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河北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协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河北省在承接产业中还存在诸如产业配套能力弱、高端人才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比较匮乏、产业位移造成区位优势弱化使得发展停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工程,河北省如何解决产业承接相关问题并能保证所承接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非常关键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Reid等理论上总结了国外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1]。国内相关研究稍晚,2002年,陈璐提出了“京津冀大三角”、“河北金三角”等概念,关注了区域的产业发展[2]。2004-2013年,陈璐,张贵,祝尔娟,田学斌等,就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渤三角”并深入分析该区域崛起给河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较早地研究京津冀企业协同、探索京津冀资源整合与协调,提出了形成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对策[3-4]。2014年,张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对接与转移、产业创新与能力提升进行研究,认为要构建适宜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5]。祝尔娟也关注了京津冀产业承接中的生态文明,并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此外,文魁等从战略、科技创新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方略[6]。2015年,彭璇、祝尔娟等对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承载力、协同创新力给出评价,构建了能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也显示河北能源承载力、创新力较差[7]。前期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但对和谐可持续发展及发展能力评价的关注较少。本文从河北省产业现状出发,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级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措施。

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及筛选步骤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是度量产业发展特征的参数,由于产业结构复杂、产业多、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某个元素或子系统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优劣变化。选择合适且有意义的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在选择评价指标及构建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相关原则:(1)目的明确:针对评价对象、目标,围绕内容要求,指标概念明确;(2)科学可操作: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度量和反映产业复合系统的发展特征,采集数据方便、分析数据有法可依;(3)系统完备: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能全面的反映被评价的区域的产业的发展特征;(4)定性定量结合: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还可以量化分析。在进行指标筛选时,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原则,由于各原则各具特殊性,并且目前认识上的差距,不能要求原则衡量方法和精确度完全一致,指标筛选程序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相结合。

2.2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条件改善的结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业输出能力的增强、资源环境的利用率提升。可从四个方面描述产业发展特征:①产业动态:产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适应环境、整合资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新兴产业集中度、企业新增速度和产业创新能力;②社会经济发展:反映产业坐在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它能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受教育水平、就业人数、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等;③资源与环境:反映产业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万元GDP能耗等;④其他指标:反映产业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产业中研发支出、产业中每万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数等。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它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层次、不同作用和特点的功能团构成。根据指标设置、筛选原则,并考虑与河北省产业相关的产业动态特点、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

3.1评价指标

相关原始数据参考2011-2014年《河北统计年鉴》《河北工业统计年鉴》《河北物流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分别对煤、铁矿石等物流产业以及医疗、卫生、交通等行业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建立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库(表1)。

3.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计算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2011-2014年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计算过程略)如表2所示:表22011-2014年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年份(年)2011201220132014综合得分0.5130.5550.6560.806综上,在产业动态等四大类14个主要指标中,大多数指标明显提高,产业优化明显,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显良好效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万元GDP能耗高且状况没有好转、河北省高学历人员比例虽有提高但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科技投入和科研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促进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多管齐下降低能耗

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能耗较高,而河北省能耗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要讲重点放在能耗强度在1.0以上的产业,持续发展,节能优先,做到能源在供给、价格上的平衡稳定;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做到经济节能,积极扶持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兴产业同时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压缩煤、天然气等能源直接燃烧的消耗,提高转化利用率,开发能源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

4.2积极吸引尖端人才应对“虹吸效应”

每万人大专学历以上人数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2013年四川为1830人,河北仅为880人)京津两地虹吸效应强大,对河北省的人力资源是个重大挑战。河北省要积极提升本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人才,留住人、发展人、使用人。同时,制定合理政策吸引外来高精尖人才,以京津冀及协同发展为契机,制定合理的人才协同培养计划,构建合理的人才联动机制。

4.3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河北省各市、县都应积极加强科技投入,同时制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激励机制,制定对科技创新活动减免税收、减免土地租金、贷款优惠等利好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政府牵头推动实施产学研结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业,并提供优惠政策。

4.4重视环境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实现产业发展还强调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万元GDP能耗、万元产值水耗这些指标来看,河北省还应制定措施治乱减负、对两高的行业进行监督限期整改、综合治理;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积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能耗、保护环境;落实责任,培育好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

作者:谢会芹 刘军 李凡 单位: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OnishiT.Acapacityapproachfor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anempiricalstudy[J].RegionalStudies,1994,28(1):39-51.

