、也是学生们兴趣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初中的生物知识大都是一些浅显易记忆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并不觉得有多难,但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学生感觉到生物越来越难学,说难不难、说容易却总是得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原来建立的学科兴趣和探究热情就会逐渐消退。
一、思维障碍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在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以下问题:
1、概念、定义的混淆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概念清则思路通,而学生往往是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所学概念的影响,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性混淆,如:把蘑菇当做植物、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等,另外,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同类概念相互干扰,也是混淆的主要原因。如酶与激素、单倍体与染色体组、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等等。
2、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一般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对生物及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严重不足。像常见植物的形态、家禽家畜的习性、农家肥和一些动物的捕食关系等我们觉得是十分具体的事物在他们大脑中却十分抽象。如:不知道鼬就是黄鼠狼,当然就更不能准确画出食物链与食物网以及相关能量计算问题。
3、思维定势带来的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具有双重性,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思维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解题错误。如对单倍体育种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光合作用中有关二氧化碳是吸收还是利用等问题。
4、忽视对教材知识的阅读和记忆形成的思维障碍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高中生物有半文半理的感觉,要想考个理想的成绩很不容易。这是因为高中生物中基本概念多,相关知识散布于各章节中,不少同学因为平时不注意记忆和积累到后来会觉得生物知识内容越学越繁杂,由于记忆的缺陷造成后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难度加大,从而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如由于对减数分裂知识的模糊造成对遗传规律理解困难、尽管学了不少生物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则不知去“想”哪些知识。
二、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1、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运用生活实例,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将概念图解化,构建知识网络,建立概念组(如把遗传相关的概念整合在一起)、精选概念习题等。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我们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当然,除了课堂上教师正确引导、讲解之外,学生还需通过记忆、反复练习,增加实践的机会,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进而形成科学的生物学体系。
2、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实验课、课外活动等,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努力让学生最大程度的获得感性认识,也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更多的展示给学生相关信息,以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学习原核生物时,除了利用书中的插图外,当然可以看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形成对原核生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总结出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等理性认识。
3、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性。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接触缺少信息、信息冗余、信息隐蔽的题目,分析区别形似质异的题目,使学生逐步提高对题目中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可设计变式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型习题和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解题训练。要指导学生适时的进行解题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3
关键词: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学课程标准 概念教学 观察 调查 实验 探究 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教学之本,要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的基础上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悉心的指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逐渐达成,是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时学生所学得的、能力提高的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学生内心的感受,它是学生通过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在全县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调研中了解的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记忆,从而达成知识目标
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多,知识含盖面广。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义务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分成了10个一级主题,归纳了50个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就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来组织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这些重要概念,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外形上有所不同,再纵切开后做进一步比较,他们就会发现这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上还有较大区别,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两粒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逐一比较,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不同,加强了对两种类型种子结构的记忆,同时老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区别点:单子叶植物种子是一片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是两片子叶,无胚乳。这样就使学生对“种子植物”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调查、探究”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达成能力目标
(一)提供实材,引导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生物学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训练观察的方法,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具有优越的条件,可以让学生亲临自然,接触生物。比如在教学“水中生活的动物”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察鲫鱼,让他们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运动特点以及在运动中胸鳍、腹鳍和尾鳍所起的作用,引导他们归纳出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并概括鱼类的主要特征。这样经过仔细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调查是生物教学中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生产和生活的课程资源,认真做好调查,例如,在组织学生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时,我们有些农村学校,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制订调查计划,然后把教学班分成小组分别到当地养猪场、养鸡场等去参观,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实践,学生对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人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因地制宜选择材料,组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十个主题之一,我们要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参与和体验科学,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形式要灵活多样,要符合探究原则,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探究材料和制定探究方案。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鼠妇不容易抓,我们可以改用蚯蚓(因为蚯蚓的生活环境也是阴暗潮湿的地方)。我们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时,要设计将鼠妇(或蚯蚓)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另一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放在明亮的环境中(对照实验必须控制唯一变量)。我们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设计是否符合探究要求,要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教学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三维目标所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基础知识与情感目标的要求,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科学素养为目的,将完成情感目标和基础知识目标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和生物圈》的教学中,首先对生物和生物圈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开始,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提出的问题,再利用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了解了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认识到爱护生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4
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以主题、实验、任务等形式开展)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程追求的是满足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可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苏教版必修3教科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中关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展示了科学史上的4个实验,依次推进,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充分理解实验的设计目的、准确分析实验现象、合理推导实验结论,这也为继续探索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好素材。
与传统生物学教学相比,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学能更直观地展示实验内容,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教学片段
2.1 教学片段一
学生课前自学达尔文实验,理解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的关系。
达尔文的实验起源于对植物向光生长的研究,学生对向光性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一现象”的层次;另外,学生也没有认真实际地观察过胚芽鞘,对相关实验涉及到的材料如琼脂、云母片等的作用不太了解。所以,对达尔文的经典实验的学习,采取课前自学微课程的学习模式,学生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达尔文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过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自学结果。
师:在达尔文的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生:金丝雀草的胚芽鞘。
师:达尔文是如何解释向光性这一现象的?
