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象山海岛总数占据最多,凝聚“海、港、岛、渔”等综合优势,应在充分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石浦渔港古城,让长三角的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石浦渔港古城和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的独特格局,令游客流连忘返。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
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 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滨海旅游;空间分布;展望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9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滨海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滨海旅游利用其特有的地域优势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融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服务功能,为人们提供了度假观光、锻炼身体、科研教育的场所。作为蓬勃发展的我国滨海旅游业,正以全新的姿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1 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7年以来,滨海旅游业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年均产值增幅达32.60%,2009年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725.1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8.71%[1]。2008年,滨海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全国旅游业总量的56.70%,且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之一的“滨海度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品牌来引导国内外的游客流向。
虽然滨海旅游业在政策优势、对外开放形势及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矛盾,渔业、临港工业与滨海旅游业在同一空间区域布局上存在的冲突[2],滨海渔业资源日渐衰竭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据此,应加强保护原生性滨海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滨海渔业和港口工业的旅游资源,延长滨海旅游的产业链,从而推动我国滨海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我国滨海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1 环渤海地区 本区从辽宁丹东市鸭绿江口到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蕴育着深厚的中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根据地缘性质、区位条件、行政管理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间格局等为基础,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该区域可划分为:辽东半岛滨海休闲旅游区、环渤海西岸滨海港口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山东半岛滨海风景旅游区以及长山群岛岛屿休闲度假旅游区[3]等4个二级分区体系。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该区一直以来重视区域协作,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旅游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泛珠三角滨海旅游发展相比,环渤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合资源的力度和开发深度不足,效仿和雷同开发的现象明显;(2)核心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未得到充分发挥;(3)未对滨海旅游业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没有发挥整体协作和优势互补的能力。因此,应当积极促使旅游产业的提高和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使本地区滨海旅游业向优化开发方向转移。
2.2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11个沿海城市,北起与环渤海滨海旅游区域为界线的绣针河口,南抵闽浙交界的沿海地段。该区是我国旅游开发较早,旅游经济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滨海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依据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按照沿海城市具有的旅游服务功能,将其划分为:北部滨海生态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旅游区[4]、南部滨海风景旅游区、舟山群岛岛屿休闲度假旅游区等4个二级旅游区。
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在中国滨海旅游发展中占据了巨大的经济优势和市场空间,滨海旅游优化开发区的发展水平高,旅游向心力和辐射能力极强。但在滨海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同时,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略的问题。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合作起步较早,但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不明显,其中滨海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已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旅游环境的承载压力巨大。因此,重点开发的区域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产业服务功能和产业主导地位,尽量缩小与上海、杭州、宁波等核心旅游增长极的差距[5]。
2.3 泛珠三角地区 泛珠江三角地区包括25个沿海城市,东起闽浙交界的虎头,向西延伸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该区空间范围跨度大,拥有丰富多样滨海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郁,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是该区的主要特点。根据泛珠三角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按照当地具体的旅游功能组合,将该区划分成4个二级分区体系:东部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中部滨海文化与都市旅游区、西部滨海生态与休闲旅游区、海南岛休闲度假旅游区。
随着“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实施和推动,泛珠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市场一体化程度将日益加深,其优化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规模较大,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成熟,旅游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但该区域的旅游发展也存在问题: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核心城市旅游辐射作用不足、区域旅游协作能力不强等。因此,本区应该明确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在继续做好做强优化开发区滨海旅游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引导开发区的旅游资源,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该区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 建设滨海旅游区基本对策