[2]陈璐,薛维君.“大北京”框架下河北省“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与实施方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2,81:29-36.

[3]田学斌,李宝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领导之友,2016,1:60-64.

[4]刘雪芹,张贵.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1(38):142-148.

[5]张贵,石海洋,等.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1(6):1-9.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2

首先,从最初后工业经济描述的知识经济和知识工人到最近的人力资木集聚与城市生产力提高的研究,有关人力资木集聚的研究由浅入深并得到理论上的认可和实践上的检验。其次,学者们发现创造性人力资木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主导作用。由此,对人力资木集聚的研究实现从对人力资木集聚量的研究到人力资木集聚质的研究的转变。最后,人力资木集聚的一些内在技术进步方式也得到验证,包括技术溢出效率

基于上述理论脉络的梳理,木文认为人力资木集聚对技术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总结人力资木集聚与技术进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木文侧重研究在人力资木集聚情况下人力资木创新作用得到强化的效应机制,并将其归纳为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激励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三个主要方面。

一、知识溢出效应

在人力资木集聚区,人力资木集聚有助于降低集聚区内知识流动、溢出以及人力资木流动的成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技术进步。具体的途径分为知识的直接溢出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

(一)知识直接溢出效应

知识直接溢出效应是指由于人力资木集聚极大地减少知识的传播成木扩展知识流动的边界和强化知识溢出的深度,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有助于个人、企业和地区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人力资木集聚吸引外地高层次人员到木地,其新思路、新方法在当地以较低的成木传播,并且知识深度亦随地理距离的接近和交流的深入而加深。

(二)知识间接溢出效应

间接知识溢出效应通过人力资木的加速流动产生。在人力资木集聚区,大量企业的存在降低了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木和就业风险,加速人才流动的频率,由此所产生的知识外溢促进了集聚区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木的频繁流动主要通过增强高水平人力资木溢出效果和消除信息沟通障碍提高知识的溢出强度。并且在人力资木集聚区,由于信息沟通障碍的减小,工人获取知识的速度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效率都会提高有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生.

二、竞争激励效应

在人力资木集聚区,企业之间和企业人员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激励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得到强化。同样,企业员工在竞争中会自发地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和人力资木投资。另外,各地区在发展当地经济时会通过政策吸引木地区所需人才,各地区间形成对人才的结构性竞争。

(一)区内竞争激励

人力资木集聚区内的竞争激励主要体现在处于相同或相似行业的企业之间和企业人员之间。在集聚区内,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大量集聚形成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进行产品改进或创新。同样,集聚区内企业人员之间的竞争也激励企业人员加快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企业人员之间的竞争分为两个层次:处于不同人力资木水平之间的竞争和处于相同或相近人力资木水平之间的竞争。

(二)区间人才竞争

人力资木集聚区与其他地区存在人力和物力资木的竞争,特别是对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实践中,人才竞争策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途径促进人力资木离散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第一,技术创新效应。在人力资木离散区,企业和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竞争吸引人才,利用木地的优势资源构建人才高地。与人力资木集聚区相比,离散区的人才一方面在当地的优惠政策下拥有对产品研发、创新过程控制的较大自主权,创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经过努力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且新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会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第二,人才吸引效应。人力资木离散区的政府和企业通过人才优惠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措施吸引人才入驻当地。在此过程中,人才集聚优惠政策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完善加速了地区的社会发展,增强了地区人才吸引群众。