生:单侧光照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向下运输到伸长区,由于这种影响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生长就快于向光一侧,所以会向光弯曲。
师:从达尔文的实验中,大家看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外因和内因是什么?
生:外因是单侧光照,内因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
师: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在哪里?你可以用什么更直观的方法证明吗?
生: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学生介绍实验方案:用记号笔在胚芽鞘上标记,然后观察胚芽鞘各部分区域生长距离的变化,来判断胚芽鞘生长部位。
教师肯定该生的思考,再进行补充,完善该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师:达尔文有没有真正解释向光性的原因呢?达尔文提出的“影响”是尖端本身还是某种物质呢?如何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但它为什么会弯曲生长?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2-39实验和图2-40实验,帮助学生理清物质(多、少)与生长(快、慢)的关系,理顺“尖端放置位置下部物质多少下部生长快慢”的逻辑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在黑暗中进行是为了消除光照对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伸长区分布的干扰。结果说明“影响”在尖端下段分布不均造成弯曲生长。
2.2 教学片段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证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并引起胚芽鞘的生长。
师:詹森和拜尔的实验解决了达尔文实验中的哪些假设?
生:两个实验说明了达尔文提出的“影响”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并且这种物质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师:如何确定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并引起胚芽鞘的生长?请大家设计证明尖端确实可以a生某种影响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的物质的方案。
教师提示:如何选择实验材料?用什么做“载体”?如何得知载体上是否有这种化学物质?画出你的草图与同学进行讨论。
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解释设计方案。
生:这个实验中的不同之处是琼脂有没有和胚芽鞘尖端接触。没有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的琼脂没有使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而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的琼脂使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这说明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来自于胚芽鞘尖端。通过B组的实验,可以排除琼脂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
师:除了这位同学的设计以外,其他同学也有不同的设计,那你们的方案是否还存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呢?请大家跟随我一同观看一下当年温特所做的两组实验的视频,然后依据温特实验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
学生利用IPAD,观看温特的经典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师: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请利用温特的实验结论解释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并与达尔文的解释、詹森和拜尔实验的解释相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生:该设计能排除琼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实验中只有“某物质的有无”为单一变量,充分说明了的确是胚芽鞘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
生:第二组实验又充分说明了单侧光导致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从而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以上过程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温特实验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同时,学生能更熟练地分析复杂问题。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让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的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使其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逐步培养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3.1 微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萨尔曼・可汗发现,通常学习中有“瑞士奶酪式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这个“间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掌握新内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问题是不同的学生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要学生快速向前,而不管他们面临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并不断叠加困难,形成“学困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具备“向光性”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必修2初步学习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习能力上,高二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强而抽象理解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经典实验的设计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多年心血,学生在40 min内真正理解实验设计,体会实验严谨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微课程的形式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观看教学视频,有助于更好地内化知识。如果忘记了较长时间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直至掌握。教师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微课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并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经典实验较多,为了充分让学生领会科学家的实验意图和科学方法,特别是达尔文的实验,所以对这部分内容以微课程的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反复观看实验的方法与分析来理解达尔文的实验精华。当学生初步获得实验设计的能力之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詹森和拜尔实验、温特实验的设计思路,学会控制变量,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新的情境中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
微课程教学的介入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划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课前阶段,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自主学习检测单,开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配套资源――微视频。而此阶段的学习时师生不在同一时空,学生是完全自主学习的主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和其他W习资源,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在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处在同一时空,学生接受检测,开展探究,以完成展示学习作业――引入新实验分析――质疑和阐释――总结反思的一体化学习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作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问题引导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本节课以微课程应用创新了以往科学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导学一体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升了学习绩效。
3.3 微课程与其他教学策略综合应用丰富了教学策略的内涵
本节课中,微视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承担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变量、探究过程演示的不同功能。而对于高中生物课堂而言,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以外,还要通过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重要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以及在生物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提高观察、动手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达成并不能只靠微课程一种模式来实现还要通过讲述归纳、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方式来实现。本节课最后,教师利用画板图的形式在白板上边画边导出向光性原理,理清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核心概念。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微课程只有和其他教学策略进行综合,才能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受限于教师制作微视频的水平、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等,要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明.支加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中的教学问题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6(5):34-36.