3.1 划分区域分类管理 划分不同的滨海旅游区,有助于区域的旅游功能定位,有利于不同区域的分类管理,能够突显不同区域的旅游特色。对于“优先开发”的12个沿海城市,要提升和巩固其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并大力加强其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的作用。对于“重点开发”的17个沿海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吸引多元化的资金来开发滨海旅游业。对于“引导开发”的24个沿海城市,因其滨海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突显当地的旅游特色,走品牌战略,以达到逐步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份额的目的。此外,一些零散的沿海旅游开发区,要在兼顾生态环境及其承载力的同时,适当的进行旅游开发,发展当地的旅游产品和特产等来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合理的分工体系 区域滨海旅游产业要准确把握其优势和不足,以期达到分工体系的合理化。旅游经济相对较好的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要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化中努力实现其产品市场的长期性,并不断优化和调整旅游产业的结构模式。对于旅游经济欠发达区域,要提高自身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努力拓展更多的旅游市场空间,从优势产品着手逐步实现旅游产品整体规模的发展。此外,在大力发展和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渔村及渔业基础设施和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重点发展休闲娱乐、度假观光、科研教育等多类型的渔业旅游[6]。另外,加强滨海基础设施、港口、临港工业、海洋保护区等建设,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的空间叠加效应,进而更好更多的找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契机。
3.3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政策,这为深化滨海旅游业的开放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滨海旅游业要把握这些历史性的机遇,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沿海开放城市、滨海新区、沿海经济特区、沿海港口枢纽等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为依托,将滨海旅游的投资、市场、路线不断推向国际化、全球化。要充分抓住同国际性的旅游组织以及相关企业合作的机会,吸取经验,创新自身的管理意识,进而增强滨海旅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托地缘优势,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品牌,进而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快我国滨海旅游城市早日融入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中。
3.4 可持续发展的滨海旅游 走可持续发展的滨海旅游,要组织、协调、优化滨海旅游资源的服务功能,开展与自身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旅游活动,选择好适合区域旅游发展的模式,避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游客量聚集和旅游开发强度大的区域,既要充分利用其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又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同时兼顾区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对于欠发达的滨海旅游区域,在适应当地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设计科学的旅游线路,限定客流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旅游给当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良好,从而达到可持续旅游的目的。
4 结论
在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滨海旅游业正结合自身的区域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开放格局,并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奋斗。发展我国滨海旅游业,能够在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繁荣稳定发展,树立中国滨海旅游品牌和提高中国沿海城市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5-8-29.
[2]郑度,葛全胜.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24(3):330-337.
[3]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 2004,19(5):89-92.
[4]胡嘉汉.宁波海滨旅游业发展战略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4(4):20-21.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4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5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具体如下表所示。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会议等示例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具体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的
主要特点含义多样性①由于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各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③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观赏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特点。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动性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游客参观游览,带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可创造性人们的旅游兴趣、旅游需求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为创造新的旅游资源成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观类型观赏位置的选择景观举例高大雄伟的山峰远眺、俯瞰庐山、黄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岳阳楼与洞庭湖、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溶洞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适当距离仰视贵州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长江三峡、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观赏黄山石猴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气象景观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名山――雨过天晴(即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观鸟――五月份;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形成原因举例自然景观地质