三、产业集聚效应

人力资木的运动受制于生产力的整体运动,其空间分布取决于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因此,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会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集聚,形成人才集取。在集聚区,人力资木集聚通过产业集聚提升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是指人力资木集聚区凭借人力资木优势,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其流动、聚集,不断扩大和增强集聚区内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强度,提升地区的技术水平。由于人力资木集聚形成人力资木的储蓄池,决定了相关产业的选址并产生产业集聚、说明人力资木的地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分布状况,人才集聚地通过人员成木优势和寻求竞争优势使集聚区内的产业集聚规模扩大,提高集聚地的技术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指人力资木集聚区凭信息、人力资木优势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推出新产品,推动集聚区内产业结构改善和技术进步。由于有关市场、技术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信息在集聚区内大量汇聚,企业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产品的研发方向等有详细的认识,有利于企业做出整体部署和科学决策,减小技术创新风险。同时,集聚区内人才的技术进步效应推动着集聚区内的产业升级,并且高水平的人力资木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为显著、

四、结语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专业实验队伍 组织结构 创新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9-01

1 创新型实验队伍的构成与素质特征

1.1 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的内涵

实验是高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型实验队伍的构建一方面可以增强开放式课外实验等环节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是切实从教学实验改革需求出发,根据社会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以及相应课程的变化,重新调整人员队伍结构,知识能力分布,打破固有专业学科领域的区分与限制,使原归属于不同实验室的人员可以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组合,实现应用知识的有效融合。

1.2 优化创新型实验队伍结构

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应该是通过合理的组织协作,构建成为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所长的团队,并在成员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所有成员的年龄、学历、学缘、学科知识、职称等多方面因素都将是结构安排中需重点考虑的内容,只有在经过认真筛选、合理搭配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强组合,发挥出创新实验人才所应展现出的特长与潜能。现有各大高校中的实验队伍通常是以学科专业为区分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团体。这样的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相应专业的固有基础课程实验,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其所具有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所有人员均来自于同一学科门类,创新思维等个体特征极为近似,当综合性实验项目涉及到其它学科专业时,现有实验队伍人员不能给予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也错失了交叉学科人员互相激发创新思维的良好机遇。新型的专业实验队伍将不再采用以往固定的构成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性选择方式,即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验人才将个人资料在校内共享信息平台上,具体实验项目组根据需求可以调配不同专业领域实验人才形成创新实验梯队,同时,个体实验人员也可主动根据自身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并提出参与申请。广泛性双向选择将使实验队伍的应用知识得到更全面的融合与扩展,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利用,满足了高校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标要求。

1.3 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素质特征

对于个体实验人员来说,要成为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中的一员,需具备相应的素质特征,首先,敏锐的洞察力是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使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事物潜在的发展趋势,并为进一步的实验工作提供指导与创新灵感。当然这种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与善于思考判别的能力相结合。无论是教学性实验还是科研性实验,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都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在实验前发现问题,实验中根据发展预测结合自身的分析判别能力解决问题,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完成创新活动。其次,实验人员应具有反常规的创新精神,能够接受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总局限于固有的手段。由于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进行合作,他们有机会可以了解到其他专业人员的实验探索方式,这可以帮助他们彼此获取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有价值信息,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展现出开放和具有灵活性的思维。再次,新型团队的成员应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沟通能力。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成员之间可能在完全不熟识的情况下开始实验合作,这就需要成员能够快速的适应科研环境的改变,在进入团队后快速调整自我状态,乐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与意图,从而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