[2] 黄璐璐.基于不同功能的微课设计――以“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9):52-53.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5
1 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以下简称《标准》),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
基于《标准》的这一理念,本节课将学生熟悉的水果催熟问题与教科书中还原糖的检测实验相结合,定量测定实验数据。学生亲眼观察到香蕉由绿色变为黄色的生命现象,并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科学概念中列出了“测量”“实验”“模型”等,本实验以此为启发,着力于定量实验与模型建构。在定量测定数据过程中,学生学会原始数据的处理与转换、标准曲线的分析与比较、异常数据的分析等,制备各种模型的建立。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并深刻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酶、基因表达等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本节实验课的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2 实验教学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基于浙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的拓展,教科书实验是定性分析,本实验进行量化,采用定量分析的数据更具说服力。本实验教学也依据《标准》必修3第一章具体内容标准“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融入香蕉业普遍采用的乙烯利催熟香蕉的操作。测定还原糖的方法则借鉴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选修一第三部分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中的活动建议:尝试用比色法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本实验采用本尼迪特试剂作为显色剂,反应并比色,采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数据。本实验既源于课本,也是课本实验的融会贯通与升华,是对教材实验的再处理。
2.2 学生分析
本实验的操作者是高二选考班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生物全部的必修知识,完成必修模块要求的所有实验,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学习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析实验原理,实施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分析数据,联系相关生物学知识。
教学难点:
(1) 处理数据,将实验数据转换成坐标系。突破策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制备标准曲线的原理,将实验数据对比标准曲线进行计算。为了降低学生处理数据的难度,用办公软件Excel设计好实验数据的转换函数公式。建立坐标系时,引导学生用描点连线法,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
(2)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突破策略:用比色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学生操作起来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培训实验操作,培养教学小助手来操作电动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节约部分时间。同时注意加强各小组内学生的合作,如研磨时,要求每个学生研磨一组,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乙烯的作用与产生部位;辨别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评述与实验相关的酶的知识、基因表达、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含量;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尝试建立还原糖含量与时间、不同乙烯利浓度的坐标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转换能力;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果行业的运用;养成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习惯。
4 教学准备
4.1 学生方面
收集有关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查阅有关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方法与步骤;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学会操作分光光度计和电动离心机等设备。
4.2 教师方面
多次摸索实验过程,将繁琐的还原糖测定流程简化,并与学生已学的知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绘制相关指数极高的标准曲线(R2=0.998),供学生计算样品中的还原糖含量。
4.3 仪器与材料方面
准备好电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计算机分析软件、试管、容量瓶、研钵、量筒、移液管、洗瓶、纱布等。
5 教学过程
5.1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及资料,并提出问题:由于成熟的香蕉软熟易损,香蕉一般都是采摘青果以便于长途运输后销售。青果很难完成自熟过程,在上市前往往都要人工催熟。用什么物质进行人工催熟?
