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业生涯规划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应用于企业领域,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希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我国学者刘咏宝于2007年在他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存在的发展机遇,同时综合分析当时存在的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最终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合理安排。这个概念基本准确概括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
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促进大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对自我进行客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个人意愿、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结合,进而进一步树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职业认知。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理想职业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认识则可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业学习,更好的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实施的大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教育,这样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差、知识面窄的不良局面。这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好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种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实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实施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面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长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采取相关教育与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可评估性。可持续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为科学,可评估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帮助高校更好改进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策略。
(二)高校应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多下功夫。作者认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如下几支队伍的打造:(1)专职职业指导队伍;(2)就业导师队伍;(3)校外顾问团;(4)大学学生职业规划协会。队伍建立之后,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提出严格要求,最好应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及其他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约束及激励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定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理想
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科学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设定方面大都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倾向,未充分考虑到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职业理想树立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而要做到此点必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实现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应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地方。(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为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助力。(3)树立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稳步增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大学生要想获取理想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及竞争意识。
2.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1)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4)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加强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之外,还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加强认识自我的实际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学生并未准确、充分的认识自我。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学校之外的外部就业环境也未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具体严峻到何种程度他们却往往一无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关键所在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其计划性也往往不够科学。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积极要求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应让大学生将其为一项任务完成。如有可能,还可将其纳入学分,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2)计划制定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制定后,在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后,还应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调整,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多点问题。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46-02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教育部数据显示,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559万,2009年达611万,2010年创下历史新高突破630万,就业压力成为对中国经济的严峻考验。
大学扩招使中国大学生的供给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达到20%~40%左右。社会有效需求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往的热门专业就业环境恶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大量压缩员工或削减岗位。中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不常见的高水平失业现象,“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等现象共存。
在社会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相当多的大学生却没有充分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计划,盲目参与社团活动,盲目报考各种证书等。毕业时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自身定位、职业环境、职业能力要求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如果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就业选择,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策略、反馈与修改四方面内容。自我剖析就是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目标设定是指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目标实现策略是指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反馈和修订是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目标的界定。
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外界机遇、制约因素以及对机遇与制约因素发展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制订发展计划、学习计划及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包括行动的具体策略与进程等。它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Edgar H.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职业锚形成于早期职业生涯,所以个人最初的专业选择和最初的职业选择极为关键。
但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不顾主客观条件随意规划,或使规划流于形式,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的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提升大学生入学率,更应该注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尽早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自身、对职业、对未来有明确的认识,科学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便于从宏观上进行掌控,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还能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大学生为实现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进取,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窄化,缺乏系统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来应该是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现实中被窄化为就业指导,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突击式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放在收集、存储、提供、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协办人才交流会,负责毕业生派遣相关手续的办理等方面,较少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未能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这种短期促销的教育方式停留在针对就业这一个环节和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在对自我和环境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职业环境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相对劣势,实现人与职业的匹配。这里的职业环境包括职业发展状况、职业要求变化等。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国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相比,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只是一种不太普遍的现象,包括学生个人或组织自发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有针对性的毕业实习等都显得不足,其风气与氛围都尚未形成。局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更少。
由于社会实践环节薄弱,大学生群体缺乏对外部职业环境的关注与了解。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有48%的同学不清楚“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从业要求”,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毕业生对于职业要求和变化趋势的了解相对多一些,但仍然对自己向往的职业缺乏客观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就业取向上基本都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与“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由于对外界职业环境缺乏认识,导致在校生学习缺乏针对性,求职时只能通过不断调低自己的求职期望来适应社会需求。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高校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如图1),这也是职业生涯终生教育的起点。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专业、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要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创设各种工作和实践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掌握职业技能、设计职业生涯。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毕业设计从进校时开始”,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已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与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从长远来看,社会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事教育的人员不断专业化、专家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急需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且要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只有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才能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而又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教育体系。