2 建立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激励机制

2.1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方法

新型的激励方法是根据实验队伍人员需求,采用实验项目贡献积分的方式,利用积累分值转换为相应的需求内容。这种新型激励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原有激励方式中多注重项目主要排名成员而挫伤其他参与者积极性的弊端,还可以解决新型实验队伍组织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人员分散等情况带来的不良因素。当一个实验队伍完成一项实验科研项目,归属于不同院系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实验贡献分值,这种分值的激励可以转化为人员再次加入下一个新实验队伍的自觉行为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责任感。个体成员可以同时加入多个创新型专业团队,分别承担不同职责与工作量,积累实验贡献分值的同时深入发掘自身潜能,使学校现有实验人才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实验项目贡献分值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方法,贡献分值将成为个人进取过程中可量化的评判标准,激发实验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团队工作中。

2.2 强化多层面激励内容

建立实验项目贡献分值激励方法并不等于废除了现有高校普遍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如动机激励、目标激励、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绩效考评、成长激励、强化激励等,由于这些方式都是以人员最本质的需求为出发点,适用高校整体人才建设,而非专门针对实验队伍建设所设立。因此,在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中,运用新型的实验项目贡献分值的激励方法同样可以通过多层面的激励内容来满足成员最本质的需求,起到与高校所使用的其它人才激励方式同样的作用,并且更具有针对性。激励内容与人员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贡献分值所对应的激励内容将从公开表彰、提供高层次进修培训机会、提供最新书籍资料到贡献奖金、职务职称优先晋升等等诸多内容,涉及精神、物质等不同层面。这种激励内容的多样化也反映着人员需求的差异,能够为实验队伍成员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激励内容将极大地提升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教学实验、科研实验、管理等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公平健康的实验学术氛围。

3 结语

构建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是为了应对社会对综合性实践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所采用的有效措施。这种创新的队伍模式以及创新的激励方式将为高校实验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红钧.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28-29.

[2] 张少.高校实验人员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7-139.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4

【关键词】CBE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医学方向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11-02

新医改将信息系统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柱之一,充分体现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全面启动,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尤其是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日益关注。本文将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应用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中来,围绕专业学生从业能力展开科学合理的论述,从而有效保证卫生信息化的人才建设,促进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一 CBE教学模式简介

CBE教学模式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加拿大等北美国家使用的一种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休斯顿大学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CBE教学模式主要由职业目标、教学模块、个性化学习和科学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设置教学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个性化,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

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现状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能力培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

第一,专业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教育旨在培养能在管理部门、卫生机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评价的专门人才。该专业的特点是融医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融理论、技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医学信息人才为胜任工作、创新工作,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

第二,社会发展对医学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医学信息类人才,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与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随着医改的加速推进,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不容忽视。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我国已有近50所医学院校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院校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实践教学也各有不同。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基本技能实习、专业单项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技能实习三个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教学的。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长远发展看,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仍存在问题与不足。调查显示,80%的相关用人单位认为医学信息人才最大的不足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居各项之首。

第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体现在课程学时分配上,部分课程安排的实践或实验环节很少甚至仅限于课堂理论的讲解,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其次,部分院校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不同的实验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系统性。再次,专业老师各自为战,在撰写实践教学大纲时没有进行沟通协作,以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而体现课程特点的新知识和新基本技能未能体现。另外,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实际工作背景和相关经验,或在思想上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作用,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导致无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及内容落后。很多院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仍以“教”而非“练”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师”而非“生”为主体,对实验步骤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按照老师的指导步骤完成实验,而非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方法,缺少自主分析与思考,动手多而用脑少,缺少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存在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理论教学的现象,往往出现有的理论教学课程己更新,而实验内容却没有更新,没有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起来,实验类型以演示性、验证性居多,且实验知识点分散,能力培养难以与时俱进,毕业生的实践技能难以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 借鉴CBE实践模式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

1.CBE实践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见下表),CBE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对各种能力的详细表述、学习、评估和练习,以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其投入、产出的过程,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整。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社会适应性、较强实践创新性的医学信息人才,可以大胆借鉴CBE理论,改革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基于CBE模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第一,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采用CBE模式要重视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实践教学之前先要进行就业市场调研,需要调研的因素包括人口状况、医疗卫生领域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正在形成的新职业与工作机会以及胜任这些工作的能力要求等,根据社会对医学信息类人才的能力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实践体系的开发。