地貌
景观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质地貌景观的重要原因断块隆升形成了雄伟的泰山、华山、庐山;构造断陷形成了鄱阳湖、青海湖;火山活动形成了五大连池;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蚀形成了溶洞、石林;在节理发育的砂砾岩分布区,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长期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气
与气
候景
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观;气候对地貌的雕塑、风景的形成、观赏性植物的生长与演化,也有影响哈尔滨的冰雪、长春的雾凇、黄山的云海、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红叶适合在秋季观赏等水域
风光水文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许多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钱塘江大潮生物
景观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色生物景观,都是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龙自然保护区、黄山松、青海湖“鸟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文景观的地域差异;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有利于壁画的保存,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以雕刻造像为主;古都、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习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项目内容开发条件评价资源
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资源质量(即自身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低),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地理位
置与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客源
市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与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在其最优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基础
设施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旅游主题、功能,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具体如下图所示。
(5)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环境
保护策略具体措施实施主体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立法机关工程建设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旅游研究专家、政府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旅游开发商经营者旅游
项目评价评定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研究者旅游环保
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教育专家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热(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旅游者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避开军事、保密设施等。因此,旅游路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富于变化,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所以是断裂上升。
(2)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099米,垂直温差大,山顶气温低,夜间气温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而桃树是阔叶植被,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综卷)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引言
海岛旅游作为使人融入自然的精致旅游,凭借其神秘而遥远的特性吸引了世界大量的游客。在海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克服其地形狭小、与外界隔绝和缺乏资源等不利因素;对振兴区域经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打破以渔业为主体产业的单一经济模式、使海岛地区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
一、海岛旅游内涵
(一)海岛旅游的兴起
海岛旅游(Island Tourism),是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延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滨海度假和其他旅游地一样,进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停滞甚至衰退期,这就促进了与大陆相离的海岛旅游。现在交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快速客轮,豪华游艇以及空中交通,大大提高了海岛的可达性和舒适性,加快了海岛旅游的发展。
(二)海岛旅游的特点
1. 特殊的地理位置
海岛四面环海,是一个空间结构相对完整地理单元。在景观构成上,海岛与周围的碧水巧妙结合,成优美的山海风光。其特有的神秘与安静,独特的四面临水的地理位置以及3S优势,对旅游者形成极强的吸引力。
2.特殊的生物种属
海洋使岛屿和大陆隔离。这种隔离限制了与其他地方彼此之间物种的传播,所以海岛往往拥有特殊的生态资源,岛屿上常常具有某些地方特有或稀有种属,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 多样性的旅游体验
海岛旅游较之大陆旅游在旅游活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彩,其参与性更为普遍。海滨、海面、海地、海空有着极其多样的旅游活动形式。日光浴、沙滩跑车、嬉水、游泳、冲浪、帆板、潜水、水上摩托、沙滩排球等活动普遍开展。
二、我国海岛旅游现状
我国在 70 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开发海岛旅游,海南岛的观光度假旅游、上海横沙岛的度假旅游、浙江普陀岛的观光旅游以及我国沿海的一些小型岛屿都在积极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国海岛旅游起步较晚,但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强劲。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000多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岛屿和岩礁数量巨大,约上万个,其中约94%的岛屿为无人居住岛屿。
黄、渤海旅游区,这两个海区岛屿众多,主要岛屿分布在渤海和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这些岛屿形态各异,风光绮丽,大多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目前的开发利用多限于观光旅游,对于避暑、度假旅游的开发尚为数甚少,而且开发的深度不够,只局限于海水浴场。每当盛夏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导致旅游质量降低。东海旅游区这里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海洋旅游地。南海旅游区是中国纬度最低、气候条件最好的一个旅游区,又是海域面积最辽阔的旅游区。两广和海南三省海域与港、澳相邻,靠近东南亚,有深圳、珠海、湛江、海南等经济特区,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能够把海南的一些海岛,发展成为高质量的避寒、度假旅游区。