学生充满好奇,积极思考,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香蕉催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联系实际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核心素养。
5.2 复习知识
教师设置问题串: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的作用与产生部位是哪里?香蕉成熟过程中外形会发生什么变化?测定香蕉中还原糖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层层递进,复习关于植物激素的知识。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串的形式递进复习知识,顺利引出本尼迪特试剂测定还原糖,做好本课铺垫。
5.3 针对假设,设计方案
教师展示两个课题:① 探究乙烯利催熟香蕉过程中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② 探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催熟香蕉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课前,学生自主分组,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课堂展示。
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分组,填写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填写,节约课堂时间,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5.4 评价实验方案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其他学生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教师自制Flas展示实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样液中的还原糖与Cu2+反应,生成Cu2O红黄色沉淀。蓝色的本尼迪特试剂因此会失去部分Cu2+而脱色。在590 nm波长光下比色测定吸光度。随着还原糖含量升高,Cu2+与还原糖反应形成红黄色沉淀越多,离心后残留在上清液中的Cu2+越少,吸光度值越小。
学生评价同学的实验方案,归纳出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并学会分析变量。
设计意图:教师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注重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
5.5 实验操作,测定还原糖含量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形上分析各组香蕉的变化,补充测定还原糖含量实验的步骤,并自制PPT提示电动离心机的使用要点。
学生根据观察,比较香蕉在硬度上与颜色上的变化,并根据实验步骤仔细操作实验,定量测定还原糖含量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严谨地操作实验、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5.6 收集数据
教师讲授标准曲线的制备过程,分为5组,如表1所示。测得的吸光度值的差值(表2)即是Cu2+的减少量,与还原糖含量呈正比关系。在590 nm波长光下比色测定吸光度,脱色程度就是吸光度差值,因此可建立如图2所示的标准曲线,推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含量。
教师分析还原糖含量计算公式:还原糖含量=(样品浓度×样品总体积)/样品总质量(g/Kg)。
学生理解标准曲线的意义,收集实验数据,计算还原糖含量。
设计意图: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一般用葡萄糖标准曲线计算还原糖的含量。教师已经设计好Excel的输入模式,便于学生计算。
5.7 分析结果
两大组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建立还原糖含量与时间或乙烯利浓度的坐标系,进行数据转换。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对两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数据差异的原因;对异常数据进行重点分析。
学生自主分析,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有学生对两组数据的差异展开分析,产生疑惑:
① 为什么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的那组数据上升明显?
② 乙烯利越高催熟效果越好吗?
……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组内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将问题深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建立模型、分析模型等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
5.8 交流总结
教师设置问题串,总结本实验:香蕉匀浆为什么要在热水中加热?香蕉在自然状态下也能成熟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提出想继续探究的课题。
学生回忆酶、细胞膜的选择透性、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并说出自己想继续探究的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使学生对实验有更深入的理解,拓展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看待生物体,培养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
6 教学反思
6.1 本实验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 密切联系生活。本实验将教材中“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实验”、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实验”进行综合拓展,将社会生活热点“植物激素催熟水果”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中,带着极强的求知欲展开实验。本实验既有乙烯利的催熟实验,也有还原糖的测定。教材中关于还原糖的测定实验是定性实验,只是让学生观察有没有红黄色沉淀。而本实验改进为量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后,测量其中的还原糖的含量,用数据证明实验预想。这也体现生物学科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
(2) 选用新的材料。还原糖在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教材实验时,一般采用还原糖含量高,但是颜色较浅的生物组织,高中生物实验常用的材料是苹果、梨子、白萝卜。本实验采用的是香蕉。香蕉比苹果和梨子更易研磨,也更易催熟。研磨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可以使研磨更加充分。
(3) 运用先进仪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虽然在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提到,但是很少有学校开展该实验。学生感觉这么“高端”的仪器离自己很遥远,操作的时候非常兴奋。其实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应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将许多学生实验定量化,比如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等,可拓宽学生的思维,也让生物课堂更加有趣、严谨。
6.2 实验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实验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教师的重要技能。本实验操作非常繁琐,量化实验比较精确。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实验前积极探索,发挥先行者作用,摸索出最适合学生实验的方案。比如本实验中还原糖的提取,教师尝试多种方案,将香蕉在榨汁机中榨汁,在搅拌机中搅拌,虽然能得到匀浆,但是还原糖流失严重。最后,采取让学生研磨的方式,尽量减少还原糖的流失。同时为了让细胞中还原糖释放,让学生研磨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并放在90℃水浴锅中水浴加热,以破坏细胞。加热时,锥形瓶易倾倒,笔者自制“固定装置”,能稳定加热锥形瓶。离心时间、转速的控制、标准曲线的制作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摸索出最佳方案,以减少课堂上学生的实验误差。
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6
一、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题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二、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近期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现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
三、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新陈代谢时,教师做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生物学知识中实例和数据比比皆是。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和数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四、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使用技术间的结合点,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要注重选择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所介绍的实用技术容易被学生多接受,而且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我县属于花卉大县,基于这一点我改进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植物学有关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花卉、食用菌栽培,蔬菜新品种引种,塑料大棚生成等使用技术教育,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此做法既促进了学校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
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是实现生物教学高效率的必要补充。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