第二,分析工作能力,绘制能力图表。在医疗卫生行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选择一些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以就业能力作为学习的主线,设置教育体系,安排学习计划,围绕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知识展开教学。这里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具备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为若干个职责,再将每一职责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对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对应各个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并绘制能力图表。

第三,以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开发“学习包”。“学习包”是教学人员根据能力图表上所列的各项专项能力,制订的模块学习指导材料。按综合能力归类,按各专项能力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排序。“学习包”中的内容包括技能学习指导书、教师讲义、实习实验指导书、期刊摘录资料、设备操作手册、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在“学习包”基础上,根据工作分析和技能组合分析编制出教学具体进度计划。

第四,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传统实践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的多样教学活动,包括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游戏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研讨会式、辩论式、演讲式等。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实习,多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模拟练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及专业实验室,采取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示范观摩等形式。可根据实验内容及性质,发动学生编写实验指导案例,并辅以适当的指导及约束、激励措施。

第五,重视实践教学反馈。实践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不仅要注意观察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取反馈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进行全方位的体察。通过教学反馈,不断修订完善能力表和其他有关内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一致努力,从观念到行动到落实涉及的方面远不止本文中所提及的内容,需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潘正勇、赵晓华. CBE理论及推行的探讨 [J].职教论坛,2000(7):13~15

[2]王吉林.借鉴CBE模式改革专业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02(6):51~52

[3]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2(20):7~12

[4]朱小兵.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刻不容缓[EB/OL]. http://.cn/weekly/cio/newhealth/htm2010/20100909_888216.shtml

[5]贺培凤、卫毅慧.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6):15~18

[6]曹高芳、姚岚.医学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66~68

[7]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8):199~202

[8]江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4):142~144

[9]刘泉、吕锋、吴皓莹.构建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3):115~117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5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土木工程;实验室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1)空间体量巨大。土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桥梁、隧道,一般体量巨大。现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超过800m,桥梁的最大跨度达1991m,超高层建筑物的单根柱子、单根桩基的承载能力上万吨。进行这些结构或构件的实体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缩尺实验,也存在实验构件及加载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2)施工周期长。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建设历时6年,通常一幢普通的住宅楼施工工期也需要1年以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无法得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体验。

(3)工程参与方多。土木工程存在不同的建设参与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体验其中某一方的工作,无法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去感受和经历工程。

(4)危险性高。土木工程实验很多是破坏性试验,并且是脆性破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施工现场工序复杂、人员众多,而很多学生又缺乏施工经验和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在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存在顾虑。

(5)实验难度大。在土木工程的实验中,灾害环境(如台风、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模拟设备造价高(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造价上亿元、大型风洞的造价几千万元)。灾害环境实验难度大、危险性大、费用高。为解决土木工程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拓展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进行灾害环境对土木工程影响的分析、解决重大工程的防灾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成本和潜在危害,东南大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原有实体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作为实体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1-5]。

2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早在2005年“工程结构设计原理”与2006年“建筑结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东南大学就开始组建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实验室,此后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结构力学”及“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又相继成立了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土木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实验室。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五结合”的教学体系。(1)三层次: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2)四模块: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规律,搭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创新实践4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3)五结合: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中,四模块的18门实验课程支撑8门专业主干课程与12门实体实验实践课程,辐射其他16门专业课程,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2.1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模块