三、我国海岛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海岛旅游管理不完善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如夏威夷无节制的旅游发展,一方面使当地政府为本地居民提供学校、道路等公共设施和低廉房屋方面负担沉重,一方面造成生活上费用增加,交通拥挤和犯罪等问题,同时旅游景点的建设带来大量的新移民和城市文化的趋势,给当地的田园风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2.旅游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走出政府配置资源的框架。旅游管理体制仍有较强的计划色彩,只顾旅游业“内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外在经济”,形成了旅游经济微观规模的不经济,宏观结构不经济。例如,浙江海洋旅游区域有很多地方管理体制不合理,存在着旅游资源按行政区域划分,同一行政区域内,又分属不同部门,使原本丰富的资源被人分割,不能形成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统一发展的局面。而各地区、各部门各自划地经营、一拥而上的结果则只会造成旅游业的高投入、低产出,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二)我国海岛旅游产品的特色不足,重游率低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岛旅游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就那我国大部分海岛旅游来说,只停留在一个泛泛的海边旅游观光,各地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对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由于缺乏全局观念,在旅游开发中都是各自为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内海岛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其结果必将导致互相竞争,效率低下,重游率低。
尽管游客对海岛的印象不错,但是只有很少数人表示会选择重游,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海岛旅游项目并没有太大的特色,属观光类产品;二是海岛旅游成本太高;三是海岛旅游存在太多不可预知风险,如晕船、风浪以及岛上生活补给不足等。
(三)环境污染降影响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激增,大江大河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最终流入海洋,海上油田开发和船只携带石油等污染物泄漏,使海洋和海岛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某些海岛珍稀生物资源滥捕和滥采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岛屿随意修建连岛大坝,造成水流阻隔,破坏了附近海域的生态。污染物累积和海域污染,使得海岛及周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四、我国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我国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
对一个具有滨海、海岛、海域等海洋旅游资源的国家而言,如果由各地区行政管理部门自行对本辖区内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势必会带来资源的盲目开发,无序管理,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市场雷同、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海洋旅游管理机构,从行业管理、部门协调、产业运行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等各方面对海洋旅游产业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将资源优势变为效益优势,推动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海岛开发也要学习马尔代夫的成功经验,未开发的岛屿应该由一个企业或个人独立租让,而在已开发的海岛上,可采取由当地政府牵头组建一个海岛管理单位,以协调和避免非整体性开发带来的问题。由一民企取得独立开发经营权,成立海岛景区管理处,统一管理和领导岛内各个项目投资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既能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又能对内增强协调。
(二)实现我国海岛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
海岛旅游活动要层出不穷,新异的活动项目不断出现,所谓“新”、“异”,就是要用新颖的创意开发符合地区特色、体现海岛韵味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消费旅游产品过程中 真正回归自然、品味海岛的独特神韵。如休闲渔业,可进行海上垂钓,参与渔业生产、出海捕鱼;如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加工个性化的海洋旅游纪念品,品尝亲手钓上的海鲜;如开发海上养殖园区旅游观光项目,开发海上旅游区,让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物的特性和生活习性,丰富阅历;如开发荒岛探险活动和野外生存训练项目,以及海岛休闲度假项目。
(三)保护我国海岛旅游环境
正如一把双刃剑,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随着大批客人涌入海洋旅游区既存在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旅游开发美化了环境;也存在因旅游开发损坏、污染了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
1.加强我国海岛旅游区用水、能源、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大陆运水、陆岛管道运水、水库储存,淡化水、雨水、地下水的多元供水体系,同时根据淡水资源规划旅游区规模和海岛旅游区的居民规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才能缓解海岛旅游区的淡水资源短缺与海岛旅游区的淡水资源短缺与海岛旅游发展的矛盾。海岛旅游区的能源问题方面,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对于垃圾可以将区内各处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或回收再利用,或焚烧。
2.加强我国海岛旅游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管理
真正避免垃圾对环境产生破坏的方法就是防止垃圾的产生。防止污染意味着得改变进行旅游活动的方式,要杜绝垃圾,不是不容许使用某些材料,而是得改变原先的那种使用方式,如采用可以多次使用的饮料瓶等。
结论
我国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海岛旅游业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传统海岛旅游项目,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达到旅游兴岛、兴省和兴国的战略目标。总之,中国海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就是从根本上优化海洋旅游业的内外部环境,确保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新世纪我国海岛旅游一定会迎来旅游业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349-352
[2]许仪,陈智麟.《借鉴东南亚经验实现广东省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理人文库,2005(2)
[3]柴寿升,王树德,姜琳.《论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52-54
[4]夏林根.《新世纪旅游的热点远洋海岛旅游──上海、海口、三亚市场调查报告》.旅游科学,2001(2):18-21
[5]马晓龙,赵荣.《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3(9):92-97
[6]王忠.《规范海岛开发秩序,保护海岛生态环境》.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