(三)逐步实现从就业指导到生涯发展辅导的转变
生涯发展辅导的目的在于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生涯发展辅导与就业指导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未来,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后者更关注对个体已有的发展成果。生涯发展辅导通常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入手,引导个体根据有关资料对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进行设计,并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出实现每一个目标的相关措施,从而指引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业指导则关注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问题,在自荐书设计以及应聘心理调适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由此可见,生涯发展辅导与就业指导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可就业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职业生涯期待、分析评估相关的职业与教育资源、做出初步的生涯决策、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来帮助学生形成明确、富有弹性的职业期望,为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避免毕业生择业目标过于集中,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施恩(美).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3
【关键词】诊所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教学方式
一、“诊所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诊所式”教育最初灵感来自医学院学生须有临床实习的教学环节。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首先在法学教育中进行了试验,让学生到“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真实案件,并亲自参加诉讼等方式认识和学习法律,同时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以“诊断”真实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法律服务,这就是“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学习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素质与能力。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第一,职业职位的理论实践对接的在认识;第二,职业技能训练;第三,职业道德训练”。诊所式教学的特点:(1)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背景材料为基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为主基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3)教学效果的丰富性;诊所式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多样性的角色,获得多方面的收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目的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生未来规划和职场教育,指引大学生在对成长历史基础上,根据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测定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方向的合理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有机联系、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的教存过程。概括而言是指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计划的进行的旨在实现大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依据一套系统的教育计划,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协助,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职业定位,提升就业能力,促使其尽早制定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的对策
“诊所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和批判地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参与教学的老师。特别是中国从事诊所教育的教师还面临着学习批判地对待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引入诊所式教育模式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还是新的尝试,为了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诊所式互动和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学校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还有很多已经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了各种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如,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中心,专门服务和接受学生们的咨询等工作,并且此中心有单独的工作地方和配备了如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等高层次的老师。但是要将互动,学生为主,诊断式等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切底改变目前种种不对直观念。
第二,转变角色,重新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合作教育是崭新的教学理论,它把师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重视人道主义、创造性、个性民主化、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要用“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的理念去除传统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中心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扫除教学教师的“权威”。在教学情境中,“诊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渗透在诊所教学的始终”。
第三,转变定位,重新定义职业发展中心的职责。诊所式教育是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的视角参与解决和分析,从中自身更加认清自己和定位。所以中心的职责是给予参与的同学一个分析、总结、反思和最终提高自我的“锻炼场地”,而不是听从老师权威的地方,参与的老师以解答学生自我不能够认识但是在辅导老师的创设问题的前提下,能够自我解决的定位。所以更是一种“教练技术”的运用为主,所以辅导老师更多的是“教练角色”。
第四,重视评价和反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在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体的分类,同时,要对每一类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已经毕业学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现场分析,要求学生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及时反馈给相关老师。并对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分析和确认。以求学生的职业目标、路径和策略等尽可能想的“完美”。
第五,案例精选与运用。诊所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是案例为基础,检验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诊所教学也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收集已经毕业学生的成长史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一定要对案例精选并且一定区分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的地方。
以上更多的是谈到了一些“软件”方面应该做到的,其实硬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采用小班授课和良好的诊所“场地”等。当然,要想真正的把“诊所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上,不仅仅要从理念和硬件上,更重要的要从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立民,牟逍媴,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1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转贴于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师资队伍
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重视。虽然,各高校在课程改革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重视力度不够
1、定位不准确。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它包括理想确定于调试、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也就是说,职业规划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第二,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更多是追求就业率。因此,职业规划只针对毕业生。很多时候,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就业课程范围要远小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就学者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2、学校对课程重视力度不够。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普及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未有效地普及。即便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在校期间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职业常识。
(二)高校未设置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及教学研究机构
1、一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由各系部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及教师素质的限制,这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学生帮助不大。
2、从机构建设上看,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机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
3、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改革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都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教学改革的推进都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基础教育部。根本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机构,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教学出现同质化、脱离实践、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培养滞后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定位模糊,使得从事教育的教师既有两课教师、招就办教师也有辅导员,有时则临时聘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性工作,对学生教育效果不好。
(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但是,当前高校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该门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内容的教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的补充。课程设置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在授课中仍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参照《思想道德基础》课程模式,从人生理想角度,引导学生就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学到未来职业生涯中有用的东西。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二是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课程只是笼统讲解就业的相关内容,未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即便有技能提高内容,也只是从考证角度去开设,证书获得并不能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工作的路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实际性的特点,学院应依托自身学科建设优势,结合理论教学经验,设置课程。