模块主要包括:(1)基本构件虚拟仿真、楼盖设计虚拟仿真及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虚拟仿真等基础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建筑结构抗震虚拟仿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及桥梁结构设计虚拟仿真等提高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复杂结构虚拟仿真、基于MTS混合实验、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结构构件抗火虚拟仿真等创新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建设内容。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6-7],是从工程的构思到概念设计,再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概念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最后按优化后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以特色实验项目“基于MTS系统混合模拟实验平台”为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防灾实验大多数是对整个结构进行的,由于整体实验成本较高且实验项目较多,导致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安排紧张。为了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效果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将结构的大部分替换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而只有小部分结构在实验室进行足尺实验(见图1)。仿真实验具有参数可调、实验方案可扩展、不存在硬件损耗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体实验具有真实可靠、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实时混合实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抗震防灾实验手段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2.2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及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3部分。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包括土方、桩基础、模板、钢筋工程等施工过程的虚拟仿真,是模块的基础训练部分;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是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结构等典型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复杂工程的施工组织,它是模块的提高训练部分;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部分主要针对全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分的仿真分析,确保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它是模块的创新训练部分。以典型实验项目“大跨桥梁结构施工虚拟仿真”为例,该实验项目以铜陵长江大桥工程为案例,与中铁大桥局集团和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对该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包含桩基础施工、沉井施工、主塔施工、钢桁梁吊装施工、斜拉索施工等子系统(见图2)。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跨斜拉桥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2.3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BIM综合4个部分。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介绍和基础软件操作,但是存在信息技术类知识体系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模块化的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多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平台。以典型实验项目“工程管理BIM综合虚拟仿真”为例,该项目根据给定的工程项目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方案、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件以及有关的地理环境数据,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的角度进行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多维可视化仿真(见图3),并利用BIM模型进行辅助施工管理,包括项目的日照分析、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建筑体量计算等。

2.4土木工程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模块

本模块主要分为基于创新训练计划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虚拟仿真两部分,以满足学生课外研学课程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然后运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模型设计进行优化,完成实体模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加载或让其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本模块实验项目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结构体系、设计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9]。以典型实验项目“创新结构体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见图4),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创新结构模型,以反映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和创新思维。实验项目鼓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结构概念设计、基本构件受力状态、空间结构体系及特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思考,并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结构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并通过学习报告、制作模型及加载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特色

3.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期坚持实体实验项目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划,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学生实验训练的学时数比例由总学时的19%增加到25%。中心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有力地支撑了6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水平。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第4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

3.2来源于科研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不断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来源于工程实践,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心的大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例,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已将典型重大工程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例有:(1)山东博物馆屋盖薄壁箱型结构虚拟仿真;(2)广州南站大跨空间结构温度应力虚拟仿真;(3)广州白云机场复杂铸钢节点虚拟仿真;(4)润扬长江大桥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5)深圳大运会体育馆钢结构安装施工虚拟仿真;(6)沪通长江大桥桥梁沉井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

3.4面向防灾减灾,开展灾害虚拟仿真

现代土木工程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爆炸、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其巨大的时空尺度而难以再现,因其复杂的生成原因而无法重复,所以要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中心依托云计算中心每秒37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运用大型虚拟仿真分析软件,开展地震、台风、火灾及爆炸等灾害的模拟,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减灾水平。

4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由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名师负责规划和建设,面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为“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面向7个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4年,该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8-13)[2015-04-01].

[2]石松泉,沈红,梁伟,等.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84-186.

[3]蔡卫国.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76-78.

[4]吴涓,孙岳民,雷威,等.东南大学机电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思路与进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5-9.

[5]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6]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7]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5-8.

[8]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6

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林业发展的主要成绩与经验

我市是__省重点林区,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07.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2%。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__复建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市人民发扬“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__精神,林业建设取得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造林绿化成绩斐然

通过坚持“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到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实施“五八造林规划”、“林业二次创业”、绿色长廊等工程,加快了__造林绿化的进程。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89万亩,封山育林230万亩;完成高速、铁路、国省道绿色长廊线路绿化1073公里,林带建设348公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深入,相继建成双拥共建林、三八林、共青林等10多万亩义务植树基地。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实施了城区清溪河环境综合治理、百荷公园、平天湖景观林和沿湖外环绿化等工程,努力打造滨江山水园林城市,控制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提升了城市品位,优化了人居环境。一个青山绿水天蓝的生态__展示在世人面前。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6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57%,林木绿化率为62.23%,森林蓄积量达2405万立方米,分别比__恢复组建时增长124.4%、100.6%、156.8%,以占全省八分之一的林地面积,培植了全省六分之一的森林蓄积量。

二是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林业工业基础薄弱,__复建的时候,没有一家象样的规模企业。近几年来,在抓好造林绿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木加工和森林食品,竹、木、果、药、苗、菜六业并举,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千万元以上产值的木竹加工企业达8家,百万元以上的近70家。年产人造板等系列产品34万立方米,是建区前的30多倍,涌现了东盾木业、鸿亮竹业、秋田木业等一批省、市级重点林产加工企业,亿元企业达到3家,开发了“西山焦枣”、“历山佛桃”、“山野”茶油等省级优良品种和名优品牌;东至孝方菌业以林木“三剩物”、农产品废弃物进行合理加工利用,使全市食用菌年生产规模达7000万棒,年产1.4万吨,产值1.5亿元;石台九华药业以山茱萸为主要原材料的“六味地黄丸”享誉海外;花卉苗木蓬勃发展,共发展基地5万余亩,盆景22万余盆,千亩以上苗木基地5处,基本形成了318和206国道沿线产业集群,圃地产值达5亿多元;森林旅游正在成为时尚,九华山森林公园、牯牛降、升金湖、秋浦河漂流等一系列森林旅游产品的相继开发成功,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数与收入大幅提升。

三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十年来,我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努力构建“防火、防盗、防病、防虫”等四防森林保护管理体系;认真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实现了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组建了专、兼职森林消防队伍86支,消防人员3千余人;新开和维修防火道(线)3千余公里,防火公路430公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700多公里。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管理,使森林防火综合预防和监控能力大大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总面积9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居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公益林面积392.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2%。森林公安坚持打防并举,先后开展了“绿盾行动”、“区域性严打整治斗争”等专项活动,有力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维护了林区秩序稳定。

四是林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二十年来,我市林业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现有乡镇林业站50个、森林派出所22个、木竹检查站16个,现有高级林业工程师36人、中级职称154人。20__年市局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基层林业站所”活动,站(所)容站(所)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全市林业职工素质大大提高,服务意识大大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林业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林业站所呈现出一派比学习、比工作、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五是林业效益日趋显著

随着林业建设的步伐加快,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林业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林副公共产品,也成为山区集体和林农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全市10个乡镇的调查表明:来源于林业的村集体收入占集体总收入的56%,朱备、棠溪两个乡镇分别达到91%和75%。石台县横渡镇河西村石桥步发展桃、李等经果林,人均年经果收入达到七成;丁香镇新中村的茶叶-泡桐混交模式,提高了林地产出率。据调研,新中村茶叶-泡桐混交模式,仅泡桐就可提高亩均效益400元左右。另外近5年来争取国家和省对林业投入达6.4亿元,其中直补给林农的资金达2.7亿元。林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越来越密切。林业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同时极大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可观。据测算,全市现有森林在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防护等七项功能中年发挥生态效益达89.7亿元,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使__成为招商引资和外来投资兴业的热土。同时为本地的名人志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回乡创业、搞开发、兴旅游、办加工、建商贸的林业生态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拓宽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二、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调研认为,我市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来之不易,为现代林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经济基础,但总体上看,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生态建设上看:__虽然无山不绿,但森林的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有的地方还比较脆弱,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侵袭能力不足;大气质量还不稳定,酸雨仍然危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村庄、道路、河流、厂矿绿化水平不高;大面积的石质山地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矿山开采对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城市森林尚未形成,机关、学校、小区绿化管理得不到保证。森林生态建设仍需加强。