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好的内容。同时,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工作经验等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使本校教师能学习最新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最后,改进授课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此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热闹,但对学生就业的帮助不大。因此若能启发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活动对于个人的价值,再理性而适当地进行参与,就会有效避免个体选择的盲目,也能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大难点在于大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既不了解社会需求,也不了解职业要求,因此职业规划难免方向模糊、定位不清。文化素质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并节约教育资源和成本。
(二)建立全程式、分阶段的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及就业形势较陌生,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各有侧重,实施全程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新生应着重讲授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未来的从事职业及职业需要,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的设计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职业测评、社会咨询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及性格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初步制定适合个人发展与人身理想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最后,针对毕业生,在讲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大局的同时,着重进行求职技能的介绍。应具体教授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着装礼仪的具体求职常识。同时,应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介绍。最后,也应让所有同学掌握劳动法、企业法等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知识培训及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毕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目前国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多数是兼职或者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其次,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最后,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深入化,而且在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而还需深入研究探讨,以指导高校相关教育工作。
(四)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机构
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划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1.82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559万人,2009年毕业生将突破60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成为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自觉主动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力。
二、国内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辅导发展而来,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包括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霍兰德提出的人―业互择理论,舒伯德生涯阶段理论和明尼苏达的职业适应论等。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从幼儿园抓起,广泛运用在高等学校,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而在我国,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关注和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没有完整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接近空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主体瓶颈――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2009年3月,在对我市4所高校657名在校大学生的随机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有明确规划的只占19.7%,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考虑得不多或比较模糊,甚至感到茫然。
(二)人才瓶颈――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教师匮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高校普遍缺乏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般都是由学生工作处的人员或辅导员来担任,他们缺乏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严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方法瓶颈――没有建立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当前,高校往往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同起来,没有专门的辅导机构和规划体系,一般都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在体系上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以零散的讲座等为主。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比较差。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校连续多年扩招,大学生群体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又有大学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之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催化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而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有效措施之一。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自我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做出合理有效的安排。不难看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前提就是认清自我,全方位地正确评估自我。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有一些不理智的和欠成熟的行为,如只是片面地追求大城市、大企业、机关,盲目地向用人单位开高工资等现象,都生动地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价值认识得不全面、不清楚,对职业、社会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并形成良好的适应力。
同时,职业奋斗目标的确立也可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此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当人们获得了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以后便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获得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当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不可避免地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确立奋斗目标和采取具体行动,而这些无疑都会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二)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职业的价值观、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又包括社会关系、机遇等社会因素、地区差异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有些因素是大学生可以控制的,比如工作能力的培养,个性与职业的调和等,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控制的,如机遇等。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人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时,为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职业目标,就必须有意识地在人为可控制的因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锻造职业能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人才竞争中抢占高地。
(三)提高就业的有序性,实现职业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在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不能否认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地方,但大学生毕业后盲目签约,频繁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后果之一为:加重了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使得用人单位更加不敢轻易聘用应届毕业生,这就更加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清晰,并为了实现自我目标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选择时能清晰地意识到什么职业是适合自己的,什么职业是自己需要的,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避免盲目择业、频繁跳槽现象,实现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促进就业的有序性。
四、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一)形成社会关注合力。
美国等发达国家很早就通过立法,如制定《职业发展纲要》等,要求学校必须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从法律层面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相关法律,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出台来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其次,还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大意义,形成社会关注合力,营造全社会都支持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职业生涯教育的工作机制和相适应的就业机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多方面努力,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机制和相适应的高效就业体制。当前主要需解决的是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组织机构体系建设这三个问题,建立与职业生涯相适应的高效就业机制,以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为导向来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以就业率为指挥棒,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实践效果。
(三)全程教育,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及辅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等同为大四的就业指导工作,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年级都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结构和需求等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其次,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个别咨询及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问题,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
五、结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亦如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促进就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改变了大学生的惯有思维,使大学生走出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主动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前保持理性的头脑,并采取积极有为的行动,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马亚静,谷世海.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2]白俊杰,梁军.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探[J].中医教育,2008,(1).
[3]龙必尧.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策[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