二是从产业建设上看:__林业产业纵向比有发展,但横向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林业产值总量小,20__年,宣城、黄山林业产值分别达到70.93亿元和30.65亿元,而20__年我市仅26亿元,位居全省11位,其增幅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林产加工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和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全市仅东盾、秋田、鸿亮、九华药业等几家规模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外,粗加工、能耗高、利润低的落后企业比例较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亿元企业仅3家,真正的产业园区和集群发展还未形成,发展林业工业任务艰巨。

三是从保护管理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森林资源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加上基层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运滥挖大树名木等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

四是从体制和机制上看: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现行的有关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投入不足、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家实行粮食补贴,山区林农得到的补贴和实惠很少。林业发展的机制还不活,社会办林业、林业办社会的总体格局尚未形成,同时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组建林业要素市场,实现资产评估、风险抵押等规范性政策措施出台势在必行。再加上人们对林业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存在着“山已绿、树到户、林业部门管秩序”的片面认识,林业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少数地方领导对林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弱化,没有把林业纳入农业生态建设、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五是从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看:我市林业机构健全,队伍力量过得硬,但人员年龄结构还不尽合理,知识亟待更新,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森林经营的理念还没深入人心,同时林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与新形势下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思路与对策

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就是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发展现代林业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__林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只要全市上下苦干5年或更长的时间,使__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典范,是完全有可能的。建设现代林业,其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林业为抓手,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林业工业和提升森林质量为突破口,全面打造__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森林保护管理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林业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促使林业资源增长、财政增收、生态增优、林业增效,实现__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的跨越,加速__林业崛起。

第一,要更新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新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林业建设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的标志。在我们这个南方地区,没有森林谈不上生态,没有林业的发展,生态立市就没有根基。就__当前生态状况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在生态体系建设上要着力构建“五圈一带”,一是环__800里生态圈,即沿318、206国道、325、103省道实行统一整治,对公路沿线集镇、村庄、居民点开展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对山场地段补缺补差,封山禁育,恢复原生植被,建设环__生态长廊。二是九华山风景名胜生态圈。就是以九华山为依托,建立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统一的天人合一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三是牯牛降自然保护生态圈。以牯牛降为核心,辐射周边,构建自然生态与旅游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群落。四是升金湖湿地保护生态圈。大力发展生态

教育和湿地鸟类观光旅游。五是贵池老山、青阳酉华盘台、东至马坑紫石塔自然生态保护圈。一带就是依托160公里长江岸线边的江滩等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长江防护林带,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要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第二、要加快发展,确立山区“大开发”的新思路

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放在首位,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再次促进保护。林业要紧紧围绕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两大目标抓现代林业的发展,要运用现代林业理论,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搞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同时要扩大立体种植复合型经营模式,林、果、药、菜、苗、菌六业并举,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多渠道着力增加群众的收入,并以河流和国、省道为依托,形成林业示范园区,集旅游、休闲、观光、生态教育为一体,形成__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在产业体系建设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不破坏森林资源为前提,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林产工业,大力发展利用森林景观资源的森林旅游业,实现森林旅游产品国际化。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林业“大动脉”的新机制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要立足农村改革发展,以林改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林业体制,增强现代林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组建林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及时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满足林农在科技、市场、信息、技能培训、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出台配套改革所需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林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三是组建林业要素市场,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四,开发开放,实现林业“大产业”的新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扶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增强开发开放的意识,拓宽途径,走林业大产业之路。一要加快林业园区建设步伐。林业工业项目要向园区集中,向园区聚集,最终走上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立足“六大产业”,狠抓木制品加工业、人造板加工业、竹制品加工业、森林食品加工业、花卉苗木产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行林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扶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生产终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真正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链的延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油茶等生物质能源,同时要将“林业牧业”、“林业农业”、“林业渔业”、“林业药业”、“林业饲料加工业”等开放型的产业发展起来,进而形成全面开放的大林业产业。三要加快林业基地建设步伐。林业基地是培育森林资源的基础,是林产加工业的根本。要围绕“五大基地”,扎实推进商品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地、竹林基地、药用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步伐,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